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朝鮮半島核危機對東北亞局勢的衝擊

林 國 炯


一、北朝鮮核武器發展的觀察

1.美朝核武信任危機與六方會談的流產

1950年6月爆發的朝鮮戰爭於1953年簽訂停戰協定,而沒有簽訂最終的和平條約,因此理論上朝鮮半島南北雙方仍處於敵對狀態至今。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北朝鮮)於1985年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核不擴散條約NPT),但沒有立即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簽訂核安全保障協定(Safeguard Agreement)。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加強對核不擴散的力度,要求北朝鮮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簽訂核安全保障協定,同時和韓國簽訂了朝鮮半島南北無核化宣言等協議。由於美國對北朝鮮缺乏信任,施壓國際原子能機構加倍對寧邊核反應堆的核查行動,激起北朝鮮的不滿,1993年3月12日宣佈退出核不擴散條約。在美國前總統卡特的斡旋下,1994年雙方簽訂了《美朝框架協定》,北朝鮮決定取消退出核不擴散條約的決定,如此,第一次朝核危機結束。

2002年第二次朝核危機開始升級,因為美國方面停止履行1994年《美朝框架協定》的義務,尤其未能提供兩座輕水核電廠,拒絕雙方關係正常化,和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承諾等。同時美國新保守主義派對北朝鮮更以政治意識型態和價值觀采強硬政策,布希總統更將北朝鮮列入「流氓國家」和「邪惡軸心」之一,成為核武打擊和入侵的對象。因此,北朝鮮決定於2003年1月10日宣佈退出核不擴散條約,積極恢復核武器的研發計劃,加強戰備。2004年以中國為東道主啟動了朝核六方會談的機制,促進朝鮮半島無核化的進程。朝核危機開始降溫走向妥協對話。

2005年9月19日第四輪六方會談達成了「無核化的共同聲明」。但是而後的多輪六方會談並沒有阻擋美國的強硬立場,並於2006年7月15日推動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695(2006)號決議制裁北朝鮮。促使北朝鮮針鋒相對地於2006年10月9日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成為事實的核武器國家,使得朝鮮半島無核化的目標越行越遠。聯合國安理會隨後在美國的推動下又通過了1718(2006)號決議加強制裁,同時不得不恢復新一輪的六方會談,在中國的精心協調下討論如何以「行動對行動」落實「919共同聲明」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為了表示決心,北朝鮮於2007年6月27日邀請各國政要、專家和媒體實地觀察炸毀寧邊核反應堆的冷卻塔。一時之間朝鮮半島無核化出現曙光。然而美國方面遲遲不見相應的對等行動,更因為情報得知金正日患得中風,就一再拖延並觀察待變,意欲期待北朝鮮政權瓦解崩潰,大獲全勝,甚至導致朝鮮半島由韓國和平統一。因此引起了北朝鮮的強烈不信任,而決心全面加強核武器與洲際彈道導彈的研發。2009年初金正日恢復健康後重新執政視事,並針對美國的違約決定於2009年5月25日進行了第二次核試驗,震驚國際社會。聯合國安理會再度通過制裁更嚴厲的1874(2009)號決議。六方會談也因此中斷至今,出現了第三次朝核危機。2011年底金正日心臟病發作突然逝世,其年僅28歲的幼子金正恩繼位。美國和國際社會靜觀其變,期望金氏政權在國際強烈制裁和內部不穩的情況下內訌崩潰。

2.銀河3號火箭搭載光明星3號衛星試射成功以及第三次核試驗的戰略意義

北朝鮮於近年內進行了多次的遠程火箭和衛星試射失敗後,終於2012年12月12日以銀河3型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光明星3號」衛星進入太空軌道,其射程相當於一萬公里的洲際彈道導彈,具有達到美國本土的投射能力,其戰略核威懾意義非凡,也就是說美國從此將遭受北朝鮮核武器攻擊的可能性。因此,2013年1月22日在美國的推動下聯合國安理會又通過了2087(2013)號決議,規定北朝鮮不得再使用火箭和彈道導彈技術進行任何發射。

對此,2013年1月24日北朝鮮針鋒相對地宣佈六方會談和「9.19共同聲明」不再存在,以後不再有朝鮮半島無核化的對話討論。尤有甚者,卻於2月12日進行了第三次核試驗。北朝鮮外務省發言人表示,進行的第三次地下核試驗是應對美國敵對行徑採取的「自衛措施」。並發表新聞公報說,此次核試驗爆炸威力大,使用小型化和輕型化的原子彈,試驗水準高、安全、完美。據國際監測系統,該地下核試驗造成芮氏5級地震,當量約為一萬噸TNT威力。核試驗能力遠比前兩次成熟、安全、可靠,進入核武器研發的新水準,極具戰略意義。小型化和輕型化標誌著可以將核彈頭裝置在遠程和洲際彈道導彈上,實現遠程投射達到美國本土各地尤其大城市地區,發揮戰略核威懾力量。

隨著核彈頭小型化和運載工具的試驗成功,北朝鮮必將繼續進行完善核武器的研發和試驗,包括使用鈾核燃料的彈頭,提升精確制導系統,使用熱核材料的氫彈試驗,甚至研發多彈頭洲際彈道導彈的技術等等。所以,北朝鮮積極宣稱已經是核武器國家的地位,今後要繼續進行多次核試驗,強化核武器的能力實行其自衛的各項措施。4月初,北朝鮮在其黨政的年度大會中更將核武器地位列入憲法,宣佈「經濟建設和發展核武器並進」的政策,並揚言決不放棄核武器直到全世界實現最終無核武器的境界。

4月8日,韓國情報表示,北朝鮮鹹鏡北道吉州郡豐溪裡核試驗場3號坑道有不平凡的活動,可能於最近再進行第四次核試驗。果如此,則極可能是進行更小型化和熱核材料的氫彈試驗,其威力將遠遠超過現有的原子彈,具有大規模毀滅性的摧毀能力,繼而研發強有力的核威懾力量,包括百萬噸TNT當量級的核彈頭,強化洲際彈道導彈的生存能力和提高導彈精確度等等,其核武器的研發將更上一個台階。

二、北朝鮮核武發展與東北亞局勢

1.東北亞戰雲密佈一觸即發

針對北朝鮮進行的第三次核試驗,在美國的強烈推動下聯合國安理會再次於2013年3月7日一致通過了進一步制裁的2094(2013)號決議。同時美韓開始自3月中旬至4月底進行「關鍵決心」和「禿鷲」的多輪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對北朝鮮進行威懾。北朝鮮隨即宣佈1953年的南北停戰協定無效,全國總動員進行準備全面戰爭的部署,並且表示在日本的橫須賀、三澤、沖繩美軍基地都在彈道導彈打擊的範圍之內。而且一旦戰爭爆發,日本的東京、大阪、橫濱、名古屋、京都等城市都將面臨打擊。這期間,美國調動了各式先進軍備和武器系統,包括,空軍方面的B52戰略轟炸機、兩架B2隱形戰略轟炸機、F22隱形戰機、全球鷹RQ-4 無人機等。海軍方面的兩艘宙斯盾導彈驅逐艦載有標準3型高空反導系統、兩艘攻擊核潛艇、海基SB-1波段移動型雷達系統到朝鮮半島地區海域。此外,美國並在韓國恢復部署250名的防生化部隊,近日更要派遣兩艘航空母艦戰鬥群將到達東北亞地區,一時之間東北亞局勢日益緊張,戰雲密佈風雷激,戰火似乎一觸即發。

針對美國的軍事威懾,北朝鮮也採取了各項相應的措施,除了於3月30日宣佈軍事總動員戰爭狀態開始之外,4月4日向美國通告「無情戰爭」已經批准。將兩枚移動式「舞水端」中程彈道導彈運往東海岸地區準備發射,其射程四千公里能覆蓋全部韓國、日本、關島地區。4月2日,北朝鮮宣佈恢復寧邊5兆瓦石墨減速核反應堆,將運轉八千核燃料棒,並啟動數千台鈾濃縮離心機的運作。4月5日北朝鮮外務省通知各外國使領館建議在4月10日前撤離,宣稱之後無法保障人員安全。此外,4月3日宣佈封鎖開城的工業園區,只准出不准進,並於8日決定撤出所有朝方的53,000餘工人,全面停止工業園區的運作,並要求韓方的500餘名工作人員於10日前離開。4月9日朝鮮亞太和平委員會發言人表示,在韓國的外國人包括國際組織、企業、遊客需要盡速離開,以避免受到即將到來的「熱核戰爭」傷害。

美朝雙方軍事外交的威懾輪番升級,一浪高似一浪,戰爭氣氛日益緊張,似乎一觸即發。北朝鮮甚至揚言,不是戰爭是否要發生,而是何時會發生。東北亞的緊張局勢已經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嚴重關注,中國強調和平穩定,通過談判解決問題,反對任何一方破壞和平穩定和刺激緊張局勢的行為。據媒體報導,中國也開始調動重兵至中朝邊境地區,應對可能的突發情況。國家主席習近平在4月初的博鰲論壇發言中指出,「不能為一己之私把一個地區乃至世界搞亂」。王毅外長鄭重表示,有關各方不可在中國家門口惹事生非。4月12日美國國務卿克裡前來東北亞訪問韓國時表示,願意和北朝鮮在六方會談框架下或雙邊方式進行會談對話,但決不會認可北朝鮮為核武器國家地位。不過表示可以相應減少導彈防禦措施,其意味也有針對中國,希望中國能對北朝鮮施加壓力。北朝鮮於4月13日宣佈成立核工業省,推動軍民兩用的核工業發展。為了緩和朝核危機,據報導,中國曾於4月9日派出由中國外交部和中共中央黨校專家組成以徐步為首的代表團訪問韓國進行磋商。中國的基本立場有三:一、主張朝鮮半島無核化;二、經過對話談判和平解決爭端和問題,重起六方會談機制;三、雙方停止軍事相互挑釁的行為。4月12日,韓國總統樸槿惠一日三次提出願意和北朝鮮進行對話。至4月15日,北朝鮮熱烈慶祝「太陽節」,並沒有進行國際社會所緊張預測的導彈發射,也沒有突出的軍事調動和部署活動。18日,北朝鮮方面表示,雙方進行對話的先決條件是,美韓要停止敵對的挑釁軍事演習並表示道歉,撤回敵對的軍事部署與核威脅舉動等等。如此可見,朝鮮半島的核危機尚存在對話和談判的空間,只要雙方不再升級挑釁活動,和平仍然在望。

冷靜和理性地思考,美朝雙方目前的軍事舉動都沒有真正要先發制人開戰的意願,僅僅旨在高調威懾,不戰而屈人之兵。任何全面戰事的爆發其實對雙方都不利。北朝鮮或許因此而崩潰,但是韓國將面臨嚴重的破壞,首爾被摧毀,其他城市受重創,數十年的經濟建設將付之一炬。日本也將遭受嚴重破壞,經濟會進一步蕭條萎縮。美國也將有人員傷亡和船艦損失,一旦北朝鮮被迫使用核武器,東北亞地區更將面臨空前的危機和混亂。中俄也難以坐視不顧,地緣政治和戰略平衡將促使大國關係重新調整,世界和平面臨威脅。

2.國際核不擴散機製麵臨崩潰爆發核軍備競賽

《核不擴散條約》是一個不平等、壟斷性、歧視性的條約,但是該條約卻是最具普遍性的軍備管制協定。其所以有如此的普遍性,除了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北朝鮮之外所有的國家都是條約的締約國,就是因為該條約具備了權利和義務平衡的特性。條約本身具有核不擴散、核裁軍、和平利用核能等三大基石相互平衡為基礎,任何的偏袒傾斜都可能促使核不擴散機制崩潰。許多發達國家實際上都有發展核武器的技術和能力,但是在衡量政治和戰略利益得失後,選擇了無核武器國家的地位,加入核不擴散條約。90年代初,南非在放棄了種族隔離政策後,決定銷毀其研製的八顆核彈頭,加入核不擴散條約,並接受安全保障的核查制度。

北朝鮮在衡量利害得失後,於1985年也加入了核不擴散條約。然而冷戰後遭受美國以意識型態為由的刻意刁難威脅,被迫退出條約而艱苦地發展核武器至今。北朝鮮的核試驗和研發彈道導彈的成功,引發了東北亞地區的動盪,激發了韓國和日本意圖發展核武器的應對政策,造成該地區可能核軍備競賽的局面。日韓一旦退出核不擴散條約,將刺激其他國家,尤其中東地區的伊朗和其他阿拉伯國家如埃及和阿爾及利亞,甚至具有台獨意識的台灣和其他地區的大國,包括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南非、印尼、越南以及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烏克蘭等,都將可能重新考慮發展核武器和具有核武器政治大國地位的必要性。如此國際核不擴散機制將面臨崩潰的局面,這對中、法、俄、英、美等五個具有合法地位核武器國家的壟斷極為不利。然而,諷刺的是,引發核不擴散機制可能崩潰的始作俑者,卻是對核不擴散最為關心的美國。所以,美國的霸權主義作風將未謀其利反受其害,必須三思如何採取適當的妥協方案和誠意,促使北朝鮮願意接受無核武器國家的地位,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

3.中美俄大國博弈面面觀

朝鮮半島核危機的根本問題在於美朝的敵對關係。基於「民主和平論」的意識型態和思維,美國極力意圖推翻北朝鮮的金氏政權。然而1950年代的朝鮮戰爭對美國的衝擊,使其有所顧忌。1980年代中美共同對抗蘇聯,北朝鮮也於1985年加入核不擴散條約,就沒有特別引發美國的關注,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美國以獨霸的地位強行干涉國際核不擴散局勢,引發了朝鮮半島核危機。1994年《美朝框架協定》緩和了敵對關係,北朝鮮也履行了無核化的承諾,關閉寧邊核反應堆。但是美國的新保守主義派仍然以冷戰思維拒絕履行框架協定,造成美朝之間的信任危機。同時美國對中國的崛起心懷顧慮進行干擾阻擋,把中國列入七個核打擊目標之一,布希總統甚至揚言要盡一切力量維護台灣的獨立地位,此項立場直到911事件才改變,拉攏中國共同反恐。對於北朝鮮美國的保守派更加嚴厲以待,將其列入「邪惡軸心」之一,成為先發制人核打擊的目標。鑒於美國2002年攻打阿富汗,2003年擅自入侵伊拉克的霸權主義現實,北朝鮮決心於2003年1月10日退出核不擴散條約後,加緊核武器的發展應對美國的威脅,朝核危機逐步升級。

中國隨後於2004年啟動朝核六方會談的斡旋調解,以其為槓桿應對美國支持台獨執政脫離中國,進而緩和中美關係結構性矛盾的磨擦。中國在2005年促成了「919無核化共同宣言」,朝鮮半島無核化一度呈現曙光,北朝鮮甚至炸毀寧邊核反應堆的冷卻塔以示無核化的決心。然而美國並無履行宣言的決心,期望以金正日的中風促使北朝鮮政權自行崩潰。2009年開始新一輪的朝核危機以北朝鮮進行第二次核試驗拉開序幕至今。美國十年來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並無重大斬獲,且債台高築民怨載道。2008年由美國引起的金融危機,更使美國的經濟雪上加霜,無力支持在中東的戰事,歐巴馬決定全面撤軍。同時,台灣國民黨的馬英九於2008年總統大選獲勝,在支持「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下,兩岸關係開始緩和,簽訂了包括三通等18項事務性協議,開啟了兩岸和平發展的新篇章。因此,中國需要美國在兩岸關係協調運作的力度日漸減少,北朝鮮的槓桿作用削弱,朝核危機的發展順其自然。

美國在90年代一超獨霸的強勢地位下,追求軍事的絕對優勢,於1999年國會通過發展導彈防禦系統的法案,積極研發反彈道導彈的武器和系統,更於2001年12月13日決定退出美蘇1972年簽訂的反導條約(ABM),全力部署導彈防禦系統,並延伸至歐亞地區。冷戰後北約東擴,危及俄羅斯的戰略利益。美國在東歐地區部署導彈防禦系統對俄羅斯更構成嚴重的威脅,兩國展開了戰略核武器談判的博弈至今。同時俄羅斯強化核武器更新換代,也進行戰略東移,加強東北亞地區的防務建設,應對美國亞洲再平衡的威脅以及導彈防禦系統。亞洲方面,在北朝鮮五至十年內尚無能力嚴重威脅到美國大陸本土的情況下,美國無意緩解朝鮮半島的核危機,並以緊張局勢的升級抱怨中國對北朝鮮制裁不力,向中國施加外交和輿論的壓力。同時以北朝鮮發展彈道導彈為由,聯合日本和韓國積極部署導彈防禦系統,名為針對北朝鮮,實為應對中國和俄羅斯的洲際彈道導彈,實行戰略東移,進駐X波段先進雷達系統,海基宙斯盾高空攔截系統,以及其他高新軍備部署等等,意圖以其導彈防禦系統,削弱中國和俄羅斯的戰略核威懾力量,打破大國間的戰略平衡,爭奪戰略絕對優勢。所以,朝鮮半島核危機實際上成為美國保持霸權和軍事絕對優勢以及鞏固和日本及韓國結盟的契機。

三、中國的朝鮮半島政策面臨戰略的十字路口

1.中朝關係何去何從

中朝關係應該走向何方是當前中國領導人面臨的戰略十字路口,何況1961年簽訂的《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仍然行之有效至2021年。新中國成立後的50年代爆發了朝鮮戰爭,當時的冷戰局勢面臨美國敵對勢力的圍堵遏制,為了國家的安全,中國不得不參戰,維護北朝鮮政權的存在,發揮地緣戰略緩衝,免予唇亡齒寒。

70年代中美關係開始正常化,並啟動共同應對蘇聯集團的戰略合作,中國也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走上世界政治的新舞台。80年代以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融入國際社會的政治、外交、經濟、社會的常軌運作。30年來中國國力蒸蒸日上,和平崛起的紅利累積,如今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貿遍天下,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的主要火車頭之一,國家利益從此涉及全世界的政治、外交、經濟、和軍事的各個領域,國家的安全遍及五大洲四大洋,中國已列入世界性的大國強國之林,在核時代與全球化的進程中,政治、外交、軍事的視野和政策也就更上一層樓。4月16日發佈的2013年中國國防白皮書,闡述了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尤其包括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以及捍衛在全球海外的國家安全利益。並以具有威懾性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方針為防禦性的國防政策。

今天中國的國家安全不僅限於地緣政治,邊境緩衝區並非唯一的安全考量,有別於50年代當時無核武器國家地位的中國。過去「同志加兄弟」血濃於水的關係和思維已經過去,在當前國際政治現實主義的時代,誠如外交名言瀝瀝在耳:「沒有永遠的敵人,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自己本國的利益」。所以,今日的朝核危機應該為中國的國家利益所用,化危機為機遇善加利用,不可拘泥於所謂的情義,為其所困。當前的世界格局猶如新春秋戰國時代,國際政治的現實主義當道,國際理想主義應該暫且收斂。有朝一日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時,實現超級大國之日,再顯傳統王道精神。

2.中國應有的綜合戰略方案

如今朝鮮半島局勢危機重重,美日乘勢戰略東移,強化圍堵中國的力度,部署導彈防禦系統,遏制中國的戰略核威懾能力,壓制中國的全面崛起強大,抑制中國在2050年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認為應對日益艱巨的國際環境,中國要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就具體方案以下略述一二。

(1)鞏固戰略核威懾力量,維持核大國之間的戰略平衡,尤其針對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

(2)採行適度模糊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體現核威懾作用,尤其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情況和條件下;

(3)加強常規武器力量的投入,尤其至少六艘超級核動力航空母艦戰鬥群的組建;

(4)逐年增加國防預算至全國生產總值(GDP)的百分之四,尤其高新武器系統的研發專款;

(5)擴大國際經貿的多邊化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鞏固周邊國家的經貿關係,善用地緣經濟優勢;

(6)加強和擴大《上海合作組織》的政治、外交、軍事、經貿等領域的作用,發揮地緣政治的槓桿優勢;

(7)朝鮮半島無核化進程和局勢可以順其自然,其進程中如果有損害中國國家利益和安全時,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堅決果斷的舉措,解決之。

四、結束語

朝鮮半島無核化議題經過了20餘年的風雨過程,卻背道而馳。北朝鮮從1985年決心無核化走向正常穩定的國家,卻陰錯陽差地被迫發展核武器成為今天的有核國家。禍兮福兮,何去何從,熟知其極?

作為朝鮮半島近鄰的中國,在經濟發展和全面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期望有個和平穩定的國際格局,卻面臨著不斷挑戰惹是生非的周邊環境。有道是多難興邦,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美國的霸權主義時時敲響著中國的憂患意識,為奔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其實,中國地大人多是本錢,壯大自己富國強兵是正道。環視周邊核武何其多,朝鮮半島核危機需要關注,但盡可以平常心處之。 (2013年4月19日,紐約)◆

★林國炯,政治學博士,聯合國裁軍事務首席政務官(退休),歷任聯合國大會裁軍與國際安全委員會主任秘書、聯合國裁軍委員會主任秘書,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客座教授(1997-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