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團體--徘徊在兩岸當局間的巨人

陳建仲※


曾經被台灣政府當局視為黑戶、私走大陸的台商,在兩岸對峙的僵局中,無法抗拒被視為是中共「以商促政」工具的猜疑,甚至被獨派人士扣上「賣台集團」、「債留台灣、錢進大陸」等污名;然而由於經濟因素在兩岸關係的重要性與日躍升,逐步迫使台灣朝野都認知到迴避台商團體,將弱化台灣對兩岸關係的掌握,甚至影響兩岸談判形勢的消長。面對二○○四年總統大選,台商團體從以往避免直接介入政黨競爭,轉為強烈表態、甚至積極投入;企望不論藍、綠陣營,台商團體都是雙方必須爭取拉攏的對象,希望台商「去污名化」能在二○○四年總統大選成為一道分水嶺。然而,即因冒出「張揚事件」而使情勢急轉直下。

台商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力雖然比不上美、中、台三邊的交互作用,但不容諱言,大陸台商影響兩岸關係的作用及潛在能量十分可觀。但對大陸台商而言,更重要的課題是如何真正營造出集體的聲音,迫使兩岸當局都不得不傾聽他們的聲音;而非仍一味追求短線利益,遊走兩岸體制灰色帶去謀利。尤其在兩岸當局的政治角力中,台商團體具安全瓣功能與促進兩岸相互瞭解的橋樑作用;台灣當局不應把台商定位成是對大陸政經情搜的延伸,而大陸當局更不應視台商為對台灣統戰壓力的渠道。

十三年前,大陸深圳第一個台商協會成立迄今,大陸台商已然發展成七十六個台商分會,四萬多個會員,超過七萬家台商、估計八十萬台商眷屬的集團,每年為台灣創造數百億美元的外匯。

由於兩岸情勢特殊,台商地位從妾身未明逐步走向不僅要求正名,甚至是要求名份相符的地位。台商對大陸創造出近千萬個就業機會、帶動大陸經濟成長。台商累計替台灣賺取近二千億元的外匯,如果不是兩岸經貿的挹注,台灣經濟將成為持續負成長。

北京當局近來對大陸台商的拉攏動作更趨積極,有關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的制頒、若干商品內銷的放寬、給予台商比照本國人待遇等等;甚至當兩岸為陳總統啟動防禦性公投而劍拔弩張之際,大陸最高領導階層排排站的迎接台商團體,給予高規格尊崇的禮遇,凸顯出台商的存在竟成為大陸自我消化與台灣立即攤牌壓力的緩衝瓣。

北京無法寄希望於台灣當局時,只有寄希望於台商團體。然而,近來,由於台商投資優惠被陸續減抵、台商對陸資在若干商品處於不公平競爭地位、中共中央政策常遭地方抵制、連台商協會亦無法取得與大陸同性質團體相等的權利等,不允許台商總會成立,使得台商求助於台灣當局;更因長期處在台灣政治弱勢的地位,台商團體投入藍、綠陣營,雖藍多於綠,但因力量難以展現,無法獲得台灣各政黨真正的重視,各黨派與台商團體的往來仍有所忌憚。

兩岸間的政治角力,原本經貿牌是台灣佔據的優勢,在辜汪會談時代,北京為促成兩岸經貿合作與拉攏台商投資,在談判桌上對台灣方面提出的解決偷渡犯、文書認證等等牽涉到主權爭議問題,不得不採取各說各話的態度,乃有所謂的「九二共識」的形成。然而,時移境遷,在李前總統訪問美國康乃爾大學之後,北京當局竟也否認有所謂的「九二共識」。由於這種轉變,給了台灣朝野很大的警惕,認為一旦大陸經貿實力擴大,台灣在兩岸談判上將更難施展。

於是李登輝的「戒急用忍」繼續在陳水扁執政的四年間存活,泛藍陣營也險些失去向民眾爭取支持的依據。連帶台商的處境更為艱難,北京當局對台灣施展的壓力,很容易被獨派轉化,而使台灣民眾將失業的痛苦與經濟問題都歸罪於台商,歸責於統派團體。

台灣獨派團體「反中國」的操作,早已從政治領域延伸到文化、教育等場域;相對於獨派團體集結投入的人力與物力,雖然台灣社會多數反對「去中國化」,但這種正當性即因無法獲得最起碼的資源,被獨派鋪天蓋地的宣傳而淹沒。統派聲音在台灣式微,台商能運用的管道也受限制。於是立委成為新的掮客,北京當局竟也樂於接受這種模式,一來各取所需、互蒙其利,二來分而治之,弱化力量,便於控制。

這種短視的對台工作,造成台灣統派力量的分散甚至為爭取有限的「代理權」而彼此對立。同樣使得台商無所適從。而中共十五大所謂「寄希望於台灣同胞的說法」,在台灣根本無法發揮宣傳效果。看看中共連主管對台政策官員中,根檢沒有台籍人士,只是在其他次要機構中扮演陪襯角色,這樣的安排,如何讓台商放心把根從台灣搬走?如何讓台灣民眾能把自己的未來寄希望於大陸的強大。

此次總統大選,台商團體嘗試從分散大陸各地台商協會重要幹部集結返台,希望在總統大選前展現出力量來。台商團體提出「全面三通、取消金馬證、開放台商回台上市、義務教育及健保延伸至大陸台商、給予台商應有肯定」等訴求,獲得藍、綠陣營總統候選人的回應,台商的聲音不僅被聽到,也成為總統大選的重要議題。但隨後出現的「張揚事件」,民進黨運用醜化張揚來打擊連、宋陣營,指稱「共產黨和通緝犯」支持連、宋,不但迫使原先熱心台商事務的前法務部長廖正豪專程返台澄清,連帶造成連、宋陣營對台商不得不保持距離;其中更凸顯出大陸當局對台灣政情走向的無力與無能。

台商不僅不能利用在總統大選期間的集體力量,替自己爭取應有的地位,甚至再度淪為獨派醜化與打擊的焦點。相對於北京眾多所謂台灣專家自大的評估,一再向當局灌迷湯,所謂「只要拉住台商、台灣就跑不掉」,「只要大陸強了、台灣問題就解決了」,搞得對台系統整天在台商圈中打轉;喝酒應酬、辦研討會,就以為對台工作妥當了。

但殘酷的事實卻是,北京當局的對台統一的希望至此幾乎只剩「動武」一途,所謂一國兩制在台灣受到藍軍的「冷處理」與綠營的「降共化」,台灣統派的處境,竟然不是隨大陸的成長而成長,甚至是更為艱苦。一旦台灣民眾長期受獨派聲音催眠而不知戰、不畏戰,其後果將如何承受?

台商會長爭取列入政黨不分區立委的努力,在上一屆立委選舉功敗垂成,排名未能進入安全名單內。台商原本希望隨著藍、綠爭奪二○○四年總統大選決戰之際,台商團體不但提出共同訴求要求藍、綠背書,更希望下一屆立委選舉各黨不分區安全名單中能出現台商會長,使台商團體在國會中取得發言權的時代能就此打開;但事件的發展明顯轉趨不利。

中共政協雖將成立專案小組,專門處理台商在大陸投資的糾紛案件,台商加入政協、人大席次的擴大,也非常可能在二○○四年後,成為中共拉攏台商的新戰略。但台商在大陸仍然未獲得中共當局應有的重視,所謂取得本國人相同待遇,實際上卻在商品的市場與業別的准入、職業的考照等等,仍存在差別待遇。

台商團體也因良莠不齊,而使多數台商受到牽累。甚至有些台商利用所謂包機返台的機會,賺取票價差牟利;台商團體對會員能提供的協助也因大陸的限制而功能受限,多數只具有聯誼會的功能,無法與台灣的三大工商團體取得同等也位。有些台商迷信「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仍走單打獨鬥的路,台商團體間難以整合,加上北京當局的限制,都使台商長期在兩岸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然而,此次台商團體提出的訴求再度打響兩岸經貿正常化的先聲,也等於預告兩岸直接三通時代的腳步越來越近,即使獨派多年來意識型態的動員也難以扭轉;這樣的衝擊,也正是藍、綠雙方都必須理性而前瞻面對的嚴肅課題。從而台灣朝野各黨派如何與台商前嫌盡棄,彼此攜手同為台灣的利益打拚,而不是一再以非理性的政治動員,污名化台商,漠視甚至故意扭曲兩岸經貿的真實面貌,使台灣不但在政治上被國際排擠,甚至在經濟上也自我放逐、自我樹敵,任由台商成為大陸獨享的資源。

可以預見,不論是台商或兩岸當局,對如何保障台商在大陸投資的權益,都有迫切性,從而不論是所謂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或自由貿易協定的簽定,兩岸從規範經貿事務重啟交流的趨勢已成,台商團體可以是兩岸關係的潤滑劑,甚至是台灣打開大陸政經樊籬的金鑰匙。

不論藍、綠陣營都必須務實的面對兩岸交流的走向,正視台商的存在,導引協同雙方的利益,才能在兩岸談判找到更多的著力點與有力的籌碼。而北京當局如果只知擁台商自重,繼續官僚系統官樣文章式的對台工作,兩岸間的結可能越結越緊,兩岸間的解,就更難尋覓了。

※作者為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會政策協調部副主任、國家政策基金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