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思想與統合論

周陽山
(中國文化大學中山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一、前 言

在孫中山先生的思想體系中,民族主義、民權主義與民生主義三者之間的位階與順序,過去曾引起學術界與實務界的廣泛討論〔注〕。有人認為應以民生(經濟)問題為首要,因此民生主義應系最具關鍵地位。但若從整體的國家發展方向分析,並參酌後冷戰時代的東歐發展經驗,則族群和諧與國家統一,才是解決一切紛亂之源。如果國族認同與族群關係未能底定,則整體的憲政制度,經濟發展與權力分配等問題,都將不易解決。基於此,孫中山先生在他的演講中,經常強調「兄弟們,大家都是中國人」;而在「反滿」的階段性使命完成後,強調要「五族共和」,以中華民族的團結與發展為首要任務。換言之,解決民族問題,促進中華民族的統一與發展,實為三民主義三大課題之首。這不但是二十世紀初中國民族復興的首要任務,也是二十一世紀兩岸統合的重要標的。

本文從統合論出發,分析當前兩岸統合所面臨的主要困境與障礙,並針對「反獨」與「促統」兩者間的關係,提出政策性的評估與建議。

二、孫中山民族主義與當前國際情勢

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年)孫中山先生在《手著本三民主義》中寫到:

夫漢族光復,滿清傾覆,不過只達到民族主義之一消極目的而已。從此當努力猛進,以達到民族主義之積極目的也。積極目的為何?即漢族當犧牲其血統,歷史,與夫自尊自大之名稱,而與滿蒙回藏之人民,相見以誠,合為一爐而冶之。以成一中華民族之新主義。如美利堅之合黑白數十種之人民,而冶成一世界之冠之美利堅民族主義,斯為積極之目的也。」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孫中山先生進一步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指出,「民族主義有兩方面之意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

從上述兩段引文中,我們可以清楚的掌握孫中山先生民族主義思想的兩項基本原則:

(一)反滿只是民族主義的消極目的,恢復漢族的平等地位,與其他各民族平等相處,並同化而為一中華民族,才是民族主義的積極目的。

(二)在國際經驗上,美利堅民族結合黑白數十種人民合一爐而冶之的經驗,是成就一個新的中華民族的參考範例,而其中之關鍵條件,對外是中國民族自求解放,爭取在國際上的平等地位。對內則系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漢族應放棄並犧牲其獨自尊大之地位,與其他各民族和諧相處,平等對待。

但是,在孫中山先生辭世後的八十年間,有關民族主義的國際發展經驗,卻顯示了上述的標的和理想,與現實的發展仍有相當程度的落差,這些重大的現實困境包括:

(一)儘管美國視為─「民族之大熔爐」,但基本上僅限於白人(或稱之「高加索人種--Caucasian)部分;至於黑人(現已多改稱為「非洲美裔」--African American),拉丁裔(Hispanic包括拉丁美洲裔及西、葡裔)、亞裔(Asian-Pacific)、印地安人(Indian)、印度(Hindu)、阿拉伯裔(Arabian),乃至猶太裔(Jewish)等,則始終面臨主流白人圈或多或少,似無還有的拒斥或歧視。而WASP一辭,則始終代表著美國社會中的核心族群--白人(White),盎格魯-薩克森(Anglo-Saxon),基督新教(Protestant),其他少數族裔,則甚難擠入此一核心階層。

(二)相對的,以漢人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在民族同化的過程中,則遠較美利堅民族的同化進程,更為順利。其中主因有三:(1)漢族所佔之人口比例大(超過中國全部人口之九成以上);(2)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種族性」(包括膚色、體態、形貌)差距不大,而且漢族在文化,宗教上之排他性亦遠較美國之WASP為小;(3)中國之中央政府採取之民族政策較為溫和、寬大,對少數民族也較具同化之誘因。相對的,美國政府對少數民族(尤其是黑人、印地安人、回教徒、亞裔等)的態度卻較為殘酷,而且血腥,導致族群傾亂事件層出不窮、始終難以善了。因此,美國的族群紛爭始終難以化解,少數民族不斷推動民權運動(Civil Rights Movement)的發展,並向主流族裔爭取平等的權益和地位。

(三)在國際關係與地緣政治方面,美國在後冷戰時代取得了「獨霸」的地位,但卻因布希總統堅持的「單邊主義(unilateralism)」,引起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彈,無論是在對阿富汗,伊拉克,以色列,甚至是北韓及車臣的態度上,均引起國際社會普遍的不滿,導致美國領導威信的下頹,也影響到各國之間平等關係的維繫。連帶的,國際間的和平秩序也面臨到新的威脅。

(四)在美國的獨霸地位面臨挑戰與反彈之際,中國正快速的進入「和平崛起」的新階段,並藉經濟穩定增長的優勢,取得了大國的地位。但是,中國「絕不稱霸」的承諾,不但為東亞國際情勢提供了穩定與安全的保證,也為中國本身的和平、富裕與發展,奠定了穩定的基石。

可是,美國與日本卻以冷戰時代的「零和」(zero sum)思維面對中國的和平崛起。尤其是在台海兩岸關係上,支持台獨的民進黨政府,近年來不斷的加強對美國政界鷹派勢力的遊說與支持,同時也鼓舞日本軍國主義的復甦,甚至公開支持日本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其企圖至為明顯,亦即強化國際反華勢力的武力威嚇能力,藉以阻滯中國的和平崛起與繁榮發展。至於台獨的行動能否成功,則端視中國本身的態度而定。

(五)孫中山先生在世時曾力倡「大亞洲主義」,希望日本能做「王道之干城」,不要學習歐洲的霸道文化;為帝國主義之鷹犬。但是日本過去非但在亞洲肆行軍國主義,危害亞洲與美國人民的生存,而且近年來,日本更進一步想藉修訂「和平憲法」,推動軍事上的「先制攻擊」,這使得二次大戰之後在美國麥克阿瑟將軍主導下的「自衛性」角色,面臨了根本的轉向。日本軍國主義的復甦,不但已成為亞洲各國的焦慮,也將為台海兩岸的安定與繁榮,以及未來中國的統合與發展,帶來了嚴重的隱憂。

基於以上的分析,若從孫中山先生的民族主義角度出發,中國的和平發展,對內首應要求改善全體人民的生活,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基本權益應受平等之對待,使「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理想,逐步落實;就對外而言,則是「求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打倒帝國主義與霸權主義,與世界平等待我之各國友好相處,並在和平與王道的前提下,追求台海兩岸的統合,使晚清以來因帝國主義侵凌而導致的國家分裂,及早結束,並完成國家統一之使命。

三、統合論的理想與實踐

隨著江澤民自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職位正式退休,到胡錦濤的全面接班,許多人都在問:到底大陸的軍事戰略和對台政策,將會發生何種變化?由於台灣內部情勢的變化與台獨勢力的成長,以及大陸內部民間強烈的反台獨氛圍,中國大陸的領導階層,勢將針對過去十多年的對台政策進行全面的檢討,並根據統合論與民族主義原則,進行戰略調整,其中主要方向,則是:從「反獨」到「促統」。 表面看來,「反獨」與「促統」似乎是一體之兩面,但實際上卻存在著基本上「本質」的差異。反獨是消極的拒斥,是以傳統的統戰路線和武力威嚇為手段,希望團結各種「反獨」與「非獨」勢力,包括台灣內部、海外華人圈、世界各盟國,以及大陸本身,形成一支全球「反台獨」的聯合陣線,以期孤立台獨勢力,進而使其削弱、萎縮。

但是,很顯然的,這樣的期待業已落空。近年來,台獨不斷壯大的結果,不但是連續執政,而且進一步還提出了「建立新國家」的憲政規劃和文化藍圖。在國際上,台獨勢力更結合了美國的新保守主義和日本的新右派勢力,想以戰略聯盟與聯合作戰的方式,在台海之間形成新的決戰態勢,頗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心壯志。在這樣的情勢下,台海大戰一觸即發的危機,已經逐漸浮現。但是,除了台海決戰(不管是本島或境外)的「零和」選項之外,其實還存在許多成本較低、前景也較為樂觀的選擇機會。對於美、日兩強而言,台海之間維持不戰、不和、不統、不獨的現狀,恐怕才最符合它們的切身利益。基於此,對於大陸當局而言,在「反獨」政策逐漸不再管用之際,選擇積極進取的「促統」策略,使「統合論」的終極目標早日實現,恐怕才是最具現實可行性的戰略選項。

或許有人會質疑:在美、日所偏好的「不統」「不獨」和大陸當局的「促統」之間,難道不會形成桿格與矛盾嗎?這就要看「促統」的內容究竟是什麼了。而從大陸當局近二十年來對台政策的軌跡作觀察,統一的方案始終只有一項,也就是一國兩制。這與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趨向,實在可說是漸行漸遠,難臻一致。儘管過去幾年台灣與海外已有「一國三制」、「一個中國、多元體制」、「中華國協」、「中華邦聯」、「中華共同體」等各種不同的統合方案,美國方面也有「中程協議」等不同的提法,但是均未為大陸當局所接納,似乎「一國兩制」已是鐵板一塊,絲毫碰不得,也無其他任何統合方案可供采擇。在這樣的前提下,所謂的「促統」,除了表面的修辭意義之外,在實踐的可行性方面,也就成了既「不統」也「不獨」。換言之,這兩者之間恐怕正是同義複詞。

但是,現在台獨勢力卻不斷地衝撞美方堅持的「不獨」的禁忌,而且還運用一切可能的機會與手段,要求美國調整「一個中國」與「不支持台獨」的外交策略。無論其成效如何。大陸當局現在已經不得不放下其他複雜的政策難題(包括「三農」、貧富與地區差距、國企改革、生態環境保育、宏觀調控與抑制經濟過熱等問題),被迫要提前解決台海戰爭與中國統一問題。如果大陸當局仍然只考慮「一國兩制」的舊方案,並且停留在「反獨」政策與武力恫嚇之上,恐怕就只能「留在原地踏步」,而且再也跨不出「不獨」與「不統」的窠臼了。

那麼,大陸當局如何能夠拿出一套既可吸引台灣民眾,對國際社會又可交代,而且對全球中國人也具備號召力與正當性的「促統」方案呢?顯然的,回歸孫中山先生的民族主義與國家統一的基本立場,堅持自由、民主與和平等基本的人類價值,並與傳統王道精神相結合,恐怕才是惟一的、可行的選擇。在這樣的前提下,大陸決策當局亟應深思下列幾項有關統一方案的具體內容:

(一)積極推動政治改革,強化執政能力,落實黨內民主與黨外監督的制衡機制,並逐步開展基層選舉與地方自治工作,戮力清除貪腐,推行廉能政治,以「民主中國」作為中國統一的政治號召。

(二)持續推動經濟發展,在小康建設的基本任務外,加強社會福利、醫療保險與「人人有屋住」的社會政策;平抑貧富差距和地區差異,以「均富中國」作為中國統一的經濟號召。

(三)發揚中華人文精神,振興傳統優良文化,楬櫫王道、德治與民胞物與的理想,拒斥霸道政治與帝國主義,以「文化中國」作為中國統一的道德訴求與文化號召。

(四)鼓勵台胞到大陸升學、就業、投資、居住、安養,並且和大陸同胞享有平等的國民待遇。對於台澎金馬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及生活方式,則應予充分的尊重,並以「一個中國,多元體制」,作為中國統一的規劃藍圖。

(五)擬定和平統一綱領,向全球華人與世界各國正式宣告,中國統一的具體方案與進程,並運用一切可能的力量,堅持以和平為手段,促進中國統一大業的及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