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希的外交演變與中美關係

兼談其對台政策底細

熊玠
(美國紐約大學政治學系終身教授)


導 言

布希總統上任後三年來,國際風雲激盪。隨著美國外交演變,美中關係亦相應改進。唯有布希對台政策,似乎捉摸不定。其實,這三者中雖然每項均有事前未能逆料的轉變、並且它們彼此間也有相互之關聯,但卻也有其自身的一貫性與發展的邏輯。

布希外交指導原則與實際外交的演變

在布希就職的當初,其外交指導原則,我曾歸納成六點。

因篇幅關係,這裡只提其相關的三點:(一)他認為美國不應當退縮至歷史上的孤立主義,但也不應當過份擴張其海外駐軍與承擔過份的責任;(二)在外交上,美國之一切作為,均從美國利益出發;(三)對於第三世界任何地區因「國家再造」(nation-building)而出問題時,美國不應插手。

三年後的今天,他的第一條原則,已因911後改變成一個因反全球恐怖主義而須靠「先下手為強」(preemptivestrikedoctrine)的戰略政策;也先後發動了對阿富汗及伊拉克的戰爭。由於後者的開戰用意是要去除薩達姆.海珊的獨裁政權,並為伊拉克塑造一個民主制度,所以美國在戰爭結束後,遂陷入該國的「國家再造」泥沼之中。等於違背了以上的第三原則。至於第二原則,在美國對台灣與大陸的關係中,亦已證明一切均以美國的利益是從。

在實際外交事務中,美國片面終止了與俄國的ABM(反導彈)條約,又退出了歐盟大力促成而於一九九七簽訂的京都議定書,再對來自歐洲(及其他地區)輸入美國的某些鋼產品,強在關稅上再橫加雜稅,違背了世界貿易組織的原則。並且罔顧法、德、俄等歐洲國家強烈反對,冒天下大不韙發動對伊拉克戰爭。所以,布希得罪了所有歐洲的主要國家。同時,有鑒於加拿大、拉美、土耳其、第三世界的反戰立場,布希已導致美國陷入了孤立絕境,其嚴重情形,是美國立國以來從未見過的。再加上美國一九九三開始主導的北大西洋組織(NATO)擴張,已威脅至俄羅斯的安全感。布希的對俄政策更引起了俄國的反彈;更加速促進了俄羅斯與中國「戰略夥伴關係」的鞏固與加深。

布希上任以來美中關係的進展

海珊犯了兩大錯誤。首先,海珊絕口否絕伊拉克在製造核武器(和其他殺傷性極大的武器);其次,他堅持伊拉克沒有這類武器。正因如此,美國不須擔心他報復還擊,所以布希才大膽發動了對伊戰爭。朝鮮的金正日,由於有這兩點體會,所以才特意大肆宣傳他不但有生產核武器的作業,而且朝鮮確已擁有了核武器。

再看美國對於防衛南韓的五○二七戰略計劃,有兩個盲點。(甲)它動用兵力幅度之大,需四個月後方能投入戰爭。而朝鮮之作戰計畫是在對南韓發動戰爭後七日之內即須完成。(乙)美國計劃中須動用關島空軍其他之方案,原先並沒有考慮朝鮮有核武器的威脅。而現在朝鮮正式證實它已有足夠的核武器以對付美軍來犯,美國五○二七計畫之可行性立刻發生動搖。因此,布希才擔心得寢食難安。

既然朝鮮和海珊的伊拉克不一樣,美國不能同樣以先發制人辦法對付之。剩下唯有外交解決一途。美國知道:在蘇聯瓦解後,朝鮮只剩了中國這唯一可靠的朋友。近年來,中國每年提供朝鮮所需燃料百分之七十與大量食物與其他物品。故如中國能為美國斡旋,則將事半功倍。因此,美國也本能地要與中國接近。所以布希稱中國是「外交上的夥伴」,絕非沒有根據的。

由於有以上三大原因,美國必需與中國減除敵意、增加友好,難免台灣有很多人擔心華盛頓會因北京的要挾而「出賣」台灣利益。事實上,美國與台灣的關係,甚至在布溫相會以前,最近已對台灣當局做出的某些告誡(見下),全是出於美國自身利益的考慮(即以上所說布希外交指導原則的第二點)。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夏馨最近宣稱「美國不因求助北京而冷落台灣」。不管她心裡想的甚麼,這話的確講得恰巧附和事實。

解讀美國對台政策與其最近對台灣當局的直率態度

在夏馨談話以後,美國國務院主管海峽兩岸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薛瑞福在十一月二十日也發言,強調美國對台政策「是由總統決定」的。在此同時,國務院亦對夏馨下了禁聲令。現在我們且看,布希總統的對台政策,究竟是甚麼?

世人也許忘了,布希當選總統以後,曾以書面答覆台灣駐美記者,表達了他的對台政策。除了說承認「一個中國」以外,還提了三個「如果」。第一,如果台灣海峽爆發戰爭,而是因為台灣搞台獨挑□而引發的,布希說美國將不介入(因這是台灣自取之咎)。第二,如果戰爭是由大陸在沒有挑□狀況下發動的,美國不會袖手旁觀。第三,如果兩岸現狀僵持,美國有義務根據《台灣關係法》保護台灣地區的安全(見紐約的華文《世界日報》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刊,頁二)。這正是布希與溫家寶會談中,所表達之資訊。

其實,布希總統的三個「如果」,正如他的支援一個中國原則一樣,全是依《台灣關係法》而來的。該法案的制訂是基於一個中國的大前提,也是建於台灣應由兩岸的人民依循和平方式來解決的先決條件。再加《台灣關係法》的第二節第四條明文規定:任何不以和平方式來決定台灣未來的企圖,均造成對亞太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威脅。

這段文件的雙向意義,以前必須熟悉台灣關係法立法辯論過程的人方洞知其詳。當初由於來自伊利諾州共和黨參議員裴西(CharlesPercy)在立法辯論中一再逼問,結果國會達到一個共識,即如果台灣搞台獨,更因此而引來與大陸一場戰爭,那也是美國不能接受的。故所謂「任何不以和平方式」企圖改變台灣地位,不僅是台獨份子認為只針對中國大陸用武力企圖改變台灣現狀而已。

布希總統上任後,國家安全顧問賴斯在二○○一年一月二十一日對日本NHK訪問時,已有同樣的告示。她說美國對台灣兩岸問題不再曖昧。她強調設若台海兩岸「任何一方企圖改變現狀」,美國一概不能接受。這與布希的三個「如果」中第一個如果(見上)是一致的。二者俱是針對台灣的阿扁新政權而言的。

關於此點,我當時曾為文特別指出。顯然台灣當局對布希的資訊並不當真。殆至二○○三年一再鬧「公投」以及醞釀更改國旗國號制憲等等鬧劇,引起美國政府一再告誡台灣要自己「擔負其後果」。由於台灣今日當局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所以美國特意一再又一再聲明美國的對台政策是基於一個中國大前提。台灣竟然陶醉在搬弄「美國不支援台獨」並非「反對台獨」的文字遊戲。結果,逼得美國政府再一度以不同官員出面明確警告台灣。譬如國務院的副發言人艾瑞裡在十一月二十日明確表示美國「反對」(oppose)台海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意即台灣搞台獨也是一種「片面改變現狀」的舉動,這已經不可能說得再白了。艾瑞理的話,也證實了國務院另一發言人厄立在前一天(十一月十九日)的同樣發言內容。

此外,美國國務院副助理國務卿薛瑞福於十一月二十一日,鄭重宣稱布希總統的「一中政策」,乃是根據美中三個公報、台灣關係法、不支援台灣獨立的不使用武力解決分歧而定義的。顯示,在台灣當局二○○三年一連串的舉動,逼得美國不能再對台灣保持一貫的外交曖味。這點,賴斯二○○一在日本NHK訪問中已明言(見上)。但台灣當局兩年來仍我行我素,近日更變本加厲。所以今日美國再指到鼻子告誡,如非自取其辱,是甚麼?

殆至布希總統十二月九日在白宮會見溫家寶總理時,不得不再懇切地說明美國「反對」台獨的立場,也再一度表達了美國反對台灣明春舉行公投之舉的強烈意願。也許有人會懷疑這是布希為了討好客人而說的客氣話,顯然台灣當局是如此自我安慰,所以立刻報以「公投照樣舉行」之回應。其實,布希的這個公開表態,正表明了美國自一九九六以來對台政策的一項底線決定,即美國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俱不能為了台灣而被拖下水與中國大陸打一仗。說穿了,這都是為了美國利益。任何事,均不能改變的。

總 結

台灣竟然如果見背於布希,對搞台獨的人應該自我檢討,不應該全部歸咎於美國要與中國大陸修好而「虧待」了台灣。第一,美國與台灣以及美國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不一定是零和遊戲。第二,布希已明言,說「台灣領導人」所言所行已造成美國的不利,即指阿扁的政策可能是終會導致美國被拖下水而與中國大陸武力相見。這是違背美國利益的。所以,布希是為了美國自身利益,才做出了對台灣的重要轉變。阿扁可以堅持(甚至狡辯)他明年三月的公投絕非要片面改變兩岸現狀,但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是:美國自一九九六以來的一個重要決策即是,美國決定不能再一次為台灣而被拖陷於與中國大陸瀕臨戰爭的下場。任何台灣當局,如不接受這個事實,恐除自取其咎以外,別無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