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新戰略形勢
釣魚台事件的轉機(下)
楊 志 誠
(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
亞太新戰略形勢
釣魚台事件的轉機(下)
楊 志 誠
(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
最後,美國所能著力的手段就是在台灣大肆宣揚民主和自由的價值,這也是目前台灣在中國與美國的選擇上猶豫不決的最主要、也是最終思考的因素。不過,建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前提並不牽扯到政治體制改變的問題,應該也不必堅持「現在或未來的一個中國」問題,基本上兩岸可以同意在「過去的一個中國」的立場,進行協商。其實,中共如果能夠先不提前提條件,有時只要進行協商或會談,本身就是一個戰略行動;當年中美兩國之間,從對立、衝突、甚至兵戎相見,到戰略和解,進而建構了大三角的戰略平衡架構,不就是雙方先擱置不能妥協的前提條件嗎?
如果從中國大陸的戰略思維來探究,其實中共也是只想維持既有的權力平衡架構,鞏固中俄戰略同盟,維護地緣戰略的影響勢力,各自確立自我的海陸權影響範圍。自上個世紀末以來,中美兩國分別利用北朝鮮問題和台灣問題建立其戰略籌碼,以達成平衡。近來,隨著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美國已從台灣問題逐漸退卻,轉移至釣魚台爭議,而中共依然掌握著北朝鮮問題作為制衡,以取得戰略平衡。其實,針對這次北朝鮮的核試爆,中共方面雖然也發表公開聲明,表達反對的立場和態度,當然,美國也心知肚明,北朝鮮沒有取得中國方面的默許或暗示,肯定不敢貿然有此大膽作為;所以,美國也在隨後的釣魚台爭議上表態,只是在技術上安排讓日本首相主動前往美國哭訴,並任其發表嚴厲、挑釁的聲明,隨後再由美國被動地稍做緩頰及安撫,藉此向中國暗示其可能的政策行為。
其次,整合型談判若要順利達成協議,不能只考慮自己的需求及價值,應該也要同時以同理心顧及對方的需求與價值;這種知己知彼的共生思維,過去在周恩來的談判規劃上是非常清楚的。對台灣而言,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建構,甚至擴大到邁入聯合軍演的階段,台灣方面都不需要改變與美國的既有關係,也不需要從台美關係或台日關係上撤退,中共當局對台灣在這方面的自主權亦應給予尊重;終究完全的安全感才有完整的互信,目前的兩岸關係仍然處於「和平發展」的努力推動階段中,哪能提供彼此完全的安全感?當然也未能建立彼此完整的互信;讓台灣存在,對中國而言才有統一的價值。另外,台灣難免會擔心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建構以及釣魚台爭議的立場對中國傾斜,可能會造成對美關係的全面中斷,進而終止對台軍售,如此一來,將陷台灣於安全的困境。
其實,根據地緣政治的現實主義思維,在兩強競逐的權力架構及威懾心理結構中,「關鍵」弱者的戰略空間相對得以擴大,這個戰略早在1950至1970的20年間,毛澤東就在美蘇二強對抗的權力架構中運用得游刃有餘;只不過,毛澤東以一個「弱」大國的形勢採取兩頭對撞的戰術,擴增了他的戰略空間,進而建構了世界性的大三角戰略,而當前台灣所處的形勢,應該可以採取傳統思維上兩頭結盟的戰術,也一樣得以擴增本身的戰略空間。換句話說,「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建構不僅不會造成美國對台軍售的終止,也不至於導致台美關係或台日關係的全面倒退(事實上這二項外交關係目前已處在壞無可壞的境地)或中斷;反而會讓美日兩國重新體會到台灣的存在價值,沒有失去的憂懼,就不會珍惜對台關係的擁有。而且,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也可以使得台灣漁民的捕魚作業不必再處處受到許多國家的取締和欺凌。最後,不管怎麼說,台灣方面也需要有預期的心理準備,針對這種戰略形勢的突變,美國在一開始的階段,必然會以終止軍售作為恫嚇,然而,一旦成為事實,美國只能面對,回歸到亞太區域地緣戰略的國家利益思維,設法保住美台關係;當然,這也有賴於台灣當局對其外交政策做縝密的規畫,「外交休兵」總不能休到全面聽天由命吧!
總結來說,中美兩國在亞太區域的戰略原則各有其堅持,然而,隨著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這當中浮現了戰略形勢轉移的契機,那就是順著釣魚台事件建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這個衝擊將鬆動既有地緣戰略的權力平衡結構,也將崩裂出一線可務實處理的戰術空間,打破舊戰略體系的慣性,而創造出新的契機。所以,謹慎固然重要,但為了建立一個更有利的亞太戰略形勢,抓住歷史機遇也是必要的;然而,機遇往往是模糊的,而且稍縱即逝,這就需要英明睿智的領導人做出直覺、明快、果斷的決策。〔全文完〕◆
社論
朝鮮半島
中美關係
習近平出訪
台日漁業協議與釣魚台
歷史與人物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