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評陳水扁的「急」

長弓


陳水扁在十一月五日發表的「道歉」談話中,有這樣一段話:「回顧上任之初,想到國家所面臨的許多內政問題、外交處境、兩岸關係,讓阿扁心中十分著急。因為心急,因為覺得責任重大,在義無反顧的同時,往往難以兩全,只專注於問題的解決,而忽略了一些人的感覺。」企圖用一句想著急為台灣做好事而考慮不周的話,將他對台灣出現空前亂局的責任,推得乾乾淨淨。這是阿扁再次作出的笨拙表演。人們能信他的話嗎?從他花樣翻新的表演中,早已領教過了,恐怕就連智力殘障的人也會看出他的真實用心了。

不過,阿扁的一個「急」字,卻道出了他的真相。他的確很急,但不是急著做順應民心的事,而是相反。

阿扁上台後急於做的是六件事:

一、急於否認「一個中國」原則。

祖國大陸與台灣因為一個中國,既是歷史,更是現實。不能分割,也不容分割。也是海峽兩岸一九九二年香港會談達成的共識,是處理兩岸關係問題必須遵守的原則。陳水扁從心裡就反對「一中」原則。但為了拉選票,為了當選後能站穩腳跟,所以,在競選與當選期間,他對「一中」原則採取了迴避態度。當選後由於祖國大陸一再申明「一中」原則,使他無法迴避。於是,便採取竄改原意的手法,將「一中原則」說成是「一中議題」。此說受到海峽兩岸的強烈反對。到「五二○」就職演說時,又變換說法,稱「未來的一個中國問題」。就職後,他錯誤估計形勢,以為腳已站穩,則公開否認一九九二年兩岸間達成的「一中」共識。他不顧事實,信口雌黃,說九二年香港會談沒有「一中」共識。如果說有共識,那就是「沒有共識的共識」。他別出心裁,編造出一個所謂「九二精神」來,即:「對話、交流、擱置爭議」。他像鬼域怕見日出一樣,害怕「一中原則」。時隔不久,他乾脆否認兩岸是一個國家,胡說兩岸是「兩個華人國家」,而他,陳水扁,也不是中國人了,而是「華人」。作為台灣新領導人,上台剛剛幾個月就急於亮出「兩個中國」的底牌,必然將兩岸關係引到十分十分危險的地步,置台灣人民於災難之中。他完全否認了在就職說中的承諾,言而無信,出爾反爾。

二、急於實現「台獨」綱領。

「台獨」與「廢核四」,是民進黨的兩張神主牌。「台獨」,針對祖國大陸及島內廣大愛國同胞,「廢核四」針對國民黨。競選期間,陳水扁將「台獨」綱領藏在背後,民進黨也施放出將要修改「台獨」黨綱的信息,騙得了一些選票,僥倖以不足百分之四十的支持率選勝。選幕落下,阿扁知道自己的地位不穩,不敢凸顯「台獨」主張,稱不參加民進黨的活動,要做台灣的「全民總統」,想要「以政領黨」,民進黨內的權力之爭加劇。民進黨內爭論結果,仍堅持「台獨」黨綱,陳水扁必須遵守,民進黨是他的支柱,「以政領黨」行不通。所以,陳水扁就職時雖然口不由心地說了幾個「不」,而實際上是在以最快的速度將「台獨」綱領明朗化。如閉口不談台灣前政府的《國統綱領》,不召開「國統會」,不就任「國統會」的負責人,公開背離台灣的根本法規,妄想盡快實現「和平台獨」,結果鬧得台灣人心惶惶。近來民進黨面對強大輿論壓力,對「一中」問題展開討論,但不是為了承認「一中」,而是要換一種說法,堅持「台獨」綱領。那個「跨黨派小組」,也在施展障眼法,以掩飾阿扁的「台獨」路線。陳水扁遵行民進黨的「台獨」黨綱,急速表面化。

三、急於脫下藍袍子,企圖「綠化」台灣。

阿扁以不足百分之四十的選票當選,百分之六十多的人並不贊成他當政。多數服從少數,是台灣民主的奇怪現象,陳水扁在台灣的支持度有多高,他心知肚明。為了順利掌權,阿扁不敢組織民進黨的少數黨政府,又不甘心組織「聯合內閣」,只好拉幾位國民黨員、無黨派人士及部分民進黨人,組織所謂「全民內閣」。台灣是雙首長制,為凸顯政府的全民性,他接受李摩西的建議,讓國民黨籍的唐飛任「閣揆」。陳約書亞心不甘情不願地還得借用中華民國的「國號」、「國旗」、「國歌」,還得懸掛孫中山先生像,唱「三民主義,吾黨所宗」。由此有人稱他是「借殼登台」。國民黨的殼,行民進黨之政,所以阿扁政權是「頭戴綠帽子,身披藍袍子」的政權。唐飛與藍袍子,都是阿扁穩固陣腳的道具,他要的是綠色執政,何時拋開唐飛,脫下藍袍子,全憑阿扁的自我感覺。他就職剛剛四個多月,對藍袍子就不耐煩了,開始蔑視在野黨的力量,不把國民黨看在眼裡,由民進黨秘書長吳乃仁出面,屢屢炮打唐飛,挑起「核四」存廢之爭。雙十節日,阿扁導演了一場綠色節慶。呂秀蓮全身披綠裝,阿扁等戴上全綠胸花,以凸顯民進黨綠色執政。國民黨、親民黨等在野黨杯葛慶典,就連軍界也很少有人參加。阿扁又迫使國民黨的唐飛,以健康不佳為藉口,辭去「閣揆」職務,而立即任命民進黨的張俊雄組閣,行政院進行大調整,民進黨唱主角,引起國民黨等在野黨的強烈反彈。在此關鍵時刻,阿扁一面假示善意於連戰,一面張俊雄又迫不及待地宣佈「廢核四」,引爆了「核四」炸彈,台灣的政治風暴隨之而起。

四、急於走出台灣島。

陳、呂上台,面對台島內紛雜的局面,卻不專心內政,而是急於「走出去」。執政幾何時,阿扁與呂秀蓮便先後到中美、非洲訪問。其間,大放厥詞,分裂國家。民進黨曾批評李登輝的外交,「過於著重短線操作」,招來「金錢外交」、「凱子外交」的罵名。阿扁改變作法,卻不改變以外交搞分裂國家的指導思想。他大搞「民主外交友誼之旅」,以所謂「主流價值」原則,企圖建立以「新國際主義」為主軸的「台灣國際新角色」。陳約書亞比李摩西,真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以「台灣利益優先」的原則,進行諸如「民主外交」、「經貿外交」、「睦鄰外交」、「全民外交」、「人權外交」、「環保外交」等等名目繁多的外交活動。其特點是突出一個「柔性」,身段、手法「柔性」,內容也「柔性」。只要能「走出台灣」,什麼手段都可以使出來。其活動面很廣,從加強與邦交國的交往,到提升無邦交的美、日等大國的關係,到全面出擊,活動於各個國家之間。變換手法,繼續進行「參與聯合國」的活動,不擇手段地要擠進只有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這些「務實外交」的新花樣,增加了欺騙性,給兩岸關係投下了濃重的陰影,加劇了海峽兩岸的緊張局勢。

五、急於圍堵兩岸正常交流。

加強兩岸交流,是海峽兩岸中國人的共同要求。自兩岸開展民間交流以來,民間交往發展很快,範圍廣、規模大,經貿交流向廣度、深度發展。形勢要求,兩岸間必須由事務性談判進入到政治談判階段,以解決兩岸交流中涉及到的政治法律問題,實現兩岸直接三通,解除兩岸交流中種種人為限制,是兩岸同胞兄弟的共同要求。然而,阿扁在台灣執政後,口稱要檢討「戒急用忍」政策,限期實現兩岸的「小三通」、「大三通」。實際行動上卻挖空心思,處處設防,積極尋找限制兩岸交流的新花樣。如扼殺廈門、高雄兩市長的互訪,對台灣到祖國大陸參訪返台人員進行「政治偵防」,對台灣企業家到大陸投資限制金額、項目、範圍,甚至放風對投資者要收「國安捐」,公然進行政治威脅。至於說要實現「小三通」、「大三通」,卻又不承認「一中原則」,阻撓海協、海基會重開談判。這豈不是南轅北轍?「小三通」、「大三通」怎能實現?「檢討戒急用忍」不是成了一句空話?阿扁急於做這些違背民意之事,不僅極大地傷害了兩岸兄弟同胞的感情,而且也把自己置於政治危機的漩渦。

六、急於抓軍權,強化軍事實力,高喊「決戰境外」,以此做為他分裂國家的武力支柱。

阿扁執政後,急於到台灣的各個軍事基地、軍事院校檢閱、講話,組織多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加速從國外購買先進武器,增加軍費開支,突擊提拔台灣本地出生的將領,刻意製造省籍矛盾。他在檢閱軍隊時,將國民黨執政時期要喊的「三民主義萬歲」、「完成國家統一」等口號一律取消。雖然仍喊「中華民國萬歲」,那是迫於無奈。阿扁更創造了一個「決戰境外」的作戰方針,充滿對祖國大陸的挑戰性,台海間發生軍事衝突的危險性。這裡要指出的是,這一方針給台灣人民帶來的不是安全,而是難以想像的災難。試問,什麼是「決戰境外」?這個「境」指的是什麼?阿扁有何能力保證一旦燃起戰火台灣本島不會受到武力攻擊?現代化戰爭怎樣劃分境內境外?阿扁急於做這件事,加劇了兩岸間的緊張局勢,增加了台灣民眾的危機感,造成台灣民眾心神不安,天天思慮炸彈何時落到頭上,也離間了兩岸同胞的兄弟情誼。阿扁急於做這種事,其用心不是昭然若揭了嗎?

阿扁執政不到半年,台灣民眾想做的事他不做,危害台灣人民利益的事他急著做,結果把台灣島鬧得烏煙瘴氣:股市一瀉千里,資金迅速外流,金融敗血症爆發,經濟萎縮,人心恐慌,天怒人怨,阿扁也眾叛親離,台灣三個在野黨聯合提出罷免陳、呂案,台灣捲起政治風暴。阿扁此時又急於救火,其思路不是改邪歸正,而仍以「變、變、變、騙、騙、騙」的手法,企圖壓住台灣民眾的怒火。這是癡心妄想。阿扁只有回歸正路,順應時代潮流,真正為台灣民眾謀福利,承認「一中」原則,改善兩岸關係,為推動兩岸逐漸實現和平統一創造條件才有出路,不然,今後令阿扁著的事還多著那。正是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