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史觀--殖民地的變態性格反射

李功勤(世新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兼歷史教學小組召集人)


一向被視為冷門科目的歷史在今年意外成為熱門試題,全拜考試院及教育部兩大冷衙門所賜,先是民國94年度國家初等考試「本國史地」的命題範圍究竟為何?由於典試長林玉體堅持只考「與台灣有關的」,使得其他持反對意見的考試委員認為違反「依慣例命題」原則;但考試院長姚嘉文辯稱「不違法」。最後,陳水扁總統更強硬地表示「有人對台灣史地範圍有疑義,說本國史地包括了中國和蒙古,但事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蒙古共和國不是本國,怎可列入本國史地?」當陳總統聽到有人反對本國史地的考試範圍局限於台灣有關部份時,斥責這些人造成「國家認同」的危機,典試長聽到陳總統這番談話後,欣喜的再度重申「本國史地不考敵國(中國)」、「本國史地就是台灣史地」。

這些消息對參加明年度初等考試的全國數十萬考生而言,這項不是決策的決策無疑是晴天霹靂,在辛苦準備(或許長達數年寒窗)之下,如今試題範圍突然濃縮成台灣史地,尤其對今年大學四年級(約民國71年次出生)及以上的世代群最不公平,因為以前的國、高中歷史及地理課本中,有關台灣史地比例確實太少,因此他們對台灣史地較不熟悉。所以純粹就技術層面而言,初等考試「本國史地」的爭議,其實剝奪了這批考生的工作權利。

今年第二個有關本國歷史的爭議,由教育部所公佈的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引發,其中將本國歷史切割成兩個獨立單元,高一上學期念台灣史(第一冊),下學期念中國史(第二冊)。其中台灣史引發的爭議在於將原住民、荷蘭、西班牙、鄭氏、清朝時期共約數萬年歷史硬塞在一個單元,草草交代,尤其清朝時期的標題都被「略」掉,內容中行政區劃變遷也被「略」的一乾二淨,似乎要學生遺忘台灣在清朝被中國納入版圖的事實。此外,暫行課綱小組以選擇性態度處理史實,將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舊金山合約、中日合約等關係到台灣地位歷史文件納入台灣史綱要;但未列入美中(中共)「三公報」的重要文件,只因為教育部長杜正勝強調「開羅宣言」是新聞公報而不是「會議公報」所以台灣在法律上不是屬於中華民國的一部分;但對於民國86年外交部回函國立編譯館表示,「開羅宣言」內容經三國元首核閱同意後定稿發表,此即公報。函中進一步指出「波茨坦宣言」第八點應執行開羅宣言之條件。1945年9月2日簽訂的日本降伏書亦明文規定,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之條件。函文接著指出,盟軍進駐日本以後,發佈訓令第一號,命令駐台日軍向我國投降。我國於1945年10月2日接受日軍投降後,即宣告台灣恢復為我國的一省,次年1月12日恢復台澎居民國籍。上述有關台澎法律地位宣言及公告,系經有關國家元首協商定案,其後經國家實踐確認並執行,其法律效力殆無疑義等回覆、依據則隻字未提。杜部長腦中所隱諱的「台灣地位未定論」,不但蒙蔽了他對歷史事實的良知,同時也扭曲並偽造一套「台獨史觀」,透過教科書強迫灌輸給我們的下一代。

最後,在暫編高中歷史課程綱要第一冊台灣史第三單元「戰後的台灣」內容中,大幅介紹國民政府的「窳政」、228事件,並討論在「威權體制」下官方對人權的侵害等等,無非顯示作者個人強烈意識型態史觀取代高中歷史課本的正常教學功能。

筆者在大學講授台灣史跟中華民國發展史十數年,深切體認沒有台灣這塊土地就沒有中華民國的存在;但也因為中華民國的存在,才提供台灣這塊土地永續發展的保障。這是每個知識份子在瞭解國際局勢變遷下,一個必須要接受的現狀事實。我贊成台灣史要提升一定比例內容,將台灣史與以往朝代史(我不用中國史名稱)分冊教學,也覺得並無不妥;只要回歸歷史正常教學即可,畢竟歷史血緣和文化無法切割,正如同觀世音和媽祖在人民心中所呈現的永恆普世價值是不能被取代切割是一樣的道理。曾經有部分學者提到「台灣殖民地性格」,而這種性格似乎反射在上述引起爭議人物的潛意識原型人格之中,他們與日本殖民時代協力者之間似乎存在著隔代遺傳基因。在日據時期的殖民協力者認為殖民政府高壓統治是理所當然;但對中國政府的一切則吹毛求疵、極盡嫌惡,一旦所需未遂,則群起攻擊。這些人正是日據時代御用士紳和皇民等同屬「總督府統治階級」成員。在日據時期,他們站在日本總督立場,相對剝削台灣人民。今天則以國家考試和歷史課本來摧殘成千上萬的考生及青年學子並加速「去中國化」。其次,他們都在祖國的認同上產生解構與重建的脫序與混亂,不認同中國文化;但又找不到自己民族及歷史根源,只好在當年的殖民者史觀及文化中,尋找安身立命之處。這群切斷自己血緣文化的孤魂野鬼,往往將本身人格分裂所引發的幻覺,以變態手段去強迫其他健康心智人類一起解構和沉淪,以集體性自殘來忘記個人苦痛並從中獲得慰藉。

今天的歷史爭議,不正是一種集體的自虐及剝削嗎?數十萬的考生及國家下一代的幼苗都將在這一批變態人的主導下,產生自我解構及脫序。看到對岸另一個中國的奮起,怎能不叫我們這批熱愛中華民國的教育工作者為之頓足捶胸而飲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