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運結束後的省思

成功
(大學教授)


在此次的學運過程中,美國方面多次發言支持馬英九,其中包括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卜道維(David Brown),AIT前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C. Bush,現任布魯金斯研究所東亞部主任),以及美國國務院主管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羅素(Daniel Russel),再加上美國參議員墨菲(Chris Murphy)等。

依其發言的時間順序,其立場涵蓋:民進黨想藉此在年底七合一選舉中獲利,反服貿沒有正當性,民進黨在幕後策劃,若抗爭擴大,北京是否出手?美國政府應當及早因應,以免台灣成為陸美雙方的引爆點,類似俄羅斯「收回」克里米亞的戲碼,是否會在東亞重演等等,其發言的強度直線升溫。因而令人懷疑,是否美國的壓力才是此次學運結束的真正原因,當時馬政府並未回應學生們的四項要求,而他們就匆匆離開了立法院。

回想2003-04年與2007-08年,當時綠營執政時期都曾以公投綁大選,而美國乃第一個強力的反對者,其發言強度也同樣日漸升高,最後甚至直言台灣不是一個國家,其態度與立場令人印象深刻。後來的資料證明,此乃華府應北京之請托所致。

1995-96年台海危機,當時美方就已深刻理解台灣對於中共的重要性,此乃其核心利益的重要部分。在美國國會通過議案強迫國務院邀請李登輝訪美之後,引發北京強烈反應而導致台海飛彈危機。但事後國務院詢問參眾兩院議員是否願意參加李登輝的就職典禮時,兩院都幾乎沒有回應,由此可見議員們自知已闖下大禍,深感不是多數決就都是正確的。之後,就有學者研究,只要當美國國會自主決議時,多半都會鑄下錯誤。

可以推論的是,北京在兩次台灣公投之際,都可能對美國軟硬兼施:台灣的亂象美國管不管?你管我就不管,你不管我就管,我管你就別管!之後,台灣公投的議題沒有通過,中共也曾在北韓與伊朗問題上回應了美國的部分要求,雙方達成協議。

當時綠營還派人到美國說明公投的原委,認為這是民主的表現,但並未被美方所接受。而在此次學運期間,綠營也派人赴美說明,同樣碰壁。因為學生只訴求台灣內部的民主與正義問題,而此次學運的主軸乃大學法政與社會系的師生,就是最佳證明。尤其,其領導人物均可稱為是職業抗議人,每役必與,但他們都缺乏國際觀,不知國際競斗之險惡,這正與前述兩次的狀況如出一轍:當小國的理念牴觸大國的利益時,其結果如何,不辯自明。

再者,聲援學生的教授中,並沒有經濟與國際關係的相關科系者,也是一項佐證,因為他們才真正理解服貿協議的重大意義,若服貿不成,台灣將故步自封。只是,在面對情緒化高漲的學生們,講理將也只會對牛彈琴,甚至遭致反擊,因而他們絕大多數選擇潔身自好,拒絕自淌混水。

綜合言之,美方確實擔心,若台灣失控後北京會出手,屆時美國的地位將會極為尷尬。俄羅斯才剛「收回」了克里米亞,令美國頭痛不已,硬而無力,軟難下台,進退維谷,若類似的事件也發生在東亞,而此地的對手是大陸,更是難纏。

日前,在台北的一次小型的學術座談會中,北京一位著名的專家主講其對於學運的看法。非比尋常的,有兩位AIT的官員在座,當被問及是否華府對綠營施壓才導致學運的結束,他們未置可否,只表明華府十分重視此事件,否則他們盡可與此劃清界線。

因而,此次華府可能再次應北京之邀而向綠營的領導人施壓,或者乾脆主動出擊,以免陷入困境,若藉此換取中共對烏克蘭立場的強化,自然划算,這都是可能的推論。另外,台美目前正在談判TIFA,美方積極推動美豬與稻米銷台,若台灣反對市場開放的浪潮如此之高,屆時美國如何促銷其產品?難道這不也是美方的考量?

再觀察美國對台灣的作為,1949年中共建政前後,美國政府發表白皮書,有意與中共建交,根本就想放棄國民黨。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背叛了長年的盟友,原因無他,都只因其現實的國家利益所致。

所以,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自己必須有自知之明,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否則小孩玩大車,勢必陷入困境。扁時期,妄自尊大,結果台灣左右碰壁,險些釀成巨災;馬時期,洞燭機先,台灣企圖左右逢源,其實路線正確,只是政策的包裝與行銷不足,徒增民眾的憂慮,此乃政府必須深刻反省之處,一手好牌怎會淪落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