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反馬和不挺馬的政治邏輯 吳行健 (台大國發所博士生)
在《資本論》(1867)第一版引述了佛羅倫薩詩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讓人們去說罷!
其實,馬克思的倡議,驗證了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中,矛盾不斷的進行對立和統一,這種唯物史觀的論述,也能套用來省思馬英九總統兼中國國民黨主席今天的不堪際遇,例如他在2013年的開局元月末梢,遇到了前所未有、撕破情面的黨內鬥爭和政治清算,何以致之?孰令致之?反馬鬥爭和不挺馬的政治清算,撥開滾滾塵埃,有哪些的自我異化和政治邏輯?
本文以為,在反馬勢力和不挺馬集團的權鬥意涵裡,對馬英九的批鬥實際上剛剛開始,國民黨台北市立委蔡正元在臉書貼文嚴重質疑「馬三連」黨主席的正當性和合法性,只是一顆煙幕彈,砰!的一聲雷之下,究其綿密佈局和戰場規劃,不能不描述牽涉其間的陰狠戰術和宏觀戰略之深刻奧妙。
更具體的說,這不只是一場黨內民代反彈馬英九續任黨主席的程序正義風波,因為即便是黨機器透過1月23日的國民黨中常會,演出府院黨利用權力場域的保馬戲碼,重彈黨內團結舊調,以鞏固領導中樞為由,號召不要釀成親痛仇快之憾;更大的矛盾在於,這更加的彰顯了一場意圖推動宮廷政變的企圖,藉由一種概念偷換(陳冲內閣治理失靈=馬總統喪失統治正當性)的政治操作,蓄意的帶動了所謂的「馬政府無法有效領導」論,也敏銳的撩撥了久遭「馬吳金鐵三角」(馬英九總統、吳敦義副總統、金溥聰駐美代表)從2008年即予以排出黨政核心的黨內傳統山頭中,一向被壓抑和被冰凍的體系成員之排山倒海的不滿情緒。
換句話說,檢視台北政治圈內人可說是人盡皆知的普遍狀況,不難發現馬英九黨政領導高層的外圈和邊緣,站滿了一層又一層被投閒置散、靠邊站的「資深黨內局外人」,說穿了,也就是那幾位昔日的黨內大老、兩位榮譽黨主席、兩位藍營黨主席、多位卸任黨副主席,以及他們過去歷任黨政軍要職一手拉拔的門生、故舊、部屬、政府幹部、黨工和藍營的社會意見領袖們,這些藍皮藍骨的資深黨內局外人,今天對於席捲而來一股反馬與不挺馬勢力的集結號,非僅不置一辭一語來為馬總統兼主席解套,不但袖手旁觀,坐視總統任期還有三年的馬英九淪為跛腳馬,還傳出可能袖裡乾坤藏了18套的鬥馬劇本,讓向來嗜血成癮的台灣電子媒體和平面媒體主跑政治路線的新聞工作者,恐怕擁有了會讓19世紀馬克思主義者工人階級大為殷羨的鬥爭機會溫床!
此種特巨的政治反作用力和戰場集結能量,為什麼會出現呢?如同古典馬克思的論述,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表現在劇烈無比的對抗和衝突中,因為被剝削者和鎮壓者的二元對立是一種無法妥協的階級鬥爭,必須在實踐過程中決定了人們的意識變遷。本質上,緣自下層經濟建築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矛盾,勢必會連動到上層建築的政治和社會結構,廣大範疇的整體變遷,屢屢被唯物史觀所印證。
從此種古典馬克思的視野可觀測到,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集團和治理核心,現階段所面臨的重大體制障礙和結構矛盾,之所以造成了馬英九核心的領導無效論,以及「以黨亂政」、「領導失能」論等主要積累過程,其主要脈絡即形成了今日的反馬和不挺馬的政治體系輸出總內容。
倘若精準的回溯馬英九成為台灣黨政最高領導一把手的奮鬥歷程,可歸納出兩大項具有論證依據的政治邏輯,最終導致了今天的反馬政治後果,概如下述。
一、馬英九的竄起之路
為了成功的拱馬坐上國民黨主席和黨的總統提名人寶座,除了極小一撮圈內的馬團隊外,其他人馬部隊全都被整鍋給端了,黨政資源傾斜集中於馬團隊,過多的拱馬權謀和所謂的「金小刀」戰略,雖然清理了黨內挑戰或威脅馬英九的主戰場域,但也付出了慘烈黨內鬥爭的代價。
也就是說,反馬的鬥爭和不挺馬的清算,政治上的原生內在驅動力來自於馬英九的竄起之路,對太多如今已遭馬吳金鐵三角恭請坐上政治貢桌,進用冷酒剩菜的黨內菁英來講,這是一段不很愉快的漫長回憶。要言之,1996年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馬英九,面臨社會輿情眾口同聲痛批連戰內閣治理下的社會治安敗壞,以及慘絕人寰的白曉燕被綁票撕票命案,馬英九在一批台大與政大法政學者的獻策合謀之下,定調了拱馬八字訣:「排王、擠連、防宋、逼吳」。
就在王金平遭到黑函指控與黑金有關的黨內初選風波之下,馬英九贏得了初選,在2005年8月勝選黨主席,這就是蔡正元論述的「馬一任」。為了確保2008年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提名不會花落連家,連戰被排擠出局。為了防堵宋楚瑜成功的藉由「國親合」議題,重返國民黨這個家大業大的大家庭,馬團隊有效的遏制了宋楚瑜的重返江湖之路。為了肅清在2008年開始發酵的所謂「黨政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亂象,馬團隊在新聞版面的操作和攻擊戰術,也成功的逼迫吳伯雄交卸黨主席,造就了2009年的馬英九總統回鍋兼黨主席,這就是蔡正元論述的「馬二任」。
但以黨領政卻愈領愈亂、行政院與立法院黨團脫離的亂政現象,如同1月23日《聯合報》社論:「改革或內鬥:馬英九是否兼任黨主席」,痛下重手質疑:「整個國民黨能否帶國家社會跳脫這個亂局與困境,委實令人深憂。」同樣的邏輯,亦見於1月23日《中國時報》社論:《想連任黨主席 馬英九應說明用心何在》,也同樣重炮轟擊說:「曾經失去政權八年,馬英九在黨人團結力拱下重新得回政權,卻在四、五年之內,讓國民黨士氣低迷到谷底……甚至總是荒腔走板。」
兩大報系的社論在同一天不約而同的做出相同負面評論之立場,一個基本問題浮現:馬英九的竄起之路,在今天畫上了句點了嗎?
二、偏安一隅的兩岸政策
馬英九今天遇到的鬥爭矛盾,癥結的主因之一,在於中國國民黨偏安於台、澎、金、馬的自我執政權力縱溺,又甘於持續其「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兩岸分治論述框架中,而無法就至關兩岸和平發展的和平制度化,以及終止敵對狀態,對兩岸和平大局,做出更有實踐意涵的歷史貢獻。
如同《海峽評論》在每一期雜誌的刊頭語指出:「繼承台灣同胞愛國主義傳統,發展中華民族和平統一理論」。此種積極論述,固然會令主張台獨立場和台灣地位未定論者不能認同或容忍,但其訴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表態,是不是有別於馬英九主政以來,奉為圭臬的「不統、不獨、不武」等三種負面表述的兩岸空洞化論述,而可能值得今天陷入內外交迫的馬英九思考再三?有待觀察。
此種源自李登輝「台灣主體意識」的馬英九大陸政策路線,其繆誤在於企圖建構一種歷史的偶然性,來試著迴避或拐彎一種歷史的必然性,也就是犯了經典邏輯學假命題「以主觀性來包含客觀性」的矛盾毛病,相關的負面反撲力量順理成章的把馬英九政府陷入父子騎驢、裡外不是人的怪圈回路中,難以自拔。
一位中國社科院學者的文章指稱「台灣主體意識」是在台灣意識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更是執政當局「自上而下」因勢利導強化的結果。這是「一種更強調台灣價值、台灣利益、台灣優先與台灣主體性的一種社會意識……。」
然而,以美國帝國霸權主義的全球化宰制戰略來觀照世界趨勢,以及從正逐步復甦的日本新政經亞太共榮圈的戰術來反思,馬英九若想要從反馬與不挺馬的清算鬥爭之中,重新得到合法性和正當性的政治支持,就必須回歸憲法精神,強化中華民國的核心價值,那也就是憲法的一中統一的核心價值,故建議他不妨重讀《海峽評論》2012年12月號、第264期「社論」的《徒留「缺憾還諸天地乎」?論「和平協議」與馬英九的歷史評價》一文,慎重考慮該文提及「將和平協議付諸2016年總統大選的公投」之建議,或許是從反馬和不挺馬政治鬥爭清算中,得到解脫或超越的可行路徑之一。◆
社論
美國與中國
安倍與樸槿惠
釣魚台問題
兩岸關係
歷史教育
台灣事情
敬悼顏元叔教授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