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曲折,結果圓滿的「台北會談」

謝大寧
(佛光大學中文系)


一場以「認同與互信」為主軸,由「兩岸統合學會」主辦的「台北會談」,終於在12月10日於台北召開,兩天的議程,達成許多歷史性成就。筆者以主辦單位立場,以此蕪文,略志此盛會及舉辦過程中一些值得記述的曲折,供讀者諸君思考兩岸問題時參考。

一、會議緣起:

2008年馬總統當選,如所周知,它帶來了一個歷史性的變化,兩岸關係從此展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一過程對許多「看熱鬧」的人而言,也許會認為兩岸已經進入坦途,儘管雜音甚多,但兩岸的主調似乎的確如此。然而對懂得「看門道」的人來說,恐怕就不會如此樂觀。台北在兩岸的政治談判進程方面,立場不斷退縮,先是馬總統在當選前對和平協議的積極態度,到2009年開始翻轉,漸漸表示兩岸和平協議不是優先議題,再到連政治對話的立場都出現瞻顧現象,乃至連文化協議都已經某種程度擱淺,這當然不是一個偶然的插曲。看在關心兩岸和平發展的人眼裡,雖瞭解這一過程不可能太快,也不可能沒有曲折,卻也不免心憂。

簡單說,兩岸關係即使已經發展到現在這種幾乎不可逆的態勢,可是兩岸在政治上的互信依然是極度脆弱的,這點只要從環繞著「九二共識」這個名詞的相關討論就可以看得很清楚。這種互信脆弱的現象,固然是許多複雜的歷史因素以及國際關係的考量所致,但另一個更根本因素,恐怕還是台灣這十幾年來出現的「認同斷裂」所致。

兩岸統合學會基於這些年來對兩岸問題的思考與投入,使我們很早就看到了一些根本問題之所在。為了能為兩岸略盡棉薄,我們從2009年開始,即陸續與各方交換意見,並在2010與2011年分別在日本與澳洲舉辦了「本棲會談」與「南天會談」。這兩次會談基本上是閉門會談的性質,我們以純民間與學者的身份,邀請了兩岸問題中雙方最重要的智庫學者,直接就兩岸最核心的政治議題,展開了坦承與建設性的對話。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對話,逐漸把問題逼向了最核心的「認同與互信」問題之上。

因此,我們很早就開始規劃這次的會議,並且希望能在馬總統當選連任之後,以此促進兩岸關係早日脫離一些「誤區」,以使馬總統在沒有連任的壓力下,能進一步突破障礙,將兩岸關係再推進另一大步。當初原選在馬總統第二任期就職前舉行,後來因一些實務的考量,改到六月底。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把會議的主題明確規範在認同與互信的問題上。

而當時另一個重要考量,就是覺得有必要把會議辦回台北,以便擴大台灣社會的參與,另一方面也可以盡可能讓藍、綠、紅三方同時參與。就會議的籌辦而言,這恐怕是最大膽的嘗試,尤其是整個會議的主題設定,原就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如何邀請各方願意參加,又如何確保會議順利進行,再加上台灣特殊的政治與媒體環境,這都是讓我們躊躇再三的。所幸在協辦的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與台灣政治學會的努力促成下,終於促成了這次會談。

整個會談的架構大概是在今年5月份確定的,為了溝通整個架構,我們當然也與官方保持了密切接觸,在各方的諒解下,大陸組成了一個超過50人的團體與會,民進黨雖是以個人的名義與會,但顯然也是精挑細選,精銳盡出,而馬政府的智庫成員就更不用說了,這樣龐大的陣容,我們真是感到欣喜與期待。在一切就緒後,我們就等著6月底會議日的到來了。

二、曲折出現:

就在一切似乎都已就緒,我們也把相關與會者資料呈報,特別是大陸與會者的資料送請核發入境證時,變數突然出現了。

起先是接到相關高層的通知,與我們商量能否將會議時間稍做延後,官方的期待是至少延後一個月,其理由是因為此次會議的政治敏感性,怕會影響到當時預定舉行的江陳會談與投保協定的簽署。我們對這樣的要求當然萬分為難,因為這些與會者都是大忙人,怎可能這麼說變就變,但為了不要讓官方為難,我們還是咬著牙決定照辦。幾經協調折衝,我們決定會議延後兩周,而各方與會人士也排除萬難,調整了行程,特別是大陸方面居然一個名單都沒更動,全部各自調整行程配合,這真是讓我們感動莫名。

但狀況的發展並沒有進入坦途。就在我們幾天的人仰馬翻,搞定了諸般事宜後(各位想想,光是餐飲住宿接待事宜的調整,就有多繁瑣),麻煩又來了。先是當時陸委會高層以電話通知,說是奉長官指示,大陸與會名單必須調整,但是哪些人不准與會,要我們自行斟酌撤件,繼而又要求連會議主題都必須調整,不可以用「認同與互信」這樣的敏感名稱。我們一接到這樣的「電話指示」,馬上敏感到政策有變,雖然不明所以,但真正難題出現了,而且官方不願意扛任何責任,一切都要我們「自行了斷」。

當時我們決定以不變應萬變,在狀況不明下,決定不做任何更動,如果哪些人不能核准,那就由官方自行決定,如果官方就是不決定,而要把整團卡住,也由官方負責,至於會議主題,那是我們的底線,寧可不辦也決不做任何調整。我們把這個意思傳達給了官方,尊重官方的決定,只要求官方有任何決定,請給我們書面通知,而不要只是死無對證的電話指示。

就這樣折騰了幾天,官方指示下來了,把有「大陸官方」身份的十一位成員拿掉(這十一位成員都曾多次來台,而且其中多數只是隨員),同時明白要求我們修改會議主題,並以記者會的方式,指責我們這個會議在沒有充分溝通的狀況下,邀請了太多大陸官方人士,又「隱瞞官方人士的身份」,同時也撇清絕對沒有要我們改會議主題。我們看到這樣的官方聲明,第一個感覺就是覺得真是莫須有,我們怎敢沒有溝通就辦這樣的會呢?而且可能嗎?同時入出境局給我們的公函,白紙黑字的寫著要我們更改會議主題,這是我們捏造的嗎?這一切顯然只說明了一點,我們官方要卡住這個會了。於是我們當即做了一個重大決定,立刻主動公開聲明會議停辦,並進行善後事宜。

三、轉折過程

我們除了馬上和各方聯絡,尋求各方諒解之外,也決定公開官方函件及連絡過程,以昭公信。我們的處理也當即引來了陸委會的反擊,表示全部是我們溝通不良所致,也絕對沒有「陸委會高層」(所謂高層僅限主委、副主委)和我們「電話連絡」過。對這樣的撇清,我們當然只能一笑置之了。

而我們沒想到的是,就在我們發表聲明的當晚,大陸國台辦由發言人親自發表了一份罕見的聲明,對這次會議在台灣官方以如此理由設限,導致會議被迫取消,表示無法理解。接著,大陸中評社也發佈了一篇顯然有特殊運作的特稿,針對這次會議以及因為會議的取消所可能帶來的影響,做了很罕見的強硬言論。

我們當然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的原因,為這個會議帶來了轉折。我們只知道過了不久,我們突然接到了官方的主動聯絡,希望能夠考慮持續推動此一會議,他們會協助協調工作。於是這個會議也就得到了敗部復活,起死回生的可能,最重要的是會議主題及基本辦會的構想,也就是各方同時上桌的想法都得到了確保。

然而就時間點的選擇而言,還是個難題,這包括新任的陸委會主委剛上任,大陸又在十八大期間,為了這些因素,整個會議日程一拖再拖,一直到11月初才初步敲定,這也就是說我們只剩大約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處理細節了。所幸在各方幫忙下,終於得以按照原訂的時程開會了,只是到了最後關頭,還是有幾位重量級的人士,被官方擋在門外,真是令人遺憾,不過在折衝之後,由於還是同意了大陸國台辦孫亞夫副主任與會並致詞,沒有讓我們在貴賓面前失禮,也許還差堪告慰吧!

而由於前兩次本棲會談與南天會談,邀請對像比較有限,也是全程閉門的會談,因此這次為開放參與,我們雖仍為了安全考量,採取了半閉門的會談,也就是接到邀請者,或是報名經同意者以及媒體可以與會外,其他並未開放,但原則上我們也邀請了各種不同立場的人士共聚一堂,因此除了紅藍綠之外,也容納了學界與各界不同的聲音。

四、會議成果

關於這次會議的過程,由於台灣媒體的相關報導已經相當詳盡,各方人士參與的也很多,整體與會的人士也足足超過了我們預估人數的一倍,所以各方的瞭解應該都很充分了,我也就略過這部份的報告,只談談我所認為的會議成果。

第一、我相信各方都會同意的是,這是兩岸就「准政治議題」所進行過的最大、參與層級最高、參與層面最廣、討論也最深入的一次會議。雖然整個會議不免各說各話,甚至針鋒相對,但能基本上在平和的過程中,各抒己見,沒有壓抑任何一方的聲音,而且所有聲音也基本上都獲得了平衡的報導,這應該就是一項重大的歷史成就了。我們瞭解我們政府官方並未把它定位為政治對話,或是任何意義的二軌對話,而是只將之視為是一場由民間學術界所進行的討論,但這並不重要,因為它實質上已經起到了類似的作用,這表示我們有能力將兩岸的對話再朝前推進一步,我們相信只此一點,這個會議就將在兩岸未來的發展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第二、幾乎所有與會者都一致認為「認同與互信」的確是兩岸目前關係發展中的癥結點所在,雖然各方對這個癥結點所形成的原因,及其解決的途徑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但如果能為兩岸關係找到癥結點,這應該也算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成就吧!因為癥結點出現了,那未來更多的相關討論,也許就能夠逐漸積累共識,把兩岸關係再朝前推進。

第三、兩岸間儘管來往頻繁,即使是民進黨,它與北京間也不乏私下的接觸,但在如此公開的場合,作如此「正式」的立場表達,這應該還是第一次,這應該也是民進黨試圖轉型的某種象徵吧!綠營與會者多數也能顯現立場強硬,但態度平和的一面,更沒給主辦單位出難題,或者讓其他貴賓下不了台,這也是這次會議讓我們覺得具有重大成就的另一個面向。

第四、我們相信這次會議應該也傳達了一個重要訊息給各方,特別是馬政府,在未來處理兩岸問題上,固然應該謹慎,但也應該更有自信,也更宏觀地看待政治對話這一課題,當這次與會的菁英們一致傳達了這樣的聲音時,政府實在沒有理由再拖延擱置。而且這次會議的成功舉辦,過程平和,即使沒有任何官方的協助,我們也可以處理所有狀況,這也應該給政府更多自信,來推動未來無可避免的政治對話。

第五、這次大陸的國台辦副主任可以在台灣正式公開的清楚傳達中共的立場與善意,台灣媒體也忠實傳達了這一訊息,我相信這也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成就。這些態度儘管不可能立刻產生太廣泛的影響,但如果把它視為開端,未來就有可能發生重大影響。

第六、如果我們不把焦點放在各方各自立場的陳述上,也就是不要太著意在差異的面向上,也可以看到一些具有創意的想法出現在相關討論中,特別是一些大陸學者對「憲法性的相關文件」之類的提法,其實蘊含著解決兩岸政治問題的高度創意,像類似提法的出現於這次會議,其實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這也表示了台辦孫副主任所提到的善意,並非只是空言而已。也許哪天當兩岸問題和平解決了,我們再回頭看,就更會看到這次會議所具有的歷史性。

記得在會議進行的過程中,有位朋友私下跟我說,也許哪天有人會發現這次會議就像中共當年的遵義會議一般,具有無比重大的歷史意義。當時我還在緊張狀態中,沒空細想這句話的趣味,現在想來,雖不免有自抬身價之嫌,但歷史的事誰又知道呢?總之,我們努力地踏出了第一步,希望這樣的一步,終能為終結中國百多年來,以及兩岸幾十年來的悲劇,貢獻出我們的棉薄,那我們也就無愧於民族,也無愧於子子孫孫了!

五、會議余想

這次的台北會談,曲雖已終,人也已散,但問題當然仍在。於今思之,這次會議過程雖有些曲折,但會議既然已經順利完成,我們也不想糾結在那些過程中的不愉快裡,我們還是感謝官方的最終促成,與各方的排除萬難,共成此事,我們沒有遺憾,只有感謝!如果硬要說過程中還有甚麼不好的話,那也多半是主辦單位的問題,只有一點,還是想約略提一下,那就是此一會議陸委會原要派人參加,最後卻打了退堂鼓,這種刻意放棄主場優勢的做法,讓我們有一些不可思議之感而已,但願未來我們官方不要那麼自我設限!

至於說這個會議會不會還有後續,下次會不會像孫副主任所說的辦到北京去,這當然是我們努力的目標,但就讓時間來驗證一切吧!總之,這次會議已經某種程度證實了兩岸的中國人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就讓我們持續努力下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來促進兩岸關係的和平解決與民族的復興,這就是我們對這次會議的祝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