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問題不解,台灣永無寧日

評新獨派的政治戰略思考

謝大寧
(佛光大學中文系)


就在反服貿與反核事件之後,我收到了由曉波老師傳來的這份稿子,這份以「破中立台:組建基進政治側翼之政治戰略思考」為名的舊稿,雖完成於上次大選之前,但很顯然的,它在當時並沒有引起注意,也沒有機會具體實踐,但這樣一條路線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現在倒是清楚呈現在林義雄等人所謂「公民組合」的戰略思考之中,於是我們才知道,反服貿事件的爆發,表面看來只是一件偶發的事件,是一件因為馬王鬥爭,以致王金平縱容出來的事件,可是背後其實早就存在一整套的思考與規劃,服貿與核四都只是他們選擇的議題而已,而且很顯然的,這所謂的戰略思考已經不只是思考,而是付諸行動的一個綱領性的指導文件了,沒有服貿與核四,他們也會製造其他議題,同時它也預告了在2016年總統大選前,台灣將沒有寧日了。

記得在2011年蔡英文參選總統時,在她的政治綱領中就已經提出了公民運動這樣的說法,當時我就覺得此中有蹊蹺,後來從洪仲丘事件開始,到大埔案等等,這一次次事件看起來都是獨立事件,可是當時我就懷疑何以事件的進行方式如此類似,而且幾乎都是一批雷同度頗高的人馬?現在結合著這份文件,我終於比較看懂了其中的訣竅,在我看來,這真是一把鑰匙,值得所有關心台灣發展的人好好理解。為了協助大家瞭解,底下我想先盡量客觀地呈現我對這份文件思考邏輯的理解,然後再提出我的評論。

一、新獨派的「尾巴搖狗」戰略

近十幾年來,台灣已經逐步形成了兩黨政治的架構,特別在國會減半與日本式的單一選區兩票制確定後,兩黨政治漸成無可搖撼的格局,第三勢力的空間遽減,政治意識型態也逐漸固化,國、民兩黨都因為選票考量所帶來的「趨中化」效應,而逐步泯除了某些根本差異,這尤其表現在兩個層面,第一是國家論述上,國民黨反覆引用了民進黨的「主權獨立」以及某種住民自決的主張,雖仍強調不獨,但另一方面也公然響應了「不統」,這樣的講法,實質上是一種標準的偏安主張,而且漸漸向獨台靠攏。而民進黨在這方面的論述則一直扮演著主導角色,它一方面實質放棄了成立台灣共和國的台獨主張,另一方面則一直試圖以進入中華民國第二共和的論述,來確立獨台的格局。由於民進黨已經完全放棄了跟中國的聯繫,所以這一意義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已經不是所謂的兩個中國,而是標準的一中一台形式,所以獨台實質上就是台獨的一種新實踐模式。民進黨現階段對這樣的模式,大體是滿意的,國民黨則處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階段,法理上知道這是不對的,但實質上完全不敢跟民進黨搶論述的主導權,而只敢跟在民進黨後面做修辭式的掩飾,也因此,在整個國家論述層次,台灣其實已經某種程度地完成了共識的建構工作,新國家論述已經是完成式,而不是現在進行式,它與新國家建構的距離只差最後法律形式確認的一哩路而已。

而另一個層面,也就是在公共政策之國家發展層面上,國、民兩黨的主導角色則是顛倒的。當然,嚴格來說,這是客觀經濟形勢所逼出來的,由於大陸的經濟崛起,當大陸逐漸由世界工廠轉向為世界市場,它所產生的磁吸效應,讓台灣完全無法迴避,加上同文同種的便利,所以台灣也無從抗拒大中華經濟圈的引力效應,這就迫使了政黨只能跟進。這其中國民黨固然在李登輝時期曾企圖抗拒,可是很快的國民黨就全盤棄守李登輝路線。由於方方面面的原因,國、共雖有眾多仇怨,但大陸畢竟還是對與國民黨交往比較放心,所以國民黨就全盤主導了兩岸經濟交流的政策腳步,這方面民進黨只能完全被動因應,甚至常常被迫處於進退失據的尷尬處境,因而這也就釀成了民進黨這些年來內鬥的根源。

以上這兩個層面乃是一個大背景,這個大背景對綠營內部在意識型態上比較更傾獨的所謂「鐵桿深綠」之「台獨理想主義」者而言,是有著高度不耐之感的。對這些人而言,他們基本的擔心就是在上述兩層面之間所存在的張力,害怕因為經濟上的拉力終將迫使民進黨在國家論述上進一步棄守獨台的立場,它們可以基於某種妥協,接受民進黨式的獨台主張,但必須對民進黨也維持一定的政治壓力,而要維持這樣的壓力,就必須將整個戰略思考調整成在公共政策的立場上全面挑戰國民黨,以遍地烽火的方式,讓國民黨棄守其與大陸交流的政策,換言之,這是一種對目前台灣兩個主要政黨不約而同採取「政經分離」路線的不耐反應,他們希望以放棄政經分離的戰略作為,來牽制民進黨的路線,一方面將國民黨逼成傾中的政黨,將國民黨邊緣化,並將民進黨推入政治光譜的中間,以犧牲自己,扮演激進側翼的角色,來掩護民進黨的奪權,另一方面讓自己成為足以搖撼狗身的尾巴,在民進黨奪權成功之後,可以將民進黨的國家論述更朝其台獨理想推進。我覺得這就是這篇所謂的「基進路線」的基本思考格局。

二、新獨派的三支神主牌

就這篇「基進路線思考」而言,它的基本思想還是比較傾向某種經濟決定論的,它認為台獨很有可能被兩岸經濟發展給消化掉。在它的思維中,這乃是一個由中共與國民黨所聯合布下的局,由中共放出經濟的誘餌,國民黨則通過一種政治操作,先是將政治妖魔化,把人民都變成不願意去思考政治,去思考台灣未來前途,去思考理想,而只會競逐經濟利益的「快樂的豬」,如此就可以用這樣的傾向,來將公共政策的議題專家化、技術化,迫使人民脫離相關的討論,也以此來壓迫民進黨不敢提政治議題,只能追隨國民黨發展經濟的主張,而也因此逐漸將民進黨轉化而為喪失了理想性,不敢談本土與主權,只願談經濟的「爛黨」。

這篇思考很有趣地高估了國民黨的運作能力,它認為國民黨政治操作的策略乃是借助中共以及台灣一些傾統主張者,來營造自己在政治光譜中的中間地位,並將民進黨擠到一個邊緣角色。這也就是說它認為台灣現在的政治光譜乃是由統派、國民黨、民進黨構成,一般民眾會認為統派乃是中共利益的代言人,民進黨則是有可能損害台灣經濟利益者,所以國民黨就可以藉此格局讓人民「安心」。因此這篇思考的目標就是把國民黨也打成中共利益代言人,這樣就把國民黨與統派合流,壓縮到政治光譜的右翼,而自己則藉由犧牲打的方式,大談本土與主權的政治議題,不斷標舉自己的理想性,甚至不惜以衝撞體制的方式,來把暴民黨的形象攬到自己身上來,這也就是說以最激進的手段來搶佔政治光譜的左翼,以此策略性的彰顯民進黨的「溫和性」,如此才能營造民進黨是真正足以讓台灣人民「安心」的中間地位。這還真是有點功成不居的味道了,寧願以「別動隊」的角色來與國民黨捉對廝殺,掩護民進黨坐山觀虎鬥,最後坐收漁翁之利。

在這樣的思路下,這份宣言必須標舉清楚的政治路線與主張,這主張涵蓋著幾個方面,即所謂的三支神主牌:「以反所謂『中國殖民』為核心的政治民主化,以反所謂『中國帝國主義』為核心的主權自主化,和以反資本主義全球化為名,實質上為以反所謂『兩岸經濟整合』為核心的社會自由化」。

其第一支神主牌的內容,基本認為國民黨所代表的是一種法西斯式的外來殖民,台灣社會並沒有真正清算國民黨的惡行,並在所謂寧靜革命的轉型下,讓國民黨繼續存活了下來,因而台灣隨時可能出現威權復辟,影響了台灣真正的民主進程,所以在國民黨真正懺悔之前,必須剝奪國民黨參與台灣民主機制的機會。換句話說,這種政治綱領已經有某種「台灣人民民主專政」的味道了,它決心對國民黨全面宣戰,這場鬥爭將以國民黨的徹底懺悔交心,完全轉型為台灣國民黨這樣一個尾巴政黨為結束。當然,撇開修辭的層面,這就是以消滅國民黨及其所謂的中國殖民者為目標的一場政治鬥爭。

第二支神主牌的內容則是以追求國際承認台灣主權為目標,它基本放棄了民進黨在台灣前途決議文中的防禦性公投的立場,也就是說它不接受台灣前途決議文所說的「主權已經獨立說」,而要明白標舉國際對台灣主權的承認為其運動目標。它認為統獨公投對台灣人民是不公平的,因為統獨公投結果若是獨,則主張統的人還可以回到中國去,但若統獨公投結果是統,則主張獨的人就死無葬身之地,所以台灣絕對不能推動統獨公投,而必須明白標舉獨的目標,至於是以追求台灣共和國式的台獨,還是中華民國式的獨台,則並未明言,但這是一種修正式的台獨路線則是無疑的。

第三支神主牌則打出左翼的反剝削為口號,表面上它是在反對今天整個全球化過程中,跨國企業、跨國資金的流動,所帶來的更嚴重的剝削現象,它以追求更公平與正義為訴求,這點看來是具有道德性與正當性的,但是在這點上它似乎並不敢進一步申論,它是真的以反對全球化所帶來的資本剝削現象呢?還是以反全球化為名來包裝反對兩岸經濟的進一步整合,在我看來,後者恐怕才是它的真正目的。

就是這樣橫跨政治、經濟、社會與主權問題的這樣一種政治綱領,它企圖以此掀起台灣政治的漫天烽火,它說「賽德克巴萊才是真正的人」,我們該如何看莫那魯道是一回事,這句話本身所含藏的那種「全面抗戰」的肅殺氣氛,並且把這種戰鬥氣息全面道德化,莫非它真要在台灣掀起一次文革的腥風血雨嗎?

三、新獨派隱身於公民運動之後的策略

在這樣的政治主張下,它主張可以通過兩種實踐模式,第一就是改造台聯,其實當年李登輝成立台聯,背後的戰略思考就隱然有點這份路線宣言的邏輯在內,只是台聯因種種人謀不臧,並不能真正達成這個效果,所以它的第一個主張就是希望根據這樣的政治綱領,來改造台聯,讓台聯成為真正以鐵桿深綠為標榜的政黨,以此組建為掩護民進黨奪取政權的力量。不過這條路線看來是並不成功的,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看不出來他們之間曾達成任何共識,現在看來,他們走的乃是另一條路,也就是現在以林義雄等掛名的「公民組合」路線,它採取了結合本土社團、公民團體與一些利益團體的路線,用另起爐灶的方式,來發展其組織,重點是他們似乎並不傾向採取組黨的方式來實踐這套戰略,而是試圖以比較靈活的多角組合方式,視議題而做不同的組合,以擴張其戰力。換句話說,這看起來不是以組正規軍的方式作戰,而是傾向以機動的游擊戰方式為其策略。

就現在連續的幾個運動來看,不管是洪仲丘案、乃至大埔案、反服貿,以及反核四等等,從其基本的運動形式來看,似乎都符合這份文件之戰略想定的,但是在具體的實踐組織與方式策略上,則似乎有了一些修正與發展,尤其很鮮明的就是學生團體的介入,還有就是打著所謂「非藍非綠」的口號,來製造中立的形象,同時每次都很刻意地鎖定在公共政策的議題上,就運動策略來看,截至目前為止,的確已經發生了高度干擾國民黨的目的。而每次在運動中,我們也當然都清楚看到了獨派的旗幟,更創造了新的獨派宣傳模式,這些成果都告訴了我們,的確是不能小覷這份文件之影響的。

四、我對這份文件的幾點評論

對這樣一份所謂的戰略思考,如果不是因為它基本符合了年來幾件運動所呈現的軌跡,我覺得根本沒甚麼好重視的,因為以它的理論水平,實在還談不上具備著甚麼視野,充其量也不過只是顯示了新一代焦慮的台獨論者,孤注一擲的戰鬥意志之顯現吧!這也就是說,套句套語,在戰略上我們可以藐視它,但戰術上則又必須重視它,因為它將很可能是底下給台灣帶來不斷衝突的一套思路。

原則上說,這份戰略思考有一個莫名其妙的假設,就是認為它可以通過所謂鐵桿深綠的犧牲打,來將國民黨擠向政治光譜的一端,而協助民進黨佔據政治光譜的中間位置,它認為只要主動把暴力黨、反中黨的污名擔在自己身上,就可以讓台灣民眾認為民進黨是個溫和的政黨,從而對民進黨「放心」。這個推論還真是詭異得很有創意。它也說是因為國民黨的刻意將政治污名化,所以讓台灣民眾都成了只知追求經濟的無靈魂的人,這算是對國民黨的高估呢?還是對台灣民眾的羞辱?如果台灣民眾都被國民黨教育成只知追求經濟的一群,那它如何可能因為刻意用自己的暴力來把民進黨「相對溫和化」,就可以讓民眾放心?這個邏輯我實在怎麼看都看不懂。還有,民眾到底對民進黨不放心的是甚麼?上次王雪紅的驚天一擊,就宣告了蔡英文的出局,難道這情形還不清楚?的確,因為馬英九的執政不力,國民黨現在處於氣勢低迷的狀況,很多原本馬英九的支持者都表示,下次選舉不投票了,因為投了也沒用,七百萬票選出來的總統,卻只跑去為六百萬人服務,這是讓很多人灰心的原因,但自從反服貿運動出來以後,我也聽到了很多聲音,那就是一些標準的中產階級開始感到恐懼了,他們說還是得去投票了,要不然這麼亂下去怎麼得了,其實我覺得這可能才真是所謂「放心」的關鍵所在,也許我們不能預測下次大選的結果,但至少要以讓台灣民眾用這種方式來建立對民進黨的信心,就當作癡人說夢,聽聽就好了吧!

可是我覺得有一點倒是值得重視的,那就是這份戰略思考所呈現的對現在國、民兩黨所採取的「政經分離」式的兩岸政策之焦慮。現在國、民兩黨都用「維持現狀」的民調來說服人民認同其政經分離的兩岸政策,國民黨尤其如此,但從長遠來看,這顯然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作法。我們當然曉得兩岸的政治問題盤根錯節,沒有很快與簡便的解決方案,但是任令這塊問題不去解決,最後就是養癰遺患,這份戰略思考所呈現的焦慮感就是一個明證,而如果我們看到了台灣因為這種消極處理兩岸政治問題的態度,而有可能在台灣內部造成遍地烽火時,政治人物還要迴避困難問題,而不去尋求解決之道嗎?這話我這幾年已經不知道講了多少次了,未來這批政治人物是要擔歷史責任的,如果不怕史筆皇皇,那麼大家就繼續混下去吧!

就讓我再講一次吧!「兩岸問題不解,台灣永無寧日」,這也是我對這份所謂的戰略思考的最終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