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日本基本戰略簡析

方焰
(旅美評論家)


一、保衛釣魚島將是長期持久的鬥爭

此次釣魚島風波,是由石原慎太郎演出「購島」鬧劇,野田政府順勢推行釣魚島「國有化」挑起的。中方在這場鬥爭中,取得階段性勝利。表現在:中國政府公佈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領海基線,並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東海部分海域二百海里以外大陸架劃界案,還公佈釣魚島海域部分地理實體標準名稱,宣示中國主權;大陸和台灣大批漁船,分別蜂擁釣魚島海域進行捕撈,台灣漁船群突破日本艦船堵截包圍,距離釣魚島只剩兩海里;中國海監、海政船和軍艦編隊在釣魚島進行巡航執行公務,驅離日本船艦,經常化制度化。這一系列實際行動表明,日本否認中國擁有釣魚島主權、對該島行使管轄權的局面被打破,釣魚島海域的形勢發生根本性變化。

保衛釣魚島離完全徹底的勝利還很遠。兩大原因:一是日本不甘心失利。野田政府堅稱擁有釣魚島主權,否認存在「主權爭議」,毫無改正錯誤之意;野田首相本人親自出馬進行外交遊說,打「國際牌」;日本向釣魚島增派軍警部隊,籌組海軍陸戰隊,急撥160億日元強化釣魚島軍備;日本媒體在國內造勢,鼓動與中國開戰。二是美國幕後支持日本與中國纏鬥,企圖從中漁利。美國新型「魚鷹」軍用運輸機進駐琉球(沖繩),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分別抵達東海與南海,對釣魚島形成南北監視之勢;美日頻繁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其中包括海島爭奪戰;美國國務卿希拉裡多次宣稱美日安保條約適用釣魚島海域,11月29日美國參議院更通過決議,將美日安保條約適用釣魚島海域列入《國防授權法案》附加條款。這表明釣魚島問題不僅是中日之爭,已經演變成中、美、日三大強國之間十分複雜的博弈。

二、日本右翼勢力的增長趨勢

釣魚島之爭並非孤立事件,與此同時,日本與韓國的獨島之爭、與俄國的北方四島之爭都在激化。這是因為近年來日本國內政治氣候右轉,右翼勢力膨脹,軍國主義有復活趨勢,朝野瀰漫向外擴張的慾望。

表現有四:其一、2009年日本民主黨靠中間路線,在大選中戰勝把持日本政權長達半個多世紀屬於右翼保守勢力的自民黨,鳩山由紀夫出任首相,推行返亞、親中的路線。但是只有幾個月的時間,便因遷移美國駐日普天間空軍基地問題和政治與金錢糾纏問題,被迫下台,此後的菅直人、野田佳彥二位首相一步一步向右轉,靠向美國,成了美國重返亞洲戰略部署的首要助手。其二、石原慎太郎是老牌右翼反華派,追隨者日增,「購島」鬧劇受挫後,糾集幾個小黨組成「日本維新會」。根據最新民調,這股「第三勢力」的支持率已經與民主黨不相上下。其三、自由民主黨極力謀求東山再起奪回政權。現在的黨魁是曾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10月17日安倍搶先參拜靖國神社,意在爭取保守勢力支持其重登日本「寶座」。他宣佈競選綱領是:修改日本「和平憲法」,賦予日本集體自衛權;大幅擴充軍事預算,提升自衛隊為「國防軍」;制定「領海侵犯罪」法案,加強海洋安全保障,完善領海警備;在釣魚島常駐公務人員等。最新民調,自民黨的支持率遠高於民主黨和維新會,很有可能在12月中旬日本大選中獲勝,使安倍得以再次出任日本首相。

日本向右轉,原因有五:一、二次大戰結束,美國為了對抗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壓制日本左翼勢力,不僅保留日本天皇制,而且庇護大量戰犯,極力扶植日本右翼勢力,這是自由民主黨能夠長期把持日本政權的根本原因。戰後長期擔任日本首相的岸信介就是一名被美國包庇扶植的戰犯;小泉純一郎家族、安倍晉三家族都是世代相傳的右翼保守政閥。二、日本在美國扶植下,利用朝鮮和越南兩場戰爭發「戰爭財」,從戰敗廢墟中復興和崛起,上個世紀80年代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富裕起來的過程中,轟轟烈烈的勞工運動衰落,左翼勢力被打壓下去,許多人淡忘戰爭災難,年輕的世代對戰禍更缺乏感受。三、1985年日本在美國壓力下簽署「廣場協議」,使日元大幅直線升值,導致日本經濟萎靡不振長達20年之久,2008年金融風暴、2011年海嘯與核幅射災難,接二連三的沉重打擊,使日本更陷入經濟困境。經濟反應到政治,政黨派系惡鬥,政局不穩,首相頻繁更替,民眾感到迷茫,焦慮情緒增長,民粹主義和右翼勢力乘勢擴張。四、日本民粹主義和右翼勢力的「大和民族優越感」極強,從來看不起中國,否認二次大戰戰敗,稱之為「終戰」,並且認為只是被美國打敗,沒有敗給中國。上個世紀50至80年代,日本對華比較友好,是因為當時日本國內和平力量占很大優勢,日本又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自認為「亞洲老大」,以中國的「援助者」自居。現在中日兩國的綜合實力對比和國際地位發生巨大變化,中國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亞太地區「火車頭」,日本被甩在後面,日本許多人感到失落和不服氣,右翼勢力便藉機煽動排華反華。五、美國推行「重返亞洲」戰略,鞏固日美同盟,作為美國亞洲政策的基石,並且利用中日矛盾「漁翁得利」,增強美國在亞洲的領導地位。

三、中國抑制日本軍國主義化的力量

對於日本右翼勢力膨脹既不能輕視和低估,也不應高估和魯莽急躁,對中日兩國關係也不要悲觀。因為中國擁有抑制日本右翼勢力的四種力量。

第一、經濟力量。中日恢復邦交以來,儘管摩擦波折不斷,經貿合作始終是持續向前發展的。現在,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是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最大的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地;日本則從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降為第三大貿易夥伴,位居歐洲和美國之後。2011年中日貿易總額3,449億美元,占日本對外貿易總額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說,中日兩國經濟上互相依存,而日本對中國經濟的依賴程度超過中國。發生「購島」風波後的10月份日本對華出口下降11.6%;汽車的對華出口更下降82%。日本首富、服裝業巨頭柳井正11月23日發表文章說,「日本人還陶醉在自己是亞洲第一的美夢中,但這已是過去的事情」;釣魚島爭端給日本企業造成巨大影響,「如果捨棄中國市場,跨國企業只有死路一條,日本若繼續如此行事,將加速沒落」。

第二、軍事力量。2012年中日軍事力量對比主要數據如下:總兵力:中國現役230萬人,預備役80萬人。日本現役26.6萬人,預備役4.8萬人。

核武器:中國有(西方預測400枚以上)。日本無,但儲備核彈原料鈽數十噸。

太空軍:中國有衛星58顆,其中軍用22顆。日本有衛星19顆,其中軍用5顆。

導彈:中國有洲際導彈60-70枚,中遠程導彈60多枚,中程導彈110多枚,短程導彈1,300多枚,以及巡航導彈、反衛星導彈、反彈道導彈、激光武器。日本只有短程導彈(其中兩種型號可以轉為中程導彈和洲際導彈),不過日本有美國「核保護傘」。

空軍:中國有戰機4,300多架,其中第三代戰機770架,新型轟炸機120架;日本有戰機499架,其中第三代戰機373架。

海軍:中國有艦船786艘,其中航母一艘,主力水面戰艦80艘;潛艇66艘(核潛艇4艘)。日本有艦船144艘,其中直升機航母2艘;潛艇21艘(沒有核潛艇)。

上述情況表明,中國總體軍力超過日本,對日本具有威懾作用,日本右翼勢力的軍事叫囂,是為了蠱惑民眾,爭取選票,以及增加軍費擴充軍備,為復活軍國主義造勢,真要對中國動武,日本還得很好地掂量一番。

第三、中日友好力量仍不可低估。日本右翼勢力雖然膨脹,但是大多數日本民眾愛好和平,厭惡戰爭。中日兩國和平交往數十年,雙方都得到好處,特別是工商企業界因切身利益攸關,更懂得中日友好的重要。親華派、知華派、以及愛好和平的勢力,在日本國內仍然發揮重要作用。9月29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為首1,300名學者和名人簽名,批評野田政府為迴避國內問題挑起周邊海域爭端,認為日本應當正視和反省歷史,停止對領土的虛構主張。更有力地證明是,從中曾根康弘任首相起,日本右翼勢力就不斷鼓動修改「和平憲法」將近30年,因日本人民反對,至今得不了逞。

第四、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超越日本。現在中國不僅是亞太地區,在全世界也是「經濟火車頭」,世界大多數國家包括美國都需要與中國做生意;再加上中國多年來與亞、非、拉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結成傳統友誼,而日本至今沒有對第二世界大戰中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犯下的滔天罪行,真誠認罪,徹底悔改。最近,野田首相親赴歐洲爭取西歐支持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立場,又在亞歐峰會上鼓吹日本的主張,接連碰壁。事實表明,日本與鄰國鬧海島糾紛等擴張主義行徑,在亞洲和全世界都是孤立、寡助的。

四、中美關係對中日關係的影響與約束

中日關係與中美關係息息相關。這是因為日本處於美國高度約束和控制之下,用日本人自己的說法,至今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日本的主權和自由是不完整的。至今美國駐日兵力4.1萬人,擁有多個空軍基地,這些美軍基地像舊中國的租借地一樣享有「治外法權」,基地的美軍官兵違法犯罪,不受日本懲處,由美軍自行審判懲罰。

日本戰後在美國監督下,制定「和平憲法」,永久放棄發動戰爭的權利,不得使用武力恐嚇解決國際爭端,不得保持軍隊,只能擁有自衛隊。

日美雙方簽訂協議,日本不得擁有核武器,換取美國對日本提供核保護(俗稱「核保護傘」)。

美日結成軍事同盟,簽訂「日美安保條約」,一旦日本受到入侵,美國提供協防。

上述這些好似多條繩索,捆綁住日本。積極作用是,防止日本軍國主義復活,有利於亞太和世界和平,也有利於日本集中力量發展經濟文化科技;消極作用是,日本被美國控制,只能做美國的附庸、助手,甚至不過是美國在亞太充當霸主,對抗和圍堵中國、前蘇聯、俄羅斯的一枚棋子。

日本人民和有識之士對這種不平等現象是不滿意的。特別是美軍在琉球等處基地的官兵,經常惹禍(強姦婦女、私闖民宅、酗酒鬧事);美國軍機起降頻繁,噪音擾民;美國核潛艇進駐基地,威脅當地防核安全等,經常引起美日摩擦和日本人民的反美風潮。日本有識之士對於長期充當美國附庸,被美國操縱利用,也心懷不滿,主張擺脫美國束縛,實現完全徹底的獨立,同中國與亞洲各國修好。可惜這種力量在日本是弱勢。佔據強勢的日本右翼勢力,本性是欺軟怕硬,認為美國惹不得,甘心作隨從;認為中國及亞洲各國都是「手下敗將」、「柔弱民族」,應由日本充當亞洲「龍頭老大」。

由於上述種種,中日關係受制於中美關係。中日關係好壞,對中美關係有影響,但不會很大;中美關係好壞,則對中日關係影響巨大,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因為日本的對華政策跟著美國跑,唯美國「馬首是瞻」。

五、對日交流合作與智勇博弈相結合

對待國際問題,不能只看局部、眼前、一時一事,應當樹立大局觀和長遠的戰略思想。對日本的基本戰略應當建立在三大基本觀點上。

首先,和平共處的觀點。必須看到日本是中國永遠搬不走的近鄰;中日兩個國家、兩個民族都是不可滅亡的,好也是、壞也是「歡喜冤家」;既然離不開又滅不了,唯一正確的長久的相處之道,是和平共處。能夠友好合作、共同發展最好,做不到的話,也要減少摩擦,化解矛盾,避免戰爭。

其次,沉著冷靜應對矛盾摩擦的觀點。和平共處不是沒有障礙和阻力的。中日之間存在歷史恩怨,日本至今沒有真誠認罪,徹底服輸;兩國存在邊界糾紛,除了釣魚島海域,還有東海油田、南海航行權益等問題;兩國在經濟貿易、意識型態、國際勢力和影響力等方面,都存在矛盾和摩擦;更重要的是中日兩國的背後,存在中美矛盾和博弈。因此,必須做好長期應對和處理中日各種矛盾和摩擦的準備,既不可缺乏憂患意識,麻痺大意,放鬆警惕,也不要出了問題,大驚小怪,急躁輕率。

第三、要把加強交流合作與智勇博弈兩個方面結合起來。要充分發揮前述中國的四大力量,「聯美制日」,謀求中日和平友好。中國的領土主權、核心利益堅決維護,不可侵犯。不主動爭取,和平不會持久;委曲求全、消極忍讓,只能姑息養奸,也不會保持和平。要擴大、深化經濟文化的交往合作,聯合日本國內的和平力量,增進中日之間的友誼。充分發揮政治智慧與勇氣,有理有利有節地與日本右翼勢力進行政治、經濟、外交、甚至必要的軍事鬥爭,才能實現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的前景。

2012,12,10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