陳水扁上任以來,雖然不敢公開宣佈「台獨」,但卻將祖國大陸視作敵人,島內及兩岸關係事務均以「台獨」為準則,且得寸進尺、益發膽大。
入冬以來,陳水扁當局加緊實施主動的事實「台獨」戰略,頻頻出招,大造「和平」、「善意」、「讓步」文章。他們刻意借島內社會經政危機,栽贓嫁禍欲將「在野」黨說成亂源,歪曲祖國大陸針對「台獨」而不承諾放棄武力的政策,製造民眾對祖國大陸的埋怨恐懼心理,以「維持現狀」謬論混淆視聽,誘騙民意和國際社會的同情支持,企圖在堅拒承認一個中國的同時,反向祖國大陸施加「棄武」、「限武」壓力。所謂「小三通」、「兩岸和平協議」、「兩岸限武協議」等等,居心叵測,俱出於「劃峽而治」的目的。
陳水扁的如意算盤是,若不能瞞天過海實現「劃峽而治」,也想借此類花招,實現以「國際關係」方式管道處理兩岸事務,以抵禦兩岸不斷高漲的承認一個中國與直接三通的壓力。
自從搬進那座早先日本殖民當局建造的「總統府」,陳水扁及其幕僚謀士們,便在反覆推演那個「反制」祖國大陸軍事壓力的「戰略沙盤」。
民進黨陳水扁當局是學西方學美國的「高手」,不僅搬取了西方的「民主人權」,還從克林頓、貝理雅等西方領導人那兒學來最時髦的第三條道路理論,掐頭截尾半搬半削的,弄出了他的「新中間路線」,幫他弄到了「總統」位子,又用它來唬弄那些以為「民主人權」聖果吃了可以不會肚子餓的企望者。這新中間路線,好歹與「多元化」或「民主人權」、「人民至上」之類堂皇理論沾點邊兒,也的確是有點炫目。儘管後來它不管用了,爆發了政壇危機,但陳水扁仍然重用這「新式武器」,用它來對付大陸。
據說,早在「三.一八」當選之後,陳水扁便指示親信謀士,要研討主動積極的兩岸關係應對策略。「五.二○」上任之後,他更要屬下加緊策劃,圍繞「未來一個中國」、「台灣主權獨立」、「住民自決」的事實「台獨」戰略綱領,以「不激怒中共,避免武力打擊」、「疏離兩岸關係」為基本要求,趕緊拿出東西來。於是,塵封幾十年的五○年代美國人企圖搞「劃峽而治」的未竟陰謀,又躍然紙面。
從西方學來「民主人權」,僅僅半年餘已搞得台島人心惶惶、雞犬不寧。那新中間路線雖然溫柔,卻更是掐人頸脖的軟索子、過河拆橋的損招,十月末終被「在野」黨識破,再難玩下去。但是民進黨陳水扁當局以為,「美國人能做的我們能做,美國人不能做到的我們也可以做到」,結果他們倒來轉去想謀「劃峽而治」。
「五.二○」上任後不幾天,民進黨陳水扁當局就想要試一試「劃峽而治」的策略。當局放出話說,為了營造兩岸和平氣氛,出於兩岸人民利益和金、馬民眾的需要,準備從金、馬撤出駐軍。這種說法,立即遭到輿論強烈反對。
因為從金、馬撤軍的圖謀太露骨了,陳水扁當局立即放棄了這種企圖,反而向金門增派了海軍艦艇。同時,一個新的實現「劃峽而治」的陰謀正在加緊策劃之中。
陳水扁上任之後,金、馬民眾要求開放他們與大陸的直通聯繫的呼聲此起彼伏,金、馬民眾及政治人物強行闖關到大陸的事也不斷發生。在此同時,兩岸加入WTO的情況日趨明朗。隨著美國國會PNTR法案通過與WTO談判的進展,台灣當局於九月末也加緊了那個「小三通」的策劃。
民進黨陳水扁當局以為,不能直接從金、馬撤軍,但是可以用因應加入WTO後的兩岸經貿關係為由,搞「小三通」以抗拒直接三通。在這「小三通」實施成功,金、馬社會經濟生活與大陸事實上聯為不可分割的情況下,也即在不再依靠台灣島的情況下,他們便可宣佈放棄金、馬,伺機搞「劃峽而治」。
早在「五.二○」上任次日,陳水扁便極其令人難以理解地在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刻,飛去金門陳氏祠堂進香。六月初剛上任才不幾天的「陸委會」主委蔡英文趕赴金門考察,證明了陳水扁金門行的真正用意。蔡英文返回之後即放話說要搞「小三通」。後來島內政局激盪,八掌溪事件、核四案、唐飛下台、罷免風暴,一連串的衝擊之下,民進黨陳水扁當局也未放鬆「小三通」的策劃。
十一月初,就在罷免案的熱頭上,民進黨陳水扁當局宣佈「小三通」至遲於年底實施。與此同時,民進黨陳水扁當局在堅拒一個中國的情況下、在各種場合大談兩岸和平,說要消除祖國大陸武力威脅給台灣帶來的戰爭恐懼、提出要與祖國大陸簽署和平協議。這些在否認一個中國前提下的要和平不要戰爭,要安寧不要恐懼的輿論,是要博取島內和國際社會的「善良」、「妥協」、「有建設性合作」的印象,欲將島內和國際社會的目光引向祖國大陸的對台武力部署,以可憐懦弱哀兵姿態騙取同情支持,從而形成對祖國大陸的「反制」作用。
毋庸諱言的是,民進黨陳水扁當局的以攻為守的謀劃,的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呼應和默許。不僅民進黨「台獨」派,「在野」黨也每每在所謂海峽和平或放棄武力問題上與陳水扁當局互相唱和。有些「在野」黨高層人士訪大陸還為陳水扁帶和平協議口信,不少學者到大陸交流也大談所謂大陸對台武力威脅問題,說什麼大陸不放棄武力威脅,台灣人民受不了,感到恐懼,感到尊嚴受到傷害,很不受用。
十一月末,「在野」黨發起的罷免案冷置,脫出身來的民進黨陳水扁當局,仍然置一個中國與兩岸三通的原則於不顧,以「跨黨派小組」名義搞出了那個不三不四的「共識」。在那種情況下,宣佈這種「台獨」味十足的「共識」,表明他們的「台獨」決心一點沒有動搖。也正因此,民進黨陳水扁當局大喊要兩岸和平、要簽署和平協議的口號,顯得更為異常,極為怪誕。
更為反常的是,十二月初,陳水扁親自下令,要在所謂「國家安全,操之在我,分步實施」的原則下,務必在明年元旦單方面強行實施「小三通」。「陸委會」副主委陳明通還對傳媒說,無論祖國大陸同意不同意,他們反正要「小三通」,而且他認為祖國大陸不會拒絕金、馬船隻在廈門、福州港口靠岸。
十二月十四日,「行政院」通過了「小三通」草案。張俊雄說,「小三通」極重要,「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民進黨陳水扁當局的單方面強行「小三通」策略,的確是給祖國大陸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
早在九、十月間,這「小三通」問題,就已引起祖國大陸高層關注。外交部、國台辦等部門先後申明反對「小三通」,要搞就搞兩岸直接三通,在「一個中國,直接雙向,互利互惠」原則下實現兩岸正常三通交流。
從可以得到的來自島內的消息看,陳水扁當局已經認定,「小三通」作為陰謀部分的用意被拆穿揭露之後,陽謀的公開較量仍然還是對他們具有意義。此外,民進黨陳水扁當局在「小三通」這一招之外,也再找不到另外的方法,既可因應兩岸加入WTO與直接三通的壓力,給島內與國際做一點有所為的樣子,又可固守「台獨」離心戰略,最大限度地阻擋兩岸之間的親密聯繫與互生互存體系的發展,防止社會心理上的對「台獨」的唾棄。也正因此,民進黨陳水扁當局在頑固拒絕兩岸直接三通的同時,不惜一切地要強行單方面搞「小三通」。
前段期間,台、港一些傳媒曾出現所謂祖國大陸將出於人道主義或金、馬人民利益需要而被動接受「小三通」的報導。但是據筆者瞭解,從未有任何一位祖國大陸責任部門官員,對「小三通」作過肯定的公開正式的表態。
一些輿論以為「小三通」對兩岸有好處,可以於作為兩岸直接三通的初步試驗,就像「陸委會」官員說的那樣。其實這是置一個中國原則的不可動搖的神聖地位於不顧,置祖國統一大業嚴峻現實於不顧,不瞭解兩岸關係的大局與具體問題的複雜微妙性而作出的想而知之的推論。
金門、馬祖是台灣當局管轄的所有地盤中,社會經濟最落後的地方。那裡的生活水平與生態環境,大概與閩南地區改革開放初期類似。
鑒於地理與歷史遺留的現實,台灣當局擁有對金、馬當然管轄權責。當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未打過金、馬去,而國民黨軍也未從金、馬撤軍到台灣島,那是因為國共兩黨都意識到保持雙方以金、馬為界的對立聯繫,於維護一個中國具有極重要戰略意義。所以,毛澤東、蔣介石他們,以金、馬為智場,互相默契,對美國人演出了世界戰爭史上不多見的反對「劃峽而治」的巧戲。
幾十年後,在民進黨陳水扁當局不承認一個中國,頑固堅持「台獨」的嚴峻現實下,金、馬仍然於維護一個中國具有特殊的與當年那場鬥爭一樣的意義。
在當今情況下,台灣當局不僅不敢突然從金、馬撤軍,也無法單方面強行宣佈放棄金、馬,將其歸祖國大陸管轄,因為金、馬兩島是靠台灣本島來生存運轉的。但是,如果實行「小三通」,金、馬的供水、供電、生活日用供給與經濟社會運轉均取決於大陸之後,也即在事實上不依靠台灣島之後,台灣當局就可以宣佈從金、馬撤軍並將其歸還大陸。這時,台灣當局甚至還可以對國際社會說,他們是要進一步發展兩岸關係,向大陸作讓步,追求海峽真正和平等等。而金、馬本來也是福建轄區,「小三通」之後又在事實上與福建為一體了,台灣當局管你收不收,反正單方面強行撤軍宣佈將其歸還大陸,你不同意也無可奈何,那金、馬社會因已有與大陸的聯繫,而可照樣運轉。這樣,在客觀上,那百來公里闊的台灣海峽,立即會成為一道與現在不同的「台獨」離心祖國大陸的心理與自然屏障,實現「劃峽而治」也就更容易了,或者說反「台獨」因此增加的就不只是軍事一面的困難而已。
在緊鑼密鼓策行「小三通」的同時,入冬以來,民進黨陳水扁當局,也對美國開展了異乎尋常的、甚至是死皮潑賴的引誘爭取手段。十一月下旬以後,台灣與美國之間的官方與軍方往來十分頻密。
早在「五.二○」上任時,陳水扁就認定實現「台獨」少不了美國的支持。為此,民進黨陳水扁當局不惜巨資強化與美國政治說客公司的合約,陳水扁、呂秀蓮出訪均過境美國,手下官員也頻頻訪美。十一月初,為確保美國大選結果出來之後誰當總統都更有可能「照顧台灣」,民進黨陳水扁當局採取了主動出擊「撒網捕魚」的辦法,與小布什和戈爾雙方陣營及美國國會頻繁接觸,硬是想要在美國政權轉換、對外政策動盪不定之際,乘機撕開美國對華、對台海政策的裂口,以便塞進他們巴望的庇護「台獨」的條款。
從戰略戰術的時機和手段看,民進黨陳水扁當局選准這種時候大做美國文章,的確是不簡單的想法。在誰做總統都未能確定的情況下,美國對華、對台海政策談不上什麼改變,因為這時沒人在決策來改變。所以,這時候民進黨陳水扁當局絕不可能讓美國倒向他們、支持他們的「台獨」。但是問題是,民進黨陳水扁當局當然也知道這問題,其實他們從來都是按照最高目標行事,能得到多少就算多少的極善算計的精明賭徒。他們的努力,也總算得到了一些效果。
十一月末與十二月初,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斯彭斯率領十六人代表團訪台。其後美國國務院前助理國務卿洛德,亞太政策中心主任包道格,前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亞洲事務主任李侃如等美國對外政策全國委員會的成員,又接踵抵台。這些美國人物今後無論誰做總統,相信都是能對美國對華、對台海政策發言並產生或多或少影響的。他們在台灣會見了陳水扁、張俊雄、伍世文等人。陳水扁他們向美國人公開提出來的要求,歸結起來是:將解決台灣問題「要台灣人民同意」作為美國對台海政策的一個支柱,成為固定政策;要美國宣佈反對中國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更高級的軍售並且直接協助台灣的軍事防衛。
民進黨陳水扁當局的「一攬子」計劃要求,當然不可能得到美國人的完全同意。美國人只說會履行對台灣作出的承諾,會支持向台灣出售必要的武器。從這點說來,與以前並無什麼變化。但是,不可忽視的是,美國人通過這次訪台,再次確證了台灣當局要與祖國大陸對抗、不怕發生戰爭對抗的堅定決心與急切求助於美國的「政府決策」。這就不是什麼好事,因為它必然嚴重干擾中美關係,可以成為美國人對中國施壓的一個籌碼,也可以在中美關係或某種國際戰略突變意外的情況下,使台灣成為美國牽制中國的軍事戰略要點的選擇性突顯出來。現在民進黨陳水扁當局已經在向美國開放門戶,只是美國人要不要走進去罷了。這是美台《共同防禦條約》廢除之後,美軍撤出台灣之後這麼多年來沒有過的情況。
自「五.二○」開始,民進黨陳水扁當局就一再說,要讓美國等西方國家知道「台灣這個已經主權獨立的國家」的存在,並且要美國知道台灣的「民主人權」、「人民意願」受到了中共的武力威脅,也即所謂有「打斷台灣民主人權發展進程的危險」。
所以,他們以執政當局的名義要求美國「直接協助台灣自衛」的聲音,是有誘惑力也總是能博取一些同情的。問題正是出在這裡,這時候,人們往往忘了,民進黨陳水扁當局是因為要搞與民主人權根本不相干的分裂國家活動,才逼使祖國大陸保持必要的針對軍力的。如果不反對這樣的觀點的話,十二月初訪台時,美國的台灣問題專家李侃如與陳水扁見面時討論到的所謂兩岸「限武」建議,其危害性就很明白了。
所謂兩岸「限武」,據來自台灣的消息說,它主要是在海峽東西岸減少雙方針對性的軍力與武器部署,限制兩岸軍備競賽等等。稍有政治軍事常識者均會明白,這「限武」若實施,無異於自捆手腳,等於宣佈放棄武力,而台灣當局也可據「限武」之機,從金、馬撤軍,實現「劃峽而治」的陰謀。
從人們均可看到的大量事實可知,所謂「小三通」,不是簡單的經濟或政治課題,而所謂「兩岸和平協議」或「兩岸限武」,也不是單純的軍事戰略戰術問題。事實上,有關兩岸關係的任何一個新問題,在民進黨陳水扁當局處心積慮要搞「台獨」的情況下,首先要防的是其陰謀詭計不良居心。
現在可以明白的頭一個問題是,十幾年前祖國大陸接受國民黨當局的間接三通,儘管十分麻煩,但到底無縱容「台獨」分裂之憂。但是在民進黨陳水扁當局這樣世人皆知的事實「台獨」背景下,如果在沒有得到他們公開承認一個中國並且宣佈放棄「台獨」活動的情況下,接受那「小三通」,如果最終沒有釀成「劃峽而治」的結果,至少也會讓民進黨陳水扁當局得到在不承認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以國際關係方式處理兩岸三通等事務的先例,這樣不僅會使直接三通遙遙無期,兩岸統一前景也將受到更大的干擾。
從台灣傳來的消息說,包括陳水扁、呂秀蓮、蔡英文等,已經對加入WTO之後的兩岸必須面對的那些事務,鎖定了不承認一個中國的、以「國際關係管道方式」來應對的策略。最近陳水扁、呂秀蓮等人的公開講話,也不同程度地暴露了他們的這一選擇考慮。
無論「兩岸和平」或「限武」或「小三通」,其衡量可否的唯一依據是一個中國問題。不承認一個中國,要搞「台獨」,這本身就是非常嚴重的事,是明目張膽的對抗,必須予以堅決打擊鎮壓,沒有和平妥協可言,只是目前雙方都尚未對對方作出最後判斷罷了。
相反的,如果承認一個中國,那麼也就無所謂「兩岸和平」、「限武」與「小三通」之類問題。現在出現這些問題,本身就很滑稽可笑。
我不是軍人,但從軍事戰略理論可知,任何那些高明的能致勝且減少不可彌補的失誤的重大戰略,都是以可能出現的最壞局面為基準展開策劃的。現在海峽兩岸關係的嚴峻程度,由於民進黨陳水扁當局的強硬「台獨」的現實,人們必須準備應付更複雜麻煩的壞局面,任何掉以輕心都是極其危險的。而從戰術上說,守緊一個中國立場,不承認一個中國就一切免談,是不主動的主動戰術,也是目前最有效的對付民進黨陳水扁當局「台獨」陰謀手段的不是手段的手段,是粉碎陳水扁「劃峽而治」美夢的致勝武器。
(本文轉載二○○○年十二月十八日香港《大公報》,作者為台灣問題專家。小標為本刊編輯所加。)◆
社論
新世紀的回顧與前瞻
中美關係與台灣問題
扁政府批判
兩岸關係
文學與藝術
特載
短評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