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歲月又十年

《海峽評論》十週年座談會


主席:吳瓊恩 《海峽評論》社長
貴 賓:郝柏村 前行政院長
    梁肅戎 前立法院長、和統會會長
    許歷農 新同盟會會長
    張豫生 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馮滬祥 立法委員
    陳映真 名作家
    魏鏞 交通大學教授
    陳志奇 新同盟會副會長
    蔣永敬  政大歷史系教授
    郭俊次 和統會副會長
    王仲孚 師大文學院院長
    許承宗 中華愛國陣線主席
    汪大華 台灣大學教授
    李恩涵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
    魏良才 中研院美國所研究員
    尉天驄 政大中文系教授
    金介壽 台北縣議員
    曾健民 台灣社會研究會會長
    雷渝齊 商工統一促進會主席
    陳卓 台大物理系教授
    陳鼓應 台大哲學系教授
    尹章義 輔大歷史系教授
    楊開煌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致 謝:王曉波 《海峽評論》總編輯
時 間:二○○○年十二月三日
地 點:台北師大教育大樓國際會議廳202室
主 辦:《海峽評論》雜誌社

中國人親中國 理所當然

吳瓊恩:今天是《海峽評論》創辦十週年社慶,藉這機會向各位做個簡單的報告:

《海峽評論》的創辦是在十年前中國大陸天安門事件發生以後,而當時也是統一運動最低潮的時期。至於這十年間維持敝社的經費來源,有股東捐款(八百四十六萬)及一般捐款(四百零九萬)總額為一千二百五十五萬元。其次,十年來雜誌總共出了一百二十期,出書總數達五十種,書冊高達五萬七千本。《海峽評論》能辦十年,完全是大家的支持與愛護。

我們都是中國人,中國人親中國,理所當然,但親中國未必親中共,因此當中共的政策若有違背中華民族的利益時,我們則是站在監督的立場,在雜誌中提出批評,這一點是我們的基本立場。

最後,《海峽評論》的政治路線很明確,在雜誌封面以「繼承台灣同胞愛國主義傳統,發展中華民族和平統一理論」為標語,這方向是繼承了一八九五年《馬關條約》割讓台灣之後,台灣同胞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傳統;時至今日,我們看到和平統一的曙光,希望這光明會越來越燦爛,因為和平統一的工作是大家的事業。

郝柏村:現今的兩岸關係是一個戰略問題,提到戰略必須先考慮力量,有幾分力量才可以講幾分的話,可惜現在從高層的執政者到基層的群眾們,對這問題仍嫌瞭解不夠;現在台灣的基層普遍受到台獨思想的欺騙及麻醉,這對住在台灣的中國人帶來了危機。

這情況希望藉由《海峽評論》所傳播的思想,能夠更深入到台灣社會的各個階層,使得台灣和中國的前途能夠達到一個共同且一致的圓滿結果。而現今在兩岸力量的對比下,台灣能夠和平生存下去的唯一途徑是,摒除台獨思想並以兩岸和平統一為目標;而這近乎無知的台獨義和團思想,能夠自覺過來,這才是得以和平生存的關鍵。

梁肅戎:《海峽評論》是一個理論指導的雜誌,影響知識界非常的深遠,基於這一個明確理念,更應該把理想付諸於行動。現在海外全球的華僑對於和平統一都是寄予厚望,因此在台灣本地就更需要大家同心協力;也藉由《海峽評論》雜誌文章的號召,能夠堅定的對陳水扁以台灣獨立為訴求的政府,給予抨擊並堅決反對台獨。

這半年來,大家有目共睹的是民進黨政府本身,使得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政治上的違憲,使政局動盪不安。反觀亞洲其他國家,經濟上雖出現問題,但台灣政治亂象更是雪上加霜。尤其是兩岸關係,中共方面以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為訴求,若台灣主張不承認一個中國,而主張獨立,則最後可能以武力相向,我們不難想像以台灣的實力,其結果是昭然若揭的。

因此身為一個知識份子,應努力喚醒主張台獨的民眾早日承認一個中國,否則新政府必定是一個短命的政權。

許歷農:我們多年來所談論的「反共」是反對共產思想、共產主義、共產制度,不是反中國,而目前中共所執行的所謂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是傾向於共產主義,而是傾向於三民主義。

目前兩岸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當然是跨黨派小組所提出的「三個認知、四個建議」,中共對此議題評論為不三不四、不倫不類。我覺得他們根本不值得批評,因為跨黨派小組不具任何代表性,它的目的只是為陳水扁總統提供「以拖待變」的權謀,其實陳水扁的政策是繼承李登輝的衣缽。

今天陳水扁拖的政策是希望藉由國際上的變化,尤其是小布希當選後,能夠將台灣納入TMD飛彈防禦系統,甚至於肯定的支持台灣的防衛乃至於支持台灣的獨立。這種政策對於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民是最大的危機。

國父說:「求中國之自由平等,必須喚起民眾。」而今天求中國之和平統一,也必須喚起民眾;因此《海峽評論》必須責無旁貸的盡最大之努力來喚起民眾。

張豫生:《海峽評論》發行十週年,在社會上不是一本普遍受到重視的雜誌,但是《海峽評論》所堅持的宗旨和目標,已經逐漸在實現;這種狀況可以說是「凡是先知必是寂寞的」。何嘗不是一個否極泰來的契機

根據近來的民意調查,台灣人移民的目標,大陸已經是排名第三的選擇,對於台獨的嚮往已經逐漸式微,這說明時勢的演變,正朝著《海峽評論》所提出的目標和宗旨在演進,這是令人振奮和欣慰的一件事。

二○○○年三月十八日對大家來說是一個痛心疾首的日子,但這何嘗不是一個否極泰來的契機;倘若這一天民進黨沒有當選,或者是民進黨以超過百分之五十之選票當選,今天的情況則完全不同。讓它勉強當選,可以使得多年來對社會、民眾的欺騙,逐漸披露它的真面目,民調亦顯示已經對它們加以唾棄。

不可否認的,《海峽評論》十年來的慘澹經營,正像滴水穿巖讓整個社會逐漸轉變並瞭解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

馮滬祥:憲法增修條文第一句話開宗明義的說,此為因應國家統一之前所增定的條文;換句話說統一是憲法規定的國家目標,也是唯一的目標,但是很多人卻被台獨的宣傳所麻木,誤認為統一隻是其中的選項之一;所以讓民眾更瞭解現在統一的目標是憲法的目標,是法律的規定,我們要合憲合法,就是要主張統一,回歸憲政才能維護兩岸和平。

在野聯盟發表聲明為「護憲救台灣」,實質上就是藉護憲來喚醒民眾。憲法第四條明文規定:「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決議,不得變更之」,所以目前各地中華民國地圖都是涵蓋大陸的,這代表領土主權還是及於大陸,從來沒有放棄,只是治權在台澎金馬;而民進黨卻處心積慮的想將領土、主權改成只限於台澎金馬,卻未能成功,既然如此就應該服從多數回歸一個中國的憲法,而這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

陳映真:《海峽評論》長期在祖國分裂的結構上,凝聚了海內外中國知識份子對統一的力量;並在近年來,當中國以更雄壯的步伐、更英偉的姿勢向前進的歷史時刻中,《海峽評論》迎來了十週年,是值得恭賀的。

因應形勢的巨大轉變,我們要拋棄歷史所留下的矛盾,提出一個更符合實際的統一論,並展開更廣泛的、更自由的、為了國家統一的全面的愛國主義陣線;由此我更感覺到拋棄歷史所殘留的意識型態,是非常重要的。

無可否認今天民族的分裂有著非常複雜的因素,相對以往過去極端的反共政策,使它延長成極端的反華政策;對這樣的歷史我們應心存反省,重新拋卻歷史的恩怨,以全新的思想視野來面對未來,來共同克服民族分裂的、悲傷的歷史,為了我們國家、民族的重新團結,做出應有的努力。

美國不會為台獨打核子戰爭

魏 鏞:在中美關係上,國人有很錯誤的幻覺,主張分裂的人,認為小布希當選總統是一個契機,事實不然。

「一個中國」是美國的既定政策,小布希不會因為他是反共的而幫助分裂主義,且其智囊亦是反對到處干預的。另外美國及全世界的輿論是反對核子戰爭的,尤其當中共核子力量有所增長時,美國絕對不會為台灣打一場核子戰爭。

現在台灣有一群以自由主義為號召的知識份子,其策略是結合本土主義(分裂主義)來換取資源、民意,並在台灣取得政權後,進一步利用道德的光環將憲法視為工具,不講真話、違背民主的憲政體制。在這種情況下,媒體應確實負起第四權的責任,將問題深入分析,幫助民眾瞭解真相,這才有助於國家民族的進步。

中華民國走到今天的地步,主要的原因一是知識份子的鄉願,一是政治人物的怯懦。而《海峽評論》不因權勢的轉變改變既有立場,是難人可貴的。

于宗先:回想十年前,大陸發生六四運動,台灣正值李登輝上台時期。眾人皆認為,大陸將因混亂讓人有機可趁,而台灣將持續發展,但事實則不然。

大陸這十年來摒除意識型態之爭,全力發展經濟;而台灣則背其道而行。現今台灣執政當局所採取的分裂政策,在經濟上是行不通的。當台灣投資環境轉壞時,工商界將轉移目標,許多數據並顯示海峽兩岸的經貿是密不可分的。這情況並非對台灣有害,因為在二十一世紀,經濟的發展將是朝區域性、全球性的趨勢合併,兩岸的結合是勢所必然的。

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可以預期的是生活水準的提高、教育水準的普及,民主及自由經濟的觀念也將因此孕育而生,而傳統的意識型態將會有巨大的轉變,這對大中國的統一有莫大的幫助。

陳志奇:新同盟會有一本刊物是《國是評論》,它和《海峽評論》的區別是,後者偏重於學術思想方面,而前者則因為新同盟會是一個全國性的政治團體,所以刊物必須結合群眾、應合當時情勢的發展,因此在學術水準方面不及《海峽評論》。但是據我瞭解,在海峽兩岸及海外地區亦受到高度的重視。今後希望和《海峽評論》攜手合作,共同奮鬥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蔣永敬:大陸方面現在不僅重視經濟建設的發展,亦致力於教育文化的努力。如努力編寫《孫中山全集》成為最後的定本,其中沒有任何意識型態的立場,這種作法是完全出自於內心的。

而台灣方面則藉由國民黨的失敗,孫中山先生的思想復興了,三黨也因此走上團結合作的方向,中華民族是充滿希望的。

郭俊次: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但我卻經常驕傲的說:我是中國人。而我的主張、思想信仰是: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二、主張和平統一併極力爭取之,三、認同一國兩制,四、堅決反對兩國論。

王仲孚:依據現在的情勢,大家對統一都滿懷希望,但就教育方面我持悲觀的看法;以明年開始實行的九年一貫教育,小學階段必須「學母語」,中學階段刪除「歷史課程」;此舉將對「歷史的認同」造成極大的影響,我們應該重視這問題的存在。我對統一不悲觀,卻對和平統一悲觀;對政治的分裂並不憂心,但是對歷史文化的分裂卻憂心重重。

許承宗:對居住在台灣的人民來說,兩岸統一後在生活環境、居住品質、教育、職業、醫療等各方面,都有更多的自由選擇。

另外,在未來的半年內,台灣必須在三通、WTO、一中等方面必須做出一個決定;因為明年底縣市長的選舉即將到來,各黨各派必須有足夠的時間整合意見。

汪大華:相對於台獨份子,我個人的認知為:一、台灣人必須是中國人才有當台灣人的尊嚴,二、台灣人是中華民族的一部份,三、中國人站在中國人的土地上,反獨促統是天經地義的事。

今天之所以要主張和平統一,是因為中國大陸現在已經傾向於三民主義;所以不僅希望大陸在經濟改革開放方面有所成就外,更希望其對民主自由的開放有所突破;如此才能引起居住在台灣的中國人的歸心。

李恩涵:我個人認為海峽兩岸目前的關係十分的危險,原因是「兩國論」在國際間被強烈的抨擊,以及執政當局更改歷史的教學內容等。

魏良才:國會中凡帶有統派色彩的民代,請保持應有的格調。

尉天驄:台獨派一貫的戰略是「拖」,這正符合台灣人民「維持現狀」的期盼。而執政當局則利用教育改革,逐步的將中國人的觀念連「根」拔起。顧炎武曾說:「士之無恥,是為國恥」,現在很多知識份子都是打著自由主義的招牌,擾亂社會的秩序,對國家只有破壞沒有建設。

湯紹成:對於現今社會的狀況,我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憂的是股票、失業、治安等問題對於個人有很大的影響,喜的是已經看到未來要走的方向。在此提供一個訊息,多位先進人士已在籌備二○○五年「鄭和下西洋六百週年」的紀念活動,這是一個十分有意義的活動,因為鄭和當年所經之處,都是以「敦親睦鄰」和平使者的姿態出現,正凸顯出中國人特有的精神。其意義對於兩岸之間及週遭鄰國和平的交往及相處,將產生正面的影響力。

要和平不要戰爭

金介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可見教育的重要性。在雲林某高中歷史課上討論蔣中正時,全班同學竟然沒人知道這號人物是誰,這的確是件值得重視的事情。

曾健民:台灣社會科學研究會,近來著墨於台灣光復初期的歷史,其研究動機是起於:五十五年前台灣的光復就是台灣第一次的再統一,其統一的經驗深具意義。而當中有一句口號是:「認識台灣也要認識中國」,這亦是當今的重大任務。

雷渝齊:《海峽評論》慶祝十週年是第一階段的結束,第二階段應該以思想來領導行動,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在最佳的時機,創造最佳的效果。 台灣目前主流民意是:維持現狀、要和平不要戰爭。一般民眾都誤解「一國兩制」的內涵,其實從台灣光復以來的五十多年,所謂的現狀就是在實行一國兩制。

陳 卓:台灣民眾長期以來被蒙蔽,以至於對台灣及中國的歷史並不真正瞭解,過去在「紅帽子」及「白色恐怖」下,將大陸形容為地獄;而現在則完全籠罩在「綠色恐怖」中,新聞媒體整個被控制、被壓縮;今後則應藉由三通的接觸,真相將完整呈現。

陳鼓應:我沒有想到會來這種場合講話,十年中《海峽評論》硬是投下了上千萬的錢,而擔任總編輯的王曉波他自己省吃儉用,撐了十年有這樣的結果。這種場合我想大家都歌頌他,我想我們不能完全做歌德派。曉波只有我這個朋友偶爾會戳戳他,因為他常只能服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他還是要注意人家的心。這刊物要如何從服人之心下手,這有很多的做法;這又涉及到曉波的第二個長處也是他的短處。他的長處是理論性特別強,他的理論骨架多了些,但血肉少了些(心、情這方面少了些)。這的確是一個政論性刊物,但兩岸是從政治到生活、文化這面向是很廣的,有時也要有一些軟性的文章。他雖然講法家,但他和孟子很相似,就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勢.可是有時會流於自以為是。但有時事情要兩面看,孟子也有獨斷的一面,「老是他對,真理老站在他這一邊」。比如曉波,辦一個刊物堅持是很對,但有時要包容一點不同的意見。如果海峽能擴大文稿的內容更好。剛才聽了許多朋友演講,有位朋友講得很對,就是要注意到將來一個大的趨勢:整個東北亞,無論鐵路、公路等交通,經濟方面,各個層面的交流會改變整個亞洲經濟政治的格局。

一提到台灣的民主自由就與我心有慼慼焉,常感覺到現在有多少朋友為自由民主犧牲、坐牢,成果卻被別人掠奪。台灣現今的民主自由淪為選舉文化,台灣的言論有不同意見時,是發表不出來的。

大陸的發展有幾點:第一,大陸方面非常重視科技,並專心致力於培養專業人才,這一點是我們缺乏瞭解,不要因為民族感情而忽略其所下的功夫;第二,我一向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所以曉波經常批判我這一點。從京九鐵路後,最近我到西北,非常吃驚,四線道的公路,蓋得很平坦;這是由社會主義整體的力量發揮其效力。

台灣愛國主義的人心不死

尹章義:現今一個重要的任務便是:台灣不管如何改變,統獨的爭議要維持下去;不能讓「獨」的聲音成為台灣的主流,因此每天要找不同的理由去討論統獨問題,所以無論教科書如何寫,我要告訴每一個人,獨立不是唯一的選擇,只有告訴他們,我們要去爭,你才可能進入到媒體裡,才能讓學生知道還有「統」的聲音,在這方面千萬不能鬆手,因為這是我們的生機。

楊開煌:《海峽評論》的所有作者,我們都在撻伐台獨,其實我們在做的很多事情,若都只是在批評台灣政府的話,那麼我們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台灣知識份子的角色;若我們哪一天能以中國知識份子為角色來自詡的話,就應該把《海峽評論》的目標轉變為評論中國,兩岸間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們關心的範圍,兩岸政府所做的事都是我們該評論的,所以兩岸統一後,我們所負的責任則更大了。

如果我們繼續以批判台灣政府自居的話,則是在強化台獨論據,這也顯示我們在做的工作只局限在台灣這小島上。

十幾年來深感統一的梯隊無法建立,其目前成員都是發蒼蒼而視茫茫的人,如何能夠聯繫年輕一輩,藉由他們的語言來吸引統一的梯隊,當統一梯隊成立後,相較於台獨人士,則不會凸顯我們的過時。

王曉波:《海峽評論》當年是以堅決、悲憤的心情來創辦的雜誌,其原因是因為六四之後,海內外的統運聲跌到谷底,我們不能因此喪失兩岸統一的理想;這期間我們沒有高調、沒有期望,甚至於抱著一本不賣也要辦下去的決心,目的只是為了替島上的中國知識份子留下歷史的聲音,然而十年來受到許多朋友的關照,在此表達衷心的感謝。

這雜誌長期以來在吳社長的領導下,以及社委、編委的義務投入下,內容更加的充實,其中仍有許多力不從心的感覺。當然,我們必須更加努力,而不能是自我懈怠的藉口。《海峽評論》能辦十年,完全是大家熱心的支持,但也表示著台灣愛國主義的人心不死,中華民族正氣浩然長存,不絕如縷。

最後,我必須誠摯的謝謝長期來支持我們,愛護我們的所有的朋友們。我也願藉此機會特別向十年來最慷慨支持我們的宋東文先生、梁電敏先生致上衷心的感謝。此外,我也要向我十年來的工作夥伴,毛鑄倫、福蜀濤、方守仁、劉國基諸位致上我真摯的敬意,沒有他們十年來的任勞任怨,沒有他們為了祖國和平統一的無私奉獻,《海峽評論》能堅持十年,是完全沒有可能的。還有所有在《海峽評論》幫忙過的同仁,李世偉、林碧芬、蔣欽堯、許明義、張恩朋、福春屏、陳志偉、劉玉鳩、簡占元、張依吟、林月桂、侯景陽、王永,相信他們的努力也必經由《海峽評論》匯入中華民族的統一的歷史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