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獨不排除論」是連宋 又一次親痛仇快的表現

紀欣
(美國加州執業律師)


王金平拋出「國親不反獨」

隨著二○○四年總統大選愈來愈接近,台灣今年的冬天似乎特別寒冷。儘管連宋及國親聯盟為摘帽子、搶攻本土票,與陳水扁及泛綠玩了一場又一場的「一邊一國」、公投、修憲大戲,而其支援率卻從遙遙領先,到微幅領先,跌至目前的不相上下。面對支援率下滑的形勢,泛藍不但不檢討其策略是否已失去自主性且偏離原先的理想,反而一味相信號稱本土派,有選戰經驗的競選幕僚之建議,進一步地與中國大陸劃清界線。連宋的競選總部主委王金平於十二月十五日拋出「國親不反獨」後,連戰也接著說「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主權獨立國家」,簡化為「一邊一國」沒有什麼問題,而王金平的「台獨不排除論」,就是國親聯盟主張的「獨立是選項,統一也是選項」觀點。

「台獨不排除論」是連宋競選策略又一次親痛仇快的表現。過去半年來,泛藍支援者為了不願見到陳呂連任,雖對連宋選戰策略中的兩岸主張有所不滿,卻不願在選前公開或私下批評連宋,以免破壞其選舉行情,但這不代表連宋從泛藍選民取得一張空白支票,任由他們填空,也不代表有多少人會傻到相信陸以正先生所說的「從此以後,綠營少了一張選舉牌」(見《聯合報》民意論壇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二○○○年下半,台灣大部分民眾仍在為民進黨執政感到錯愕、扼腕之際,台灣的形勢快速發生變化。唐飛下台、核四風暴、誹聞案、罷免案風波、股市及房市大跌、企業出走、失業率攀升、民眾收入減少而貧富懸殊加大。而同一時間,中國大陸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驚人成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兩岸在經濟上及政治勢力的此消彼長,終於使台灣民眾對統一產生了嚮往之情;原本支援綠營的企業因受不了政府的戒急用忍、不三通而紛紛出走,愈來愈多的新一代台灣人把大陸當成未來就學就業的生涯規劃場域,大陸顯然已成為提供台灣物質基礎的磁場。

二○○一年春夏數次的民調顯示,有三到四成的民眾願意接受「一國兩制」,這個數字之所以令人震驚,主要是因「一國兩制」在台灣一直遭受李登輝及陳水扁刻意的污蔑,連學界亦少有人對之好評。究竟台灣基層的民眾對於「一國兩制」有何認識及期待,他們是否已洞見唯有統一才能改善台灣的困境,以及下層結構是否已對上層結構產生巨大影響,一時之間引起社會各界的議論。可惜,面對這樣的民意傾向,民進黨政府不但不努力改善兩岸關係,反而以更大的政治力干預經濟活動,並且透過政府機器、主流媒體、御用學者,展開更大規模的動員及洗腦。

儘管民進黨政府刻意污蔑中國大陸,不遺餘力地實施「文化台獨」政策,絕大多數民眾的眼睛則是雪亮的。由於對「一國兩制」缺乏認識,大多數人希望維持現狀,但對兩岸復談、三通、直航,相互承認學歷等則高度支援,更期待二○○四年總統大選連宋能整合成功,一舉取得政權,提出新的兩岸政策;就連過去支援過民進黨,投票給陳水扁的選民,也因對民進黨執政不力,對現狀不滿,希望政黨再次輪替。在這樣的背景下,當連宋終於二○○三年初整合成功時,泛藍勢如破竹,連宋也就此成為終結綠色執政的希望所在。

SARS疫情肆虐及世衛入會風波雖給了陳水扁及綠營詆毀中共的藉口,也使陳水扁提早發動了以民主、改革、本土之名,行民粹、分化、戴帽子之實的選戰策略,但明眼人一看即知陳水扁一連串的「一邊一國」、公投、制憲,無非是希望轉移民進黨執政不力,拉台自己低迷選情的競選花招。連媒體都頻頻指出「陳水扁及民進黨會選舉,不會執政」,而連宋則「不會選舉,但有執政能力」,但連宋卻在陳水扁民調略有上升,又見有人評其策略「不夠主動」、「未搶到議題的主導權」之際慌了手腳。

泛藍跟著「飆新憲、飆公投」

在兩岸政策上,泛藍從最早的「台灣優先、維持現狀」,進而主張「一國就是中華民國」、「各表一中」,再來乾脆宣示「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決不在任內統一」、「統一是下一代人的事」。在公投、制憲方面,連戰先宣佈「新憲三部曲」,國親聯盟十一月二十一日推出不設底線的「公投入憲」草案,連領土變更案均得交由公投決定。台灣藍、綠陣營公然上演的這一場「飆新憲、飆公投」大賽,終於導致兩岸關係遭遇空前的重挫,而台海的緊張局勢更是一觸即發。十一月二十七日,公投法在立法院表決,國親聯盟推出的修正版本大勝,主權、領土條款確定不適用公投,而涉及現狀改變之公投亦必須適用憲法高門檻的修訂程式,但行政院所提之防禦性公投過關。

對於公投立法結果,媒體隔天形容為「轉危為安,人民是最大贏家」、「台灣民主勝利的一刻」,藍軍更沾沾自喜策略成功。其實立法院趕審的公投法條文錯誤百出,立法品質令人不忍卒睹,而民進黨尚未提出覆議案,陳水扁就已大放厥詞,要在二○○四年大選當天舉辦防禦性公投,媒體隨即說藍綠情勢再次逆轉。十二月十九日國親順利地封殺了行政院的覆議案,但陳水扁仍堅持要辦防禦性公投。顯然公投風波不但未落幕,反而是另一場更大、更長期爭端的開始,而連宋/國親對此難逃其責。首先,若無連宋/國親兩黨隨著陳水扁/泛綠起舞,公投這一場遊戲自始至終根本玩不起來。其次,據傳國親最後一秒鐘採取了所謂的「安全、穩健」路線,並非基於台灣安全及民眾利益的考量,而是受到美方壓力所致。再者,國親佔著多數黨的優勢,完全無須大方地讓防禦性公投過關。

從這一場又一場的「一邊一國」、公投、制憲大戰,可看出連宋一心只想勝選而枉顧原則。他們或許認為「選不上,什麼都是假的」,贊成統的人反正一定不會選陳水扁,如往中間偏獨走,可以拿到中間甚至綠營選票。但從連宋支援率持續下滑,泛藍選民中愈來愈多人質疑為誰而戰,甚至公開指責泛藍缺乏中心思想,即知此套策略不但未為連宋爭取到中間選票,反而動搖了泛藍的基本票源。目前大部分的泛藍選民還相信「連宋選上,就會回頭」,這恐怕並不簡單,就算連宋二人在執政後迫於現實有意轉向,在野的民進黨加上更獨的台聯黨屆時將更肆無忌憚,而藍營為了保衛政權或爭取連任,難保不繼續打模糊戰。

且不論選舉結果如何,也不論將來執政者的兩岸政策如何,藍綠兩邊候選人在選戰中為了爭取選票,脫離現實甚至顛倒是非的言論,已使台灣民意再度發生變化。試想綠營每天指責藍營「統」,而藍營每天極力辯駁自己「不統」,甚至「不排除獨立是未來的選項」,一般無暇或無心詳加思考的民眾怎能不以為走向獨立是台灣的主流民意?經過這一番轉折,台灣民眾似乎只得在「支援獨立及不支援獨立」,「支援急獨及支援緩獨」中作抉擇,這豈不將使原本已因政治訴求與經濟現實背道而馳,搞得精神錯亂的台灣人更無所適從,對台灣的前途更茫茫然?其實連宋及國親應該知道,等到主流民意真的傾向獨立時,國親兩黨將永遠失去政權,因為他們不可能選贏正牌的獨派候選人。或許國民黨內本土派已預知此結果,因此有人提議將黨名改為「台灣國民黨」,希望與中國完全脫離關係。如果這就是國民黨未來不得不然的選擇,那就不如現在說個清楚,以免泛藍選民吃虧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