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執政黨「政治對話」時代之開啟

楊開煌
(銘傳大學教授兼兩岸研究中心主任)


一、突 變:

今年6月13日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正式在馬英九總統的委託下,與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會晤,此次的會晤可說是兩岸關係上,自2005年「連胡會」之後的另一個里程碑。

2005年「連胡會」標誌著國共和解的非凡意義,在國共的主導下,為2008年馬英九的勝選鋪平了兩岸溝通的道路,開啟了兩岸的大交流、大合作、大溝通的新時代,特別是兩岸ECFA的簽訂,大大推動和規範了兩岸經貿合作與發展,然而自馬英九總統的第二任開始,馬竟然無視於因兩岸政策的成功而勝選的事實,對兩岸關係的發展突然失去興趣和動力,以致一年多來,大陸涉台人士都對馬總統的態度有些失望。事實上,馬英九總統在今年4月21日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時,還堅持:大陸對此已表示應「穩中求進步,不會給任何壓力」;「且台灣與對岸的政治對話時機仍不成熟,大家都沒有一致的意見,那又何必急?」同一專訪中他還表示說「過去談判了18項協議,多少會碰到政治問題,但都解決了;若特別要進行政治對話,那要談什麼?」足證其不談的決心。

上述的說法言猶在耳,結果不到兩個月馬英九對兩岸之間的政治互動,突然出現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在6月10日吳伯雄行前刻意在總統府內會見吳伯雄等國民黨代表團一行,而且主動向媒體公佈,期許此行能順利達成交付任務,突顯了吳伯雄榮譽主席,此行所具的正式代表性。會見中,馬英九最後還特別回顧了2008年的往事,表示,五年前吳伯雄率團去大陸,就在他就職十幾天之後,有機會與當時的中共最高領導人見面,確立未來兩岸關係發展方向,這點對兩岸關係有非常大的貢獻。馬英九預祝吳伯雄任務成功,帶回雙方關係往前邁進的好消息。這就暗示了吳伯雄此行的任務也都和五年前一樣,要「確立未來兩岸關係發展方向」,對「未來兩岸關係」作出重要的貢獻。兩岸關係還能有什麼樣的「重要的貢獻」,看起來只能是啟動兩岸之間的政治互動了,當然這不是說,兩岸之間立即可能啟動「政治談判」,基於兩岸關係的「特殊性」,在「政治談判」開啟之前,一定還須要鋪陳「政治接觸」、「政治會晤」、「政治對話」、「政治協商」等等暖身各種各樣的暖身動作,也有「一軌」、「二軌」,民間、官方,學者、智庫等深化戰略縱身的策略設計。但是對兩岸關係的發展而言,馬英九的「覺悟」還是十分難能可貴的轉變。

二、探 因:

按一般人對馬英九多年的瞭解,他是比較保守、規矩的性格,因此,在不到兩個月之間出現如此巨大的轉變是令人訝異的,究竟原因為何,我們相信馬不會說,只能從已有的現象進一步解讀,試圖拼湊可能的因果關係。

第一是台灣的發展需要:馬第二任整體表現,應該是狀況連連、每況愈下,社會無感,人民反感,特別是經濟民生迄無起色,當年響亮的「633」,如今早已束諸高閣,而台灣經濟想不向下沉淪,環顧當今全球的經濟板塊,能成為救命稻草的,只有中國大陸,如果要繼續從中共獲利,自然不可能再像上一任只謀台灣之利,必須有來有往,而且新近的ECFA談判也不順利,因此馬英九的兩岸政策不得不作調整,也不得不在現在作調整,因為明年就是選舉年,輸了明年,馬也就不必追求什麼歷史地位了。

第二是民進黨的動向:民進黨長期受制於該黨基本教義派的意識型態的影響,兩岸政策一直是民進黨的罩門,因此,中國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上長期都是躺著得分,然而,民進黨也十分瞭解自己的「軟肋」,在中國大陸不斷強大的趨勢下,民進黨不可能在兩岸政策上不作調整,從謝長廷的大陸之行到民進黨六月可能的「中國」政策的討論,應該說民進黨內部也正在混亂之中,不過由於大陸同胞赴台交流的人數和兩岸經濟的關聯度,以及中共台辦對台工作的重心,已調整為以「三中」(即中南部、中小企業、中下階層)為對象的「向南移、向下沉」策略影響下,民進黨也感覺到基本盤的變化現象。因此坦白說,民進黨是在尋找調整兩岸政策的有利時機,一旦民進黨樹立了也可以和北京打交道的印象,國民黨的優勢不但喪失,而且有可能在兩岸關係中,逐步被邊緣化,果如此,馬的歷史定位亦將更加平淡、平凡,而且將在中國國民黨內背負「能力平庸,不得人心,失去政權」的污名,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馬在接見時,特別就一個中國,兩岸關係的本質定位,都公開作了他就任以來,罕見地清楚表態,完全不同於去年3月吳伯雄對胡錦濤提「一國兩區」時,總統府的抽腿、切割。

第三從外部環境而言:歐巴馬主動邀請習近平在中美洲訪問之後,順道美國加州安納伯格莊園從事一次工作訪問,習也同意,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6月10日寫到:「從歷史上看,他們與美國的接觸一直是正式的,有時是沉悶的,而且受制於外交議題~同意來安納伯格莊園並將其作為對美國國事訪問前的禮儀性會晤是不同尋常的姿態。」特別是當美國人用此次的邀訪與2006年胡錦濤的訪美,更加突顯了習近平的自信和務實。從而讓人看到了中國的崛起和強大,對馬英九而言,也必須思考,如何和中國共產黨的新領導人建立可信的管道,以便適時運用兩岸關係的籌碼,開拓更大的國際空間,以化解其內在的困境。這就有必要思考中國大陸對兩岸關係的想法,顯然北京方面希望推動兩岸關係的持續發展,特別是啟動兩岸官方都承認的政治互動,當然台灣相當在乎美國對兩岸政治互動的態度,所以馬英九在接見吳伯雄代表團時,特別提到「這次習近平在美與歐巴馬碰面,歐巴馬講到美國政府強烈支持大陸和台灣過去幾年改善關係的努力,並希望以雙方都接受的方式持續邁進。馬英九認為,歐巴馬在這樣場合做這種宣示,意義重大,表明兩岸關係改善,不僅符合大陸與台灣利益,也符合美國利益」。這是說給美國人聽的。也等於是台灣人說自己的兩岸政策的決定是經過各方同意的,也是對台灣安全的。

總之,馬英九兩岸政治的大轉彎,應該是內外壓力的結果,特別馬在內政焦頭爛額的壓力下,不得不以兩岸關係這張王牌作為挽救聲望的稻草,我們希望馬英九的調整,能夠在調整中覺悟到亞洲的變化,和國際形勢的變化,從而認真、嚴肅地思考兩岸關係的戰略調整,真正思考台灣與大陸的長期關係。

三、互 動:

由於這是兩岸之間,首次的兩岸執政黨的政治互動,為免形成過度解讀,不得已必須將雙方按稿慎重宣讀的文獻,完整呈現如下:

吳伯雄方代表國民黨提出未來兩岸關係七點看法:

第一、堅持「九二共識」與「反對台獨」的政治互信基礎。將本著「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原則按步就班、循序漸進來推動大陸政策。但不可否認「易與難」、「經與政」之間,有些問題難以劃分;因此只要有利於兩岸溝通瞭解、福祉繁榮和和平發展,可由民間針對相關問題研討對話。

第二、應強化兩岸經濟關係與經濟整合,台灣盼望能盡速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

第三、希望有意義參與國際活動,台灣國際空間的擴大參與,更有利於兩岸和平穩定發展,兩者是密不可分的。

第四、積極促成兩岸互設辦事處。

第五、應加強文化交流、推動教育協議。

第六、應早日簽署換匯協議,加強兩岸金融合作。

第七、增強民族認同,祖先無從選擇。

提及政治對話議題,吳伯雄傳達馬英九主席的想法稱,台灣有很多敏感問題,需得到民意支持。民意未成熟前,官方管道談有困難。「目前不具備政府對政府的政治會談條件。但可從民間政治對話先談,政府不會限制」。

在習近平方面,代表中國共產黨提出以下意見:

習近平強調,兩岸應清醒認識並主動因應形勢發展變化,堅定不移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為此,習近平提出「四項堅持」意見。

首先,習近平表示,堅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把握兩岸關係大局,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是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大陸和台灣雖然尚未統一,但同屬一個中國,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他說,國共兩黨理應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

其次,習近平表示,堅持在認清歷史發展趨勢中把握兩岸關係前途。他說,兩岸關係發展是大勢所趨,國共兩黨應該據此確定自己的路線圖,繼續往前走,並應積極宣導「兩岸一家人」的理念。

再者,他要求,堅持增進互信、良性互動、求同存異、務實進取。在鞏固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更為清晰的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

吳伯雄返台之後,在記者會上表示:「這趟北京吳習會,讓他覺得兩岸關係最低潮已經過去了,很多誤解被化解了,很多良性的回應也會開始。」

這就是說,吳伯雄認為此行是成功的,是開創性的,因為他說「兩岸關係最低潮已經過去了」、「很多誤解被化解了」,可見在去年馬英九的第二任以來,雙方之間是存在過冷淡和誤會,此次吳的任務就是化解「誤解」,走出低潮,而這些誤會和低潮,恰恰就是馬英九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化、規範化協議建立的閃躲,以及對馬英九處理東海、南海時的作法的誤解。然而,這些「誤解」是否就是這樣的宣示,就真正可以化解;從而走出低潮呢?恐怕也不宜太過浪漫。

四、解 讀:

從媒體報導的內容來看,台北的要求可以歸為四個重點:重申政治立場、勾勒實踐原則、提出需求清單、確定民族認同。至於北京的要求,則是兩岸應堅持「民族利益」、「一中立場」、「實踐路徑」及「共同認知」。

第一、重申政治立場:依據媒體報導:吳伯雄說「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主張一個中國原則,都用『一個中國架構』來定位兩岸關係,而非國與國的關係。」這是吳伯雄繼去年3月提出「一國兩區」之後,第二次代表馬英九在兩岸關係上政治立場的表述,而且兩次都是向中共的總書記表達,這一次的表達尤其重要,因為習才上任,所以不僅僅是立場表達,而且是政治承諾,對比「一中框架」的三項內容:同屬一國、非國與國關係、依據各自現行規定出發,……維護和鞏固了一個中國框架。而馬英九的立場除了在「同屬一國」上沒有說法之外,其他二點,已經完全一致。這也是北京方面對馬最不能諒解的部分,吳既然代馬表了態,所以習近平在答覆時說:「經這次會談,讓他對馬英九有更深的瞭解;過去有些人認為,馬英九對兩岸關係的態度較為保守,導致兩岸關係出現停滯不前,甚至有倒退可能,現在看來並沒有這種情況。」然而從習的四堅持來看,大陸並沒或是還沒有全信,所以在兩岸共同要堅持的政治基礎中,就有了「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一項。

第二、勾勒實踐原則:吳伯雄在講話中一開始就提出「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推動兩岸關係的實踐原則,同時在北京關心的政治對話,「目前不具備政府對政府的政治會談條件。但可從民間政治對話先談,政府不會限制」。習近平回應:「希望更快速、更大步地往前談(政治對話)」。其實「先易後難」、「民間先談」原本就是大陸方面,自從馬的第二任開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實踐原則,所以習近平的回應是「希望更快速、更大步地往前談(政治對話)」。換言之,既然台北同意了,那就應該加速去作,同時在習的四堅持中,還是提醒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是大勢所趨,國共兩黨應該據此確定自己的路線圖,繼續往前走,而且還進一步提醒國民黨「要積極宣導『兩岸一家人』的理念」,這就點出了和平發展趨勢的最終方向。

第三、提出需求清單:吳伯雄在會談中一口氣提出有意義參與國際活動、國際空間的擴大參與、盡速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積極促成兩岸互設辦事處、加強文化交流、推動教育協議、早日簽署換匯協議等七項台灣的需求,這是以往兩岸高層的公開對話中,很少出現的對話,這應該代表馬英九在執政上長期處於極低的支持率的情況下,內心憂慮的外顯,因為在台北的清單中,「互設辦事處」、「簽署換匯協議」原本就是兩岸兩會正在討論或可以交付討論的,完全無需由吳伯雄提出,至於「加強文化交流、推動教育協議」也是大陸的呼籲,只是台北的文化部作梗,何需向大陸提出,換言之馬英九真正要的就是參與國際活動、國際空間和全面加入區域經濟三項,從當下可以作為馬英九的新「政績」的「國際活動」是參加今年的APEC經濟領袖高峰會,從有意義的「國際空間」而言,就是指國際民航和國際氣象組織;至於加入中國大陸所主導的RCEP,理論上,難度不大。簡言之,就是國際空間的突破;習近平的答覆是「堅持增進互信、良性互動、求同存異、務實進取」,兩岸如何在「一中」方面「形成更為清晰的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其他就好辦了。

第四、確定民族認同:這也是以往不太願提及的,因為「台灣」一詞,在台灣已經被過度神化,成為唯一政治正確,相對地「中國人」變成是貶義詞和反義詞,從而使我們不但自絕於大陸同胞,也自絕於全球華人,因此,馬英九自上任以來,從不敢說自己是中國人,在事關青年人認同教育的領域,完全放任偏狹的「台獨意識」繼續把持和佔領,結果課綱不變、論述依舊,在這樣的基礎上,馬英九要和大陸談民族認同,根本是劃餅充飢的黃昏認同,所以吳伯雄也只說「祖先無從選擇」,但子孫如何選擇則不說;至於習近平的答覆很直接,也很簡單「堅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把握兩岸關係大局」「是同屬一個中國,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假如馬英九依然只強調祖先民族認同,而不重視培養台灣青年中華民族的胸襟,不從教育培養台灣青年的民族情感,則如同在兩岸關係中埋下不定時的炸彈,有可能使得上述和平的努力,完全虛化,我們很同意馬所提出的「加強文化交流、推動教育協議」,我們希望這不是一句空話,我們要求馬英九立刻責成文化部門和教育部門,抓緊時間,確實落實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教育。才能真正負起引導中華文化與西方基督文明對話的重任。

五、結 論:

兩岸執政黨「政治對話」時代,已經開啟,我們希望這不是馬氏統戰的戰術應用,而是馬英九在兩岸關係認知上戰略性脫胎換骨的覺悟,馬英九必須在兩岸關係上有脫胎換骨的覺悟,他領導的台灣才可能有脫胎換骨的改變,馬英九應該學蔣經國看到「時代在變,潮流在變!社會也在變」,從而號召菁英教育群眾,引導群眾,立足時代的尖端引領社會的變化,而務必唾棄不是中華民族的岩里政男,自以為是的耍弄大陸,以謀一己之私,最終必得千古罵名。基本上,北京有了早期江澤民經驗之後,也不會太浪漫,按習近平的性格,恐怕還是看台北做什麼,而不是只說什麼。

(201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