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烽火、血淚

「七七事變75週年」講話全文

馬英九


壹、前言

民國26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正式揭開了中華民國對日抗戰的序幕,今天是七七事變75週年,台北市政府主辦特展,以「八年、烽火、血淚」為主題,展示當年文學小說、抗戰歌曲等,讓觀眾從藝文創作中,更深刻地瞭解這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戰史。英九受邀前來參觀特展,一方面是以崇敬的心情緬懷先烈先賢不屈不撓抵禦外侮的艱辛,另一方面更是希望大家能透過歷史的智慧,省思當年全國同胞上下一心、精誠團結的抗日救國精神。

貳、無數知識分子從不同領域協同保家衛國

八年抗戰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保國衛民的聖戰,這段歷史不容遺忘。不僅國軍的英勇作戰,所謂「地無分東西南北,人無分男女老幼」,全中華民族的人都投入這場聖戰,都是英勇的戰士。無數知識分子與民眾從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面向,協同政府和國軍一起肩負保家衛國的神聖使命。他們或以畫筆當作武器,或以歌聲激勵士氣,或以文學抒發情懷、鼓舞人心。

例如漫畫家豐子愷聲稱「漫畫是筆桿抗戰的先鋒」;音樂家黃友棣評價「一首好的抗戰歌曲抵得上一個師、一個軍的作用」。他們的抗戰漫畫、歌曲、小說不僅敘述著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動人詩篇與故事,也透過它們振奮了全民族的意志和勇氣,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歷史的進程。

參、八年抗戰的目標與意義

在八年抗戰的過程中,蔣中正委員長最念茲在茲的就是收復國土、光復台灣。蔣委員長在民國27年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特別提到,要「鞏固中華、恢復高台」。1941年12月9日,珍珠港事變第二天,國民政府向日、德、義宣戰,宣戰公告只有一句話,就是與日本的所有條約、協定與合同都因宣戰而無效,包括割讓台灣給日本的《馬關條約》在內。

由於中華民國國軍在中國戰場上成功牽制80%的日本陸軍與50%的日本空軍,民國32年1月11日,我與英美兩國分別簽署平等新約,廢除了中國近百年來的不平等條約。

1943年蔣委員長參加「開羅會議」,和羅斯福總統、邱吉爾首相發表《開羅宣言》,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日本須將竊自中國的東北四省、台灣與澎湖歸還中華民國」。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盟軍召開「波茨坦會議」,發佈《波茨坦公告》,公告第8條再次強調「開羅宣言之條件必須實行」。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也宣佈投降,在 9月9日日方所簽的降書第1條就明文表示,願意接受《波茨坦公告》。所以,從《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到日本降書,構成中華民國光復台灣最重要的基礎。前兩者列入美國的《條約和國際協定彙編》,日本降書更納入《美國法規大全》,因此每一份文件、每一個行動都具有法律及政治意義。

肆、台灣同胞在大陸抗日戰爭並未缺席

甲午戰敗後,清廷被迫割讓台灣、澎湖給日本,台民「義不臣倭」,而有武裝抗日運動,從台灣民主國,到義勇軍,到「吧哖事件」,均在「無天可吁,無人可援」的獨力抗戰下,功敗垂成,壯烈犧牲。武裝抗日失敗後,日本在台灣仍實施民族差別待遇的殖民統治,「那裡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而有1920年代後的台灣非武裝抗日運動。但這些抗日行動始終都是台灣獨力進行。

直到「七七抗戰」後,台胞的抗日運動才和祖國的抗日戰爭相結合,大陸台胞抗日團體紛紛成立,台胞也利用各種管道潛返大陸參加抗戰,估計達五萬人,例如有李友邦領導的「台灣義勇隊」、丘念台領導的「廣東東區服務隊」、參加「國際研究所」(政大國關中心前身)抗日諜報組織的李萬居、陳其昌,以及參加滇緬之役而傷殘的霧峰林家林正亨。

抗戰期間在台灣也有賴和、楊逵、吳濁流等代表性作家的抗日文學作品不斷呈現。抗日勝利、台灣光復不僅是大陸與台灣同胞當時的共同心願,也成為彼此互相奧援、一起努力打拼的光榮成果。這段歷史特別值得紀念。

伍、結語

台灣抗日運動因「七七抗戰」而壯大,並投入了祖國抗戰行列,犧牲奉獻。最後,抗戰勝利,台灣光復,中國得以從不平等條約的次殖民地解放出來,台灣也得以從馬關割台之後的日本殖民統治下解放出來。

「青史不容成灰」,希望透過這次展覽,讓曾經經歷過八年烽火的前輩們,深刻回憶這段歲月,也讓不曾身歷過的青年們,感受到戰爭的無情、和平的可貴、以及沒有國就沒有家的真相,從而緬懷先人的犧牲奉獻,才有今日台灣的自由、民主與繁榮,並且記取歷史教訓,和衷共濟、團結合作,努力建設台灣,創造中華民國的新未來。

謝謝大家,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