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留「缺憾還諸天地」乎?

論「和平協議」與馬英九的歷史評價

社論


11月8日,中共召開十八大,總書記胡錦濤在「政治報告」中說:

「我們要繼續推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經濟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擴大文化交流,增強民族認同。密切人民往來,融洽同胞感情。促進平等協商,加強制度建設。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穩定台海局勢;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前景。」

稍前,11月3日,馬英九主席主持國民黨「中評會」,提出未來兩岸政策的三大重點為,擴大和深化兩岸交流、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及通盤檢討「兩岸關係條例」。

中共十八大前夕,馬英九又接受香港《亞洲週刊》獨家專訪,回答有關兩岸「和平協議」提問說:

「一般來說,簽署和平協議一定是因為之前有戰爭,從停火、停戰到和平協議,對兩岸來說,這階段早就過去,1979年中共與美國建交時,也宣佈不再炮轟金門;之後雙方有了接觸,也設立海基與海協兩會,到今年已20年,交流至今,兩岸直航飛機每週有558班次,因此,以現在的情況,如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內容還能增加什麼?目前兩岸已簽署的協議有18項,內容包羅萬象,每一項的基礎都是和平,沒有和平如何三通?沒有和平如何打擊犯罪?沒有和平如何互相保障和平安全?簽的內容都是以和平為基礎,所以那不是最優先的。而且有許多台灣民眾對兩岸交流是支持,但也不希望走得太快。去年我們已將兩岸和平協議的想法放進『黃金十年』的規劃中,這是我四年前的政見,也是『連胡會』的內容,但目前民眾對此還有許多疑慮。我認為和平的目標是不變的,雙方共榮的目標也不會變,但是否需要這樣的形式,還有商榷的餘地。」(《亞洲週刊》2012-11-18)

馬英九一方面質疑兩岸簽署「和平協議」,「這階段早就過去了」,「如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內容還能增加什麼?」但一方面又承認,兩岸「和平協議」包含在2005年的「連胡會」中,也包括在馬英九2008年大選的政見中,甚至,去(2011)年又把「和平協議」放進「黃金十年」的規劃中。這也就是說,「和平協議」在2005年有簽署的需要,2008年也有;到2011年,「和平協議」不但有簽署之需要,甚至到2021年(黃金十年)還都有簽署的需要。何以只有現在沒有需要?和「所以那不是最優先的」?難道兩岸必須再打一仗,才能「從停火、停戰到和平協議」?

可見,馬英九的話有矛盾,問題不在「和平協議」有沒有需要,若沒有需要,為什麼要放在「黃金十年」的規劃中?其實真正的問題是「有許多台灣民眾對兩岸交流是支持,但也不希望走得太快」及「目前民眾對此還有許多疑慮」。這也就是說,不是馬英九不願簽署「和平協議」,而是有許多台灣民眾「不希望走得太快」和「有許多疑慮」。

讓我們回憶一下,2011年10月17日,馬英九召開「黃金十年,國家願景」記者會,據報導云:

「經過三年多運作,我們現在也在思考未來十年當中,兩岸在循序漸進的情況下,審慎斟酌是不是洽簽兩岸和平協議。」

「這樣做是有前提的,第一就是國內民意有高度支持,第二我們國家有確實需要,第三必須要在國會監督的情況下,才會踏出這一步。我們會非常審慎,但因為現在規劃是十年,因此這種可能性當然不會排除。」

「要不要簽和平協議,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公共政策,我們不會為簽而簽,一定是能夠在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情況下才會去做。之所以提出來,因為這是十年的規劃,不可能在十年當中不去觸及這個議題,我們必須要先去做周全的準備。」(「中評社」2011-10-18)

另有報導稱:

「關於人們矚目的和平協議問題,馬英九說:『我們說「先經後政」,就是並沒有排除未來跟大陸做政治對話,和平協議當然是其中之一。』他表示:『讓大家瞭解,我們沒有排除這個項目。未來,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我們會來推動。』

不過馬英九也說:『我們會非常審慎,換句話說,一定要在國家需要、民意支持,跟國會監督的前提下,兩岸有充分的互信,民意有高度的共識,我們才會踏出這一步,至少在目前來講,這不是最優先的項目。』

馬英九還表示:『我們不是用時間表來確定什麼時候做,而是用時機是不是成熟來決定是不是要踏出這一步。』」(「今日新聞網」2011-10-17)

但是,沒過幾天他又收回去了,說是「和平協議」需要公投,而不了了之。為什麼馬英九又把「和平協議」收回去了。據說,是有美國學者「關切」。美國學者的「關切」就能改變馬英九的政策嗎?那也未免太「豆腐渣工程」了吧?一推就倒。

馬英九提出「和平協議」的「黃金十年」願景後,民進黨依例反對外,民進黨前外交部長陳唐山還召開記者會,據報導云:

「陳唐山在會中引用2005年柯林頓與前總統陳水扁會談的看法,當時柯林頓就指出,不能跟中國簽和平協議,因為中國一定會定出很多有利於中國的條件,簽署方根本難以應付這樣的條件,這樣的和平協議簽了等於向中國投降。

重炮批評馬總統有意簽兩岸和平協議的想法,陳唐山強調,若兩岸簽訂和平協議,1979年台美簽訂的《台灣關係法》將形同具文,『美國協助台灣防禦外來武力威脅』、『對台出售軍事武器』等都將化為烏有。」(《自由時報》2011-10-18)

「和平協議」的談判是對等的,大陸可以出一大堆難題給台灣,台灣不能出一大堆難題給大陸嗎?可見「難以應付」說是不能成立的。美國反對「和平協議」的重點真正在於「《台灣關係法》將形同具文」。

《台灣關係法》的前提是,美國承諾保護台灣不受中共的武力侵犯。「和平協議」一旦簽訂,即中共保證不以武力侵犯台灣,《台灣關係法》當然形同「具文」。或言,中共出爾反爾,「和平協議」不可信。但《台灣關係法》不是台美簽訂的,而是美國片面的國內法,並不因兩岸簽訂「和平協議」而改變。因此,中共無信,並無損於《台灣關係法》對台灣的保護;果真,中共言而有信,《台灣關係法》再加「和平協議」,台灣的和平安全不是掛了雙保證嗎?口口聲聲「愛台灣」的民進黨人又反對些什麼?口口聲聲要維護台海和平的美國政客又反對些什麼?

其實美國擔心的是一旦中共信守「和平協約」,承諾不以武力侵犯台灣,台灣就不需要美國保護了。雖然,台灣獲得了和平安全的保障,但美國卻在遠東失去了一個保護國,至少失去了一個軍火市場。

民進黨反對「和平協議」是擔心《台灣關係法》成為「具文」,但要《台灣關係法》不成為「具文」,只有兩岸開戰,美軍來援,或台灣永遠與大陸軍事對峙,永無和平安全。這是「愛台灣」還是「害台灣」呢?民進黨為當美國保護國的兒皇帝,甘願出賣台灣人民的和平安全。陳水扁就宣稱台灣是美國軍政府未能佔領的海外領土,而自承是美國軍政府任命的行政長官。

除了「和平協議」外,胡錦濤還提出「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根據媒體人許紹軒的觀察,也是「說易行難」,他說:

「美國官員在公開場合向來肯定兩岸軍事互信的必要性,但從馬政府態度的轉變,可嗅出美方並非表裡如一。馬總統就職不到一年,2009年4月與美國智庫視訊會議提到兩軍事互信『為時尚早』,率先踩了煞車。次月馬總統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專訪更明指,台灣主要武器裝備來自美國,此議題涉及台美關係,非常敏感。

對美國來說,台海最高原則是『不打仗』,要不打仗,雙方就得對話,避免擦槍走火;但當對話過於親熱,就得降溫,以免雙方動真情。畢竟,動真情也是另種不符美國利益的『擦槍走火』

這就是山姆大叔遊走邊緣地帶的典型手法。過去美國協助台灣研發核武,關鍵時刻再掐住;軍事互信亦復如此,兩岸可以談,但不能談攏。」(《聯合報》2012-11-10)

馬英九黃金十年的「和平協議」還有三條件,即民意支持、國家需要和國會監督。

雖然,今天已三通直航,簽訂ECFA及18項協議,但都是基於兩岸經濟交流和人民交流的需要上,但尚無一張白紙黑字的政治協議來保障兩岸的和平,這有如將大廈建築在沙上。「九二共識」也只是「口頭承諾」,是建築在空氣中,一翻臉否認就不存在。基於李、扁否認「九二共識」的教訓,兩岸簽訂「和平協議」能無國家需要嗎?

至於民意的支持,馬英九宣佈黃金十年的「和平協議」願景後,旺旺中時民調中心即於10月19日做出民意調查報告謂:

「馬總統拋出兩岸和平協議,逾半國人支持簽署。根據最新調查結果顯示,近六成的人讚成兩岸簽訂和平協,55%的人不認同簽署協議就是走向統一,此外,有42%的人看好此議題對馬總統選情有加分作用。馬英九總統選前拋出兩岸和平協議的震撼彈,由旺旺中時民調中心的調查結果得知,有59%的人認為簽訂和平協議,有助兩岸穩定交流,避免兵戎相見。對此議存有疑慮,認為兩岸不宜進入協商談判者,有16%,余為無意見。

進一步分析發現,泛藍民眾有90%支持簽署,泛綠民眾則看法分歧,41%贊成協議,35%反對;中立民眾,42%認同,19%不以為然,近40%無意見。有人反對兩岸簽和平協議,認為此舉就像是統一的投降協議。但由調查結果顯示,有55%的人不認同和平協議就是走向統一,贊成此種看法者,有23%。交叉得知,泛藍受訪者有68%不贊成協議就是統一的看法,但也有24%表示簽協議就是要往統一的道路行進;泛綠受訪者,有51%不接受兩者劃等號的看法,但也有30%贊成;中立者,46%不贊成,19%贊成。」

「和平協議」有59%的民意支持度,比馬英九在2008年一面倒的大選得票率還要高,能說「和平協議」沒有民意支持嗎?更何況藍營選民有90%支持度;綠營也有41%的支持,多於反對的35%。所以,有42%的人認為對當時的選情有加分作用。但隨後馬英九又以公投為由收回了,民調支持度遂遽然大滑,致使選情出現危機。由此可見,「和平協議」不是沒有民意支持,而是收回「和平協議」沒有民意支持。

至於國會監督,民進黨的立委在立法院能不監督嗎?

當年在大選中,馬英九為什麼甘冒支持度下滑的危機,而去以公投收回「和平協議」,至今馬英九沒有給國人一個合理的交代。

中情局出身的美國「學者」沙特就表示,「中國大陸不可預測性很高,台灣與中國大陸接觸要保持警戒,在釣魚台主權方面,美國不樂見台灣涉入爭端,讓問題更複雜。」(「中央社」2012-11-21)兩岸本可藉保釣而政治對話,但美國不願兩岸聯手保釣,更何況「和平協議」。兩岸問題「專家」容安瀾則把兩岸「政治對話」、「和平協議」不能實現的責任推給馬英九「沒有彈性可以做這件事情」。(「中評社」2012-11-20)

馬英九用公投收回「和平協議」,及今天仍迴避「和平協議」,顯然不是三條件的問題,而是「我們不是用時間表來確定(「和平協議」)什麼時候做,而是用時機是不是成熟來決定是不是要踏出這一步」。在馬英九看來,現在應該是時機尚未成熟。但時機的成熟與否誰來決定。

也許,「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日本的經驗應可借鏡。前日本外務省國際情報局負責人孫崎享10月份出版《戰後歷史的真相》一書,據報導:

「孫崎享昨天在東京說:『在書裡,我把日本領導人分成兩類:一類希望追求獨立的外交政策,另一類只是遵從美國的指示和政策。』

他還說:『第一類人不受美國政府的歡迎,通常很快就從首相崗位上被清除掉了。』

他說,華盛頓不會直接行動,而是通過一些關鍵政治家、媒體、政府官員和大公司高管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實現這個目標

美國駐東京大使館一位女發言人拒絕對孫崎享書中的指責發表評論。

孫崎享說,為實現控制日本政策進程的目的,華盛頓通過媒體報導進行干預,鼓勵反對黨,扭曲輿論,甚至通過『清除』關鍵的內閣成員搞垮政府

孫崎享提到的因為思想獨立而被侵擾的日本政治家包括2010年6月下台、擔任首相不到九個月的鳩山由紀夫和因為金融醜聞和法律訴訟名譽受損的小澤一郎。

孫崎享認為,如果鳩山由紀夫繼續掌權,日本政府可能不會採取行動重啟日本的核反應爐(原本在福島核電站災難後關閉),也不會同意提高消費稅或在沖繩部署『魚鷹』戰機。

孫崎享說,這些問題,加上有關釣魚島的持續爭論以及泛太平洋夥伴關係的討論,都與華盛頓的全球地緣政治利益密切相關。」(香港《南華早報》網站,2012-10-16)

現在正是美國「重回亞洲」對中國大陸進行「新圍堵」的時機,能是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時機嗎?

雖有民意支持、國家需要和國會監督的三條件,如果馬英九就要簽署「和平協議」,能不「華盛頓通過媒體報導進行干預,鼓勵反對黨,扭曲輿論,甚至通過『清除』關鍵的內閣成員搞垮政府」嗎?

孫崎享所述日本《戰後歷史的真相》,幾乎和台灣、南韓及一些第三世界的友邦的情況若合符節,只是美國始終未能撼動兩蔣政權,但也打亂了蔣經國晚年的部署。馬英九上台後,施行和解政策,與美國「以台制中」的戰略不符,對孫崎享所述當更感同身受才是。「八八水災」時,CNN是如何捏造「黃金72小時」打擊馬英九的聲望;又「自由之家」是如何的「扭曲輿論」,說馬英九上台後,台灣新聞自由倒退;甚至還有四十多名「學者」聯名公開指責將陳水扁竊取國家機密文件送辦是「政治迫害」。最近甚至《經濟學人》直接稱馬bumbler。還有劉兆玄、蘇起是怎麼垮的?另,南韓自李承晚、張勉、樸正熙到金大中的被訴和盧武鉉被迫自殺明志,那一事件背後沒有美國的黑手?

我們知道,馬英九上台後,恪守一中原則,推動兩岸和解政策,已經觸犯美國龍顏了,再提出兩岸「和平協議」,美國會出什麼招術就不得而知了。我們已知的美國對付他國元首的招術,就包括暗殺、政變、內戰、「顏色革命」,和現在正進行的血淋淋的「阿拉伯之春」。馬英九能不退怯,而敢對「和平協議」造次嗎?

去年,「黃金十年」的願景,馬英九提出「和平協議」時就說,「這不是最優先的項目」;今年接受《亞洲週刊》獨家訪問又說:「那(「和平協議」)不是最優先的。」那什麼時候是馬英九所稱「和平協議」的「時機成熟」呢?那就必須是美國主動或被動放棄「以台制中」的時候了。

我們認為,馬英九為了歷史評價,對「和平協議」是有誠意的。否則,他不必在08年大選時列為選舉政見,也不必在競選連任時又把「和平協議」放進「黃金十年」中;今年,在《亞洲週刊》的獨家專訪中又說,「去年我們已將兩岸和平協議的想法放進『黃金十年』的規劃中」,而沒說「已經撤銷」。從2011年算起「黃金十年」當至2021年,所以,「和平協議」可以在2021年以前實現,是在「黃金十年」內;在2016年前,馬英九總統任內簽署,也在「黃金十年」內。馬英九至今尚未說死,只是目前「那不是最優先的」,也就是時機尚未成熟。

根據我們的觀察,美國對中國大陸的「新圍堵」終於是難以為繼的,在歐巴馬當選連任後,中美關係終於要緩和,美國終於要放棄「以台制中」。但時間的長短,我們無法估計。

如果在2016年,馬英九總統卸任之前,馬英九能簽訂兩岸「和平協議」,結束中華民族內部的政治對立,永遠消弭兩岸的統獨內戰。馬英九的歷史評價將會是國共內戰以來第一個和平英雄,消弭兩岸統獨內戰的萬家生佛。

如果,美國的「新圍堵」繼續到2016年之後,馬英九在任內無法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沈葆楨評價鄭成功為「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馬英九面臨的是「中國崛起」,雖有美國霸權主義,但仍非「無可如何之遇」,還有三年半的時間,馬英九在瞄準時機成熟的出擊,或乾坤一擲,將「和平協議」,付諸2016年總統大選的公投;還是任令時機流失,徒留「缺憾還諸天地」,那就在於馬英九的審慎抉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