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林正亨
邵 銘 煌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副教授)
台灣人林正亨
邵 銘 煌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副教授)
從一部二戰電影談起
電影,平時可以娛樂人生,惟亦免不了為政治宣傳所用,尤其在戰爭時期,電影往往成為激勵民心士氣的重要媒介。日本侵華,國民政府內遷重慶大後方,艱苦抗戰,這種現象分外明顯。下面這張歷史影像,適足以反映戰爭與電影的巧妙連結。
「今天放映『孤城虎將』」的電影看板,懸掛在戰時陪都重慶新生路上的「國泰大戲院」一樓牆面,十分醒目。一列列整裝就緒的將士,邁步經過戲院,踏上征途殺敵去。重慶,是山城,作為抗戰大後方的基地,無異孤城;保家衛國的壯士,堪稱虎將。出征隊伍,是前往印度的中國遠征軍。簡易電影看板恰巧留下一段抗戰史的記憶。「孤城虎將」是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拍攝的電影,英文片名「SAHARA」,1943年10月在美國地區上映,實際就是為美國宣傳美軍在北非英勇抗德的時代電影。在重慶取名「孤城虎將」,1944年4月上映,正是中國遠征軍協同英美盟軍反攻緬北時機,具有鼓舞民心士氣作用。
同一時期,由軍事委員會「中國電影製片廠」拍攝、以中國遠征軍為題材的電影「氣壯山河」,也在重慶「唯一大戲院」放映。影片描寫大後方青年響應政府號召,參加青年軍遠征緬甸的故事,藉以宣揚遠征軍英勇作戰殲滅日敵的事跡及激勵華僑效力祖國的熱情。觀眾反映不錯。電影編導來自台灣台中的何非光,演出要角王玨現住在台灣。翻閱1944年重慶報紙,如「緬北我軍繼續推進,孟關近郊攻克據點」、「我軍攻克孟關,美軍進入緬境攻擊」、「胡康區展開殲滅戰,被圍之敵即將肅清」、「孟拱河谷敵反攻不逞,中美聯軍繼續推進,胡康、孟拱兩區已斃敵五千」、「孟拱區我軍進佔丁林,英軍與敵爭奪科希馬」等斗大標題,常躍現在讀者眼前。戰爭與電影結合,使重慶充滿反攻抗戰、勝利在望的氣息。
今年3月,台北市華山文創園區舉辦「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二戰中緬戰場影像解秘」展覽,展出300張精彩歷史照片,同時放映《尋找少校》、《發現少校》兩部訴說遠征軍反攻緬甸的故事。同一主題展覽已經在北京、深圳、騰沖和重慶展過,再到台灣繼續展出。應邀出席展覽開幕式的貴賓,有曾任駐印遠征軍炮兵連連長的郝柏村、遠征軍司令長官陳誠之子陳履安,以及指揮遠征軍的史迪威外孫約翰.伊斯特布魯克等人。他們共同呼籲兩岸年輕人不要遺忘這段光輝戰史。當年參與抗日血戰而英勇犧牲的戰士,國軍最多,美英盟軍也不少。在騰沖、昆明及緬印各地都有紀念他們的墓園,又以騰沖的「國殤墓園」最為壯烈。其中有無台灣人埋骨於墓園,尚待追探,但已知至少有一位台灣青年軍官參與血戰,身受重傷,可惜沒能在此次「國家記憶」展中亮相,大陸文史工作者也未曾注意。
林正亨投身抗戰軍旅
他就是林正亨,台中霧峰林家之後,在重慶響應號召,加入遠征軍行列。1941年11月與印尼女華僑沈寶珠在重慶結婚,次年生下男兒林為民。父親出征時,林為民年僅三歲,現住在北京,已是花甲之齡。林正亨英俊瀟灑,很有女人緣,寫得一手好字。可是參加遠征軍,經歷一場血戰,使他容顏改觀,書法也不如往昔娟秀。
霧峰林家,文功武略,三代顯赫。頂厝下厝,人多族繁。下厝林祖密,乃清朝抗法、抗日名將林朝棟之子,1895年台灣割讓,不願屈作日人,遷回福建漳州,後寓居鼓浪嶼,1912年恢復中華民國國籍。林祖密為人仗義輸財,造福鄉里,時時以復台為念。有妻妾數人,林正亨是他與三夫人郭令瑜所出,九子中排行第五。
林祖密於1915年加入「中華革命黨」,追隨孫中山,變賣家產,資助討袁護法革命。同一年,林正亨出生於廈門鼓浪嶼。1917年,孫中山自上海南下廣州,與西南軍政勢力成立軍政府,受推為大元帥,致力護法運動。林祖密經福建老同志宋淵源引薦,獲孫大元帥委任為「閩南軍司令」,並自組一支民軍,協助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入閩,建立護法基地。由於陳炯明獨斷專橫,收繳閩南軍。林祖密不服,投訴孫大元帥,請求曉諭,還其公道。另一方面,蔣中正也奉命輔佐陳炯明,發展粵軍,亦相處不睦。1919年6月至9月間,蔣氏避居林祖密鼓浪嶼宅第。二人既是同袍,且有私誼。
林祖密雖受排擠,仍極力支持護法運動,對抗軍閥政府。1925年8月,在澺州遭地方軍閥張毅殺害。其弟林瑞騰,向中央政府及閩督通電伸冤,歷數張毅非法惡行。長子林志民立志報父仇,後得蔣中正總司令委任為國民革命軍援閩總指揮第一獨立梯團團長兼第一路司令官,參加北伐,追擊為禍地方的張毅。1927年 7月26日,張毅被捕槍斃。
林正亨生性剛強、頑皮,及齡被送到福州讀書,從小便受父親抗日思想的陶養。父親過世後,母親帶子女回台灣,他仍留在福州,受漢文教育,後來也回台。曾參加林獻堂於1933年5月成立的讀書會、一新會在霧峰劇場舉辦的「納涼會」,與林家人合演過「夕歸」戲劇。1935年,林正亨19歲,因厭惡日本人而赴大陸。1937年9月,上海保衛戰激烈進行之際,他到了南京,違背母親囑咐,投考航空學校和陸軍軍官學校,結果考進陸軍官校,為第十五期生,學的是防空化學。因戰事不利,軍校輾轉遷移漢口、長沙、四川,1939年9月畢業,在國民政府軍政部防毒處擔任教官。所以防毒是他的一項專長。林正亨軍校畢業三個多月,便參加抗日戰爭。
林正亨學以致用,披戰甲上陣的第一個戰場,即廣西崑崙關。崑崙關位於廣西南寧興寧區與賓陽縣交界處,地勢險要,位居戰略要津。1938年10月,日軍佔領武漢和廣州後,中國經由沿海獲取補給的路線被切斷,連接廣東、廣西和越南港口的桂越國際交通線便成取得境外物資的主要通路。國民政府調集四個戰區五個集團軍兵力,以確保桂越線安全。崑崙關之役是「桂南會戰」的核心戰役,國軍投入強大戰力反攻。戰役起自1939年12月18日,至1940年1月11日止。在此戰役中,國軍首次打敗日本精銳之師、號稱「鋼軍」的第5師團第21旅團,克復崑崙關。可是,隨後日軍進行奇襲反攻,乘國軍尚未整補就緒,再度佔領崑崙關。國軍雖欲再取,卻無功而返,2月24日又告撤守,雖付出慘烈代價,在抗戰史冊上仍為光輝的一頁。日軍戰史也承認這是中國事變以來陸軍最為暗淡的年代。
林正亨軍校畢業後,被派往36軍軍部當見習官。1940年1月,隨36軍前往廣西作戰。不久,被派至96師參謀處服務,當少尉軍官。據他事後回憶:2月間與日軍在崑崙關大戰,被日軍包圍。他率領情報排30多名士兵突圍後,幾天沒吃飯,差點失去生命,最後只剩下十餘人。戰役結束,軍隊開拔到湖南,他調往50師消毒連,當連長。關於林正亨殺出重圍的情節,其子林為民聽聞長輩講述,進一步補充說:他們冒著槍林彈雨撤退,炮彈在週遭爆炸。一顆迫擊彈就在林正亨身旁炸開,彈片擊中鋼盔,幸好只打穿左側,留下一寸多長裂口。他本人沒有受傷,幾位戰友卻被彈片擊中致死。他帶領其他戰士邊打邊退,經過四天四夜才脫險。
林正亨初次抗日,險中脫困,毫髮無傷。但幸運之神並沒有長伴,四年多之後,在中國境外另一場戰爭中,他還是不能倖免於難。崑崙關戰役之後,林正亨隨部隊開往湖南休整。他被調到50師,任消毒連連長,教授士兵使用防毒器械,學習防毒技術。1941年,部隊開往雲南,11月曾請假回重慶,與印尼女華僑沈寶珠結婚。次年,回到重慶,在國民政府交通司任上尉副官,分派在總後勤部汽車修配廠工作。
遠征緬甸的台灣人
1944年初,日軍大舉進攻湖南,長沙、衡陽先後於6月、8月失守,陪都重慶告急。四川人民掀起抗戰熱潮。當時杜聿明在四川組織遠征軍赴緬甸抗日,青年深受感召,踴躍報名參軍。林正亨決心重披戎衣上戰場,主要是基於完成父親光復台灣的遺願,其次是一位軍校同學相約再共赴國難。當時身懷六甲的太太,以「如果這時一走的話,家裡又沒錢,我們怎麼過生活?」為詞,加以勸阻。但林正亨態度堅決,回稱:「沒有國,哪來的家?」沈夫人為印尼女華僑,但深明大義,也就不拂其到緬甸去抗日的決心。
1941年12月,日本突襲珍珠港,美英兩國對日宣戰,引發太平洋戰爭。緬甸原屬英國殖民地,日軍開始空襲緬甸首府仰光。中英兩國在重慶簽訂共同防禦滇緬公路協定,以保持戰略物資運輸之暢通。為此,國民政府組織第一支遠征軍約十萬人,開赴緬甸,協同盟軍作戰。1942年2月中旬,仰光告急,應英軍要求,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緬甸地形複雜,高山叢林遍佈,作戰極為艱苦。英軍見形勢不利,退往印度。中國遠征軍分兩路後撤,其中由杜聿明副總司令率領的大部分遠征軍,穿越緬北叢林,退回途中,餓死、病死者三萬多人,裝備損失殆盡。
1944年初,國民政府組建第二支遠征軍。林正亨暫時拋下家庭,參加遠征軍,赴緬作戰。7月,他先到雲南昆明整訓,不久又乘飛機到印度,在遠征軍任步兵團指揮連連長。他離開昆明前,寄給妹妹林岡一封信和一張照片,在戎裝照片上題寫一首「滿江紅」詞:「戎裝難掩書生面,鐵石豈如壯士心,從此北騁南馳,戴日月,衣霜雪,笑斫倭奴頭當球,饑餐倭奴肉與血。國土未復時,困殺身,心不歇。」流露出渴望奮勇殺敵、保家衛國的豪情壯志,實傳承父親林祖密之俠義風骨。
1945年春,林正亨隨遠征軍從雷多出發,進入緬北叢林,向野人山反攻。其所屬部隊先後攻克孟關、加邁、孟拱等緬北城鎮。另一路自雲南參戰的遠征軍,同時進入滇西作戰,使反攻緬甸戰役形勢大為改觀。林正亨所屬部隊勢如破竹,從緬北挺進到緬中。日軍一路潰退,適逢雨季,約有六萬日軍慘死在叢林中。是年3月,在緬中最後一戰,林正亨帶一連士兵追擊敗退日軍,遭日軍困獸反撲。雙方搏鬥,其所率一連戰士犧牲大半。他與日軍肉搏,殺死數名日軍,也身中十六處刀傷,因流血過多倒地昏迷。幸國軍及時馳援,消滅殘存日軍,清理戰場時,才從屍堆中找到他。
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之緬北、滇西反攻,從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歷時17個月,在緬甸北部山區複雜的地理條件和炎熱多雨的氣候條件下,英勇作戰,戰績卓越,重新打通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此後日軍再無力發動對緬北的大規模進攻。林正亨身受重傷,被送到緬甸後方醫院,經美軍軍醫兩次手術治療,住院四個多月,挽回生命。8月,轉往印度雷多治療一個月痊癒。9月下旬,輾轉回抵重慶。林獻堂的《灌園日記》也記到:「正亨(緬甸)與日軍交戰,身受十數傷,幸而不死,實為天祐。」
林正亨抗戰多處受傷,手傷及筋,幾同半殘,僅右手尚可執筆。1945年10月30日,他自雲南療養院寄給在台灣的母親一封長信,告慰說:
在這神聖的戰爭中,我可算盡了責任。台灣的光復,父親生平的遺志可算達到了,要是有知,一定大笑於九泉。我的殘廢不算什麼,國家能獲得勝利強盛,故鄉同胞能獲得光明和自由,我個人粉身碎骨也是值得。請母親不要為我殘廢而悲傷,應該為家族的光榮來歡笑。你並沒為林家白白的教養我,我現在成了林家第一勇敢和光榮的人物。」
林正亨傚法父親,步上軍旅,實現抗日復台志願,洵為忠孝兩全。這是他人生最得意的時刻。
兩岸共同致力抗戰影劇
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林正亨與有榮焉。他用「前駐印軍學兵總隊步兵獨立第一團上尉連長」職銜,再度建請中央褒揚林祖密。1947年3月26日,國民政府公告褒揚令:「林祖密早歲寄居台灣,志圖恢復,參加革命,籌餉輸財,不遺餘力。其後在閩襄佐軍事,具著勳勤,旋以組織閩南聯軍,響應北伐,不幸中道被害,軫惜良深。應予明令褒揚,用彰義烈。此令。」林正亨六年心願終於得償。戰後,他在重慶生活約八個月, 1946年 6月,回抵台灣霧峰老家。曾在台灣行政長官公署任職,曾涉入「二二八事件」。1949年12月,國共激烈鬥爭,政府遷台,他因言行傾共而被捕入獄。次年1月,在台北馬場町遭到槍決。他在大陸為抗日戰爭流血賣命,幸未成為日軍刀下鬼,不料竟喪命在國民政府的槍口下,比父親還短壽13歲。其參戰事跡與悲情命運深具戲劇張力,期待他日拍成電影。
近來大陸政府大手筆拍攝「中國遠征軍」歷史劇,並重制台灣在民國80年代制播的「一寸山河一寸血」為「國殤」紀實片,均值得激賞,後者不避諱的呈現中華民國在正面戰場的表現,尤為難能可貴。唯一遺憾,都缺少當時台灣人參加遠征軍在中、印、緬戰場的角色。深切期盼台灣各有關部門,不能一再漠視這段屬於中華民國的輝煌史實,應急起直追,努力發現台灣先輩之英烈事跡,強化影像對國家歷史傳承與社會教育的功能。透過影視交會,相信對於兩岸和平發展必有助益。◆
社論
朝鮮半島
中美關係
習近平出訪
台日漁業協議與釣魚台
歷史與人物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