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邦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總編輯)
李中邦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總編輯)
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右翼化」和「中國和平崛起」猶如陰陽相對的兩股歷史潮流在東亞與時俱進。中國締造了和過去帝國主義國家、列強、強權靠戰爭出頭完全不同,而以經濟和平崛起成大國的模式。另一邊,從明治維新、「甲午戰爭」之後,一向自傲為亞洲第一、亞洲最優秀的日本,各方面在世界的份量皆江河日下,2010年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正式被中國大陸取代,二戰只認敗於美國的日本非常不習慣這樣的境遇,莫名的焦躁、失落和危機感,給予了右翼坐大絕佳的溫床。日本的右翼化早就發生,而且由政治人物的導引蔓延至社會各角落,那麼,會不會隨著這次大選的結果,演成右派「大合唱」?進而改變東亞的氣氛和格局?這是東亞將面對的一大課題。
右派大勝,左派式微
12月16日晚間,第46屆日本眾議院大選結果出爐,一如選戰開打(12月4日)後,持續民調顯示的那樣,自民黨大勝取得294(119)席、民主黨57(230)席、國民新黨1(2)席、日本未來黨9(62)席、日本維新會54(11)席、公明黨31(21)席、共產黨8(9)席、大家的黨18(8)席、社民黨2(5)席、新黨大地1(3)席、新黨日本0(1)席、新黨改革0(0)席、其他(小)黨0(0)、無黨籍5(8)席。括號()內數字,為選前擁有的眾議員人數。自民黨和長期與其組成聯合政府的盟友公明黨,一共獲得325席、逾三分之二席次壓倒性的勝利。
這次眾議院大選,投票率僅59.32%,再創新低紀錄,足足比2009年造成民主黨取代自民黨的選舉少了約10%。不投票,也是一種表達,日本還是有不少民眾對現有政黨都不滿意、對政治冷漠,或者抱持「誰來做都一樣」的心態。
最值得注意的是,屬性為右派的自民黨、大家的黨和極右的日本維新會這次都議席爆增、大躍進。原本執政的雜牌軍民主黨大跌。屬於左派的共產黨略減,社民黨銳減;黨魁力批自民黨等右傾、訴求中間偏左票源的日本未來黨因無法掩蓋小澤一郎所帶來的保守形象也嚴重折損。保守派報紙刊文說,這是「擔負日本的未來,決定新政治樣貌重要的選擇機會。要確實辨識各政黨、候選人的政策、能力、資質,投下珍貴的一票」。媒體催促出保守票,右派贏得低投票率的勝利。
民意也右轉、成就「石原族」
自民黨、民主黨、日本維新會等都有黨內政策分歧(是否參加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核能政策)的問題,但右派黨還是可以拿到選票,非右派黨則是讓負面的矛盾發酵。選舉呈現的結果,日本民意也有普遍「右傾」現象,政客、媒體的引領起了作用。
日本維新會議席大幅成長,幾乎與民主黨在伯仲之間。黨代表前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副代表大阪市長橋下徹的發聲,鐵定拿走了不少無法滿足於自民黨、民主黨的選民票,不僅維新會主體前身「大阪維新會」扎根的近畿(關西)大有斬獲,其他地區亦有佳績。份量加重,聲音更大。石原慎太郎當了25年自民黨,覺得它不行,就辭掉眾議員,1999年自行參選東京都知事,2012年10月下旬於第四任上辭職,去「都政」,準備玩「國政」,11月成立太陽黨僅五天,旋即併入日本維新會,擔任黨魁,12月4日他在NHK的節目上就和自民黨合作表示「覺得可以」--政客為了分權力的一杯羹,隨時可以變變變。
同一天舉行的東京都知事選舉,石原的親信豬瀨直樹當選。石原的兩個兒子石原伸晃、石原宏高也繼續順利當選眾議員(自民黨),一家三口皆進入眾議院。要這些目前氣勢膨脹的右派政黨「謙虛」地行中道政治著實不可能。
有跡可循
在分析日本新政之前,不妨先回顧日本近年的政治軌跡。
當家三年三個月,因此次選舉大敗下台的民主黨,第一位首相鳩山由紀夫如從東亞的立場來看,應是頗有理想的,他倡議日本「脫美入亞」、建立「東亞共同體」,擺脫美國的外交控制,美軍駐琉球(沖繩)普天間基地遷出琉球甚至日本,結果右派強烈抨擊他「弄壞美日關係」,卯力掣肘,不到一年就下台(2009年9月16日-2010年6月8日)。接著菅直人首相,還算秉持中道,但2010年10月發生海上保安廳船艦和大陸漁船在釣魚台海域相撞事件,菅政府很快釋放了漁船船長,此舉又被好事的右派攻擊為「軟弱」,加上2011年「3‧11東日本大地震」處置失當,9月也黯然退下。
接任的野田政府的作風和作為就頗有右派的味道,自2011年12月,陸續決定購買攻擊火力兇猛的新銳匿蹤戰機F-35(也獨自研發匿蹤飛機「心神」)、放鬆武器出口管制、向美軍陸戰隊學戰技、建立「網軍」、研發高感度無人偵察機,支援越南、菲律賓插手南海事務等等與「和平憲法」不搭的動作。且連續和鄰國發生領土主權齟齬--迫於前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的「東京都購買釣島」構想,竟隨之起舞,宣佈將釣島「國有化」,分別和中國大陸在聯合國、亞歐會議起爭議,和兩岸在釣魚台海域對峙。由韓國控制的「獨島」,日本叫「竹島」,近年日方屢有主權聲明,韓國總統李明博2012年8月10日登上「獨島」,日本怒不可遏,欲訴諸國際法院。日本自誇是「和平國家」,卻向來與北韓不睦,在國際上屢屢提案經濟制裁北韓。再者,民主黨沒有掌握確切的財源,政權公約就寫明兒童津貼、高速公路免費等迎合社會大眾的政策,結果無法執行,惹來批判票。
動第96條意志高
很明顯的,民意支持度低的野田政府都已出現右傾政策,那麼,這次右派、極右派大勝,且由本身就有濃烈右翼意識的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主政,又將會是什麼樣的景況?
眾所周知,日本的財政是先進國家中最糟糕的,處於接近危機的狀態。19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之後,連年的不景氣造成稅收持續減少。另一方面,社會快速的高齡化使得社會保障負擔增加,頻繁的「景氣對策」也使得歲出膨脹。為了填補稅收和歲出間的鴻溝,這幾年日本政府每年發行規模達50兆日圓的國債。2012年度一般會計總額的90兆日圓中,借款就佔了一半。新借債連續三年高於稅收,很不尋常。同時,貿易情況也不好,根據其財務省12月19日公佈的貿易統計,2012年1-11月,出現62,809億日圓的赤字,是第二次石油危機之後的1980年(赤字26,128億日圓)、間隔了32年的巨幅刷新紀錄,因為東日本大地震後,火力發電代替核能,增加了進口石油、液化天然氣,而對歐盟和有釣島糾紛的中國大陸出口大減。
選前日本民間經貿龍頭組織「經團連」,特別列出當前日本企業在國際競爭下經營的六大苦楚:1.日圓匯率太高,2.高法人實效稅率,3.因應自由貿易協定太慢,4.嚴格的勞工作業規定,5.很高的溫室效應減碳目標,6.電力不穩。不過,關於財經、貿易,選前各黨的論說欠缺深度。而就日本主權「正當性」的訴諸國際社會,倒是自民黨、民主黨、公明黨這三黨,把釣魚台列嶼在「政權公約」載明要強化海上保安廳的體制。
安倍12月16日勝選夜在電視上表示,想在(2013年)1月訪美,並說「第一步是恢復具有信任的美日同盟關係,而且希望改善和中國的關係」,可是,他又「想強烈表達絕不變更日本領土(指釣魚台列嶼)現狀的意志」,揭示「公務員常時派駐尖閣諸島(釣魚台列嶼)」要列為眾議院的檢討項目(後又改口派駐說「暫緩」)。這說詞跟欲改善和中國的關係是矛盾的。
17日的記者會,安倍將新內閣定位為「突破危機內閣」,強調「經濟、教育、外交、安全保障(軍事國防)、復興東北的震災都處於危機狀態,要突破危機,任命(內閣)擔負該職責的人選」,他會重開擔任「宏觀經濟司令部」的諮詢會議,要求日銀總裁和內閣經濟官員與會,貫徹其金融寬鬆政策及設定物價上漲為2%的目標。關於修改憲法,安倍表示,「最先要修改96條(規定修憲所需條件:1.獲得國會參眾兩院全體三分之二以上的議員贊成才提案,2.國民投票贊成而通過。)吧!超過三分之一國會議員反對,連討論都不行,門檻太高了」。由此發言,可窺知安倍要修憲的決心根深柢固。
經濟優先,修憲壓後
不過,自民黨長期的夥伴公明黨,相當戒慎自民黨的「右傾化」,黨代表山口那津男,同樣在當日受訪時表示,就「安倍政府」的課題,「優先順序應該不要搞錯。憲法議題沒有必要急著做出結論」。該黨認為當前經濟對策等才是當務之急,想要求安全保障、修改憲法不要列入聯合政府的協議。公明黨內部也戒慎自民黨在修改憲法上,加強跟較積極的日本維新會、大家的黨合作。不難看出,自民黨、公明黨會不會齟齬、產生裂痕端視安倍的作法。
18日選後自民黨總裁安倍、公明黨山口等領導人首次會談,然後由兩黨政調會長甘利明、石井啟一協調出政策議題,共通的有八個項目。自民黨的原案裡是有修憲項目,但僅止於「推動在國會憲法審查會審議」,未觸及具體修憲。自民黨的政權公約裡明寫著要「創設國防軍」、「修改憲法第96條」等,公明黨認為這些是需要從長計議的議題。乍看起來,安倍色彩似乎「暫時封存」,而實際上是因目前參議院還是民主黨居多數,2013年夏天要改選,安倍已將「勝利」當作黨的使命。自民黨幹部透露,「修憲等,在參議院選舉結束之前沒有必要提出」。
安倍也會晤日本銀行(相當於台灣的中央銀行)總裁白川方明(2013年4月卸任),要求執行安倍所宣稱更寬鬆、大膽的貨幣、金融、財政政策,通貨膨脹率由1%改設為2%。--有引發亞洲甚至世界貨幣戰之虞,對日本提升經濟的效果有待觀察。
18日,安倍也跟美國總統歐巴馬電話會談。現正在協調1月訪美行程。美日間的主要課題有:經濟的TPP;同盟的再修改美日防衛合作新指針;修改集體自衛權政府的解釋,擴充自衛隊的人員和預算;駐日美軍的搬遷琉球普天間基地;針對中國大陸的處理關於釣魚台列嶼中日的對立,因應中國向海洋發展;針對北韓的處理北韓開發核武、彈道飛彈(人造衛星),綁架日本人。
其實,安倍及自民黨欲變更政府的憲法解釋,以行使集體自衛權的意志非常強。深化美日同盟。只是礙於公明黨持反對的立場。自民黨追求行使集體自衛權,限定在針對在公海上,美國軍艦遭到他國攻擊以及飛越日本上空而攻擊美國的彈道飛彈。其意在討好美國,「深化」美日同盟。悶住不講的私下目的,無非就是交換、扣緊美國能在日本跟他國(日本的假想敵首要是中國大陸,而北韓陪襯)發生衝突時,美國會挺日本、美軍會保護日本。
安倍的自民黨,除了長期合作的公明黨之外,也有和政策較為接近的日本維新會、大家的黨合作的可能,或者是某些「個別議題」的合作,特別是外交、軍事方面。右派政黨較分歧的是增加消費稅、核能政策等國內議題。至於TPP則模模糊糊,見機行事。雖然自民黨長期的政治夥伴是公明黨,不過,日本維新會的眾議員比公明黨多了20幾位,且政綱更接近。現下是經濟優先,修憲壓後。
美參議院、政府助長日本氣焰
在這個日本轉捩點上,尚需要留意美方的動作。11月29日美國參議院無異議通過2013年度(2012年10月-2013年9月)國防授權法案追加的修正案中,重申美國認知日本擁有釣魚台的行政管轄權,也確認釣魚台列嶼適用於美日安保條約的協防。該修正案由高度關注亞太外交、安全的民主黨議員韋伯主導。美國參議院的此一舉措,會讓日本覺得,美國國會也採取配合歐巴馬政府的步調,牽制中國。
而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12月18日在華府演講時宣稱,美軍最新銳的匿蹤戰機F-35,2017年要開始部署在日本巖國基地。他表示。重視亞太區域是新國防戰略的一環,「將在太平洋地區部署我們所擁有最新銳的飛機」,他指的是MV22魚鷹式運輸機、F-35。
相對的,日本將如何面對鄰國?以韓國為例,自民黨2005年曾為了跟韓國爭獨島的主權,訂2月22日為島根縣的「竹島日」,而這次自民黨也在選舉公約裡寫著,當天得舉辦政府的典禮儀式活動。韓國新總統的就職日就在三天之後的25日,則安倍「竹島日」的作為,就要面對是否履行政權公約、取信於民及是否得罪韓國的抉擇。
去年8月,南韓總統李明博登上獨島,日本揚言要單方面訴諸國際法院。如果新任的安倍首相,真的向國際法院提告,那麼南韓的新政府自然也只能選擇採取強硬的對日政策。12月19日,南韓總統大選,新國家黨(新世界黨)樸槿惠當選。樸氏就獨島主權、慰安婦等歷史問題均持不妥協的立場。 而且基於中國大陸在國際社會的份量加重、也是南韓最大的貿易對手國、出口國,似乎頗重視跟中國的合作,有意從過去「韓美日合作」的框架,探尋「中韓美戰略對話」的可能,也就是說,面對最大威脅的北韓,請阻擋最力的美國和支援北韓最多的中國一起來摸索解決之道。
台灣的選擇與判斷
台、中、日、韓在經貿有很深的結合,本可攜手共創亞洲的繁榮,然而,日本在釣魚台、獨島挑起爭議,破壞了合作的氣氛。安倍是要收拾還是澆油,拭目以待。
安倍「反省」前一次擔任首相的缺失,居然是「沒去參拜靖國神社,非常悔恨」——問題出在那時不夠右?這回要更右?
此間有評論謂,選舉語言跟實際執行會有差別,勿須太在意選戰時尖銳的話語。然而,如果審視日本當前的政治生態,恐怕不能等閒視之,這次日本政界可說是全面「右翼化」,左派牽制力量大幅消退,右派原本就很囂張,現在更可無視左派的存在而恣意妄為。
安倍的自民黨勝選時,台灣媒體評論常繞著安倍「友台」、「藍綠都有管道」來論台日關係不會有變化。安倍說要深化美日同盟、修憲、增強自衛隊和海保廳、變更集體自衛權的解釋,說穿了,真正的標的都是針對中國大陸,他在釣魚台問題上,對大陸極為強硬,多次表明不會讓步,那麼,安倍豈會對台灣讓步?2011年9月6日他來台訪問時,白天會馬英九,晚上會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前駐日代表羅福全、民進黨智庫副執行長蕭美琴作陪)。在日本,白天行禮如儀是禮貌,晚上「促膝談心」才是「自己人」。日本政壇較偏向綠營是很明顯的,則台灣應注意安倍「友台」的動機,是真希望與台灣經濟、文化交流,還是在誘導台灣「反共(即反中)」、用台日有「共同民主價值」的美麗辭藻分化兩岸,利用台灣牽制大陸?不要忘記,安倍的歷史意識是嚴批過去「河野談話」承認舊日軍涉及慰安婦、「村山談話」就殖民統治和侵略做出政府道歉等是「自謔史觀」,他否認有南京大屠殺,否認有強擄慰安婦。
前述民主黨的右派作為是執政內閣的決策,而新執政的自民黨,其「政權公約」對外擺明右傾,現又挾選舉勝利,似乎「有民意支持」(但低投票率),如果安倍政府執意履行其濃厚右翼色彩的意志,其實更危險。要是安倍真的先成功修改日本憲法第96條,降低修憲門檻,則不啻打開「潘朵拉盒」,由現今這屆猶如右派大集合的國會,肆意修憲--削弱或除掉「和平憲法」(放棄戰爭的第9條)、自衛隊變「國防軍」……。而此亦為日本強硬對外、涉入區域爭端(如南海)的背景要件,那麼,日本將如何對待和其有領土主權爭議的兩岸、韓國、俄國,以及長期敵視它的北韓?◆
社論
韓日選舉
中日關係
兩岸關係
余英時與反旺中
莫言與諾貝爾文學獎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