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中美關係的發展,可以清楚地認識這種關係的特性,並且從中總結出幾條帶有規律性的運行軌跡。這種特性,概括言之是兩面性和複雜性。
兩面性是指:既有和平友好合作的一面,又有相互戒備與競爭的一面。複雜性是指:這兩個方面始終並存,但在不同時間、不同領域、不同場合、不同問題上,時而前者突出,時而後者突出,不斷交替,犬牙交錯,相互掩映、制約與支撐,表象複雜,不易判明和掌控。
這兩個方面並非同等份量,從總體和長遠上衡量,和平友好合作是主流,起著主導作用;相互戒備與競爭是第二位的,但也決不可輕視與低估。
美國是中國的朋友,但在若干問題上確實「不夠朋友」,或者說不是完全意義和忠實可靠的朋友。美國雖然口頭上不斷否認但在實際行動上,從來沒有放棄過阻遏、圍堵,沒有停止過「分化」「西化」中國,從這方面看來,美國是把中國視為競爭對手和「潛在敵人」。但美國也確實需要中國、離不開中國,認識到與中國「和則兩利、斗則俱傷」,不得不理性務實地對待中國。把和平友好合作擺在第一位、放在明面,又說又做;把圍堵、顛覆放在第二位,「少說多做」,或者「只做不說」,或者背後動作。
一、中美必須和平友好合作的四大根由
首先是兩國的共同利益。40多年來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是由少到多,逐步發展的。
上世紀70年代中美恢復邦交時,兩國的共同利益甚少,主要是為了共同對抗前蘇聯咄咄逼人的霸權主義。但當時的兩國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與尼克松、基辛格遠見卓識,洞察世界大局發展趨勢,預見中美和平共處、友好合作的廣闊前景,力排種種強大阻力,打開了兩國交往合作的大門,造福兩國,對世界也是重大貢獻。
經過雙方40餘年的努力與磨合,兩國共同利益擴展到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其中經濟文化的共同利益尤為廣泛、深刻與顯著,與上世紀70年代的狀況已經大不相同。
風風雨雨中持續向前發展的中美關係
兩國恢復邦交,美國解除對華經濟封鎖,雙邊直接貿易幾乎是從零起步。2011年,中美貿易總額達到4,467億美元,其中,中國對美出口3,245億美元,美國對華出口1,222億美元。中美兩國互為第二大貿易夥伴。美國對華投資,截至2011年底為61,000多項目,合同金額1,623億美元,實到金額676億美元。中國對美出口產品中,美國在華獨自與合資企業占很大比重。中國對美投資起步較晚,受到美國嚴格限制,2011年底金額只有60億美元,但涉及行業較多,只要美國放寬限制,還是有前途的。兩國貿易互相依存,美國投資深入中國,形成兩國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美國財政部2012年4月30日公佈,中國擁有美國各類債券17,000億美元(其中美國國債11,000億美元),是美國最大債主。美國背負的這筆債務十分沉重,償還不易;一旦大幅度貶值,中國損失慘重,也吃不消。這筆債務像一條巨鏈,把中美這兩個債權國與債務國緊緊捆綁在一起,誰也離不開誰,任何一方都不能輕舉妄動。
中美兩國民間往來發展迅速。2012年初,兩國每天來往經商、旅遊、探親、留學者高達9,000人次。旅遊業的雙邊合作,從2007年正式開始,僅四年時間,到2011年互訪遊客達到一年350萬人次,中美互為第四大客源國和目的地。中國赴美遊客人均消費5,271.69美元,在美國十大客源國中排名第一位。2011年中國赴美遊客消費總額57.43億美元,成為美國經濟復甦的一支新動力。
兩國文化交流也日益發展。2012年初,中國留美學生16萬人,美國留華學生23,000人。中國人學英語與美國人學華語的熱潮,都方興未艾。
一句話,儘管中美兩國關係歷經風風雨雨,經濟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卻是「全天候」地持續向前發展。
尼克松三大現實考慮促成與北京恢復邦交
其次,兩國相互制衡。國際政治是以實力為基礎的。兩大強國的實力對比達到一定程度,彼此顧忌,互相牽制,任何一方都不敢動武,就形成一種相對穩定與和平的狀態。冷戰時期,美蘇不斷較勁,吵得很凶,但始終沒有爆發戰爭,就是因為處於這種狀態。
中美兩國相互制衡的狀態,是隨著兩國實力的消長而不斷發展的。兩國恢復邦交時,中國還是窮國,但是政治與軍事實力已經相當強大,使美國不得不刮目相看。當時中國在政治方面,「文革」尚未結束,但政權穩固,國際聲望和影響力不斷提高,是「第三世界」的「帶頭羊」,在世界舞台上與美蘇兩強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並且恢復了聯合國席位,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當時中國在軍事方面,武器裝備相當落後,空軍、海軍還是創建初期,但陸軍多達四百多萬人,戰鬥力驚人,在抗美援朝和支援越南解放戰爭中顯示了威力。美國在越戰中陷入「泥淖」,迫切需要中國協助結束這場戰爭。尼克松總統下定決心放棄一貫反華的立場,促成美中恢復邦交,三大現實考慮即:聯中抗蘇、結束越戰、在聯合國與處理國際事務上爭取中國的配合與合作。
經過40多年的發展演變,美國越過巔峰期,中國卻強大起來。經濟方面,中國人均GDP仍處於中等水準,還是發展中國家,但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位,並且發展速度最快,是金磚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排頭兵」。政治方面,中國除了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外,在20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上合組織等若干重要國際組織中是支柱之一,可以說位於世界舞台核心。軍事方面,有不同的評估:高估者,認為中國軍力僅次於美、俄,位居世界第三;保守的估計,認為中國軍力不及法、英,排名第五。不論哪種評估,中國位於強國行列。中國有核彈頭數百枚,與美、俄在數量上不可比,但中國具有「第二次核打擊」能力(己方核武器基地遭到打擊後,仍能保存足夠核力量對敵方實施有效核反擊),數百枚核彈頭足以摧毀任何敵軍。中國的導彈和潛艇達到世界先進水準,太空作戰可以擊落衛星,海軍正向「深藍」發展,陸軍和空軍的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電子戰、網絡戰的作戰能力也在迅速增強。總之,現在中國的綜合實力與朝鮮戰爭時期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美國決策者們不能不冷靜務實地面對與權衡。
中美共同要面對的幾項重大挑戰
第三、面臨共同挑戰。當今世界,爆發世界大戰的危險性明顯降低,但是人類卻面臨一系列共同威脅:國際恐怖主義、核武器擴散、能源危機、空氣暖化、環境污染、惡性疾病傳播、毒品氾濫、走私、人口販賣等等。美國作為世界唯一超強,中國作為世界發展最快的大國,既是這些公害的最大受害者,也是具有抗禦這些公害能力的強大國家,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努力。
美國是國際恐怖主義首選的攻擊對象,經過十年的努力,美國擊斃了基地組織的頭號頭目,給予該組織十分沉重的打擊,但只是打散並沒有消滅,基地組織的若干地方分支仍在積極活動,繼續為害,並對美國本土構成威脅。中國則面臨國際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民族分裂主義「三股勢力」的騷擾,謀殺、打砸搶燒、製造騷亂等事件不斷發生。其中,「東突」恐怖組織和藏獨激進派最具暴力危險性。美中兩國在合作反恐方面取得了一些效果,可惜的是,美國反恐持雙重標準,障礙著這種合作。
美中兩個核大國在防止核武器擴散上都應當負起責任。當前這方面最突出的是朝核與伊朗核問題,而解決這兩大問題都迫切需要美中兩國的協調與合作。
美中都是能源需求與消耗大國,也是空氣暖化與環境污染大國,同時在開發利用新能源、節能減排、改善環境等方面,財力、物力、科技力量也都比較強大。加強這方面的合作不僅兩國受益,而且造福全人類。
美國是世界最大的毒品進口國;中國西南境外緊靠世界三大毒品產地之一「金三角」(緬甸、老撾、泰國交界的三角地帶),受毒品禍害也是嚴重的。美中兩國攜手合作,共同打擊毒品販運,也是現實的迫切需要。至於其他打擊國際刑事犯罪的工作,都需要中美密切合作,不須一一贅述。
中美勢必要在「地球村」肩負共同的責任
第四、肩負共同責任。經濟和信息全球化把全世界緊密聯繫在一起,形成「地球村」。中美是「地球村」兩個起著「引擎作用」的重要成員。中美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美。世界對中美兩國的期望,成為中美兩國必須承擔的責任。這種期望和責任圍繞著當今時代的三大主題:維護世界與各地區的和平、推動世界經濟文化發展、促進國際友好合作。
中美兩國必須肩負起共同責任,不僅是因為理論和道義。理論和道義都是精神力量,國際政治很務實,只靠精神力量是不夠的。促使美中兩國必須遵守國際行動準則,盡到應盡的責任,還有三種實際力量:
其一、國際組織的力量。包括:聯合國及附屬機構和召開的世界大會(世界氣候大會、世界裁軍大會、世界衛生大會等)、中美兩國共同參加的其他國際組織(20國集團、歐亞峰會、亞太經合組織等)。參加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必須遵守聯合國憲章和各國際組織的章程,既享受權利,也應盡到責任。
就中美兩國而言,要想在國際組織中擴大影響力,發揮作用,就應帶頭遵守和執行聯合國憲章和國際組織章程;就國際組織而言,不僅需要中美各自為世界作貢獻,還應促使兩國友好合作,因為中美和則有利國際社會,激烈碰撞則殃及國際社會。
其二、國際法的力量。包括:聯合國憲章、各種國際公約、以及中美兩國參與簽署的條約、宣言、公報、聲明等文件。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是兩國恢復邦交的政治基礎,其後簽署的幾份中美聯合聲明也是兩國必須遵守的政治文件。國際法同國內法不同,其約束力不能估計過高,但撕毀政治外交協議、踐踏國際法和國際關係準則,必遭國際社會譴責,並承受一連串嚴重後果。
其三、國際朋友的督促與幫助。中美兩國在國際社會中都有廣泛的朋友。中美友好合作受到朋友們的歡迎和支持,爭吵激烈時朋友們焦慮,會進行勸說、調解,因為凡對中美兩國有益的事,朋友們也會連帶受惠;如果中美激烈衝突,朋友們也會連帶受害。當然,國際政治很複雜,也會有人在中美之間挑撥離間,企圖利用矛盾「漁翁得利」。但是,這畢竟是少數、局部和短暫的,因為,如果中美兩國真的猛烈碰撞,必將兩敗俱傷,企圖從中漁利者也不會有好果子吃,很可能惹火燒身,自取其禍。
二、中美相互戒備和競爭的五大根由
首先,制度、道路、模式的分歧。中美兩國存在兩種社會制度兩種意識型態的分歧。這種分歧是根本性的,將長期存在。誰也消滅不了對方,但並非「你死我活」,可以而且必須和平共處。
中國與西方的最根本分歧依然存在
這種分歧,在中美之間是不斷演變的。冷戰時期,中美兩國是敵對的,「水火不相容」。恢復邦交,標誌結束敵對狀態,化敵為友,進入和平共處。但是冷戰思維依然存在,美國右翼勢力始終把共產黨領導的中國視為「專制國家」、「異類」,這是美國對華政策始終存在「圍堵、顛覆」一面最深刻的根源。
現在與40年前相比,中美兩國社會制度與意識型態的分歧,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就國際大環境而言,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生死搏鬥的局面已經消失;就中國而言,改革開放不斷擴展與深化,廢除計劃經濟體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領域都發生巨大變化,自由、民主、人權狀態顯著改善,表明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與「蘇式社會主義」大不相同,特別是中國放棄「世界革命」,改行全面的和平外交政策,與世界上所有國家,包括西方各大強國和平相處,發展友好合作。在此種情勢下,美國和某些西方國家為什麼仍然敵意未消,用歧視眼光對待中國呢?
兩大原因,首先是因為中國堅持共產黨領導,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和多黨合作政治協商的政治制度,沒有實行西方的多黨輪流執政和三權分立制度。也就是說中國與西方社會制度和意識型態的分歧,與40年前相比,雖然緩和不少,但最根本的分歧依然存在。
「中國模式」經得起時間考驗嗎?
其次,兩種社會制度與意識型態分歧的內容與表現形式發生變化。蘇東集團瓦解,證明「蘇式社會主義」失敗了,但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並沒有失敗,不僅依然存在,而且在發展速度上超過所有西方國家。這樣就產生一個全世界都在思考和關注的新問題:「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經得起時間考驗嗎?是否優於「西方道路」、「美國模式」?於是,兩種社會制度與意識型態之爭,又表現為兩種道路、兩種模式的競賽。
再看綜合實力與國際地位的消長。40年前,中美兩國雖然達到互相制衡、相對穩定與和平的狀態,但兩國綜合實力相差懸殊。當時中國只在第三世界有影響力,有人嘲笑中國「朋友滿天下」,都是些「窮朋友、小朋友」。美國和其他西方大國都感受不到中國有什麼壓力,盛傳「中國跟蘇聯一樣即將垮台」的「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還沒有出籠。
現在情況大不同。深陷國債危機的歐洲,迫切期望中國伸出援助之手。世界上很少有人輕視中國,各國都願意與中國做生意,發展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歐洲、美國、日本、東盟是中國的前四大貿易夥伴,北美、澳洲、南亞、非洲、拉丁美洲與中國的貿易都在快速發展。於是,美國對中國產生兩種「危機感」:
一種是被趕上和超過的「危機感」。美國將近一百年是世界「龍頭老大」,習慣於事事「世界第一」。歐巴馬總統發出豪言壯語:「美國決不做世界老二」。現在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世界老二」,趕上美國不會太遠。美國對這種狀況心情複雜,因為中國的快速發展既給美國帶來機遇,也「危及」美國「世界第一」的特權地位。
再一種是美國國際勢力和影響力被縮小的「危機感」。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在全世界的勢力和影響力無所不在,無人阻擋。美國充當「世界警察」,為許多國家和地區提供「保護傘」,從中獲得好處。美國的軍事基地遍佈全球,美元是世界貨幣並享受特權,美國文化獨霸世界文化領域,美國媒體操控世界輿論。現在情況不同,美國度過巔峰期,不斷遇到多方面新挑戰,特別是阿富汗、伊拉克戰爭拖住美國後腿,使美國在東方的影響力下降。中國卻迅速崛起,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顯著增長。◆【待續】
社論
國際視窗
美國「重回東亞」
兩岸關係
歷史紀念
保釣與主權
台灣事情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