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進式台獨」的法理分析

鄭海麟
(加拿大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會會長)


自從二○○○年三月十八日台灣總統大選民進黨獲勝,陳水扁入主總統府以來,轉眼之間又快四年了,在這四年裡,民進黨籍的陳水扁雖在「五二○」宣示就職時對外宣佈了「四不一沒有」的承諾,標榜自己將會走「新中間路線」,在任內不會宣佈台獨等等。然而,仔細考察其四年來的「言論與行動」,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所作所為始終沒有脫離民進黨的「台獨黨綱」,或者說他的所謂「新中間路線」,始終沒有放棄台灣獨立建國這一目標,不過顯得更隱蔽、更巧妙地推進罷了。換言之是在分階段性地向台獨邁進,也即是大陸涉台官員說的「漸進式台獨」。而且,這一「漸進式台獨」還經過理論的巧妙包裝,如從「分裂國家」的法理和邏輯來看,可謂中規中矩。陳水扁搞台獨的「漸進性」或曰「階段性」,從法理上分析,可用如下圖式來表述:「政黨輪替」→「政府繼承」→「國家繼承」。茲將這一邏輯演進過程試析如下。

第一階段:「政黨輪替」

眾所周知,民進黨是以標榜推動台灣的民主化進程,通過「政黨輪替」的方式登上台灣政治舞台的,陳水扁上台之初,透過總統就職演說,公開宣佈「四不一沒有」的大陸政策,表面上向大陸及國際社會釋出善意,對民進黨的「台獨」綱領也採取「凍結」的態度,處處表現出柔軟身段,似乎給人一種無所作為,以拖待變的印象。但實際上他延續的是李登輝的「兩國論」路線,具體表現在他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不承認也不否認國民黨政權統治時期與大陸達成的「九二共識」。就在這種籠統模糊,柔軟身段的掩飾下,扁政府從上台之日便開始實踐他的「漸進式台獨」的新思維,這一新思維的法理依據就是「政府繼承」的理論,即民進黨通過「政黨輪替」的方式登上執政舞台,進而逐步完成對國民黨政權的「政府繼承」,最終以修憲的方式達成對「中華民國台北政府」的合法繼承,使「中華民國」徹底「台灣化」,變成台灣人的「中華民國」,這一「中華民國」與國民黨執政時期的「中華民國」只有「國號」上的繼承,並不存在政權性質的延續。

概括地說,民進黨是以深化台灣的民主改革,以推動台灣的民主化為標榜,以「政黨輪替」為主要訴求,在二○○○年總統大選中獲勝,從而登上政治舞台的,當陳水扁進入總統府之後,民進黨人便立即將「政黨輪替」轉化為「政府繼承」,也即是將「漸進式台獨」推向第二階段。在這裡,我們必須記住,二○○○年總統大選的主旋律是「政黨輪替」,民進黨以此為訴求,贏得了「台灣主流民意」的支持,擊敗了國民黨和親民黨,這絕不是僥倖,而是因為民進黨把握了二○○○年總統大選的主旋律,同時也得到了李登輝操弄台灣民意(實際上是搞撕裂族群的民粹主義那一套)的真傳,順應了「台灣式民主政治」的潮流。

第二階段:「政府繼承」

民進黨通過「政黨輪替」登上政治舞台後,經過不到兩年的努力,完成了對國民黨政權的「政府繼承」,標誌著這種「政府繼承」完成的特徵是二○○一年十二月一日台灣島內立委和縣市長選舉,民進黨以八十七票獲勝,數字雖未過半,但仍成為立法院的多數黨,取代了往日國民黨在立法院中的主導地位,成為繼二○○○年總統大選以來在立法院這個台灣政治的主戰場上再次取勝國民黨,使台灣島內的政治板塊再度重組。如果說,二○○○年的總統大選的主旋律是「政黨輪替」;那麼,二○○一年底的立委選舉的主旋律便是「統獨對決」。

在這場「統獨對決」中,獨派明顯佔了上風,標誌著台灣的「主流意識」開始向「台獨」方向轉變,儘管大陸涉台部門始終不敢正視,不願面對,但這是台灣島內的政治現實(大陸涉台部門不敢正視台灣主流民意的轉變,主要是受了涉台學者的誤導即提供錯誤信息,使其始終無法真正把握台灣島內的政治發展規律,產生屢屢嚴重誤判的情形)。

民進黨在立委選戰中取勝,意味著「政黨輪替」向「政府繼承」過程的完成,使其所統治的「中華民國」為僅僅建基於台、澎、金、馬的政權,其政權的合法性也僅僅來自台、澎、金、馬人民的授予,與以往國民黨執政時期聲稱主權涵蓋整個大陸中國(即《中華民國憲法》領土範圍)的中華民國有性質上的不同。其不同點表現於:它試圖與大陸中國完全脫離關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造成共產黨與民進黨在海峽兩岸瓜分國民黨政權的歷史事實,即與大陸的共產黨在五十年前以武力方式繼承國民黨的「中華民國南京政府」一樣,民進黨只不過在五十年後以和平方式繼承國民黨的「中華民國台北政府」。隨著「政府繼承」(通過立委選舉)被合法化,民進黨迫使在台灣統治五十年之久的國民黨黨國體制從此劃上休止符,國民黨名存實亡,更確切地說,應是中華民國名存實亡,意味著一九四九年由大陸播遷到台灣的那個「中國」(即《中華民國憲法》定義下的「中國」)已壽終正寢。即使國民黨日後在選戰中獲勝再度執政,亦將會以完全不同的面貌出現,在未來的兩岸關係中,中國大陸(共產黨政權)將會失去與中國台灣(國民黨政權)對話的對手。

鑒於民進黨在立委選舉中取勝(也即是統獨對決中獲勝),台灣島內政治生態中的統獨光譜,明顯向有利於民進黨即台獨方向轉化,這一事實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解決或妥善的處理,其結果有可能向兩方面發展:其一、民進黨或其繼任者(國親兩黨如在未來總統大選中獲勝)不滿足於對中華民國的「政府繼承」,並且進一步將這種「政府繼承」轉化為「國家繼承」,具體做法是將《中華民國憲法》中第四條的「中華民國固有領土」改為「中華民國現有領土」;即通過「公投」、「制憲」(或修憲)的方式將「中華民國」的領土範圍縮限至台、澎、金、馬,海峽兩岸一邊一國,實現民進黨人「法理上台獨」的理念。其二是共產黨或其繼任者不能容忍民進黨或其繼任者這種通過「國家繼承」實現領土分割行為,結果以武力完成對中華民國的「完全繼承」,將台、澎、金、馬納入中華人民和國有效控制的版圖和行政之內,實現一個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使中國的版圖實現完全統一。

第三階段:「國家繼承」

事實證明,隨著二○○四年總統大選的日益迫近,民進黨迅速地朝「國家繼承」的方向邁進,先是提出「公投制憲」,當蔡同榮版主張改變國土、變更國號的「台獨公投法」被否決後,陳水扁又提出要在三月二十日舉辦「防禦性公投」,目前又提出「兩邊三國」說;叫嚷二○○四年大選是與中國的一場「聖戰」,並且公開喊出要拋棄「一個中國」的迷思等等,這些種種看似選舉語言的宣示,實質上是意味著民進黨迅速地將「政府繼承」向「國家繼承」方向轉化。在民進黨的凌厲攻擊下,國親泛藍陣營也不再談「一個中國,九二共識」,並且轉而推動公投立法,儘管國親版《公投法》比蔡同榮版《公投法》要平和得多,但就公投立法事件本身,便意味著台灣已從法理上朝「國家繼承」演進。加上不久前泛藍陣營「全國競選總部主委」王金平提出「泛藍不排除台獨作為未來的選項」,連戰也在公開場合提出「一邊一國」等等,這些「言論和行動」表明,二○○四年的總統大選的主旋律是「國家繼承」而非統獨對決,也就是比誰更有能力推動台灣向「國家繼承」方向演化,比誰更能承擔使台灣的「中華民國」演化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的責任。當然,這種能力和承擔要以台灣免遭武力攻擊為前提,但又必須滿足「台灣主流民意」要求獨立自主,建立「台灣主體性」的願望。很明顯,泛藍陣營不提「一個中國」,是因為他們認識到打「一中」這張牌已無助於增強他們的能力和承擔。也就是說已無助於他們的勝選,因為統獨對決不再是台灣島內政治的主題,正因為這次總統大選的主旋律是「國家繼承」,而非「統獨對決」,所以,連宋才在公開的場合提出統獨問題應該交由下一代解決。明確提出「維持現狀、沒有時間表、發展經濟」的「三段論」作為泛藍的選戰訴求。

泛藍陣營在統獨光譜上的變化,對台灣島內的政治生態的影響是深遠的。它將會使島內的政治板塊再次重組。隨著親中勢力(或曰認同「一個中國」)的弱化,統獨對決在台灣政壇各政黨的兩岸政策中已不再成為主要議題。未來不論藍綠哪一方當選,都會在美國「反對」改變現狀的所謂「一中政策」庇護下,以建立「台灣主體性」為旗幟,一步一步地朝「國家繼承」方向演化,儘管國號仍然是「中華民國」。

由於台灣的主流民意已由「不統不獨」、「維持現狀」向「建立台灣主體性」方向轉化,「國家繼承」不但會成為此次總統大選的主旋律,而且還會成為未來當選總統的執政黨主政的著力點,至於《國統綱領》中的兩岸統一目標,將會被建立「台灣主體性」所取代,而泛藍所謂「維持現狀」,最多也只是維持「中華民國」的國號不變,而國號不變也可以解釋為既沒有被大陸統一,也沒有宣佈台灣獨立(即「不統不獨」),但國家演化還是照樣進行,將國號與國家作出區隔,最初是由李登輝發明,現在則成為民進黨推動「漸進式台獨」繼而達到「國家繼承」的一種策略,也可以說是分離主義的一種新模式。

鑒於民進黨人對二○○四年總統大選的主旋律把握準確,對「台灣主流民意」操控有方,再加上陳水扁深得李登輝式的「台灣民主政治」(將「黑金政治」也即是黑社會勢力引入總統選舉從而導致台灣民主政治變質)真傳,二○○四年總統大選民進黨勝選的可能性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