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灣政局之觀察

張麟徵
(台灣大學政治系名譽教授)


關心時局的人,眼看目前台灣這一片亂象,心頭一定無比鬱悶。本來期待馬英九連任之後,卸掉了選舉的壓力,可以放手有一番作為,豈知眼前局勢比選舉前還紛亂難解。一盤好棋,硬生生被搞得七零八落,無處下子。

分析情勢所以演變到此,原因當然很多,約略言之有下列幾項。第一是台灣失去了競爭力,第二是馬英九領導無方,第三是在野黨事事掣肘,不顧後果。

一、台灣喪失了競爭力

台灣昔日曾是四小龍之首,現在已經被新加坡、香港、南韓遠遠的拋在後面。根據IMF的報告,2011年四小龍的人均所得如下:新加坡為49,271美元,香港34,049美元,南韓22,778美元,台灣20,101美元。台灣今年的GDP一再下修,中研院最新的預估只剩下1.94%。

台灣怎麼了?我們的競爭力哪裡去了?分析起來我們的競爭力被三個因素消耗了。

1)意識型態的對立。搞意識型態就是搞政治,國民黨在李登輝執政時,1994年否定了連戰的亞太營運中心政策,推出了戒急用忍策略,升高了兩岸在國際社會的衝突,延緩了兩岸的經貿往來。民進黨執政後更上層樓,從一邊一國、正名制憲、到公投入憲,台灣人從那時開始玩政治,搞得暈頭轉向,哪裡顧得了經濟。

藍綠的意識型態差距真有那麼大嗎?在馬英九不斷修正自己原有立場,向綠色靠攏,喊出「不統、不獨、不武」,台灣的意識型態之爭就已經不全然是統獨之爭,而是事實獨立與法理獨立之爭了。二者相去幾希,藍綠都知道。大家不願說破,裝著差異甚大,只不過在騙選票而已。當法理獨立不可行時,民進黨人也表態可以接受中華民國式的事實台獨。

2)藍綠權力惡鬥。深入探究,意識型態只不過是權力鬥爭的包裝。藍綠鬥爭的本質就是權力。以美牛案為例,兩黨都是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國民黨現在推美牛案,但他們在野時不一樣也反對美牛進口嗎?民進黨人今日聲稱捍衛人民健康,不惜霸佔立法院主席台一星期,癱瘓議事,但是陳水扁執政時不是偷偷摸摸與美國協商,對於從美國進口的肉品是否含瘦肉精,達成只驗豬不驗牛的協議嗎?換言之,陳水扁時代以來,含瘦肉精美牛已經進口,民進黨人難道不知道嗎?美牛案證明兩黨不過一丘之貉。

3)民粹政治當道。為什麼說台灣現下的政治是民粹政治,只要看一看兩大黨,特別是民進黨的表現就知道了。民主政治是數人頭,而不是用拳頭,也不是上街頭或癱瘓議事。台灣在野黨的不理性,就當不起民主二字。執政黨也有值得檢討之處。相對於在野黨的理不直卻氣很壯,執政黨卻老像是有理說不清,處處忍讓。

在意識型態掛帥、權力鬥爭當道,民粹政治風行的情況下,政治空轉成為常態,經濟發展被冷落,在政黨間尋求共識幾無可能,第四權的媒體也自甘墮落,無能監督。政治領導人又有識見與能力的局限,台灣被綁架,前途茫茫,無人能救。

二、馬英九施政順序與內容之商榷

馬英九總統連任成功之後,旋即陷身在三個內政議題上,難以脫困,那就是美牛、油電雙漲、課徵證所稅等問題,然後又被林益世貪腐案打得抬不起頭。這一亂象主要是政府在意見溝通、政策落實、政策出台時機上出了問題。

先就美牛問題而言,馬英九連任之後應該開誠佈公,坦承美國的壓力,並向民眾說明,美國的立場就是:美牛不開放進口,美國就不會啟動與台灣的TIFA「台美投資暨貿易架構協定」,沒有TIFA談判,就沒有FTA,當然也就不會有台灣參與TPP的問題。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考量下,只有買下美牛這張門票一條路可走,但應承諾堅決執行「安全容許、牛豬分離、強制標示、排除內臟」十六字原則。

早在去年一月楊志良就告訴馬英九,民進黨政府早已和美國簽下驗豬不驗牛的秘密承諾,在蘇貞昌與蔡英文分任行政院正、副院長時,含瘦肉精牛肉即已大批進口,馬英九若即時揭露,民進黨就沒有鬧事的藉口,即使民進黨鬧,馬英九也可以行政命令逕行開放。

油電雙漲雖然是因為中油與台電已經不堪虧損,但也要考量政策出台時機,事緩則圓是一句老話。馬英九需考量,第一、油電價格牽動民生用品物價,會帶動物價上揚,施行前應考量後續效應。第二、油價雖要反映購油成本,但也不必要一步到位。油價反轉下跌,事後雖然連十一次調降,但漲上去的物價就很難完全跌回來。第三、電價調整可以順勢而為,六月一日開始適用夏季電費,夏季電價本來就貴,加上漲價,簡直雪上加霜。如果等夏季電價適用期過了,再來漲價,漲幅又低於夏季電費,民眾就不會那麼痛。

至於強調「公平正義」所推出的證所稅,則完全選錯時機。證所稅有打壓股市的效果,徵收程序繁瑣,成本可能超出實徵稅收。而且選在舉世經濟衰退,台灣今年GDP不斷下修時推出,連有聖人之稱的財稅專家王建歋都反對,其妥適性如何,就不言可喻了。

其實在諸多內政問題中,教育改革才是目前最需要關注的議題。馬英九第一任內,在廢棄中小學「去中國化」的教材上交了白卷,以致台灣人民在認同問題上的錯亂越陷越深。台灣今天的政治混亂、經濟倒退、社會分歧,正是出自於史觀的錯誤,認同的錯亂,道德價值的敗壞。馬英九到現在還慢條斯理地處理這個問題,把教育改革的重點放在十二年國教上,其實是避重就輕,本末倒置。

前不久日本交流協會公佈一份民調,特別突顯出這種認同錯亂的可怕性。根據此一民調,台灣人有41%喜歡日本,喜歡中國大陸與美國的都只有8%。對於未來台灣應和那一國維持親近關係,37%回答中國,29%日本,15%美國。在台、日關係上,有34%的台灣人擔心日本與中國大陸改善關係﹐只有30%關心釣魚台。這樣的親疏輕重不分,不都是由於教育的關係?

馬英九這些施政順序與內容上的偏差,乃至於其格局、能力出現問題,肇因於兩項因素,一是權力慾太重,二是外省原罪感太深。這兩項因素使他在國家大政方針、政策決斷、用人態度上都出現問題。

馬英九今天不統、不獨、不武的妥協主張,在兩岸和平協議上的步履蹣跚,在釣魚台、南海等事關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立場搖擺;他在教育上不敢撥亂反正,延續李扁的「去中國化」教材;在美牛問題上不敢用行政命令速決速斷,堅持美牛案一定要經法律程序;在公平正義的大帽子下,率爾推出證所稅,不問其對台灣經濟的衝擊;在用人策略上,以深綠的賴幸媛出任陸委會主委,不次拔擢出身南部的本省人林益世,不做操守能力的考察等,都是受上兩項因素的影響。

陷身在這兩個情結中,指望馬英九英明領導實不可能。

三、民進黨難以放棄台獨立場

作為在野黨,民進黨對執政黨的政策,不問對錯,一律杯葛,已如上述,阻礙政府施政不在話下。民進黨既反美牛,又反ECFA,而這恰恰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兩翼,台灣經濟焉得不壞?特別要指出的是,兩岸關係不緊關乎台灣經濟,還關乎台海安全,民進黨為獨而反,為反而反,影響更為重大。

這次大選,蔡英文敗在兩岸政策之上,人所公認。照理說,若想東山再起,民進黨的所謂「中國政策」一定得改弦更張。民進黨內部的改革派如洪奇昌、郭正亮、陳淞山等人都主張民進黨內應設立「中國大陸事務部」,表達對大陸的善意,開啟民、共兩黨對話的契機,下次選舉才能搶回兩岸政策的話語權,民進黨才可能跨過那「最後一哩路」。謝長廷甚至主張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應向國民黨靠攏,回歸憲法。但是無論是曾為總統候選人的蔡英文,或是今天的黨主席蘇貞昌,乃至許多民進黨中生代,都沒人敢主張改變所謂的中國政策。其所以如此,當然是擔心得罪了黨內的基本教義派,不利派系整合,更不利爭取黨內各項候選人的提名。

民進黨現在最大的困境是他們已經看出台獨是一條死胡同,沒有出路,所謂中國政策一定要變,而且是大幅變更。只是過去他們把支持者的腦洗得太好,現在卻沒有能力把他們的腦洗回來,只好任由尾巴搖狗,被支持者帶著走。

蘇貞昌在兩岸政策上不可能有甚麼超越。他的作為頂多是恢復裁撤了的「中國事務部」,妄稱此一名稱是「中性」;只能說在不設前提下,願意陪卸任後的溫家寶總理游台灣,掩飾自己的無能與無膽。事實上民進黨人都很清楚,只要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不處理「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台灣國家正常化決議文」等三個台獨文件,民、共兩黨就不可能展開正常接觸。這種情形持續不變,下一次大選兩岸關係的話語權還是由國民黨壟斷,那「最後一哩路」還是難以跨越。

弔詭的是民進黨的台獨立場也牽制了馬英九,顧忌前者的反對,使馬在兩岸關係上也不敢大步向前。兩黨在兩岸政策上的相互制約,使台灣在詭譎的東亞情勢中不斷被邊緣化。

四、對國、民兩黨領導人的誠摯建言

(一)忘掉權力。四年或八年都會過去。如果只顧自己執政的需要,不惜陷台灣於越來越艱困的環境,把爛攤子留給下一任及台灣人民,一定會成為最爛的政客。領導人應認真思考未來十年、二十年的台灣處境,現在就開始做最機動的準備。

(二)忘掉意識型態。現在的國際政經安全情勢瞬息萬變,計畫常常趕不上變化,內部民意板塊調整快速,老訴求已經被新局勢遠遠甩在後頭。連李登輝都說:「喊台獨沒有用」了,在野黨應該走出傳統窠臼,解放自己。

(三)忘掉選舉。就像考試影響教學,選舉也左右了政策,為了選票而走偏鋒,炒短線,政策賄選,大灑銀子,當然影響到國家根基。政策不能因選舉考量而扭曲,政策出台既要考量多數利益、公平正義,但也須兼顧可行性、有效性以及時機。民主是多元並陳,應尊重少數,服從多數,議事應以數人頭取代比拳頭。

(四)當務之急有二,一是救經濟、增就業、提升台灣競爭力。於此,與大陸的ECFA談判應加速推動,美牛問題也必須迅速解決,此為台灣經濟的兩翼,不可偏廢。二是教育改革,正本清源去台獨化,緩和兩岸敵意與隔閡,持續改善兩岸關係,強化台灣安全。菁英教育不可打壓,明星中學與大學是國家人才培育的搖籃,國家靠菁英領導與建設,十二年國教的推動不能有背此一原則。其他不成熟的稅制改革,治絲益棼,暫時可以擱置,待通盤考量成熟後再推。所有的政策,不論是教育或稅制,端出來時都應考慮周全,不能有「先求有,再求好」的妥協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