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鮑爾的北京訪問與相關發言

毛鑄倫


美國國務卿鮑爾於大選前訪問北京,並於十月二十五日接受香港鳳凰衛視專訪,言及「台灣不是主權國家」與「兩岸應和平統一」等重點,隨即引發台北當局莫大驚恐,透過多重管道向美方求證,是否華盛頓的兩岸政策有變。後經美國國務院公開聲明,鮑爾所說的「和平統一」乃「和平解決」之口誤,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並無改變云云,使得這一震動台獨政權的衝擊流為虛驚一場。李登輝也抓住機會強為解人,指鮑爾的這種發言,實為鼓勵台灣人努力去爭取、建立獨立主權,反是一番善意苦心了。這反映出李登輝之類人物,對美國在兩岸事務上的兩手策略,是深具信心的。

務實的理解鮑爾這一發言的意義,可有以下數點分析:

(一)

在上(二十)世紀九○年代中期確定化的美、日聯盟反中軍事協作機制,以及二○○○年上台的小布希大美霸權基本教義政府,對台灣的台獨勢力與政權起到前所未有的鼓舞作用。但是在這些問題對中國大陸形成的刺激與挑釁下,中共的「準備打」政策也趨於成熟。人們看到的是,台海戰火逼近引爆邊緣,美國一面大幅強化其西太平洋備戰軟硬體,整頓攻防重點與次序;一面大力施壓台灣接受巨額付費的軍購,俾使之可較有效的充當美軍西太洋的第一線馬前卒。美國已經成功的把它的「一個中國」政策,以及「不支持台獨」轉變為美、中衝突(戰爭)的引信,也就是說,美國一旦明確或公然撕毀「一中」政策,便無異宣戰,中國只得被動因應。

北京當局當然明白華盛頓的「一中」與「不支持台獨」,並不是要「台獨」消失,反而是製造出一個麻煩,可以藉之與中國周旋。因此,當台獨已如同足月的胎兒,自認有權誕生,美國對它的抑制便不免色厲內荏,最終亦不免無效。這是衝突(戰爭)勢必發生的主因。

(二)

多年下來,日本右派軍國主義餘孽已然死灰復燃,彼等跟美國現當權派的關係,與日本封建時代的武士與領主的關係極類似,即日本是封建領主美國的死忠犬馬武士,自應不惜一死為領主殺敵,日本也因此發展出一種自創的論點:中國如在台海動武,就是對美國在本區域利益的危害,也同樣危害了日本的利益,日本只有奮勇效死為美國與中國一戰;這也包括對中國的各種必要牽制。

美國所構建台灣、日本做為反中國戰爭最前線的戰略,大體上已告底定。今後三方的分工合作,將形成中國在國境東方與東南方備戰與國防安全上的重大負擔。

(三)

但在目前,美國在伊拉克、阿富汗、北朝鮮、反恐等問題上,亟需廣結善緣減少掣肘。中國則極具指標價值。能得到中國的同意或支助,意義與效果自有天壤之別。而用早在上世紀七○年代初便與中國達成協議的「一中」與台灣地位問題,在這個時刻重新炒熱端上桌子請中國吃,其實是無本生意,只有好處,何樂不為?

中國大陸苦在不可能告訴華盛頓,中國願意用「同意台灣獨立」來交換美國停止持續進行中的針對中國的全面軍力布建。大家省下軍備競賽的可怕支出,挪出精力發展有益全世界的文化、經濟、環保、人道主義等問題的改良與建設,豈不天下太平?

鮑爾的北京之行,負有責任消減中共對西太平洋美、日昇高軍備的疑懼,但日本與台灣近年來日益喧囂尖銳的反中言行,當然啟動中國的聯想。美國如果真心維護大美霸權體制下的西太平洋和平,恐怕便不是由鮑爾故示誠懇的表態,重申「一中」政策與「兩岸和平統一」而可便宜行事的。美國至少應表示理解與贊成,中國大陸、日本、台灣之間的關係,已到了必須務實的徹底的檢討的時間,在這一區域的各方關係之間所構成的秩序,必須明確化。那種美國、日本、台灣三方所組織的反中(軍事同盟)軸心,必須先廢除。中國有權務實的處理台灣的分離主義問題。

(四)

鮑爾在十一月十二日已經向獲得連任的小布希遞出辭呈獲准。這可能衍生兩個問題:(1)小布希政府甚至可能更趨保守右傾,也就是大美霸權基本教義派人物,將全面掌權,其可能造成什麼麻煩,只有拭目以待了;(2)鮑爾到北京所說的那番話,究竟是美國政策不變的保證,或是鮑爾辭職下台,那番話便不算數了?恐怕也只有拭目以待了。

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要做好準備迎接鬥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