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日本的「包圍中國」策略
鄭海麟
(香港亞太研究中心主任)
評日本的「包圍中國」策略
鄭海麟
(香港亞太研究中心主任)
據報載,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台後,對中日關係發出大量矛盾訊號和荒謬言論,如在11日召開的記者會上,就中國主張對釣魚島擁有主權一事表示,「沒有談判的餘地」。他又指日本企業及日本國民去年在中國多個城市被襲擊,中方處理不當,他批評中國為實現政治性目的而給在華日系企業、日本人帶來傷害,這作為一個在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國家是錯誤的。並且還向國際社會闡述他的對華策略為「先包圍後改善」。
安倍對日本報章說,中國目前在南海、東海和釣魚島的行動,令亞洲各國擔憂,又認為,中國未停止在釣魚島問題上的挑釁,日本絕不讓步及談判。接?安倍還進一步闡述其對華的「先包圍後改善」外交思路。他說,與中國改善關係,首先要強化日美同盟關係。其次要強化與東南亞聯盟各國的合作,使東南亞成為日本的發展的據點。合作範圍包括經濟、文化、安全保障和能源。日本要同印度和澳洲提升高層次的合作關係。美日韓安保協商將常規化。安倍計劃於下週三(16日)到訪亞洲多個國家,包括越南,這是安倍就任首相後首次外訪。之後他還將訪問泰國和印尼。分析認為,這樣的外交日程,體現了日本希望與這些東盟國家強化關係,以對在東北亞、東南亞地區積極謀求海洋權益的中國形成「制衡」之勢。
以上安倍的言論和舉措在在表明,日本正積極配合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試圖通過拉攏亞洲的其他國家,聯手制衡中國。而安倍的所謂「先包圍後改善」的對華策略,以及他在中日釣魚島主權爭端中的?硬表態,足以顯示出日本在外交上試圖突破戰後「持守和平」的框框,在軍事上開始掙脫「專守防衛、不做軍事大國」等《和平憲法》規範下的政策的束縛,將戰略由防守轉向進攻的態勢。筆者認為,安倍的「先包圍後改善」對華策略,目的乃是謀求利用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和目前中日釣魚島的緊張局勢,以使日本在軍事和外交上悄然崛起,實現向「正常的」大國轉型,重?往昔 「大和民族」作為東亞龍頭老大的舊夢。
日本試圖將自身武裝成軍事大國,其目的並非想當東方王道的干城,而是要作美國控制東亞地區的鷹犬,這點可從美國在亞洲所採取的一系列強化東亞安全的舉措,如加強美日安保合作、公開宣佈《美日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島,以及對北韓的軍事崛起施加壓力等等行動中看得出來。就美國而言,要在東亞維持主導地位,第一是要穩定目前的局勢,而北韓發展核武將會引起目前東亞局勢的動盪,這是美國所不能容忍的;第二是要防範中國作為軍事大國的崛起,以免引起不均衡的區域衝突和緊張。為達此目的,美國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扶持日本作為軍事大國,使之與中、朝勢力抗衡。事實上,日本的復興和軍事崛起的確也構成對中國發展的巨大障礙。日本一直都有與中國爭東亞龍頭老大的野心,自上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後,日本就地區安全問題上的政策與中國的崛起產生了分歧和矛盾,從而加快了它在美國的卵翼下謀求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的步伐;同時,日本用於「防衛」的軍備也大幅度升高,成為目前世界上的第二位軍備大國;當美國發動對伊戰爭之際,日本也主動積極地要求派遣「自衛隊」參戰。日本的這些舉動,大大增加了中國及東亞國家對其軍事動向的警惕,特別是二戰時期深受日本軍國主義蹂躪的東亞國家,對日本實施周邊事態法案、確認「日之丸」及「君之代」的法律地位、將「自衛隊」升格為正規軍和通過《有事三法》等這些象徵著軍國主義還魂的舉措產生疑慮和關切。有鑒於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將日本軍國主義在二戰期間對亞洲、太平洋各地區人民所犯的戰爭罪行及其戰後責任稍作補述,目的是要幫助日本當局對過去的戰爭罪行作出深刻的反省,以便起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警戒作用;同時也是為了幫助日本與亞洲各國建立起相互尊重和相互信賴的關係,爭取成為東亞王道的干城,而不再做傷害東亞人民的鷹犬。
(一)對中國人民犯下的罪行
日本侵略戰爭的最大受害國是中國,這是任何人也沒有異議的事實,作為這一事實最具象徵意義的是南京大屠殺事件,關於南京大屠殺事件之史實,中外學者已有林林總總著作敘述,毋庸筆者添贅。
(二)對朝鮮民族犯下的罪行
日本正式將朝鮮作為殖民地實施統治,是從1901年8月22日簽署的《關於韓國合併之日韓條約》開始的。之後,日本對朝鮮民族進行了近半個世紀的血腥統治,雖然「日韓合併」,韓國人表面上也成了天皇治下的「臣民」,但韓國人只有盡「臣民」的義務,卻不能享受如同日本人那樣的權利。所有的韓國成年男子都必須為完成戰爭目的,替日本承擔兵役、勞役的義務;成年女子則被迫充當從軍「慰安婦」,並且還美其名為「女子挺身隊」,強迫遣送至戰爭的前線,為日本軍人提供性服務。10至20萬的韓國從軍「慰女婦」,由於長期經受著民族壓迫和性的雙重虐待,無論其人格、人性乃至大韓民族引以為榮的自尊心等等,都受到嚴重的侵害,日本侵略軍對大韓民族犯下的種種罪行,是任何人也不能抹煞和否定的。
(三)對太平洋地區人民犯下的罪行
日本軍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1942年1月23日佔領新幾內亞的拉包爾,作為索羅門群島與新幾內亞方面作戰的最重要據點,配置了陸海軍九萬以上的兵力。其後,日本軍為防備盟軍(以美軍和澳大利亞軍為主)的反擊,從側面襄助拉包爾,因而侵略新幾內亞本島的各地,以便與拉包爾形成犄角之勢。這就是所謂東新幾內亞之戰。在這場戰爭中,新幾內亞的居民成為日本軍和盟軍戰爭的犧牲品。各村莊皆被軍隊佔據,遍地戰火,居民逃往山中,男丁被強迫從事建飛機場和搬運武器彈藥的重體力勞動。日本軍對當地居民犯下的罪行,如拷問、殺害、強暴、掠奪農作物等事件,在各地不斷發生。
(四)日本必須對戰爭罪行作深刻反省
上述史實清楚地表明,日本侵略軍在二戰期間對亞洲、太平洋地區各國人民所作的奴役、殺戮、侵害,這些罪行就是戰爭犯罪之罪,它使亞太地區各國人民遭受到巨大的損害。因這種損害而產生的戰爭責任和戰後責任應當由日本國家和日本社會來承擔。可是,在戰後,卻有部分的政客和右翼分子,試圖將自己過去的行為正當化,不願意對受傷害的亞太地區各國人民作出道歉。這種態度和立場使日本在國際化社會中背上了「第二罪責」的惡名。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我認為,有必要從日本軍國主義產生的歷史和思想根源方面作探討。
自從進入近代以來,日本經由明治維新,國力開始強盛,軍國主義勢力亦從此抬頭。當日本從西方列強的不平等條約解脫出來之際,便把魔掌伸向亞洲人民,它所鼓吹的所謂「解放亞洲」,實際上就是將不平等條約的繩索從自己身上解下來,重新套在亞洲人民的頭上。而且,由於日本民族文化中長期鼓吹所謂「皇道」、「大和精神」;強調「天皇萬世一系」的血統純一性和種族優越性,往往視亞洲各國人民為「低等」民族,誠如日本史學家植山清行寫道:「日本人過去長期存在著蔑視中國人的觀念,雖然最近是好一些了,但一直到戰爭結束前還稱呼中國人為『清國奴』,把他們看成劣等人種。」(《陸軍中野學校》第97頁,群眾出版社1984年版)因此,二戰期間的日本對亞洲各國以「優等民族」和「神國」自居,把侵略亞洲各國稱為「聖戰」,從而將其對亞洲各國人民的統治和奴役正當化,於是發動盧溝橋事變,挑起太平洋戰爭也被當作「發揚國威」來宣傳,甚至把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也當作「皇恩浩蕩」來報導。以上強調血統的單一性和種族的優越性的文化思想,便是近代以來日本軍國主義猖獗,對外擴張侵略的思想總根源,只要這種思想文化沒有得到徹底的清算,日本民族便不可能對過去的侵略行為和戰爭罪惡產生真誠的反省意識,類似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竄改歷史教科書、違憲擴軍及侵人領土等事件,將會不斷重演。因此,為了真正開啟日本人的反省意識,或者說幫助日本人對戰爭罪行作深刻的反省,我認為,首先就必須徹底破除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思想文化傳統,只有這樣,才不會讓二次大戰的歷史悲劇再度重演。◆
社論
美國與中國
安倍與樸槿惠
釣魚台問題
兩岸關係
歷史教育
台灣事情
敬悼顏元叔教授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