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歐會」後的兩岸關係觀察
「習歐會」後的兩岸關係觀察
習近平與歐巴馬的加州會晤(6月7-8日)之後,6月12日,吳伯雄以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身份,率團訪問大陸並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會面。行前,馬英九特別接見訪問團並為訪問團定性為「共產黨換屆之後,國民黨正式派去與對方會面的代表」。簡言之,這是一個馬英九授權與習近平會面的代表團。
吳伯雄在書面談話稿(中評社2013-06-14)中說:「今天台灣海峽的和平穩定局面,也得到國際社會歡迎與肯定,因此,回顧過去的努力,國共兩黨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勢的增進,絕對起了關鍵的帶動引導作用,我們對得起歷史,對得起民族,更對得起子孫。」
對得起歷史,對得起民族
「得到國際社會歡迎和肯定」,不知是否指剛剛結束的習歐會晤中歐巴馬的講話。「對得起歷史,對得起民族,更對得起子孫」,絕不是「兩國論」或「一邊一國」的用詞。
而且,他還提出了國民黨七點「重要的看法」,除了經貿、金融、社會、文化外,我們特別注意到有關兩岸政治和認同的論述,似乎有所強化,例如,在第一點中說:
「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主張一個中國原則,都用一個中國架構來定位兩岸關係,而非國與國的關係。九二共識的精髓就是求同存異,擱置爭議,務實協商。最近馬英九主席重申,不會推動『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台灣獨立』的立場,再度堅持了中國國民黨的一貫路線,相信增強了國共兩黨、兩岸雙方的政治互信,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必可持續推動,不斷深化,促進融合。」
這是明白的以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來作為一個中國原則論述的基礎,又以「一個中國架構」來回應中共所提「一個中國框架」。
另外,兩岸「都用一個中國架構來定位兩岸關係,而非國與國的關係」,還要「促進融合」。除了和平統一外,「非國與國的關係」又要如何「融合」?馬英九說:他總統任內不談統一,卻要吳伯雄向習近平談「融合」。
今天國際社會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全世界除23個國家與中華民國有邦交外,其他所堅持的「一個中國」統統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因此,沒有大陸同意的名稱和身份,台灣是不可能參加國際活動和國際組織的,要經大陸同意,台灣(或中華民國)就不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台灣硬要以主權國家參加,就破壞了一個中國原則,而形成「一邊一國」。
要到了魚而放棄熊掌
李、扁20年,以「烽火外交」不斷「赤腳踢鐵板」,累積台灣人民的挫折感,製造對大陸的反感和敵意。這次吳伯雄代表國民黨正式向中共提出,當然是希望中共同意台灣在不會推動「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台灣獨立」的立場上,參與國際活動。
吳伯雄在說明第三點時說:
「兩岸過去在國際間總是短兵交接,過去五年雖然和緩許多,但是有意義參與國際活動,是台灣兩千三百萬民眾,不分朝野,不分族群,上下全體一致的心聲,大陸方面應該充分體認台灣社會期盼能積極發揮力量,對國際社會有所貢獻的願望。我們深信台灣國際空間的擴大參與,更有利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兩者是密不可分的。」
台灣(或中華民國)必須要中共同意才能參與國際活動,故中共才是主權國。台灣還能是一個主權國嗎?台灣本來就不是主權國,中華民國也只有23個國家承認,如何能以主權國取代中共的「一個中國」而參與國際活動呢?熊掌是主權國家,魚是國際活動,必須二選一。
吳伯雄說:「大陸方面應該充分體認台灣社會期盼能積極發揮力量,對國際社會有所貢獻的期望。」不是在期望取得中共的同意嗎?
看樣子,國民黨在國際上要的是可以要得到的魚(國際活動),而放棄要不到的熊掌(主權國家)。但即使國民黨為台灣人民要到了「魚」,而放棄「熊掌」,不正落實了民進黨所罵的「出賣台灣主權」(其實台灣不是主權國,根本無主權可賣)嗎?
祖宗無從選擇
馬英九上台後,在中共不反對的情況下,台灣以「中華台北」名義作為觀察員參與世衛大會(WHA),結果世衛組織(WHO)的公文中出現「中國,台灣」(中國台灣省),被民進黨立委管碧玲揭發。馬政府官員也跟著民粹起舞,哇哇叫個不停。
有了這次教訓,中共當會更小心謹慎,雖然可以同意在不破壞一個中國原則下,台灣以「中華台北」名義參與國際活動,但事前台灣也必須把「魚」與「熊掌」講清楚才行。
第七點,吳伯雄談的是認同問題,他說,「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擁有共同的血緣、歷史、文化。」「國共兩黨的確要有使命感,共同振興中華,洗刷過去百年遭列強侵略壓迫的恥辱。」
吳伯雄說的「祖先無從選擇」,當是上次謝長廷到福建謁祖時說的話,是被動的民族認同,但「共同振興中華,洗刷過去百年遭到列強侵略壓迫的恥辱」,則至少預設了國共兩黨同為一國。
吳伯雄有國民黨的七點「重要的看法」,習近平則有「四點意見」如下:
「第一,堅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把握兩岸關係大局。第二,堅持在認清歷史發展趨勢中把握兩岸關係前途。第三,堅持增進互信、良性互動、求同存異、務實進取。第四、堅持穩步推進兩岸關係發展。」(新華網2013-06-13)
其實,今年2月25日,連戰也見過習近平,提出「一個中國,兩岸和平,互利融合,振興中華」(中央社2013-02-25)的16字訣,並言「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實施一個中國原則,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從而形成一中架構下的兩岸關係,而不是國與國的關係。」(《聯合報》2013-02-28)
大陸可免費提供武器給台灣
連、吳唯一的不同在於吳沒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不是「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吳伯雄的「一個中國原則」和「一個中國架構」又從何而來?
馬英九對「吳習會」,事前事後都予以肯定,而對2月份的「連習會」卻「嚴厲澄清」,並以連戰為「民間人士身份」、「未托付任何特定任務」加以「切割」。(《自由時報》2013-02-28)因此,而引起一場總統府人馬與連戰人馬的隔空互嗆。
「連習會」和「吳習會」前後相差不到四個月,而馬英九的態度卻有如此大的轉變,是否與「習歐會」有關則不得而知。
除了國共兩黨的吳習會外,由台灣兩岸統合會和大陸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合辦的「築信研討會」,6月24日在北京舉行。與會者多兩岸退休將領和學者,開啟了兩岸民間的軍事戰略對話,暢談兩岸安全互信機制,據報導:
「會中,大陸將領和學者幾乎炮口一致,把阻撓兩岸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原因,歸咎於美國。陸方期盼,馬英九總統能『硬』起來,排除美國『干擾』因素;有大陸將領還稱:『大陸甚至可免費提供武器給台灣』。」(《旺報》2013-06-25)
1950年,韓戰爆發後,兩岸關係除了國共內戰外,也被編入了美蘇冷戰的結構中。1991年,蘇聯瓦解,美蘇冷戰結束,2005年,連戰訪問北京,國共內戰結束。但,時民進黨台獨執政,兩岸仍然統獨對峙。美國的對台政策遂由「以獨制蔣,以蔣制共,以共製蘇」,調整為「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以台制中」。從美蘇冷戰到「以台制中」,台灣仍然脫離不了為美國「西太平洋鏈島防線的中央環節」。
希望馬英九敢作敢為
雖然馬英九上台後,推動兩岸和解,甚至以「和平協議」為國民黨黨綱,為競選總統的政見,為連任總統的「黃金十年」,但在兩岸關係由「先易」要進入「後難」之際,卻因美國因素,對「和平協議」噤聲不語。
故「一位大陸全國政協常委級的退役將領則向馬總統喊話,美國無權插手兩岸關係,馬總統不要上美國人的當。他說,大陸對馬總統寄予厚望,希望馬總統能『挺起來』,不要搖擺,要像湖南人一樣『敢作敢為』。」(同前)
另有報導還說:
「與會中方代表堅持排除『第三方』參與軍事互信機制商談。軍方背景的辛旗說,兩岸商談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不容美國插手、調停,不能照搬國際模式,這是『中國大陸內部的事務』;解放軍少將朱成虎說,兩岸商談互信機制最大障礙就是美國,美國對華政策目標是讓兩岸維繫『不統、不獨、不戰、不和』局面,最有利實現其國家利益。
被視為鷹派的朱成虎,昨在場外受訪表示,他無意將相關責任推給馬英九,但馬英九在位時,如不能為兩岸關係發展打下基礎,『我們能排除民進黨再上台搞台獨的可能性嗎?』
朱成虎說,兩岸取得政治互信前,軍事互信可先做,包括建立海上救援機制、聯合護漁;兩岸可透過海巡、海警、漁政、海監等單位聯合維權護漁,軍方也可提供協助。」(《中國時報》2013-06-25)
朱成虎是朱德元帥的嫡孫,雖被視為「鷹派」,但所言合情合理,並且和我們一向的看法和主張不謀而合。
未來有機會創造共同的記憶
除了兩岸合辦的「築信研討會」外,謝長廷還和社科院台研所餘克禮在香港共同舉辦「兩岸關係發展與創新研討會」。謝長廷不但帶民進黨人的團與會,並且會後還到深圳會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他們在閉門會中,雙方有多少火花或柔情,我們不得而知,但據報導云:
「昨日謝長廷首度以『休戚與共』概念拋出兩岸應朝命運共同體發展,他說,早期台灣人民缺乏共同經驗,但在發生一連串攸關彼此的事件後,像八七水災、SARS等,一種『共同命運』的感覺就會出現;同樣的,過去兩岸經驗不一樣,人民也沒有共同想法,所以未來是有機會創造共同的記憶,『但你是要創造痛苦的,還是快樂的?』
他說,若每次都只講兩岸、兩岸,有時會創造不少利益衝突,但若雙方能合作共同面對世界,就能建立命運共同體的要素,即便過程會有火花,但雙方仍應累積互信,創造『連帶感』,避免創造傷痛的記憶。」(《中國時報》2013-07-01)
謝長廷的說法,我們注意到二點。
一是「命運共同體」的提法,李登輝和民進黨人的「台灣命運共同體」都是用以對抗大陸(中國)的,謝長廷提出的「兩岸命運共同體」,卻大異其趣。
其實,不必只有未來,本來兩岸在歷史上就是命運共同體。如果不是近代中國衰弱,又何至於馬關割台,而致使四百萬大漢子民淪為日本殖民統治的「清國奴」。日據50年,台胞抗日50年。從興中會、同盟會、「三二九之役」、中華民國開國、北伐統一、「二萬五千里長征」、八年抗戰、國共內戰、二二八事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白色恐怖。不是國民黨,就是共產黨,近代中國革命,台胞幾乎無役不與,而且都是兩岸「休戚與共」。
「脫美入中」與「脫中入美」
只是這一段兩岸「休戚與共」的歷史,在日據時期遭日本抹煞,而有連雅堂的《台灣通史》之著。光復後,又遭國民黨「二二八」和「白色恐怖」,而不得探討。兩蔣政權結束,又遭李扁20年的「去中國化」而「皇民化」,故致使當代台灣人都成為歷史失憶症者。
故我們認為不僅要創造兩岸未來「共同的記憶」,且應當恢復過去兩岸「共同的記憶」。
二是謝長廷提出了「雙方能合作共同面對世界」,和蔡英文的「與國際一起面對中國(崛起)」完全不同。蔡英文可謂「脫中入美」,而謝長廷則是「脫美入中」。
在美國要求「不和」的壓力下,馬英九的「和平協議」只好跳票;主張日本當「脫美入亞」的鳩山由紀夫,只得黯然下台,成為日本有史來最短命的首相,甚至被迫脫離民主黨。謝長廷的「脫美入中」,在「不抱美國大腿抱誰的大腿」的民進黨內可行嗎?不過,無論如何,我們得要向謝長廷的勇氣敬禮!
我們也相信,隨著中美國力的消長,民進黨內的台獨也將隨之逐漸崩解。未來的歷史可以證明,謝長廷將是民進黨內的先覺者。
一向用盡理由推辭兩岸領導人會面的馬英九,在接受電視專訪時,也居然首度鬆口對「馬習會」「也不要完全排除」。據報導說:
「馬英九總統昨天被問到是否可能在任內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時表示,這需要創造一些條件,沒辦法很快達成。當追問是否能在任期內實現『馬習會』?馬英九說,不敢說一定有此把握,兩岸關係要繼續向前發展,如果能夠得到人民支持,在不損害國家尊嚴跟立場情況下,也不要完全排除。」(《中國時報》2013-07-11)
美國又在耍「巧實力」
停滯已久的兩岸關係,在「習歐會」後,似乎豁然開朗,但仍好事多磨。
美東時間7月12日,歐巴馬簽署國會關於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今年第38屆國際民航組織大會的法案。這個法案當是美國的國內法,美國完全無視於台灣非美國「國內」的事實,而要以國內法支持台灣參加國際民航組織。
這又是美國在耍「巧實力」。中共若接受,等於接受美國干預兩岸內政,並且台灣還得感謝美國;中共若不接受美國干預,則又是大陸打壓台灣,而達到兩岸「不和」的目的。
其實,「吳習會」中吳伯雄提的「參與國際活動」即指國際民航組織,兩岸已有默契,美國竟硬插上一腿,橫刀奪愛,挑撥兩岸關係。
所以,國台辦發言人楊毅稱,「我們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的立場是明確的,也是眾所周知的,那就是,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透過兩岸務實協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但「外國勢力的介入於事無補,只會讓事情變得複雜化。」(《中央網路報》2013-07-13)
另外,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亦言:
「台灣同胞參與國際組織,包括國際民航組織活動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中方堅決反對任何外國政府、組織或個人插手。
美國會有關法案嚴重違反了一個中國政策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原則,中方對此堅決反對並已向美方提出了嚴正交涉。我們敦促美方恪守在台灣問題上向中方所作承諾,謹慎妥善處理涉台問題,停止干涉中國內政,多做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事情,而不是相反。」(中評社2013-07-16)
台灣今年參加國際民航組織將如何發展,希望台灣當局有明智的處理。
史諾登揭發美國賊喊捉賊
值此時,華盛頓正在舉行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兩國雖在雙邊投資協議、環保、北韓無核、軍事交流等議題上獲得進展,但在網路安全、史諾登案和人權議題上仍針鋒相對。
雙方代表對話後,歐巴馬還在白宮接見代表團主要成員,促請中國「以和平方式處理與鄰國的海權爭議,勿使用武力或脅迫」,並且「他的政府會持續向中方提出人權議題。希望中方遵守國際規章,保障普世人權。他也說,中方在史諾登案上的作法令他失望」。(《旺報》2013-07-13)
美國庇護了多少各國政治犯,香港只是依法讓史諾登離境,歐巴馬就「很失望」,這不是擺明了「只准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嗎?
史諾登揭發了美國中情局駭客駭全世界各國,美國卻指責受中方駭客入侵。這豈不是「賊喊捉賊」嗎?
美國一向自恃「普世人權」,鼓動他國政治反對派以美國價值顛覆現有體制,但美國真的是維護「普世人權」嗎?請看:
「4月17日,就在白宮記者會上,一名勇敢的記者向白宮發言人卡尼問了尖銳的問題:
『總統歐巴馬說,波士頓爆炸案是恐怖攻擊,我要問的是,4月稍早美國在阿富汗發動突襲,殺死11名兒童和一名婦女,你認為這是不是恐怖行動?為什麼?』
痛批歐巴馬是戰犯
這群婦孺被炸死,另有五名婦女被炸傷,因為美國認定她們家中窩藏一名恐怖分子。
卡尼回答得躲躲閃閃,最後說:『嗯,我會仔細瞭解這則事件,而後,國防部顯然有你這些問題的答案。』
美國非營利組織『新聞調查局』估計,從2004年到今年3月,美國在巴基斯坦共發動368次無人機攻擊,共造成2,541到3,533人死亡,其中約有411到884人是平民,包括168到197名兒童。
最近新聞調查局公佈美國無人機在巴基斯坦與葉門炸死的兒童名單,最小的才一歲。
有時候,一次無人機攻擊就炸死同一家庭的所有孩子,加拿大新聞網站『全球研究』說:『這些小孩都是無辜的,跟我們的小孩沒什麼差別,卻死在這些號稱『打擊恐怖主義的軍事行動中。』
此外,新聞調查局還發現,美國在巴基斯坦的無人機發動第一波攻擊後,接下來竟會鎖定營救被炸民眾和參加被炸死民眾喪禮的百姓,發動第二波攻擊。在他們調查的三個月內,至少有50名平民是在挽救同胞性命時被炸死,超過20名平民是在參加同胞葬禮時被炸死。
就在這份調查報告發出前幾天,歐巴馬才說,在巴基斯坦的無人機攻擊『沒有造成太多平民傷亡。』
今年2月,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威斯特接受廣播節目專訪時,痛批總統歐巴馬是『戰犯』。
當時主持人問威斯特,歐巴馬政府傾向用無人機炸死疑似恐怖分子的人,而不是讓美國子弟上戰場,把他們抓到監獄,對此他有何看法,威斯特說:『我們必須很誠實地說,(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小布希和歐巴馬是戰犯,他們都以追求自由的名義濫殺無辜,法律不懲罰他們,卻懲罰我們所有,假如我們濫殺無辜,我們可要坐一輩子牢。』」(《聯合報》2013-05-12/D2)
美國的「普世人權」不過是要鼓動更多的達賴、劉曉波、熱比婭之類。所以,看樣子,中美關係還是「樹欲靜而風不止」。
7月12日,加拿大《環球郵報》刊出文章指出「五角大廈目前將全球戰略建立在『海空一體戰』的基礎上。按照該戰略,若南海或周邊出現威脅,美軍準備對中國進行全面的陸、空攻擊。」這就是歐巴馬講的「轉向亞洲」。(中評社2013-07-15)可見「轉向亞洲」或「戰略再平衡」,並未因「習歐會」而立即改變。
轉向亞洲無法持續很長時間
傅立民(尼克森首度訪華的首席翻譯,前助理國防部長)在「習歐會」前夕,於美國國防學院發表主題演講說:
「現在還應該意識到,台灣和中國大陸之間某種統一的重新組合將對該地區和美國有益。在這種語境下,將台灣問題看作軍事威懾已經不再符合美國利益,創造有利環境,鼓勵台灣和北京選擇談判,則符合美國利益。」
「還必須說的是,所謂『轉向亞洲』和『亞洲再平衡』這種提法是有問題的。鑒於美國目前自身面臨的許多內部問題,美國這種做法無法持續很長時間,同時,轉向亞洲政策的經濟和軍事成分也令人懷疑。」
「轉向亞洲政策的軍事成分問題更大。我們想要在亞洲增加的軍力和財力在哪裡呢?在目前預算越發緊張的情況下,有多大可能擴大美軍在亞洲的作用和任務呢?」
「果真如此,結果肯定是,美國將和一個經濟逐漸接近甚至超過美國的國家進行軍事競賽。在財政狀況尚未好轉之前,這是我們應該發起或者支持的競賽嗎?」
「在我們的全球戰略中,美國顯然需要給予亞洲更多重視,但是我們同時應該調整轉向亞洲的政策,用恰當的言辭支持更加現實的目標,我們的外交需要強調用政治手段解決亞洲爭端的重要性。我們的經濟戰略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利用亞洲的繁榮來重新喚醒我們自己的經濟,並且創造美國的就業崗位。美國不應該尋求分裂或者攪亂這個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新華國際2013-06-07)
傅立民的看法,也是我們一向的看法--美國的「轉向亞洲」,終於會難以為繼的。可見美國並不是沒有有識之士,但明智之識經常克服不了人們短視的貪慾和霸道。
在美國亞洲政策尚未調整之前,寄望於兩岸關係的突破,當只是人們善良的願望。所以,我們還得「韜光養晦」。
雖然人的主觀願望不能取代客觀規律,但人的主觀能動性卻也能創造客觀條件來達成主觀願望。
馬英九透露了任內「不要完全排除」(馬習會)的信息,是否表示要以主觀能動性創造客觀條件達成主觀願望呢。讓我們拭目以待罷。◆
社論
美國與世界
日本與韓國
兩岸關係
日據與日治
歷史考證
海峽短評
滿江紅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