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的啟示

譚中
(旅美退休教授)


勝在「競選本領」這個C字上

布希在十一月三日上午接到預料中的凱利「認輸」電話,終於「天旋地轉回龍馭」。兩天以後,前總統老布希接受電視採訪說:小布希從競選一開始就信心十足,在整個過程中從來沒有為落選擔憂。人說美國大選是MMC,即「Man」(候選人)、「Message」(向選民傳出的呼籲) 和「Campaign」(競選本領) 三大要素的決戰。布希在「候選人」這個M上,由於當了三年總統褒貶各半,不會比凱利強,但是絕大多數選民對凱利一無所知。在「呼籲」這第二個M上,共和黨可以極力吹噓布希的政績,民主黨可以抓住布希三年餘執政的失誤而大做文章,雙方半斤八兩。布希勝選就勝在「競選本領」這個C字上。

在這次大選中,人們從檔案中翻出布希和凱利「入伍」(布希也參加過國民衛隊) 時的考試成績單,凱利的智商是91%,布希則高達95%。布希在選舉前三次公開辯論中表現出先天的高度機智,只是他那後天的「不學無術」比不過凱利。過去一般人認為布希智商低、頭腦簡單、受人擺佈,這次競選卻證明了他有主動性、創造性與能夠勝過對手的政治天才。不過,行家認為這次布希勝選最大的因素是白宮政治顧問羅悟 (Karl Rove)的傑出策略:在競選中玩弄「politics of good and evil」(道魔鬥法政治)。在選後的民意調查中發現,「moralvalue」(道德價值) 的課題比其他所有課題更為重要,百分之八十投票給布希的選民都是為了「維護道德價值」,這是大選前所有民意調查都忽略了的。十一月三日CNN「新聞晚間」節目率先討論了這一因素,稱讚羅悟巧妙地塑造了布希宗教虔誠、堅持原則、強調家庭恩愛、反對同性婚姻,再加布希夫人勞萊的純真和藹,特別吸引了一般小鎮、農村居民投票。在布希贏得的選票中,百分之八十八認為布希是理想的選擇 (其餘百分之十二是不願意凱利當總統而選布希的)。《紐約時報》形容許多認為布希是理想總統的選民心態是:「George, with all thy faults」(喬治,縱然你有一百個不是,我仍然信任你)。與此相反,投凱利票的卻有將近百分之三十是急於要推翻布希統治而不熱衷於凱利這個人選的。共和黨競選集中財力與精力宣傳凱利的缺點,破壞了民主黨競選第一個M。相反的,民主黨競選卻沒有抓住布希在伊戰上敗績的小辮,因此在第二個M上又輸給共和黨了。下文對這點更會詳談。

華府手中武力何處上陣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次大選的結果只是事物發展大方向的一個徵兆而已。我們必須站在這個宏觀大趨勢的高度來看,才能對這次美國大選結果得出深層認識。可以分四點來談。

第一點,二十世紀隨著冷戰結束而加快了全球化的步伐,然後二十一世紀隨著信息技術時代一同來到,美國作為一個多世紀以來促進國際形勢大發展的火車頭對於這樣大的時代轉折還來不及反應卻被國內政治的意外發展而轉移視線。當然,後冷戰時期開始距離二十世紀結束有十年過渡期間。美國的軍事政治機制很不適應對手消失後的國際形勢,當時是四軍總長聯席會主席的鮑威爾就覺得「現在魔鬼沒有了」該做甚麼。美國變成單極獨超以後自然對手中的武力不知所措。老布希總統用它去打「海灣戰爭」,有兩個原因使它在解放了科威特以後就半途而廢 (一是鮑威爾看見伊拉克軍隊敗得太慘,怕在從科威特進軍巴格達的路上血流成河;另一是老布希害怕打垮了薩達姆政權後伊拉克會發生混亂)。克林頓總統也出兵到外國干預,但比老布希小心得多。他的國際政策頗似孟子提倡王道、反對霸道的精神。可是他在第二任中的緋聞使他失去「流芳百世」的機遇又挫傷了民主黨如日中天的信譽。接著是二○○○年大選程序中出了毛病而由聯邦最高法院法官一票之差產生出跛足總統小布希。小布希在競選總統時就揚言要結束「克林頓遺產」,上任後就抓軍事發展。「九一一」慘案以後他更怪罪克林頓的溫和政策,認為是美國失去國際威信才助長了國際恐怖。他利用群眾「恐慌」實行變相的「非常時期大總統」統治,在國內不惜侵犯人權,加強管制;在國際上推行「先發制人」,要到境外大打出手。「布希主義」的要旨是變克林頓時代的受恐怖攻擊的「被動」為「主動」,把不聽美國話的外國政權當做「敵人」。以上這一系列從冷戰結束一直到今天的世界及美國本身的發展造成了「布希現象」,可謂歷史發展的規律。

第二點,十一月十六日,布希總統在白宮宣佈他的第一任國家安全顧問萊絲教授接任鮑威爾為他的第二任國務卿時說:「美國響應世界的偉大召喚」。可見這「布希現象」與國際形勢發展相互應對,「布希現象」是後九一一時期的主要政治潮流之一。「九一一」是中世紀宗教復仇主義和現代高新技術結合產生的怪胎,成功地到太歲頭上動土、老虎嘴上拔毛。美國被這一打擊喪失了理智,陷入亨廷頓「文明衝突」論的把「己」(us) 與「人」(them) 對立起來的怪圈。美國變成歧視、甚至迫害移民的社會,兩百多年來的「移民天堂」消失。美國在世界精英的眼中、以及世界在美國人眼中都起了質變。這種質變與「布希現象」互為因果,很難說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錯誤道路上的「正確方向」?

十月廿九日阿拉伯傳媒播出賓拉登三年內第一次公開露面的錄像帶,其意圖之一是影響美國選舉結果。按理說,錄像帶等於否定了布希吹噓美國打恐已使賓拉登的基地組織癱瘓,間接證實了凱利所指責的布希並沒有認真到阿富汗山洞中去追捕賓拉登,而是把兵力轉移到與打恐毫不相關的伊拉克去,犯了嚴重錯誤。可是,布希陣營在競選中爭取主動,說凱利和賓拉登之間有一種默契。切尼甚至說出:如果凱利當選,「九一一」又有可能重演。結果反而使布希在競選中佔了便宜。這一例子正好說明賓拉登與「布希現象」有一種共生性。可以這麼說,如果不是賓拉登作亂與「九一一」慘案就不會有布希的第二任。

第三點,美國大選揭曉的第二天,英國《每日鏡報》在封面上以及主要文章標題上發出「為甚麼五千九百零五萬四千零八十七個 (投票給布希的) 人這麼愚蠢?」的問號。歐洲大陸的知識精英比英國人更難理解美國選民怎麼這麼缺乏政治判斷。十一月三日上午,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凱利公開認輸以後,美國MSNBC電視台新聞評論員說:「大多數美國選民覺得布希是在錯誤道路上朝著正確方向走去」。在「錯誤道路」上能有「正確方向」嗎?

回答這一問題應該有辨證的眼光。美國民意的最大願望是保證本國安全。觀察家在這次選舉中對美國中年婦女心理分析,發現「sucker mom」(餵奶母親) 與「security mom」(安全母親) 兩種現象。在美國俗話中,「sucker」這個字帶有頭腦簡單、容易受人影響的意思。在最近美國選舉歷史上,挑戰現任總統獲勝的兩大例子--裡根與克林頓--都是靠「sucer mom」的大力支持而成功的。和克林頓相比,凱利在相貌與談吐兩方面對美國「sucker mom」的吸引力可謂天壤之別。可是,最主要的是:一般美國的「sucker mom」都變成「security mom」了。即使民主黨這次推出了另外一個克林頓那樣對婦女有巨大吸引力的候選人來也不一定贏得了受到大量「security mom」支持的布希。

換句話說,美國大多數選民仍然相信布希會堅決保護美國安全的,雖然犯了錯誤,仍然是在朝向「正確方向」前進。現在人們都十分關注布希調整新的領導班子的大事。在共和黨與保守派內部,已經有許多人希望在他的第二任內,布希不會像他第一任那樣把美國帶進不必要的戰爭中去,不會不顧美國本身的利益而到處去「改變政權」、幫別人建立「民主」體制。

俗話說:「解鈴應是繫鈴人。」布希第一任內在伊拉克拆下的爛污應該由他自己來收拾。伊拉克本來與伊斯蘭「聖戰」是不相關的,現在卻變成第二個阿富汗--美軍取代了蘇聯侵阿軍隊的狼狽地位。當前全球反美恐怖力量比「九一一」以前強大了不知多少倍。用一句中國俗話形容,這正是:「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美國作為一個民主國家,人民的眼睛應該是雪亮的,會看出這一錯誤道路的危害性的。可是布希政權利用了「九一一」事件在人民心中的餘悸,一方面不遺餘力販賣恐怖,另一方面對一切批評政府打恐的言論都扣上「不愛國」的帽子。民主黨政客在這一形勢下曾經變得萬馬俱喑,一直到去年哈佛.迪恩競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時大張旗鼓地反伊戰吶喊,才把這一沉悶氣氛扭轉過來。迪恩道出了開明美國人心中暗藏的聲音,論者稱之為「迪恩效應」。凱利接受「迪恩效應」為時較晚,是從今年七八月間開始才發表強烈反對伊戰的言論,人們把他過去在伊戰上的觀點對照來看,他前後矛盾、沒有固定原則的機會主義就露出馬腳來了。這一點被布希競選大張旗鼓地揭露,凱利始終無法解脫。正是在這一宣傳拉鋸戰中,布希打恐戰略的嚴重錯誤得以在選民前矇混過關。凱利沒有《西遊記》上二郎神那樣的本領,讓偷吃了天宮仙桃和老君靈丹的孫猴子逃脫。可是,布希自己也知道,躲過了初一不一定躲得過十五,他必須把伊拉克擺平,結束現在美國年輕軍人在伊拉克被動挨打死傷的窘境。

侖斯菲如意算盤的「三步」曲

十一月十六日布希在宣佈任命賴絲為新國務卿時,透露了他正在增添「新的機制」。《每週旗幟》編者、屬於「新保守派」核心的克利斯托(William Kristol )對FO電視台節目主持人說,布希將全面調整內閣,國防部長也會換人。脖子後面長著傲骨、七十二歲的侖斯菲想在他離任之前把伊戰的「三步」走完:即 (一) 肅清伊拉克「叛亂者」以及外國恐怖分子,(二) 為明年一月伊拉克全國大選做好準備,(三) 訓練培養出一支伊拉克警察與軍隊將來好從美軍手中接管伊拉克的維和治安任務。

雖然費盧傑城已經從美軍頭號敵人、恐怖領袖扎考伊的統治下「解放」,但扎考伊沒有被擊斃或抓獲。根據情報,他的指揮部可能轉移到摩蘇爾。如果美軍佔領摩蘇爾,他又會轉移到別處。即使扎考伊被消滅,伊拉克的抗美分子也無法一時肅清。布希把賭注壓在明年一月伊拉克的全國大選上,看來很難如願以償。

布希勝選後得到了二○○○年所沒有得到的兩個 M (「Majority/多數票」與「Mandate/ 選民委託」),在十一月四日記者招待會上說:「我在這次選舉中贏得資本,我現在決定派它用場。」這位從不認輸的美國總統雖然堅持「stay the course」(照原路走),卻有可能調整戰略。在老布希總統任內擔任美國空軍總司令的麥克丕克(Merrill McPeak)上將說,布希的伊戰戰略好比在沒有奠基前就蓋屋頂,意思是不先盡力做好政治、外交工作而窮兵黷武是不會有好結果的。在布希第一任內閣中,有所謂「creative dissension」(創造性爭辯 ) 現象。主要是國務卿鮑威爾在戰略討論中強烈反對副總統切尼與國防部長侖斯菲等「鷹派」的軍事掛帥路線。賴絲身為國家安全顧問,在爭辯中一般作壁上觀,她同情鮑威爾的觀點,但又避免與切尼衝撞。現在她取代了鮑威爾,侖斯菲將來的接班人是否是「鷹派」很難預料。但賴絲一直是布希信任的智囊,切尼也不敢像對待鮑威爾那樣與賴絲的溫和派觀點正面衝撞。那樣的話,美國今後的對外政策就有可能增加溫和色彩。

兩條路線的鬥爭遠沒結束

第四點,這次美國大選沒有產生美國第四十四任總統,而是讓第四十三屆總統布希連任,不但使國際輿論失望,美國內部也有不少人歎息、不少人驚訝、不少人擔憂、不少人深思。綜觀大選結果,有三點值得注意:(一) 美國政策從右傾極端向左傾或中間轉移的可能性隨著凱利的失敗而消失;(二) 美國在國際上極為孤立、在打恐戰場上極端困難的窘境將會在進一步惡化之後再有所改善;(三) 美國國內將在政治上垂直分裂,可能產生不可逾越的鴻溝。這次大選的結果使美國政治地圖上出現一個從來未有的奇特現象:中原從南到北的三十幾個州廣大地區呈紅色 (共和黨的天下),東北沿海十二個州、大湖旁的五個州和西海岸三個州、南部的一個州、再加太平洋中的夏威夷州呈藍色 (民主黨的天下), 形成鮮明的分裂局面。專家認為:這次大選把美國政治上的兩極分化推向高潮。十一月三日早上凱利在波士頓廣場上「認輸」講演中說,他這次掀起的「改進美國」的運動並沒有就此結束,而正是剛剛開始。我們可以把這次大選看作美國兩條路線的鬥爭:一條是布希提倡的、掛著「道德價值」招牌的保守主義路線,另一條是迪恩、愛德華等人在去年開始的民主黨內競選時提倡的 (更有克林頓在幕後支持的) 要把美國從錯誤的道路上扭轉過來的自由主義路線。布希對他的對手的反對路線非常敏感,他利用美國大多數人不願走極端的自然傾向而抓住凱利「自由主義」的小辮,嘲笑他是「馬薩諸塞州最自由主義的參議員」,在美國南部的廣大地區,人們對馬薩諸塞州的自由主義派一直沒有好的印象。布希的戰略可謂一針見血、十分厲害。其實,凱利是民主黨領袖中比較溫和而中間偏右的,因此他在競選言論中不斷被動地試圖迎合人們的保守傾向,等於鈍挫了自由主義路線的鋒芒,使民主黨內的左派頗有怨言。

現在競選的叫喊聲雖然沉寂,兩條路線的鬥爭卻遠遠沒有結束。在國際戰略上,布希窮兵黷武的路線將有遭受挫折的危險。如果伊拉克大選不能舉行、或者有名無實、或者政治發展到無法控制,美軍在伊拉克繼續被動挨打傷亡,布希就無法逃脫責任。凱利就會和布希的其他政敵群起而攻之。布希對此當有先見之明,必定會全力以赴避免這一後果。那就是說,美國內部的政治鬥爭一刻也不會停止,有可能變本加厲,直到不可收拾。

(2004年11月16日於芝加哥海德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