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亂局中馬英九的機遇與挑戰

張麟徵
(台灣大學政治系名譽教授)


台灣政局日趨騷動,雖然藍軍針對陳水扁所提的罷免案在立法院被封殺,倒閣之議也因藍營內部意見紛歧而作罷,但是陳水扁與民進黨的處境似乎並未改善。媒體揭弊鍥而不捨,陳水扁與民進黨在一波波揭弊浪潮衝擊下,聲勢日趨下滑。檢調配合演出的「捉放駙馬」、「密訊扁嫂」,陳水扁刻意放送的「扁嫂暴瘦」、「女兒孤單產子」、「自殺」、「離婚」等廉價「家庭悲情劇」,似乎難以掩蓋駙馬的劣行與扁嫂的驕橫,爭取民眾同情。近日親綠學者更跳出來倒扁,禍起蕭牆,出乎綠營意外,更讓陳水扁焦頭爛額,民進黨進退失據。

對在野黨而言,執政黨貪腐無能,陷入危機,正是在野黨趁勢而起的良機,馬英九此時有何作為?應如何作為?這是台灣民眾,以及關心台灣情勢的大陸、美、日所希望瞭解的。

一 內部環境對馬有利,但馬英九倒扁猶豫

照理說,上述情勢對以清廉形象傲人的馬英九應該十分有利,可以因勢利導,利用這股民意將陳水扁拉下台來。但是馬英九面對亂局,因應能力顯然有所不足。

瞭解國、民兩黨屬性的人士一致認為,今天在朝的若是國民黨,貪腐至此,還硬拗著不下台,在野的民進黨早把總統府與行政院都燒了,還有什麼罷免、倒閣、辭職的問題。只是今天國民黨是在野。

國民黨面對綠營的貪腐無動於衷嗎?那也不盡然。馬英九早就算過,罷免案爭取不到立院三分之二的支持,只是虛耗,還可能促成泛綠的同仇敵愾。倒閣案,國民黨內部就沒有共識,難以推動。所以馬英九的本意就是靜待塵埃落定,以不變應萬變。

但是藍軍民意激昂,宋楚瑜態度積極,不容國民黨無所作為。馬英九因此想以親民黨害怕的倒閣假動作,來牽制宋楚瑜提議的罷免,但是卻被激情的民眾所迫,不得不支持罷免。罷免失敗,宋楚瑜不惜玉石俱焚推動倒閣,又使馬英九原先支持倒閣的假動作,圖窮匕見。馬英九因應民意倒扁,策略上的一變再變,可以說全是受民意所迫而不得不作的回應,原非本意。

馬英九何以對民意視若無睹,不思反制?主要是馬英九智囊考慮:扁即使下台,政權還是在民進黨手中,如果還是由民進黨人組少數內閣,則換湯不換藥,政策又能改變多少?如果呂王合作成真,王金平在黨內更可以制衡馬英九,甚至與馬競爭二○○八總統候選人。如果呂秀蓮放手讓國會多數黨組閣,國民黨要接閣揆嗎?如果總統仍然主控兩岸、國防、外交大權,事事掣肘,馬或國民黨其他人等又能有多大揮灑空間?拖到二○○八,可能只是自我消耗,拿不出像樣的政績,則二○○八的選戰豈不更難打?

馬團隊的考慮可能不無道理,但是民主政治既取決於民意,則除非能疏導民意、主導民意,否則就會失去民意支持,這是馬英九民調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而且許多事常常是明知不可為也必須做。李登輝與陳水扁為何鍥而不捨要「加入聯合國」?因為過程可以彰顯台獨訴求,比結果更重要。同理,體制內倒扁本來就很難成功,但是過程可以凸顯陳水扁政府的貪腐無能,彰顯其政權的不合法、不正當,可以突出以「捍衛本土」、「捍衛台獨」來掩蓋貪腐無能的荒謬性。在野黨如果簡單的以結果難以達成,就坐視貪腐,沒有行動,一樣會被民意唾棄。

相較於朝野兩黨的複雜考慮,人民相對單純。民意推動倒扁,要彰顯的是貪腐下台,清廉執政。人民要的只是公義、誠信、清廉、績效。顯然,藍綠兩陣營都不能回應民意。其實自去年八月揭弊以來,所有倒扁的聲音都來自媒體與民間。陳水扁本人家人親信固不知反省,民進黨也不斷為陳掩蓋、硬拗、說謊。在野黨呢?體制內的制衡為憲法規定所困,踟躇不前猶有話說,但對揭弊的黨員民代,他們給了什麼奧援?視體制外的反制為畏途,不更彰顯了他們的懦弱無能嗎?難怪會被民間譏諷為:「坐等政權天上掉下來」。

二 陳水扁國際形象大壞,外部環境有利於馬英九

陳水扁貪腐無能,誠信蕩然,國際對他印象惡劣。而為了爭取或鞏固本身權力,陳不惜炒作台海問題,破壞區域和平,更使朋友搖頭。台美關係上幾次衝突,一次「防衛性公投」,是為了「公投綁大選」,幫助陳水扁勝選。另一次「終統」,是為轉移民眾對其家人親信貪腐事跡的注意,爭取基本盤的支持。現在想推「公投制憲」、「正名」,目的也是如此。

陳水扁上台後不久,美日兩國換上的新領導人,小布希與小泉都是大右派,反中政策鮮明,對台獨政府十分支持。但是陳水扁卻把美日的友好當成「空白支票」,隨意亂開,引起美日,特別是美國強烈的憤怒。陳水扁目前有垮台危機,民進黨政權在二○○八年也很可能下台,美日因此想多瞭解一點反對黨的領導人,這也給馬英九提供了一顯身手的機會,所以有馬英九的美日行。

美日對馬英九不放心,是因為國民黨傳統的兩岸政策就是追求國家統一,馬英九受其父執輩影響,原來支持統一的立場相當鮮明,加上連戰訪陸後營造出的兩岸和解現象,美日難免擔心:馬英九領導下的國民黨會不會親中、遠美、反日?

馬英九的美國與日本之行大體上讓美日兩國都稍釋懸念。在美國,馬英九見到了那時尚未卸任的副國務卿佐立克、助理國防部長羅德曼、以及主動要求與馬會面的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波頓等重量級人士。馬英九的反對台獨、支持合理軍購、強化台美軍事合作、維持兩岸現狀、「五不五要」、「兩岸暫行架構」等主張,大體上頗能迎合美國的口味。日本之行,馬英九也見到了不少重要人士,包括內閣官房長官安倍晉三、外相麻生太郎、前首相森喜郎、前官房長官福田康夫以及東京市長石原慎太郎等人,都是日本的右派。雖然馬英九在釣魚台領土歸屬、祭拜靖國神社等議題未鬆口,也許難以化解「反日」的印象,但是馬英九提出的維持台海現狀、緩和兩岸關係、反獨、支持美日同盟等立場,大體上也給日本政界留下良好的印象。

總的來說,雖然美日都對馬英九仍有疑慮,但也都對其有期待,大陸亦復如此。馬英九雖然在六四、法輪功、反分裂法等議題上不斷挑戰大陸,但是大陸只在乎大原則,認為馬英九既然接受了「九二共識」,其他就不必細究,留待他日慢慢溝通。再說,大陸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三 馬英九的性格缺陷

民進黨的危機,是國民黨的轉機。但是老子說得好,「禍福相依」,如果馬英九掌握得不好,轉機也是危機。而馬英九的危機其實來自他本人、他的團隊、國民黨、以及其他泛藍政黨。

就馬英九本人而言,他有幾項人格特質是正面的。馬溫文儒雅,長相英挺,為人誠懇,行事中道,外語流利,相對較年輕,親和力足,是魅力型的政治人物。尤其是其個人操守,清廉自持,絕無緋聞,在時下這些貪腐的政治人中,確實是鶴立雞群。

但是馬英九也不乏負面的人格特質。

馬缺乏臨機決斷,掌握機勢的能力。馬是太平歲月中成長的政治人,在治世是一流政治人才,在亂世卻未見得能從容決變。他對三一九槍擊案、三二七群眾運動、選舉弊案的反應顯然都錯判形勢(我們寧可相信如此,而不願去想是由於私心)。他太執著於台北市長的身份,搞不清事件的法律性與政治性,所以會以低層次的違反交通、噪音、秩序等法則,來處理像三二七這樣重大的政治事件。搞不好,在親綠學者呼籲陳水扁辭職失敗,也發動像三二七這樣的大動作逼扁下台時,陳水扁也許只能等待馬英九這個台北市長來驅散群眾,救其於將倒。

馬英九欠缺人和,整合能力也不佳。馬自視頗高,與宋楚瑜一向有瑜亮情節。黨主席一役,馬又同時得罪了連戰與王金平。連戰退出實際政治運作,專心經營兩岸關係,不與馬計較,還時授機宜。但是王金平對選戰時的恩怨耿耿於懷,對馬頗有芥蒂。王與綠營的曖昧交往,與宋楚瑜的相互拉拔,不僅對馬頗有威脅,對國民黨也極其不利。即以王公開支持宋選台北市長一例來看,對國民黨選情顯然不利。馬英九為何不能放下身段,像連戰一樣拉攏王宋兩人?是沒有能力?沒有意願?自視甚高,根本就未將這兩人放在心上?還是馬英九有潔癖,討厭密室或分贓政治,根本不屑於去與王宋溝通?

不論是哪一個原因,馬英九可能都需要好好檢討。民主政治本來就是權力分享,而人和政通,整合力量大,更是政治的基本道理,這幾項不改善,就算天時地利再配合,可能也成不了事。

馬英九欠缺自信,這表現在許多方面。

一,他沒有強烈的核心價值與中心理念,也不具備論述能力。其實政治人物能感動人,號召群眾,帶領群眾,群眾不惜為他拋頭顱灑熱血,靠的就是他鼓吹的理念與願景,不是英俊的外表,動人的口才。馬英九既然是國民黨的主席,就應該秉持與發揚國民黨固有的價值與理念,不應立場搖擺,向綠營主張與論述靠攏。如果馬英九不能與綠營的理念、主張、論述作區隔,國民黨就很難鞏固原有的支持者,或開闢市場,找到新的追隨者。

二,他有濃厚的外省人原罪心理,極怕綠營給戴帽子。為了擺脫外省人的陰影,他時時談「愛台灣」,處處矯情的為陳水扁開脫。綠營喊「台灣優先」,他就說「台灣第一」。為了證明不是中共同路人,不抱中共大腿,所以常常把平反六四、支持法輪功、反對反分裂法掛在口上,還洋洋自得。

三,他不斷修正自己的立場,迎合市場需要。譬如他原來主張「終極統一」,但是被民進黨一批,就說統一獨立都是選項;再被自己人質疑,就說獨立是綠營的選項,國民黨的選項是統一;怕日本說他親中趨統,又說統一隻是選項之一,而且也不急,因為中共也不急。如此反覆,感動不了自己,自然也感動不了群眾。馬說要「維持現狀」,眼前也許可以在內外找到交集,但這畢竟不是「願景」,更何況內外都存有推翻現狀的壓力。

馬英九在識人之明上也有待提升。所謂物以類聚,馬團隊及其智囊多半是與馬同質性頗高的人。這些人與馬英九一樣,欠缺對國民黨傳統價值與理念的信心,立場搖擺,謹小慎微,害怕變革,沒有挑戰綠營論述的信心與能力。立場與想法不同的人很難見容於這個團隊。同質性高,好處是容易溝通,較少爭執,但也意味看法想法囿於一隅。

馬英九重小節而沒有大方向、大格局。馬英九對公文、講稿都親自閱讀刪改,小到用詞、標點符號都要改。馬英九每天行程滿檔,運動不懈。這都很好。但是他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嗎?偉大的政治領導人需要沉澱、思索、孤獨,否則忙得像陀螺,就會失去方向感,格局也很難提升。

馬英九在人格特質上有這麼多有待去除的瑕疵,支持度在一年來也跌了三成,應該自省檢討。

其實馬英九能否贏得二○○八大選,問題大部分在他自己身上,其中眼前最急的是人和與整合等問題。在泛藍板塊大於泛綠的前提下,只要泛藍不分裂,或其中無人扯後腿,馬英九勝選的希望就很大。泛藍的選民,特別是深藍這塊,對馬英九的批評越來越多,馬英九雖然不必學陳水扁,一味倒向深藍,但是也不能只顧著淺藍,或極為游離而不確定的中間、淺綠,而丟了自己的基本盤。

四 國親兩黨應該自省

除了馬英九及其團隊的缺點有待改進之外,國民黨本身也有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本土派與非本土派之間的理念隔閡難以化解。本土派受李登輝的影響相當明顯,有清楚的台灣意識,凡是牽涉到與民進黨之間的關係,他們的態度都相對溫和與保留,至於街頭路線,更是絕對反對,從三一九、三二七到罷免倒閣,他們的態度一貫如此,馬英九多少也受他們的影響。由於他們的牽制,國民黨當然無法向當年民進黨在野的狂飆作為看齊。國民黨內部的非本土派,雖然戰鬥力強,對國民黨的傳統價值與理念信心堅強,但是被後面這個大石塊拖住,也難以衝刺。

國民黨內部的矛盾難以化解是事實,但不同的領導人還是有不同的作為,將其副作用降至最低。李登輝時代國民黨是執政黨,聽話的,錢權任選;不聽話的,聽任光腳出走,正可清理門戶。連戰時代國民黨已經在野,要走的留不住。留下的,需盡量兼顧兩派意見,加以整合;整合有困難,連戰會自下決斷。馬英九在整合兩派意見上,能力不如連戰,自己也因欠缺魄力,猶豫瞻顧,又不能藉助本土派大老王金平收攏人心,統御更為困難。

另外國親兩黨的整合也一直是問題。宋楚瑜錯過連戰的提議(擔任第一副主席兼秘書長),再回國民黨更覺委屈,所以不斷攪局。無論是提罷免、倒閣、選台北市長都在迫國民黨讓步。馬英九如果無法爭取到宋楚瑜,化解兩人間的嫌隙,將凸顯馬英九無能統合泛藍;宋楚瑜如果不能像連戰一樣識大體,該讓則讓,則不僅有傷泛藍的整體氣勢,台灣政局轉變的契機,對宋本人的歷史定位也十分不利。

其實,任何領導人,只要沒有私心,有大格局大魄力,再加上能審勢,有信心,都能解決問題。像訪問大陸這樣的大事,當時台灣內部意見紛歧,但是連戰積極要做,結果一登陸,馬上扭轉了民意,台灣多數人都樂見其成。兩岸現在是連戰更寬廣的舞台,他的格局已經遠遠超越台灣目前其他的政治人。馬英九事事要等民意凝聚,才敢行動,顯然格局魄力有限,並不像他自詡的,是一個能帶領民意、塑造民意的領導人。而王金平宋楚瑜,對於要求國民黨團結,國親合併的強大民意視而不見,也不是有民主素養,以民為尊的領導人。關鍵人物,處在關鍵時代,佔有關鍵位子,而無能做出關鍵決策,這是他個人,也是人民最大的遺憾。

五 機遇與挑戰

台灣政局瞬息萬變,這是它有趣的地方,也是危險的地方。目前看來,無論陳水扁下不下台,這個亂局都會一直延續到二○○八年。而即使陳水扁仍霸著總統的位子,他也已提早被判了出局,在黨內不再有大權獨攬,號令天下的威儀。

陳水扁如果為了保全位子鋌而走險,搞什麼「制憲公投」、「正名」,民進黨也配合演出,則台美關係、兩岸關係一定會掀起滔天巨浪。陳水扁最終如果被迫下台,呂秀蓮上來,也許為爭取國際支持,福至心靈,當家不鬧事,兩岸至少會「也無風雨也無晴」。但是民進黨內部可能會鬥得雞飛狗跳,因為呂秀蓮既然補位,當然就有興趣爭取二○○八候選人資格,就得把其他的人選壓下去。

無論哪種情況,馬英九都有很好的機會,前提是他必須虛心向連戰請益,盡快取得王金平與宋楚瑜的支持,並檢討自身各方面的缺陷,努力改善。

2006.07.18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