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這是「恥政紀念日」

曾健民
(台灣社會科學研究會)


一、勿忘這是「恥政紀念日」

6月17日是什麼日子?如果沒有台北市政府搞了個「北投公園百年慶」,也許大家都並不在意;但是,如果說這是日本據台的「始政紀念日」, 可能連國中生都知道(歷史教科書有)。然而,如果要問「六.一七」的歷史意義是什麼,恐怕連馬政府的文武百官都不知道,或者,只會給一個台式日本風的的答案。

「六‧一七」,一直是台灣歷史中最恥辱和黑暗的日子;也是曾受過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民眾最痛恨的日子, 大家都暗中痛罵為「恥政紀念日」(日文中,始和恥同音)。楊逵在台灣光復後的第一個6月17日寫了《6月17日前後—紀念台灣革命先烈奉安典禮》,他說:「日本帝國主義者耀武揚威的6月17日,已經在去年落幕。當他們意氣洋洋紀念這一天時, 我們的台灣志士們卻內心哭泣著;他們燦爛光輝的『始政紀念日』,對台灣人來說卻是慘澹黑暗的『死政紀念日』。50年來,對台灣志士來說真是漫長的臥薪嘗膽的日子,渾身是血的戰鬥的日月」(《台灣新生報》)。 同一天,作家賴明弘也寫了《「六‧一七」有感》,他說道: 「『六‧ 一七』,是台灣人最傷心痛哭的日子,不僅是台灣的恥辱, 更是我們中國的國恥日」(《和平日報》)。

然而,這個被埋葬在恥辱歷史墓地長達68年的日子 ,居然在台北市政府大力推動的慶祝「北投公園百年」的嘉年華會中,復活了。在這一天,不但為日據殖民政府的台北州長立碑刻傳,歌功頌德,還穿上「文創、觀光」的外衣,以cosplay讓昭和天皇這個殖民台灣、侵略中國亞洲的罪魁御駕北投, 連神風特攻隊員都出現了。作為曾經領導抗日戰爭勝利、且光復台灣的中華民國, 其台北市政府竟然舉行這個媚俗的穿越劇,完全顛倒了歷史,否定了自己的歷史,這不是給自己歷史打了耳光嗎 ? 它使台灣歷史倒退了118年, 對台灣抗日先烈真是情何以堪哪!

作家賴明弘在前文中說:「『六‧一七』這一天,除了那些無恥的御用紳士、日寇的幫兇、特工和劊子手們,搖搖擺擺地向他們的主子日寇,歌功頌德致最敬禮之外,大多數的台灣工農階級和知識份子, 都是「咬牙切齒」痛心疾首詛咒這日寇的所謂『始政紀念日』」。

賴明弘這話似乎越過了68年,深痛地指責著今天御用紳士們搖搖擺擺地紀念「始政紀念日」的醜態。

其實,北投公園始建於清宣統三年,日本據台後,為了其殖民統治者的休養遊憩,進行了依照其母國樣式的整建,並不是為台灣人而建設的。光復後,收回保留原樣無可厚非, 但歌頌它則顛倒了歷史。台北市政府和承辦單位刻意以1913年6月17日為公園始建日慶祝百年,突顯了他們完全以日本殖民者的歷史為自己的歷史, 完全喪失了歷史的主體。因此, 整個活動所呈現的意識和認同,不惟在頌揚日本殖民的現代化,還盡情表露了受日本殖民統治的驕傲感;一個迷失了自己的奴隸,總是以它的主人為傲,不是嗎?

或許,台北市政府和承辦單位會辯稱,這是為了促進北投的文創和觀光;但是喪失了自己的歷史以殖民者的歷史為主體的文創,充其量只是奴隸者的文創。試想,如果在德國或歐美出現了納粹史觀、搞cosplay希特勒穿越劇,會有怎樣的結果?恐怕會觸犯人類文明的罪過吧!除極少數的極端法西斯團體之外,恐怕誰都會以此為恥吧!

二、彰顯了誰的「歷史記憶」?

上面並沒有想要批評承包活動的「文化包商」。不意,韓良露女士自己在20日《聯合報》刊登《北投公園百年記憶與歷史傷口》, 為自己承包的活動辯白。這個辯白突顯了台灣近年來普遍存在的歷史認識的錯亂狀況,因此有必要再說說。

既然該文抬出了「重新審視百年記憶與歷史傷口」的花俏話語,那麼,我不禁要問,這個活動到底彰顯了誰的歷史記憶?不就是日本殖民統治者的歷史記憶嗎?可笑的是,這種歷史記憶,除了日本右翼之外一般日本人都早已遺忘了;台灣的公知們和政府卻執拗要為他們立碑刻傳,並以此為榮。還有,這個活動撕開了誰的「歷史傷口」?不是撕開了台灣民眾最感恥辱的「六‧一七」的歷史傷口嗎?關於活動與「六‧一七」,韓文一直迴避回答。簡單地說,這個「百年記憶」根本漠視台灣民眾的歷史,只彰顯日本殖民者的「百年記憶」,還誇說這是「常民的幸福」呢?

近100多年來的台灣歷史,大多是在極權統治的壓迫之中,最慘酷的莫過於51年間日本異族的民族壓迫和殖民壓迫;這本是簡單而明白的歷史事實,但是今天錯亂了。問題在於你到底站在誰的立場,要為誰的歷史觀說話?要站在少數異族壓迫者的立場?或者站在絕大多數受壓迫的台灣大眾的立場說話?韓文不是說「記憶歷史、還原歷史公道」有很多方式嗎?事實上,這個活動的「方式」卻在彰顯殖民者建設台灣的「豐功偉業」,復活殖民者的「始政紀念日」。這才是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韓文也不會忘記「國仇家恨」一下,說: 「我一直痛恨戰爭也痛恨軍國主義」。但是,昭和天皇、神風特攻隊不是軍國主義的罪魁嗎?井村大吉不是殖民主義者嗎?「六一七」更是在歌頌殖民主義,而殖民主義本來就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共犯」。在「百年慶」的「虛擬時光舞台」中,不但沒有絲毫痛恨,還替他們嘉年華會一番。

韓文說:「記憶歷史有很多方式」,但是,接著便擺出戒嚴的臉,影射批評者為「挑撥民族仇恨」。問題在,是誰製造了「民族仇恨」?不就是異族日本的殖民壓迫製造的嗎?韓文不去追究「民族仇恨」的製造者,卻扎一個「挑撥民族仇恨」的稻草人為自己辯護。只有站在殖民者立場的人,才會害怕來自站在台灣民眾歷史的批判;還不惜祭出「挑撥民族仇恨」的血滴子,顯現了心虛。同樣,今天台灣還有「狹隘的民族仇恨」嗎?站在台灣民眾歷史的立場說話,就是「狹隘的民族仇恨」嗎?

2013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