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國民化和兩岸一體化

也論台灣社會統一動力的重建

王曉波
(台大哲學系教授)


六月號香港《中國評論》刊出上海社科院台灣研究中心副秘書長楊劍教授的文章,題為《中國崛起與台灣社會統一動力的重建》,這是一篇難得有分析、有理論、有戰略觀點的文章,在祖國和平統一的前提下,應予嚴肅對待和深入探討。

台灣是列強勢力角逐之地

從歷史宏觀兩岸關係,台灣真正清楚的出現在中國歷史上,應稍早於世界航海運動,台灣因處於中國東南海疆,遂成為中國勢力與外國列強勢力的角逐之地。在十七世紀,中國仍處於世界強權的地位。明初,鄭和下西洋就展現了中國在海上的強權國力;明末清初,鄭成功驅逐了歐洲海上霸權的荷蘭人而收回台灣,證明了中國力量的仍不可小覷。

近代中國逐漸趨於衰弱,遂有甲午一戰馬關割台,外國勢力驅逐了中國勢力;八年抗戰光復台灣是為中國勢力驅逐外國勢力;一九五○年,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國民黨政府引進美國勢力與中共相抗,兩岸分裂至今。二千年大選,國民黨失去政權,美日勢力在台愈熾。

但是,今天中國的國力早已非馬關割台的時代可比,也不同於解放之初韓戰的時期。另外,無論李登輝、陳水扁或民進黨如何的「去中國化」、「本土化」,但他們畢竟還是中國人,台灣的政權仍然是掌握在台灣中國人之手,不是荷蘭人,也不是日本人。何況經過了民主化,台灣人民有一定的影響政權的權力。中共居於中國代表的地位,雖為了「中國崛起」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但無論如何也不敢違背十三億中國人民的意志而放棄祖國統一。

台灣是中國與列強的角逐之地,除非中國瓦解或猝然衰退,以今天的中國國力而言,台灣要依附列強勢力而進一步的台灣獨立,那不是歷史的規律。台獨要能實現,必須克服以下三大矛盾。

一、在兩岸關係上,有經濟向心與政治離心的矛盾。在中國經濟快速崛起下,這項矛盾愈演愈烈。李登輝、陳水扁以「戒急用忍」來對抗台灣對大陸的經濟向心力,只能迫使一些支持本土政權的企業家王永慶、張榮發反目,和許文龍發表聲明支持中共的《反分裂國家法》,台灣經濟也迅速的衰頹和邊緣化。

二、在台灣社會裡,有中國民族主義與台灣民族主義的矛盾。李、扁民進黨捏造「台灣民族論」,愚弄閩南人,挑撥「族群鬥爭」。不但,外省人、客家人、原住人不能接受,許多閩南人也不能接受,並在漸漸的覺醒中。島內「族群鬥爭」演變成社會分裂,政黨惡鬥,政府空轉。

三、在國際政治上,有一邊一國和兩邊一國的矛盾。從李登輝的「兩國論」到陳水扁的「一邊一國」,除了引起島內一波又一波的「族群鬥爭」、「政黨惡鬥」外,「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宣示,根本出不了中正國際機場。連支持民進黨政府的「美國大腿」都被惹毛了。李登輝從「民主先生」變成了「麻煩製造者」,「陳水扁總統」變成了「他」。逼得陳水扁還在電視上發飆說台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敗事不足,成事有餘

以島內統獨政治傾向的民調來看,主張急統和急獨的都佔少數,各不超過百分之十五。主張維持現狀的則佔百分之七、八十的多數。不過,進一步分析,維持現狀有未來統和未來獨,也有永久現狀三種。隨著中國崛起,未來統的比例當可能逐漸增加。雖然,中國在崛起中,但目前中國國力差美國還是一大截,再加上美日同盟,中國目前,甚至可見的未來,要想在台灣以和平的方式驅逐美日的勢力,也是不現實的。

這是國際政治、中國國力和台灣社會的現實。所以,楊劍說:「依照難易程度排列:最不難實現的是沒有統一的和平,較難實現的是沒有和平的統一,最難實現的是和平統一。」

「沒有統一的和平」就是「和獨」。但一個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全國學生和民眾起來抗議示威,再來一次「馬關割台」,十三億中國人民能同意嗎?這樣的中共政權能不被人民推翻嗎?而從此中國又陷入長期的分裂和內戰的混亂中。不要說「歷史罪人」,為了保衛政權,就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領導人敢於決定「割台」。這能是「最不難實現的」嗎?

「沒有和平的統一」就是「武統」。在一九九六年,中共飛彈演習之後,說過一句話:「證明了中國人民有決心、有能力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有決心」沒問題;「有能力」當包括忍受犧牲的能力,也沒問題。有人估計九天,或七天,或一百五十小時,解放軍即可佔領台灣,但一旦引發中美大戰,也有人估計,犧牲沿海,堅苦卓絕對美抗戰四年。但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怎麼辦?

所以,「和獨」和「武統」都不可行或不可取,所以,兩岸的政治關係只能也只應「和統」一途。

其實在當前的特殊條件下,台灣當局是決定「和統」與否的關鍵,我們老早指出過,對「和統」,台灣當局是可以「敗事不足,成事有餘」的。在美國沒有對華戰爭的意願(在前不久佐立克指責陳水扁「終統」的談話中可以證明)和國際恪守「一個中國」原則下,台灣當局要企圖破壞兩岸和平是做不到的(陳水扁的「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可資證明)。但兩岸不同於兩韓,若台灣當局要進行兩岸和解進而「和統」,列強除了在島內製造一點騷擾外,也是無法阻擋的。

進步力量總是由少變多

但經過民主化之後,任何台灣當局都不可能違背主流民意與大陸進行統一。所以,歸根究底,決定兩岸「和統」的權力除了台灣當局,更是在台灣人民手裡。我們必須承認,統一和獨立確實都不是目前台灣人民的主流民意。今天台灣人民的主流民意是和平和維持現狀。李登輝、陳水扁為了爭取台獨基本教義派來鞏固領導權,而走了台獨極左路線,以至今日之亂局。

統一雖不是今日台灣主流民意,但也不能止於「是民意之所是,非民意之所非」,那只能是「無為而無所為」。在社會實踐的歷史中,進步的力量總是由少數變成多數的。並且,這種轉變有自覺的和自發的不同,自覺的根據客觀條件和規律而不僅是主觀的願望和意志,去推動社會的發展和民意的轉變,才能是「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才能「無為而無不為」。

中國崛起已提供了兩岸和統的客觀條件,客觀條件的存在產生客觀規律,即「中國弱台灣離,中國強台灣合」,這是我們歸納四百年台灣歷史的規律。但客觀條件和規律只能是外因,外因必須透過內因而作用。和統的內因即台灣社會內部的統一動力。台灣內部沒有統一的內因和動力,中國崛起也無從成為完成和統的外因。

台灣社會和統的內因和動力,除了傳統的民族文化和歷史外,還必須來自目前台灣社會內部的矛盾,如何將上述台獨不能克服的三大矛盾,轉化為和統的條件,也就是和統的策略之所在。

台灣社會內部和統的內因和動力在那裡?

楊劍根據台灣的民調認為,「台灣社會有百分之十五左右的人支持統一,其中以中華民族大義者只能少於百分之十五。另外的,相信在百分之十五以外還會有一些意願從功能性議題走向一體化;如果共同利益將最終導致統一,他們將願意接受過程帶來的統一。但這個數字似乎也沒有超過百分之五十。」「在台灣社會中以功能性議題傾向統一的人,多於以中華民族大義為價值標準主張統一的人。」「隨著從大陸退台人員的自然消亡,這種情況可能更加明顯。」

皇民史觀vs.漢民族意識

我們基本上同意楊劍的觀察,但也有幾點補充。

願意「共同利益將最終導致統一」而接受統一的民意,我們現在並無民調數字,似乎也沒有到要可以民調統一的時機。但以香港回歸作為參考,決定「一國兩制」回歸之初,多以「九七」為「大限」,反對回歸者民調達七成以上,經過一定的過程而逐漸減少,終至回歸;回歸後,接受回歸的民調已增至七成以上。大家應還清楚記得,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晚上,香港街頭聚集大批民眾抗議示威反對回歸。所以,我們相信和統若能進入談判程序,最終能接受統一的民調將會不止於五成。

「民族大義」可以是一種感情、一種道德信仰,但感情和信仰也不能是先驗的。所以,從彭明敏、李登輝以來不斷在島內倡導「命運共同體」或「生命共同體」。但是,戰後台灣內部的人口結構有其不同的「命運」和「生命」,佔人口約百分之十五的外省人經歷抗戰和國共內戰,其「命運」和「生命」就不同於絕大多數的本省人。本省人中又有不同階級、行業、族群的「命運」和「生命」不同。

本省人中除了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的不同外,經過日本殖民統治而形成了有地主階級、市民階級、農民階級和皇民化階級的不同。

民進黨台獨為了奪取國民黨政權和爭取佔人口絕大多數閩南人的認同,而鼓動閩南人沙文主義來排斥外省人,推翻「外來政權」。為了台灣社會的和諧,我們曾不斷的呼籲民進黨不要搞「族群鬥爭」,愈「族群鬥爭」就愈沒有「生命共同體」,就愈不可能台獨。在兩蔣統治的威權體制下,台灣的外省人也沒有什麼非要追求祖國統一的「民族大義」,但在台獨法西斯的排斥下,「民族大義」卻有愈來愈強烈的趨勢,不僅第一代外省人,甚至波及第二代、第三代的外省人了。

另外,戰後台獨運動的核心份子來自日據時期的皇民化階級或親日的地主階級,其核心價值來自「皇民史觀」,而與大多數受日本殖民統治壓迫的台灣人民的漢民族意識不能相容。或能以「民主」、「本土化」欺騙基層民眾於一時,但終不能欺騙台灣人民於覺醒之後。台灣人民能接受民進黨的反國民黨、本土化,但不見得能接受「去中國化」的台獨,這也是自李登輝以來,以國家機器推動台獨運動已經十八年,而堅決支持台獨的民調卻只有百分之八至百分之十二之間。

國共對峙已轉變為統獨對峙

台灣社會和統的內因和動力當來自台灣社會內部的中國民族主義,台灣的中國民族主義除了受民進黨閩南人沙文主義所排斥的外省人外,更多的必須來自台灣人民的漢民族意識,也就是台灣人民愛國主義的傳統。如何恢復台灣人民愛國主義傳統,就必須恢復台灣人民愛國主義的歷史記憶。有道是「亡人之國必亡其史」,反之亦然。為了「國可滅而史不可滅」,而有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連雅堂發憤著述《台灣通史》。台灣愛國主義的歷史就是重建台灣社會統一動力的精神淵源,也是解消偽台灣民族論的浩然正氣和道德正當性。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物質的精神終究是虛妄的。楊劍所提的「一體化理論」是有其見地的。楊劍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如果沒有一個兩岸趨合的經濟基礎,很難建立一個與統一相適應的上層建築。」

兩岸經濟的的一體化,現有中共的「最緊密的經濟夥伴關係」(CEPA)和連戰所提出的兩岸「共同市場」。但都為台獨當局所拒絕,甚至至今兩岸尚未能實現直航三通。除了「兩岸趨合的經濟基礎」外,楊劍還提出了兩岸文化「一體化理論」。但我們可以預知的,任何兩岸「一體化」的方案都必然會遭到台獨當局的拒絕。台獨當局成了阻絕外因透過台灣社會內部統一動力和內因而作用的防火牆。如何超越這道防火牆則是我們要嚴肅思考的問題,兩岸「一體化」就不能僅止於理論,而必須落實為可操作的策略和辦法。

在國家還沒有統一前,我們得先確定目前兩岸關係的現實:

(1)在政治關係上,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一個國家內的兩個不同政府的繼承關係,有如中華民國對大清帝國的繼承,唯繼承尚未全部完成。雖兩岸分立,但不涉及國家主權的分裂。在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條尚未廢除及廢除未被承認之前,中國領土主權完整並未分裂。一九四九年以來,由於國共內戰而呈現「一國兩制」現實,至今並未結束。

(2)一九七九年元旦,大陸的《告台灣同胞書》已中止武力「解放台灣」,而改變為「和平統一祖國」,至今未有改變。一九八七年,台灣方面亦解除戒嚴,接著又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中止武力統一,並制定《國家統一綱領》。但兩岸至今未能有和平統一的談判。

(3)雖自一九九九年李登輝的「兩國論」之後,台灣當局一直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且經數次修憲,但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條未有任何更動。兩岸民間交流(含經貿、文化、觀光、旅遊)頻繁,但至今未能直航三通(港澳回歸後,其實兩岸已直航,只是除港澳外不再開放直航),台灣當局以政治設置兩岸人民交流的障礙。

(4)二○○五年,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北京,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已達成國共和解,故兩岸內戰的國共對峙的性質已轉變為統獨對峙的性質。此一歷史性的轉變已成為目前兩岸關係的現實,故有○六年大陸人大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

「一體化」須「一國化」

兩岸「一體化」當從現實出發,也就是要從以上四點現實出發。我們不必幻想當前的台灣當局能主動的提出任何兩岸「一體化」的策略,或接受任何「一體化」的辦法。而只能期望大陸當局單方面能在國家統一前實施「一體化」的政策以爭取台灣民心,促進祖國和平統一。

兩岸「一體化」其實就是我們長期以來所呼籲的「台胞國民化」或「一國化」,其實自《告台灣同胞書》之後,中共當局就應超越國共內戰兩岸對峙的思維格局,而站在包括台灣在內的全民族的高度來思考兩岸問題和統一問題。唯當時為了要爭取國共和談而不及於此,只能在「寄希望於台灣當局」的模式中著力。

當年民國成立,有記者問保皇黨的康有為,堅持保皇的康有為就言:「吾雖無其土,然有其民。」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唯一中國政府代表自居(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已自我放棄代表中國),雖國家未統一,有效統治不及台灣,但台灣人民仍是中國人,是中國國民。任何的中國政府都有責任視台灣的中國國民為國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能完全繼承中華民國政府,而有效統治不及於台灣,責任不在台灣人民,而應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未能完成國家統一。在上個世紀五○年代,還曾造成台灣歷史上的「白色恐怖」時期,致使「二二八」後轉而寄希望於紅色祖國的台灣人民慘遭殺戮和監禁。

台灣人民既是中國人民,當然享有一切中國國民的權利,這也是中國政府無可旁貸的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雖有效統治不及於台灣,但在大陸地區和中國邦交國的地區,亦應對台灣人民負起中國政府的責任,中國政府不以台灣人民為國民,又何以能要求台灣人民視中國為祖國?

這些年來,我們也看到大陸當局的對台政策在逐步開放進步中,例如,買票國民化,學費國民化,台灣農產品登陸國民化(免關稅),及在海外救助被扣押的台灣漁民和漁船,還大量的邀請台灣青年學生的大陸參訪團。但我們仍然覺得還有更多改進放寬的空間,例如,開放台胞以個人身份證明(台灣護照)而免台胞證的簽證,(中國國民在中國旅行需要簽證嗎?)這不是承認中華民國的「兩國論」問題,而是承不承認持台灣護照的台胞是不是中國國民的問題。還有移居大陸台胞的參政、議政的權利,台商集中的地區,只要定居一定的期限就應擁有該地居民的公民權,就應有選舉和被選舉為該地區政協和人代的政治權利。甚至於台灣人民也可以擔任各級政經和建設的領導,為中國崛起做出更大的貢獻。

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另外,應還可以普遍開放在大陸台胞申請中國國民身份證和中國護照,以利大陸台商直接由大陸前往國外旅行。為什麼陳由豪可以擁有中國護照,一般台商就不行?居住地或不在大陸設籍就不行,試問設籍台灣是不是設籍中國國內?為什麼設籍中國國內的中國國民不能申請中國護照?台胞同時擁有兩岸護照也不構成雙重國籍的問題,難道大陸當局能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或台灣是中國之外的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嗎?既不承認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又何來雙重國籍的問題。

在恢復台灣人民歷史記憶和發揚台灣人民愛國主義傳統上,我們不能不說,近些年來,大陸方面是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電視影片《台灣往事抗日篇》、《滄海百年》、《劉銘傳傳》、《施琅大將軍》等;例如,台閩緣博物館的落成,廈門台灣會館的修復,紀念台灣光復六十週年活動。另外,還在籌建中的蘆溝橋中國人民抗日紀念館的台灣抗日展館,北京台灣會館的修復,台灣光復致敬團六十週年。

祖國和平統一之前,我們認為對台工作是永遠不足的,為了兩岸歷史文化的「一體化」,在閩、粵沿海的台胞原鄉,還可以定期舉行宗親的祭祖大典和各式宗教活動,邀請台灣宗親和宗教團體,讓台灣人民認識自己的血脈淵源。民進黨政府能阻擋嗎?敢阻止,正證實了民進黨創黨元老也是中國統一聯盟名譽主席,已故的余登發所言,台獨就是「背祖」!

在台灣中小學教育還未能盡廢中國文史地理課程之前,還可以大量邀請台灣中小學相關課程的老師,讓他們去遊覽黃鶴樓、夫子廟、滕王閣、周郎赤壁等,攝像回台充實教材,取得第一手的感性認識的材料,讓台灣的小朋友們對祖國河山產生「一體感」。

一些涉及台灣當局公權力的兩岸交流誠然有困難。但穆罕默德要山過來,山不過來,穆罕默德說,「山不過來,我就過去」。大陸的「一體化」進不了台灣,但可以邀請台胞到大陸「一體化」。除了經貿交流外,我們也為此願呼籲「五大登陸」。

(1)農產品登陸。現在已經實施,唯在開放的種類和數量上仍有擴大的空間。今年台灣香蕉盛產而價格大跌,大陸已進口二百噸台蕉。

(2)出版品登陸。一些台灣出版有關科技和發揚中國文化、促進民族融和的書籍,在台出版發行後,應可開放進口大陸。帶動台灣出版業出版可以兩岸「一體化」的書籍。

(3)媒體登陸。大陸媒體不得入台,但台灣媒體應可登陸,包括平面媒體和電子媒體在兩岸同時發行,辦法可以另行研議。例如,由台灣媒體分版、分段,有兩岸的共同版面和時段,也有分別的版面和時段。

(4)學生登陸。當年美國對華有清華留美先修班,蘇聯有孫逸仙大學。大陸已開放台灣學生入學,但仍鼓勵不足,數量不夠。

(5)人才登陸。目前大陸已開放聘請台灣財經學者前往專任教學研究,但範圍似乎可以再予擴大,可以包括法、政及兩岸問題研究專家。

台灣人民絕不缺席中國崛起和祖國統一

楊劍在文章中最後說:

「中國和平崛起的偉大事業應當將幫助台灣社會重建統一動力納入,作為其重要的內容和任務。這是對兩岸中國人智慧、耐心和意志的考驗,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似乎沒有理由輸掉這場考驗。」

誠哉斯言!自興中會以來,到同盟會、辛亥革命、北伐、抗戰、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為祖國的救亡圖存,台灣人民無役不與。二十一世紀的祖國和平統一和中國的和平崛起,台灣人民也絕無缺席的理由。日據下,台灣作家鍾理和有言:「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中國雖尚未統一,但誰也不能剝奪台灣人民和平統一祖國和參與中國和平崛起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