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國核武之「謎」

史威
(旅美評論家)


探討、研究中美關係,就躲不過、繞不開、迴避不了中美之間的戰略博弈。而探討、研究中美之間的戰略博弈,又躲不過、繞不開、迴避不了中美之間的戰略核力量的對比。然而,中國核武庫,尤其是其核心數據,是國家最高級別的核心機密。有西方專家說,中國的核武器秘密是世界上第11大懸案。所以,海內外一些學者、專家對中國核力量的評估,均無直接的、可靠的信息源,都是推論、推測。當然,無論推論、推測,其根據,其推理,亦有是否合理之別。從目前公開的資料看,有說中國戰略核武只有20多個甚至有鼻子有眼地斷定只有16個的,有說中國核彈頭數量只有100多的,也有說約300-500的,有說已達2,000左右,更有說數量上稍多於美、稍遜於俄、高達5,000以上者。要而言之,就中美核力量對比言,主要是三種評估:(中方)「絕對劣勢說」、「相對弱勢說」與「基本相當說」。由於對力量對比評估之不同,得出的結論、提出的戰略對策也各異。至於作為敵方內應的內奸的所謂「建言獻策」,與對力量對比之評估無關,是另一回事。因為,不管力量對比如何,它們都是要那樣行事的。

對於中國的核力量,究竟應該如何評估?本文試作一解析。當然,我也是推論、推測。我的論據、推理是否站得住腳,有無、或有多大程度的合理性,請公評。

我認為,評估中國的核力量,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從「源頭」上評估

也就是說,從中國核裂變材料的生產能力上評估。前已述及,中國的核武庫的核心數據屬國家最高核心機密,外界無從知曉。但是,中國核裂變材料的生產能力,還是能夠從某些公開的資料上加以判斷、評估的(當然是相對而言)。以下資料可供參考:「根據美國發行的《中國製造的核彈》(China Bulit The Bomb)一書及美國各情報機構的數據,中國自80年代開始,有能力每年生產800公斤的(鈾)U-235和400公斤的(鈽)PU-239。近期,香港The Trend雜誌透露,「典型的核裂變裝置(核彈)在美國和俄羅斯核武庫平均用15公斤U-235或5公斤PU-239,就能達到數萬噸TNT當量。按這比例推算,足夠說明中國正在以每年製造140 -150核彈頭的速度發展,依此類推,中國核彈頭至少在2,300枚之多。」(中華網論壇,中華論壇:《對美揚言台海爆發戰爭美將動核的論述》,發表於2010-03-28 22:34)這種通過測算一個國家核裂變材料的生產能力來估算其擁有核武器數量的方法,是一種很普通的分析方法、也可以說是一種常識。西方國家的情報機構焉能不知?只是對於中國,它們故意打馬虎眼。這個問題,下文再說。在此謹指出:這裡所說中國具有年生產800公斤的鈾U-235和400公斤的(鈽)PU-239的能力,恐怕是比較接近於事實的。至少是我目前尚未看到否定它的材料或論述。至於它說「中國正在以每年製造140 -150核彈頭的速度發展」,則是值得商榷的。因為,中國具有上述核裂變材料的年生產能力,只是表明客觀上有此潛力,要把它轉化成現實,還需要一個不可或缺的主觀因素,首先是有無意願或在多大程度上願意把它轉化成現實,就是說,它需要生產多少,願不願意生產這麼多。因此:

2.還要從中國發展核武的方針政策上評估

根據毛澤東思想:一、中共一向視原子彈為「美國反動派用來嚇人的一隻紙老虎」,戰略上藐視它;二、同時又在戰術上重視它,認為它是「大規模屠殺武器」,對於人民解放事業來說,它雖不能決定戰爭勝負,卻能決定為爭取戰爭勝利所付出代價之大小。因此,為了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核威脅、核訛詐,不惜付出巨大代價發展它;三、中共堅定地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民,而不是一兩件新式武器。因此,中國政府在試爆第一顆原子彈時,即鄭重聲明:「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同時又決定了發展核武的「有限、有效」的方針。這並不是說中國沒有能力在核武數量上達到兩個超級大國的水準,而是認為沒有必要。事實證明,這是一項英明的決策。

眾所周知,在冷戰時期,兩個超級大國大搞核武軍備競賽,每家均達到核彈頭超萬的規模。可是,核彈這個東西,大規模保存,勞民傷財且不說,對自身還有一定的危害性、危險性,處理過期的核彈頭可沒有處理過期的炮彈那麼簡單!所以,兩家想一想,覺得這樣搞下去不是辦法,經過協商,同意把各自核彈頭的數量減至1,700-2,300的水準。後來想一想,覺得還是太多,又減至1,550的水準。這也就是說,只要達到這個數量級,就有足夠的核威懾力,不需要更多。據此,我推斷,中國的核武庫規模,大約也就是這個數量級。回過頭來想一想,中國領導人堅持「有限、有效」的方針,避免了兩個超級大國走的那樣大一個勞民傷財、未損人先害己、愚蠢透頂的彎路,是何等的大智大勇,何等英明!

3.更要從準確把握「有限、有效」的方針來評估

關於「有限」,上文已述。下文著重論述「有效」的問題。首先應該辯證地理解此兩者的關係:沒有一定的數量,談不上「有效」;沒有「有效性」,任何數量都等於零。在相對的意義上,中國發展核武,走的是一條重質不重量的道路。在現代核武領域,舉凡原子彈、氫彈、中子彈、電子脈衝核彈等等,中國也都擁有了。只是當西方尤其是美國一旦偵知中國有了某種先進核武器時,就說那一定是「盜竊」了他們的技術,如著名的《考克斯報告》所誣衊的那樣;亦如中國運動員在某個競技項目超過西方運動員,就被懷疑是違禁服藥一樣。其實,「有效」的深刻內涵,不僅僅是「重質」而已;還應該從如下的角度來把握。前已述及,中國堅持「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的原則。因此,所謂「有效」的方針,其關鍵性、決定性的內涵,就是具備第二次第三次核打擊能力。問題是,中國是否具備此能力?

據傳,1999年7月李登輝拋出「兩國論」不久,即8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擬就一份機密的軍事報告。美國《洞察》週刊據稱得到此密件的英文本。美國的中文《世界日報》得此英文本,又將其中有關對台備戰的戰術和時機等部分轉譯成中文,內稱:「目前我們已經建立了第二波與第三波核武打擊能力,對於打核武戰爭深具信心。中央委員會已決定通過正式管道將這項信息告知美國最高領導人。這是我們以負責的精神,防止戰事升高的具體措施之一。」由於它是從英文轉譯的,與大陸官方文件用語不大吻合,帶有一些台灣地區中文用語的痕跡。但其內容,我認為還是比較可信的:

第一、眾所周知,1996年3月台海「危機」時,大陸一位將軍放言,意謂:「相信美國關心洛杉磯的安全更甚於台灣。」此言一出,美國朝野一片嘩然,斥責聲不絕。當時美國媒體多有報導。由此可見:北京自信已經具有向美國本土發動核反擊的能力,並且希望美國最高當局瞭解這一點--北京的政治體制與西方不同,在事關中美關係如此重大、如此敏感的問題上,若非最高決策層授意或點頭,決不可能任由一個將軍放出此言的。

第二、中國最高決策層既然出於「防止戰事升高」的動機,甚至通過上述將軍放話方式向美國最高行政當局傳遞此項信息;則由中國最高決策層直接向美國最高行政當局傳遞此項信息就更為必要,也更能達到目的。

第三、北京決策層明白,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偵側技術,中國實際的核能力,更是美國情報機構傾全力要偵知的重點目標之一;中國最高決策層向美國最高當局傳遞此信息,若無相應的實力做基礎,而是徒托空言,玩起「買空賣空」的把戲,則不但不能「防止戰事升高」,反而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將會給自己的國家安全,造成極為嚴重的後果--相信中國領導人決不會如此把國家的命運當兒戲的。因此,中國最高決策層表示中國具有第二次、第三次核打擊能力,是有相應的實力作基礎的,決非徒托空言。

上述將軍之言,是在上個世紀之末。現在,情況又這樣呢?2005年7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防務學院院長朱成虎將軍,在對來訪的駐香港的國際媒體簡報時,確切地說,在回答記者「如果美國介入台海戰爭,中國將如何反應」的提問時說:「如果美國將他們的導彈和定位發射系統對準中國領土內的目標,我想我們一定用核武器予以還擊。」「如果美國人決定干涉,我們就決定還擊。我們中國人準備好西安以東的城市全部被毀,但美國人也要準備好數百個城市被我們中國人摧毀。」他同時又表示,這只是他的「個人意見」。此言一出,更是世界震驚。美國反應之激烈,自不待言。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軍方的反應。美國防部長在接受記者訪問時,首先關注的是:「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的『不首先使用』的核政策有改變?」這是很耐人尋味的。讓我們查一查美國「菁英」們對中國核武說三道四的紀錄。2001年8月初,江澤民接受美國《紐約時報》記者的採訪,其中包括著名的外事專欄作家托馬斯 ‧ 弗裡德曼,該報北京分社社長艾裡克 ‧ 艾克荷姆,他們對江說:「你們只有20或25枚導彈能夠打到美國,如果我們築起盾牌,你們就無能為力了。」(〔美〕羅伯特 ‧ 勞倫斯 ‧ 庫恩:《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中譯本第379-380頁。)如果國防部長沿襲上述「菁英」們氣勢洶洶、盛氣凌人、咄咄逼人的思路,他一定會說朱將軍上述之言是「吹牛」,不屑一顧;但他並沒有這樣說。究竟是國防部長,還是上述「菁英」更瞭解中國的核實力?這是只要不用腳底皮去思考,誰都能得出正確答案的。美國防部長不但沒有說朱將軍「吹牛」,反而非常關注中國「不首先使用」的核武政策是否有改變?「聽話聽音。」這個話隱含一個前提,即:承認中國具有摧毀數百座美國城市的核能力。如果中國並沒有這種能力,朱將軍講的是「大話」「空話」,則中國的上述核政策改不改變,還有什麼可值得「關注」的呢。是不是這個理兒呢?

如上所述,中國發展核武的方針是「有限、有效」;而早在上個世紀末,中國最高決策層就告訴美國最高當局:中國已具備第二次、第三次核打擊能力。把這些情況結合起來、貫通起來以思考,就不難得出一個基本的結論:中美雙方,都具有摧毀對方數百座城市的核能力;也就是說,在戰略核武領域,中美之間,已形成基本的平衡,儘管是非對稱的。所謂「非對稱」,就是說,在數量上,美中之間,存在較大差距(與核裁軍協議落實前比較)。亦如上述,並非中國沒有能力在數量上趕上兩個超級大國,「非不能也,是不為也。」這種「非對稱」是實行「有限、有效」方針的結果。因此,這種「非對稱」,根本沒有影響到兩者之間的戰略平衡。

4.最後,還應從發展上評估

雖然中美之間,在戰略核武領域,已達到基本平衡;但霸權主義決不肯接受此一現實,千方百計要打破這種戰略平衡,包括用導彈打導彈這種愚蠢、效費比極高的辦法。因為它的攔截成功率很低。也許,換一種思路,例如,用高能定向武器,效果會好些?總之,今後我們將面臨一場維護和打破這種戰略平衡之間的極其尖銳、複雜的鬥爭,而且會在更新、更高的科學技術層面繼續這種鬥爭。如果這種戰略平衡被打破,對人民群眾來說,後果將是災難性的。那麼,這種災難性的後果能否避免?這種鬥爭的前景究竟如何?綜合多方面因素考量,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時間不在霸權主義一邊,而在中國人民一邊。為什麼這樣說?從以下幾個具有指標意義的情況和數據中,可以找到答案。

一、中國的實體經濟、重裝備製造業具有雄厚的物質基礎。這首先體現在鋼鐵工業上。2010年,中國粗鋼和鋼材的年產量分別達到6.27億噸和7.98億噸,比美國、日本、西歐的總和還多很多,可以說它們只相當於中國的一半左右。(此數據引自中云:《2010年的那220個大蛋糕》,烏有之鄉網站2011-8-12)中國鋼材的品種、質量也得到很大的發展提高,為中國重裝備製造業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中國航天工業的快速發展就是明證。

二、現代科學技術前沿最具關鍵性意義和作用的領域微電子技術,中國已躍居世界前列。美國總統歐巴馬就說過,世界上運算速度最快的計算機在中國。當然,就像在競技體育領域,今天你拿到金牌,明天可能被別人拿走,後天又可能被你奪回。這裡雖有曲折,但可以說明你已具奪冠實力,只是領先優勢尚待鞏固。計算機技術位居世界前列,意味著中國的工農業得到先進技術的有力支撐。

三、在另一現代科學前沿--航天領域,作為後起之秀,中國與美俄之間的差距,日益縮小。隨著載人航天、航天器對接成功等相繼實現,說明中國正在向航天強國邁進。隨著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的試驗成功,中國在航天領域趕上美俄已經指日可待。特別是中國從事航天事業的科學技術人員的平均年齡為30多歲,美國是50多歲。時間鐵定地在中國一邊。

四、中國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這是美國比不了的。否則,怎麼解釋兩者之間差距越來越小的事實呢。近來,大陸雖有一些「菁英」,居心叵測,跟在主子後面,搖旗吶喊,兜售西方破爛,妄圖搞垮中國的國有企業,顛覆中國的舉國體制優勢;但是,其企圖是不會得逞的。因為他們標榜的「創業型企業」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並不是、也不可能是發展現代高科技產業的成功模式。事實表明,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必須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兩隻手並用,使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相得益彰。二戰時期美國所以能造出原子彈,實得力於集中全國人力、物力、財力,集中全國最優秀的科學技術人才攻關的「曼哈頓工程」。事實表明,要在現代科學技術前沿實現重大突破,非在大規模的水準上,集中相應的資源、尤其是科學技術資源,實施攻堅不可。像愛迪生那樣,在私人作坊式的實驗室就可造出電燈、留聲機等新產品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當代,在私人汽車庫裡,可以搞出個人電腦之類,但造不出宇宙飛船。美國最先進的核科學實驗室,至今都是國家的。只是這個道理,中國的「菁英」們不懂得,或者故意裝糊塗?

五、美國一些「智囊」以為與中國搞「軍備競賽」就可把中國的經濟拖垮,就像他們對付前蘇聯那樣。這完全是一廂情願,癡心妄想。不要忘記,美國一再深陷嚴重的經濟危機、金融危機,負債纍纍,而中國是債權國。(當然,中國經濟有自己的問題,須另作討論)如果真搞起軍備競賽來,霸權主義必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中美之間在核武領域的戰略平衡,業已形成。雖然平衡反平衡之間的鬥爭一直存在、今後還將繼續,並將愈演愈烈,但是可以肯定,時間不在霸權主義一邊。也許有人會問,得出這麼個結論,對於中美關係,對於中美兩國人民,有什麼意義呢?意義可大呢。首先,只要在核武領域,中美之間保持的戰略平衡不被打破,兩國之間的核大戰就打不起來。因為打起來沒有贏家。別看霸權主義及其走狗嚷嚷得很凶,近來更揚言把中國「炸回石器時代」,是嚇唬人的。它付不起打一場核大戰的代價。不過,如果有走狗錯誤地估計形勢,甘願為主子火中取粟,打一場代理人戰爭,那倒是可能的。這個問題,容另文專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