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的國際情勢與地位

湯紹成
(政大國關中心副研究員)


由於近年來中國大陸的經濟蓬勃發展,國力提升,使得其國際地位以及國際的影響力也快速增長,日益成為舉世注目的焦點。不論是美國的CNN還是英國的BBC,以及其他許多的國際大媒體等,都爭相製作有關中國的專題報導,國際學術界的觀察與研究,可說是如火如荼,而企業界更是趨之若鶩,他們都想更加瞭解中國,接近中國,以便獲利於中國。因而本文將以中國與世界各大國與地區之間的關係,來探討中國當前的國際情勢與地位,但難免掛一漏萬,尚期拋磚引玉。

中美關係不易走到極端

當前世界的各項發展,北美、歐洲與東亞三大地區都可說是重中之重,其各自的角色與相互的聯繫以及其互動的關係,都會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首先,中美兩個大國的關係始終起起伏伏,變化萬千,可是由於雙方所牽涉的層面太多太廣,利益的糾葛也太深,因而就算是有所變化,也不容易走向極端。易言之,雙方都會盡量有所節制,中美關係也將會在雙方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持續擺盪。雖然如此,可以肯定的是,自911事件以來,一方面由於中國實力的增長,另一方面依照美國的需求,美國倚仗中國的成分在持續的增加當中,比如近年來美方堅決反對台獨的立場,就是最好的證明。

近日,美國國務卿萊斯訪中,而美中關係也正發生微妙的變化,一股新的「中國威脅論」儼然而生。比如,美國國會在日前曾提出一系列不利於中國的提案,其中包括反對《反分裂國家法》的制定,尤其反對北京對台動武,美方也對中國軍備增長12.6%表示擔憂,認定中國將是美國未來的最大威脅,還有美日聯防納入台灣的政策,而同時美方又與南韓舉行軍演,讓北韓視此為高度的挑釁,以及積極反對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等等,不勝枚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自南韓、日本、台灣、菲律賓、新加坡以至澳洲,美國與這些國家所共同建立起一種類似聯防的體系,也隱約成型。

日前人大結束時,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會中曾稱,中方不願外力介入兩岸事務,可是也不怕外力的介入,乃一種高度有自信心的表現,此乃明顯針對美日聯防納入台灣的政策。而此次萊斯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期盼北京更加積極地促成有關北韓核武的六邊會談,此乃中方最為有力的籌碼,由此亦可見中美雙方競合關係之一斑。

中日民間關係更形惡化

近年來,中日雙方除了在歷史問題與釣魚台問題爭執不斷之外,兩國民間的關係更是惡化,2004年初小泉首相四度參拜靖國神社,使得許多中國學者都認為去年是中日關係正常化以來情況最糟的一年。日本是一個十分排外的民族,回想八零年代當世界各國都再盡量收容越南的難民時,日本卻獨排眾議,堅持己見,寧願出錢了事。近年來,大陸也有相當數量的移民與留學生旅居日本,其中當然也有少部分人士的水準參差不齊,一些少數人的行為卻引發日人高度反華情緒,而前年918時,日本遊客在深圳集體嫖妓這種行為,也引發了中國人的憤怒。尤其,近日日本還以派軍進駐其周邊島嶼宮古島與下地島,而後者距釣魚台約只有120公里,其擴張的態勢,昭然若揭。

進而,在中日雙方建交30週年慶(2002年9月)之後,兩國的高層互訪完全停止,日本外相町村信孝還曾喧賓奪主地要求中國修改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教科書,因為他認為近日中國人民反日的情緒,都是由中方教科書所引起,比如去年八月在北京的中日足球賽之後,中國民眾一些特殊的反應等等。日方的這種態度,乃明顯的做賊喊捉賊行為,更為已經十分惡化的中日關係雪上加霜。

同時,近日美日安全協議將台灣納入其範圍,及日本國防白皮書將中國列為威脅的來源,日方還片面停止對於中國的海外發展援助,以及同意李登輝於2004年底訪日,以及反對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等等,都是持續惡化中日關係的徵兆。總之,在近年來,幾乎所有有關中日關係的報導,其中十之八九都是負面的消息,導致目前中日關係的前途堪慮。目前,日本正積極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而中國早已公開支持德國爭取此席位,但對於日本則遲未表態。雖然,北京最後可能不至於反對日本此項政策,可是這也是中方牽制日本的一項有力武器。

在東南亞部分,由於東協國家整合的程度甚低,甚至有些國家內部的情勢尚不穩定,因而難以形成團結就是力量的態勢,若與歐盟整合的進程相比,仍相去甚遠。尤其,自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以來,還有一些國家的創傷至今仍未完全恢復,因為這個風暴的影響是全面性的,舉凡政治、經濟與社會等層面,無一能夠倖免,導致有些國家的情況至今尚不容樂觀,其中以印尼為甚。

可是,值得注意的是,面對這種情況,所有東協國家對於中國的貿易都是出超,此乃對於該地區的一大穩定因素。此外,在東南亞地區的華僑對於各該旅居國以及中國的影響力與態度的改變也極為重要,幾乎在所有的東協國家中,不論華僑人數的多寡及其比例之大小,他們都對於這些國家的經濟命脈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直至2000年左右,原本親台的老僑社團幾乎都已轉向親中,而中國熱的情況普遍可見。尤有進者,這些華僑在當地國的影響力也還持續在增加當中,比如泰國就是最佳實例,其總理塔信就是華裔(客家人),而華人在泰國的勢力已進入政、經、財各界,還包括文官體系與學術界。

中美在東南亞呈抗衡態勢

另外,自美國攻打伊拉克之後,東亞回教國家印尼與馬來西亞等反美情緒高漲,相對也增加這些國家欲加強與中國改善關係以自保的心態。易言之,正當美國在這些國家當中扮演惡人的角色時,中國的態度恰好相反。還有,當前中國極為重視麻六甲海峽的航行順暢,以便保障其能源的供應,印馬兩國正好可以助中國一臂之力,而這正好又與親美的新加坡相衝突,因為新國支持美國巡弋該海峽。新加坡在911事件之後,曾公開明確表示支持美國。

而在2004年7月,當時新加坡副總理李顯龍訪台,導致中國出其意表的強烈反應,立刻停止了與新國的直接貿易區談判,充分發揮了殺雞儆猴的效果,除了兩岸的問題之外,這當然也與新國親美的態度脫離不了關係。去年,中國還提供美國最忠實盟友之一的菲律賓四億美元的貸款,來修建一條由馬尼拉到克拉克空軍基地的鐵路,直接深入了美國的勢力範圍。由此可見,中國積極營造與這些國家的關係,以便與美國在此地區的勢力相抗衡的態勢明顯,而目前中方的成果甚為豐碩。

再以目前的中國與歐盟的關係而言,近幾年來,雙方均稱已經進入前所未有的佳境。至2004年底為止,中歐高峰會已經連續舉行了七屆,雙方自去年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以來,雙邊關係的發展已經幾乎無所不包,舉凡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衛生等等各方面,雙方都正在積極發展中。這主要是因為中歐之間所有的歷史問題都已解決,雙方都不感受到對方的威脅,而目前中國所可提供的無限商機,乃歐方趨之若鶩的主要原因。因此,互利互惠,相得益彰,何樂不為?

美國單邊主義助中歐發展關係

再者,由於近年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增強,歐洲對於中國更是日益重視。尤其在911事件之後,美國單邊主義的囂張,導致主張多邊主義的中歐雙方更因此而加緊合作。除了中國的幾大航空公司將購買百餘架歐洲的空中巴士之外,中國還參加了歐盟的伽利略(Galileo)計畫,這將會打破美國對於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的獨佔。當前,歐盟正計畫在今年上半年以前解除自1989年以來的對華武器禁運,若此,中歐雙邊關係更將會持續改善。

尤其法國與中國的政治關係最佳,而法國也是西方國家最早與中國建立大使級關係的國家(1964),當前再因多邊主義的共同利益,更增進了雙方關係的發展。自胡錦濤接任國家主席以來,他第一次出訪就是到法國(2004年1月),而當時法方還將整個巴黎鐵塔打上紅燈以示歡迎,也屬空前。同年十月,席拉克總統在其任內第三度訪華,他甚至稱64事件已過去,深獲中方讚許。可是中法雙邊貿易額度雖有增加,但比起德國還相去甚遠,因而這也是雙方一個努力改善關係的重要動因。德國總理施若德自1998年上任以來,每年造訪中國一次,而他也幾度強調在他任內這樣頻繁的訪問還會繼續,而德國也是歐盟國家中與中國的貿易額度最高的國家,這正是中德關係發展的重大誘因。二戰以來,英國雖然與美國一直保持所謂的「特殊關係」,可是在2004年底,英國也不顧美國的反對而支持歐盟對於中國解除武器禁運,由此可見歐洲國家對於中國重視之一斑。在《反分裂國家法》通過之後,法國仍舊支持解禁,而英國則主張暫緩,德國則支持法國解禁的態度。但依據歐盟最新的消息,延緩的可能性比較大但是不會持續禁運,但因英國將在今年下半年接掌歐盟的輪值主席,布萊爾政府並不希望在其任內解禁,因此這可能要拖到明年。

中俄關係進入前所未見佳境

在中俄關係方面,雙方目前也都認為是已進入了前所未有的佳境,這主要是因為俄羅斯對台堅持所謂的四不政策,意即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不同意台灣參加主權國家的國際組織,以上這些項目與美國的三不政策相同,最後再加上不向台灣出售武器。而且,歷史上所遺留下來的中俄邊界問題已經大致解決,至少雙方都不願再為此而殃及雙邊關係的發展,此乃與中日關係中雙方對於釣魚台的相爭不下的情況大異其趣。

當然,中國與俄羅斯修好的另一個主因,就是中方想確保來自北方的能源供應,北京甚至可以採用抑制民族情緒與相對寬容的方式來處置中俄雙方有爭議的邊界與島嶼,其來有自。此外,自從美國攻打依拉克以來,美俄雙方的關係持續惡化,俄方在海珊時代在伊拉克的巨額投資,在美國攻伊之後,已化為烏有,而俄國向敘利亞與伊朗的科技輸出等等,乃美國所不願見者,直至布希與普丁兩人月前在斯洛伐克的會面,雙方關係才開始解凍,而這也可以視為中俄關係改善的外部因素之一。

目前,中俄雙方還決定在今年下半年舉行聯合軍演,此乃與歐盟要解除對華武器禁運以及歐盟的東擴有關,再加上近日烏克蘭選舉的翻盤,乃西方勢力進一步逼近俄羅斯的最佳例證。此外,當前中國的武裝設備有近80%是來自俄羅斯,預防歐盟分食大餅,俄方加緊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並聯中以自重,乃一相當可以理解的原因。同時,普丁總統也在「反分裂國家法」公佈後表示支持,可見中俄關係發展融洽之一斑。

早在2001年6月中旬,上海五國(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及斯與塔吉克)元首加上烏茲別克總統又重聚上海,共同商討有關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邊界問題,共同打擊犯罪,同時還有共同打擊分裂勢力等問題,同時六國共同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以及「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與極端主義的上海公約」,原本論壇式的高峰會現已成為多邊的區域組織,且已建立了有關安全、國防與外交等部會的專門會議機制,對於上述共同問題的解決,也已有相當的成果展現,對於該地區的安全與穩定,更做出了相當的貢獻。

觀察一下這些國家的地理位置可知,哈薩克、吉爾及斯與塔吉克都與新疆為界,俄羅斯與烏茲別克緊接在外,一方面,這些國家都飽受伊斯蘭教極端份子叛亂的困擾,另一方面,他們對於長年來的疆獨運動,都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因為這些國家與新疆維吾爾族乃屬同文同種。

進而,俄羅斯境內的車臣獨立問題仍舊未能解決,這與中共所面臨內部的三獨問題(台、疆、藏)同樣惱人。因此,在2001年7月份江澤民與俄國總統普丁所簽訂的《中俄睦鄰友好條約》中,雙方都強調反對分裂運動,同時還特別提及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這都明白顯示了中共藉由這些國家的協助,來消弭國內分離意識的意圖。

以規模而言,上海六國組織的面積約佔全球總面積的1/5,且擁有世界1/4的人口,橫跨歐亞大陸,氣勢凌人,雖然它們一再強調不針對第三國,可是中俄共同反對NMD的立場堅定,六國國防部長並一致強調反對任何國家以任何形式將台灣納入TMD,如此,必定可以增加中共與美國抗衡與談判的籌碼。此外,中亞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中共與這些國家交好的另一層戰略意義,就是建立另一個石油能源輸入的管道,萬一台海發生戰事時,能源由海上運輸可能受阻,中亞的支援乃一種最好的準備。

基於歷史的原因,中印兩國由於西藏流亡人士以及邊界糾紛等問題,雙方積怨不淺。在冷戰期間,中蘇交惡導致蘇聯支持印度,而中國則以支持巴基斯坦來相對應,爭執甚為激烈。自911事件之後,美國與印度的關係開始改善,而目前中印關係也有解凍的跡象。國務委員唐家璇於去年10月訪問印度,今年三月溫家寶也將到訪,而北京已經與印度展開了自由貿易的談判,雙方對於邊界問題的解決也有信心。而印度有意加入「上海合作組織」,同時也期盼中國來調解其與巴基斯坦對於克什米爾的爭執。近日,喜馬拉雅小國尼泊爾的政變,也更增加北京進入南亞大陸的實力。總之,中國也正積極改善與印度的關係,其所獲成果也不少。

中國要確保能源的供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其能源的需求快速增長。中國自1993年開始成為石油的淨進口國,至今年其進口量將會突破一億噸,而其增長的速度還會上升。因此,如何確保能源供應的安全,也是中國當前重要的國家利益之一。目前,中國90%以上的進口石油都是由海上運輸,60%以上來自中東與非洲國家,因而上述與俄羅斯以及中亞等國相關的安排,以及麻六甲海峽通行的順暢,就顯得極為重要。

目前,正當美國積極反制伊朗製造核武器的問題時,北京的態度就顯得十分被動,因為伊朗也是中國進口石油的重要夥伴之一,中方在伊朗有相關的科技交易,雙方關係甚為順暢,因而已成為美國的眼中釘。此外,美國也因達富爾(Dafur)難民問題與蘇丹交惡,而蘇丹也與中國在能源方面建立了相當的關係。中國是蘇丹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在蘇丹有大約3000人,都是與承包石油以及相關工程有關的工作人員。所以,當美國與歐盟在聯合國安理會提議對蘇丹進行制裁時,中國則投了棄權票。當一些歐美國家表示有可能向蘇丹派遣軍隊以執行維和任務,而中國及一些其他國家則表示反對,這也是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一種表現。除了北韓之外,伊朗與蘇丹也將會成為中方在中美交鋒之中的一項有力的談判籌碼。

自2001年8月起,前中國駐日大使陳健被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任命為管理聯合國大會事務的副秘書長,此也可視為中國直接以及深度介入國際組織開始。此外,自1989年以來,中國已參加了12次聯合國維和行動,其中也包括派駐數百名武警至中華民國邦交國海地。一方面這顯示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在過去兩三年內,中南美洲國家反美的情緒持續高漲,而中國的勢力也第一次進駐了美國的後院。而正當美國與幾個中南美國家交惡之際,中國領導人的造訪,並在當地留下深刻與良好印象,其中包括2004年11月胡錦濤訪問巴西,以及在秘魯參加亞太經合會(APEC),還有國家副主席曾慶紅於今年二月訪問加勒比海五國,此行還與墨西哥深化了戰略夥伴關係,與秘魯建立全面合作夥伴關係,與委內瑞拉達成充實共同戰略夥伴關係的共識,與亞麥加建立共同發展友好夥伴關係等等,使中國與拉美地區國家的關係已進入機制化與深化的發展境界。

最後,在軟權利方面,其影響也是不容忽視。前幾年中國鋼琴家李雲迪獲得世界蕭邦鋼琴大賽冠軍,姚明在美國職籃以及女星章子宜在國際影壇的優異表現,還有古典的中國風再度吹進歐洲的時尚界,海爾企業成功的事例,令歐美企業驚歎,再加上在2004年中國就舉行了三場國際規模的選美比賽,以及F1在上海的賽車更是轟動一時。

由此可見,當前中國進入世界的情況可說已經是無所不在,無遠弗屆,其介入世界事務的深度與廣度,還將持續在增加。面對這種發展,台灣當局自當檢討如何順勢而為,而不當的逆勢操作,終將自食惡果甚至自取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