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初,美國歐巴馬政府宣佈銷售64億美元的武器給台灣。此事件在台灣輿論或學界引起兩種相反的評論與觀點。一種傳統的觀點以為,這將引起北京憤怒,則美中台三角關係風暴將倏忽到來。另一種「成熟外交」觀點則指出,這次的售台軍品,美國曾和大陸秘密討論過。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瓊斯(Jim Jones)說,美國就軍售議題和大陸有過「透明磋商」。由此可見,北京提出「嚴正抗議」也都是作給大陸老百姓看的把戲。
基本上,這兩個論點是大異其趣的,一則認為美中台三角關係將受衝擊與變動的「危機論」;另一則卻認為,軍售事件並不影響美中台三角的「系統穩定論」。雖然這兩觀點的結論不同,但其背後也都有各自的理由與論述基礎。首先,就三角關係變動事實指出,中國大陸官方提出四項反制措施,包括暫停中美兩軍高層互訪、暫停部分軍事交流、推遲戰略安全議題協商、制裁售台武器的美國公司、同時不排除後續的強烈行動等等。就「系統穩定論」而言,其推論基礎是美國官員的「透明磋商」,因目前美中之間已有90餘個「溝通管道」,美中兩國無法容忍任何單一的「美中台」議題導致美中合作的破壞態勢。然而美國會作出令大陸抗議的行為,也充分顯示美中關係「既聯合又鬥爭」、「斗而不破」、「既相依又競爭」的關係本質。然而就美中關係之格局或系統而言,仍是穩定的。任何單一行為僅可視為戰術或策略調整,而非整體關係之變遷可能。
其實,討論美中關係對東亞區域安全的觀點早已揚揚沸沸,例如冷戰結束後,美國已聯合周邊國家如印度、泰國、澳洲等等,以防止「中國崛起」勢力擴充,並重新構築對中國大陸的圍堵又稱「軟圍堵」,因此「危機論」觀點可謂是自冷戰結束後,另一場「美中」對峙已悄然而至,今天只是在延續這結構與格局而已。然而「系統穩定論」卻隱含「西線無戰事」的和平觀,基於現實政治操作與大國間的合作與諒解,即使雙方表面上「聲色俱厲」,實際上也會自我克制或諒解。其實這兩種現象與論點雖具有矛盾性,卻也有同時存在的可能。亦即「系統危機論」與「系統穩定論」,若將其視為「理念型」分類的兩極端,則實際情形或政策可能是在這兩極端之間的游移,或不同程度之策略組合。因此,美國對台軍售事件不論從危機論或穩定論的角度,都可找到自身觀點的立論基礎。
兩岸關係緩和或衝突對東亞區域和平或世界局勢在「後冷戰」是否穩定是息息相關的,例如1990年代,台海曾被視為是潛在戰爭之熱點與危險地區,因此引發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的美中兩強武裝對峙。然而2008年後,兩岸關係緩和,這對美中兩強都是有利的。就美國而言,美軍不用擔心被台灣「拖下水」進入一場大型的區域戰爭,且能維持在東亞地區的國家利益;對大陸而言,可持續進行經濟建設與「中國崛起」,並維持良好的國家形象。另外,就美國之國家利益而言,美國前總統小布希時代,即以「維持美國在世界範圍之領導地位」為政策目標與重要之國家利益;其次,經濟考量總是美國國家利益之重要元素。因此在這雙重考量下,美國的對台政策就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左右搖擺」、「兩手策略」之矛盾性。
就經濟利益而言,基於東亞經濟之強勁成長,美國從不自外於這個機會。尤其,在全球化時代,全世界範圍內,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三個地區(北美、歐盟、東亞),東亞經濟就是生機蓬勃與最具潛力的生產基地。因此美國樂於見到一個和平穩定的台海局面;在此情況下,「台獨」對兩岸關係的危險性就是美國所排斥或壓抑的對象。然而,基於霸權國領導地位或區域安全議題而言,牽制或減緩「中國崛起」勢力,在「中國威脅論」之包裝與宣傳下,聯合東亞地區盟友進行「軟圍堵」就成美國對東亞政策的偏好首選,因此「台獨」也就成為啦啦隊的外圍同盟者。
就中國大陸而言,在鄧小平時代,視兩岸關係為「中國內政」而不許美國或國際因素干涉兩岸事務;進至江澤民與胡錦濤時代,已深諳「到台北的最近之路是經由華盛頓」,因此才有「美中共管台海」之議或經由華府施壓台灣當局的舉動等等。其實,進入21新世紀,不論中共的對台政策或美中台三角關係,都應有與時俱進的更新版。一方面,隨著「中國崛起」的不斷壯大,中共應有更大的自信、心胸、視野與格局,跳脫昔日兩岸「代表權之爭」的狹隘窠臼,理性處理兩岸爭議,方能令外界信服中國大陸的偉大復興。另一方面,就有關台灣議題的區域關聯性政策,兩岸間的片面協商都有其局限性,而應透過其他管道取得美中兩強之諒解與共識,方是建設性的政策作為。
就台灣而言,「以小事大者以智」。然而台灣經由1990年代的民主化卻表現出國家認同歧異、社會價值對立、政黨惡鬥等「異質性」社會之特徵。就以最近之「反服貿」而論,姑不論協議之內涵或過程。其時「挺服貿」與「反服貿」可視為兩種人擁有兩種不同之價值;「挺服貿」者以為,服貿可開拓大陸市場、提高國民所得進而擁抱全球化,這是從「大格局」著眼。相對的,「反服貿」者以為,中共將藉由服貿「以經促統」,因此寧可閉關自守,以安全為先,即使競爭力落於「四小龍」之後,也不為意。因此「挺服貿」與「反服貿」背後所代表的價值是:大格局vs.小確幸。
當今後冷戰時代是人類文明與人類集體行為模式轉型與調整的重要里程。「美中台」戰略三角現象是東亞區域政治的明顯特徵與重要內涵。如果未能認知「華府、北京、台北」三邊關係則兩岸關係無法充分理解,且該三個國際行為體在三邊中的互動是不同於任一組之間的雙邊互動,且台灣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與援助可能難以與中共進行數十年的對峙與抗衡。因此,兩岸關係是與美國共同構成戰略三角格局。正如冷戰時期「美、蘇、中」三角關係對世界安全與國際政治的關鍵性。則「美、中、台」戰略三角亦是區域政治與安全的重要變數;其中,兩岸關係的緩和或衝突對東亞的區域和平與世界局勢在「後冷戰」是否穩定也息息相關。因兩岸的長期對峙被外界視為具有戰爭衝突的地點。事實上,兩岸關係非常受到美國的影響,「台灣問題」總是中美關係的核心與爭執點。過去20多年來,台灣問題仍是中美關係最敏感的議題之一。
其實,兩岸關係已不能完全由兩岸本身解讀,它幾乎不能與美國為主導的「國際因素」劃清界線。自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以來,小三角的三邊高層領導人屢有更迭,使美中台三邊關係不斷在重新摸索與適應。美中台都面臨複雜的政策選擇與因應難題,因此各方都想促銷自己的政策以避免災難發生。就兩岸關係而言,不管中國大陸或台灣都處在進退不易的固定地位,例如中國大陸難以更具威脅的手段推進統一進程;而台灣也不太可能再向實質獨立作突破。這種僵局位置,在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勢力平衡架構下,被緊密看管著。美國擁有充分手段可阻止中共對台動武,而台灣也很難突破柯林頓的「三不政策」限制得在國際空間有所進展;另外,中共似乎也不可能在「三光政策」上,進一步獲得明顯成果,這是當前「美中台」現況。
北京大學教授朱鋒表示,仍有眾多的大陸學者認為「美中台」三角並非「零和遊戲」。經由交往、合作與信任是有可能出現「雙贏」或「三贏」局面。葉望輝(Stephen Yates)也表示,美國在兩岸關係的主要角色是協助雙方創造有益於「和平管理」與「最終和平解決紛歧」環境。就小三角的最新發展,華府在兩岸關係的角色與台灣的安全議題似乎已從傳統的軍事平衡者擴充到政治平衡者新角色。當今的小三角結構雖限制重重,然而仍需尋索其間的機會性以擴展國家利益極大化,再就兩岸關係而言,所謂「以小事大以智」,面對美中台三角的外交與戰略關係,台灣應以高度智慧採取穩定與不冒進的做法才是化解危機的方法,未來台灣是否成為中美戰略爭霸的犧牲品也是必須正視的課題。◆
社論
歐巴馬的亞洲行
西方民主的反省
中國與世界
新台獨與學運
兩岸關係與中國事情
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