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統治的除罪化

夏桐


據台北《聯合報》二月十八日報導,日本巖手縣水澤市的「後籐新平彰顯會」成員,有三十二人於上周組團來台參加活動,主要目的在向日據時代的「兒玉總督後籐民政長官紀念館」中的二人銅像「朝拜」致敬。此紀念館建於一九一五年,光復後被改為「台灣省立博物館」,以示去殖民地化,但在李登輝主政期間「升格」為「國立台灣博物館」,有人更借此次日本人來「朝聖」的理由,要求將一直收藏在庫房中的兒玉、後籐立像,請回原館大廳,「方便」瞻仰祭拜,並稱這是「保護古跡」。

發動把「國立台灣博物館」進一步還魂為彰顯日本殖民主的紀念館的人,據報載是「學者和台博館館員」。然反對者指出,「將兩個日本人的銅像放在博物館大廳,會引發社會質疑,甚至還得付出政治成本」。因此行政院文建會裁示,專辟一「館史室」展出兒玉與後籐的立像及相關文物,此無異是說,這兩具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象徵,還是取得了在館中的公然地位。揆其關鍵意義,應是對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史的「除罪化」與肯定。任何清醒的中國人(包括台灣人民),都能意會到這裡面右翼日本人與台灣皇民餘孽的勾結狼狽爪痕,令人齒冷義憤。它跟當年把台胞抗日英烈逐出忠烈祠的醜行是一回事。

台灣存在著一批人,相信台灣本屬於日本,所以長期叫嚷凸顯中國的「外來」性質,強調與堅持兩岸的差異與敵對;但在面對日本時恰恰相反,難以掩飾的流露出一種孺慕情結,數典忘祖已到離奇境界,誠然是被日本殖民統治後最傑出的皇民樣板。不過值得中國人重視和研究瞭解的,還是台灣光復已近六十年,為什麼這種人在台灣益為得志,且無法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