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到底是天堂還是地獄?這是近十年來困擾台灣產業界最大的謎題,筆者認為中國不是天堂,中國也不是地獄,現今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商場。兩岸三地1000大企業的起落變化,也標示出未來經濟新勢力的脈動,國內外產官學界最近不約而同做出1000大企業統計和排行,在全球資本流動的格局下,人只有兩條腿,錢可是有無限條腿;台灣想要短期內將對大陸經濟依存度降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在經續會與會人員觥籌交錯的同時,台灣產業界出走增加有被「整碗捧去」,淪為任意宰割的禁臠!
一:台商企業規模大 很多隱藏實力
台商整體實力之強大,加總這一千家台商企業2005年的營收,高達8950億人民幣,約等於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的五分之二,也約等於上海一地的生產總值,台商實力可見一斑。
然而,這樣的數據可能還低估台商實力,為了閃避政府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政策,兩岸水平分工,普遍還是台灣接單、大陸出口,在營收和利潤方面,很多大陸台商隱藏實力,零件由母公司支應,產值只有計算組裝、加工部份。
二:科技業亮麗 傳產是大贏家
如果只看「大陸台商一千大」前一百大名單,會認為科技業在大陸普遍表現優異,前十大都是科技業,百大中,更有67家是科技業。台灣一線大廠,像影印機般的複印成功模式,在大陸一一現身。
但事實上,傳統產業才是本次調查真正的大贏家。一千大中,有近七成是傳統產業,業態分佈非常廣,制鞋、水泥、食品、紡織、五金……,獲利率前二十大中,過半是傳產,而且多是沒什麼名氣的企業,台商在大陸的投資遍地開花,呈現星火燎原之勢。
三:黑馬企業多 低調默默賺錢
本次上榜的一千家企業,如果仔細從第一家看到第一千家,會發現許許多多陌生的名字;其中不少企業對台灣而言默默無聞,在大陸卻做得極好,而且既不上市又不做宣傳,只埋頭在角落默默賺錢。
從食品,建築,機電,到電子業;台商很認份低調的用腳投票。
四:比較獲利 跨地經營企業較賺
媒體對企業在大陸的營運狀況多有報導,但很多人好奇的是:到底台灣企業去大陸賺不賺錢?根據這次調查結果看,結論會是:能運用自身核心競爭力,跨兩地經營的企業比較會賺錢,拿獲利率前二十大來比,台灣的表現更優。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企業在政府投資百分之四十投資上限限制下,更顯得不容易。
除了上述四大現象之外,還可歸納出未來兩岸1000大企業發展的四大趨勢:
一:外移大陸 速度還在加快
去年九月,大眾電腦在台灣最後一條筆記型電腦代工生產線悄悄停工,早期堅持在台灣生產的大眾,終於熬不過去,追隨其他大廠的腳步,將生產線移往大陸。這個事情有高度象徵意義。
本次調查的結果也呼應這一點。「大陸台商一千大」的第二十名的營收成長率是百分之三五九;中華徵信所「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的第二十名的營收成長率是百分之九九。顯示在外移的趨勢下,台商成長速度遠高於在台灣的企業。
二:大陸基地 開始威脅台灣
大陸原本只是做台商的製造基地,但這個基地愈來愈龐大重要,開始威脅到台灣,未來兩岸競合的態勢,將逐漸變成兩岸競爭。
隨著中心廠的西進,整個產業群聚也逐步在對岸成形。例如裕隆、中華汽車一出走,就帶走二十幾家零元件廠商。這種情形也發生在其他產業。美利達位於彰化的企業總部附近,原本就有上百家上下游廠商,美利達剛去大陸時,有近二十家上下游廠商跟著去,現在則有上百家,在美利達位於深圳的大陸總部附近,形成自行車產業完整的群聚。
三:國際佈局 區域策略分工
大多數的台商資源押寶在大陸一個地方,風險相對高。當前最佳策略應是各區域策略分工。台灣負責財務、研發、高級產品的開發、製造;大陸負責供應部份外銷及大陸的內銷;其他國家負責通路、品牌。「有品牌、有通路,才有永久的市場,國際佈局區域策略分工是最好的佈局,」
四:世界市場 業者商機無窮
對全球企業來說,大陸既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而且,台灣企業一旦到這個腹地廣大的地方發展,常能碰到之前不能想像的機會。以代工的寶成國際為例,在中國大陸就碰到新的機會。
寶成涉入零售通路,廣設運動用品專賣店。位於上海總是人山人海的南京東路上,招牌上掛著大大的NIKELogo的運動用品專賣店,打通原本緊鄰的兩店面,更顯寬闊,店內擠滿穿著時髦的青少年,挑著耐吉最新的運動鞋、運動服、背包等用品(也是寶成代工製造)。大陸各地像這種的品牌零售點,寶成設了近五百家,各個運動品牌都有。
反觀台灣剛落幕的經濟永續發展會議,在主要在野黨未參加,台聯退出的情況下,經續會仍是以簡化的經濟邏輯,擺明打爛仗為維持現狀辯護,外界最關切的兩岸投資和直航相關議題,一路碎步小跑,並未對任何重要政策做出最後決定。在全球經濟變遷的關鍵時刻,決策者因循苟且重蹈經發的錯誤,將經續會淪為「經濟大拜拜」。
比起2001年舉辦的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這次經續會受矚目程度減弱許多。除了因為最大在野黨抵制外,會議結論牽涉到修法,仍要通過泛藍佔多數的立院這一關之外,民進黨由於面臨弊案連天、阿扁政權不穩等焦頭爛額情勢,經續會只淪為這一陣子弊案新聞的花邊點綴而已。
目前國內外的經濟格局正處於劇變之中,跨國企業正爭先在中國市場卡位,藉此實現於新興市場的全球佈局策略。兩岸對峙看似壁壘分明,不過一直被視為台灣主要敵人的中共卻越來越低調,以經續會和數月前二次連胡會出席的陣容相比,跨國資本默契十足地向對岸俯首稱臣,倒是台灣執政當局變本加厲反其道進行鎖國封閉。
過去台灣被視為全球幾個最強經濟體。曾幾何時,國內經濟似乎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每當經濟不振時,相關部門都會召開一系列會議,但這個「緊箍咒」卻是越念越沒效果。顯然,當國家經濟衰退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時,就不再是一個以偶發性為特徵的操作風險問題了,這就不得不對體制性根源冷靜思考。
坦率地講,對於台灣來說,擺脫經濟內外失衡困局的惟一正確的長期戰略當然是加快經濟的轉型,由政府主導產業升級,資源配置轉向市場發揮基礎性作用,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至於經續會,就和經發會和其餘政府會議一樣,最多只能算是一場所費不貲的經濟大拜拜。◆
社論
國際政治
外交事務
兩岸與藍綠
台灣光復致敬團60週年
日本殖民史觀批判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