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韓良露的「歷史傷口」
評韓良露的「歷史傷口」
所有當下發生的事都會成為歷史,但歷史所承載的,不只是冷冰冰的事實,還有情感。歷史以人為主體,人的實踐與活動創造了歷史。所以,歷史是人類實踐的前提與結果,同樣具有生命。歷史傳承了光榮與恥辱,也傳承了正義與邪惡。
最近台北市政府辦了場歷史人物cosplay(角色扮演),有人扮北投公園建造人井村大吉、日本裕仁皇太子、也有人扮孫中山、于右任、陳香梅,還有人扮二戰日本神風特攻隊的隊員。號稱是要「穿越時空握手言和」,在日本據台「六一七」紀念日(日人稱為「始政紀念日」,殖民地台灣人民則稱為「恥政紀念日」與「死政紀念日」)當天,為日人建造的北投公園「慶生」。
這個「慶生」活動反映出來的是策劃人對歷史的認知與態度,歷史彷彿是兒戲。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林金源批評,這個散發出緬懷侵略者味道的活動,完全忽略了日人設立公園的背景與動機,「同悲尚且不及,何忍同樂」。張方遠先生則認為,這個活動站到了當年受殖民統治、苦難的台灣人民的相對面,無顧台灣人民主體。
面對批評,活動策劃人韓良露6月20日在《聯合報》發表《北投公園百年記憶與歷史傷口》文章,「義正辭嚴」地替自己與該活動辯護。韓良露說這個活動「打開歷史的悲哀與歡樂」,透過「荒謬」來「讓人重新審視北投公園的百年記憶與歷史傷口」。她說,「記憶歷史有許多方式,還歷史公道也有很多方式,但挑撥民族仇恨可能是最危險的方式」,「至於變裝的裕仁天皇與變裝的孫中山,在百年後的虛擬時光舞台中相遇,他們見面不握手言和難道要大打出手嗎?中國政府或台灣政府是不是應該跟日本政府斷交,才對得起受過日本軍國政府侵略的人民」,「穿上夏日浴衣(不是和服)的觀傳局長,變裝成日本畫家竹久夢二畫的大正時代留瀏海短髮女子有何不可?難道曾受英國鴉片戰爭侮辱與傷害的中國人民,都應當統統不准穿英國西裝嗎?」她在文章最後則表示:「我一直痛恨戰爭也痛恨軍國主義,但我也知道狹隘的民族仇恨終將導向未來的暴力,而這暴力不僅針對外人,也會對付自己的人民」。
韓良露用不同時期、不同立場的歷史人物握手言和來還歷史公道,並在批評者的頭上戴上一頂挑弄歷史與民族仇恨的高帽。其實她深知侵略者的罪惡與醜陋,但她用錯方式,放大或製造了虛假的歡笑聲,把過去的苦難以及殖民地台灣人民的哭聲與眼淚藏了起來。北投公園的慶生方式,以及韓良露的說辭,都是不負責任的作法,扭曲了歷史原有的面貌,也掏空了歷史的質量。她只急著要「握手言和」,看不到先民的眼淚、聽不到先民的哭聲,也就是變相為侵略者、殖民者加諸在台灣人民身上的剝削、壓搾與枷塗脂抹粉。用歡愉的氣氛來對待過去的歷史,不是記憶歷史的方式,並不會讓傷口癒合,反而是在傷口上撒鹽,也讓台灣社會早就搖搖欲墜的歷史記憶與民族認同更加淡薄與虛無。
韓良露既「痛恨戰爭也痛恨軍國主義」,卻又用歡愉的笑聲來「握手言和」。無獨有偶,總統府6月19日以《八田與一水利,嘉惠台灣人民》一文投書《中國時報》,文章中稱,「應將之(八田與一)與日本殖民政府區別看待」。這類說辭同樣的膚淺與矯情,左右逢源,兩面討好。
其實韓良露說得沒錯,「記憶歷史有許多方式,還歷史公道也有很多方式」。但前提必須是尊重歷史。尊重歷史、正視歷史,並不等於「狹隘的民族仇恨」,此即古人謂「以史為鑒」之理。韓良露策劃的北投公園「慶生」活動遠非創意,亦非還歷史公道,反倒成為了「惡搞」(Kuso);看起來像是在擁抱歷史,其實是把歷史推得更遠。歷史是有溫度的,也有其意義,不先負責任的舉起歷史,沒有資格把歷史放下。◆
社論
習歐會後與新型大國關係
南海事情
日本與韓國
兩岸關係和政治對話
七七抗戰和日據台灣
六一七與台北市政府
人物紀念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