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如何淪落為美國的「軍事殖民地」(下)

許介鱗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所長)


當時美軍駐在日本,一年需15,500萬美元的費用,日本政府必須提供相當數額的日圓貨幣,稱為「防衛分擔金」。此協定因未得日本國會的批准,成為日本國內一大政治爭論問題。因美軍基地的新設或擴張、演習、發生事故,以及美軍的犯罪處理等,成為日本政府與當地居民之間形成對立的「美軍基地問題」。因此簽訂「美日行政協定」,充分地顯示日本成為美國的一個「保護國」或「附屬國」。

新美日安保條約:讓美軍核武進入日本

美國很早就策劃培養A級戰犯岸信介為手下操縱日本。從1948年到1953年有一個組織稱為「美國對日協會」(American Council on Japan),也是著名的「對日遊說集團」(Japan Lobby),操縱日本的對日管理班〔注20〕。

岸信介的成功,除了獲得美國國務卿杜勒斯以及美國CIA等,認為他是堅強的反共主義者而支持之外,也獲得日本超國家主義者和黑道(YAKUZA)的支持。岸信介從「戰犯」一躍翻身成為全國最有權力的「首相」後,對於美國政府的指示,包括美國CIA的指示,必言聽計從。

1952年4月生效的美日安保條約,本來是無期限的條約,但是如果加入聯合國安全保障體制的話,「美日安保條約」將被解除。為了迴避美日安保條約被解消,必須重新「換約」設定10年的期限,在期間當中雙方都不可解除條約,而發揮拘束力。因此在八年後的1960年6月之前,必須修訂換約。

1957年2月取得政權的岸信介首相,上任後即開始修訂作業。美國於1958年10月,開始與日本交涉作成新條約。新條約第五條規定:「日本施政下的領域」為條約適用區域,換言之,日本必須維護在日的美軍基地,美國則要防衛日本,如此確保形式上的雙務性。雖然在交換公文,美軍在日本配置的重要變更,美軍裝備的重要變更(核武的帶入日本),戰鬥作戰行動等,美國必須要與日本「事先協議」,但日本實際上是美國的保護國,「事先協議」早已形骸化。

1960年簽訂的新美日安保條約,表面上規定日本與美國處於對等的地位,刪除舊條約中有美軍幫助日本政府鎮壓內亂和暴動等條款,但同時訂立「美日地位協定」,確定駐日美軍及軍屬在日本的法律地位,駐日美軍及軍屬有尊重日本法律的義務,但又規定他們在護照、簽證、旅日時的外國人登錄、管理手續等,不受日本法律約束,享有一定的特權,如美軍駕駛執照在日本適用、美軍船舶和飛機進出日本港口設施免繳使用費等。另外還特別規定,如果美軍軍人及軍屬發生刑事案件,只在檢察當局起訴之後,美軍基地方面才會交出嫌疑犯,由此可見駐日美軍的特權地位。

到了1971年,日美間的貿易收支,開始呈現日方有25億美元的黑字順差。美日關係開始產生貿易摩擦,美國要求日本在防衛方面也要負擔經費。1978年制定「美日防衛協力的指針」,規定「有事」之際的攻擊由美軍負責,防衛方面由日本自衛隊負責,各自分擔角色。日本乖乖地聽從,自1979年度起,編「體恤(思)預算」,對美軍駐日費用開始體恤地給予財政支援。

「沖繩無核」交還 遊說費100萬美元

戰後美國托管沖繩的政策是避免牽涉政治,要把因戰爭而荒廢的沖繩諸島,改造為封鎖中俄共產圈出來太平洋的美軍基地。對於沖繩是否交給日本,在1967年的美國總統選戰,尼克森幕僚已經開始考慮美國在遠東的亞洲戰略。美日經過將近五年的交涉,當中最棘手的問題是日本人民要求「拔除核武」交還。為了交涉沖繩送還日本,美國總統尼克森與日本首相佐籐榮作舉行過三次首腦會議。美方由季辛吉擔任交涉的負責人,他顧慮美國的國防部以及陸、海、空三軍,都強烈地要求「基地的使用與核武的儲藏要維持現狀」。日方的佐籐首相當時在國內反越戰的氛圍中,受日本人民「絕對反對核武」的抗議,左右為難。

美方想出來的解決策,是尼克森派遣其外交幕僚艾倫(Richard Allen)為密使,到東京會見佐籐首相,傳達尼克森為了展開新的遠東戰略,希望1970年到期的美日安保條約自動延長,並且為了取得日本政府和日本國民的贊同,尼克森可以表演讓日方要求沖繩「原則上拔除核武」。

尼克森總統的構想是一種非常政治性的騙術。美國決定原則上「拔除核武」交還沖繩,但現實上儲藏在沖繩的核武,不可能在日本民眾面前搬出來運走,只是由美國總統用嘴巴表明:沖繩「像日本本土那樣沒有核武」,用口頭保證「拔除核武」而已。美國政府從來沒正式發表過沖繩儲藏核武,也沒有公開展示過核武,日本人民又不許進入美軍基地。因此美方只要政治性的說出原則上「拔除核武」交還沖繩給日本管理,騙騙不知情的日本國民就行了。「沖繩歸還」,正確的說,是美國將「施政權」交給日本,並不是軍事基地的交還〔注21〕。

信息的傳達過程也是很戲劇性。尼克森總統派外交幕僚艾倫赴日,將此事秘密告訴佐籐首相一個人,佐籐得到尼克森幕僚艾倫確實的信息,於是進行安保條約的自動延長與沖繩交還的程序。當尼克森的密使艾倫,為了「沖繩歸還」訪問東京後,艾倫也派友人佛勒明(David Fleming)為遊說客(lobbyist)到東京,名義上充當日本一流汽車製造商的遊說客,年薪10萬美元,再加上薪資外的津貼10萬美元,每年收取20萬美元的五年契約,因此美國掮客共獲得100萬美元的報酬。當時是1美元=360日圓的時代,日本首相佐籐,為了得到美國總統尼克森願意說出「原則上拔除核武」交還沖繩,就可以安撫日本人民的反對聲音,即命日本企業付100萬美元的鉅額報酬〔注22〕。

日本的要求領土問題無助

日本稱國後島、擇捉島與齒舞、色丹兩島,為日本的「北方四島」(俄羅斯稱「南千島群島」)。2010年11月1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Dmitri Medvedev)登陸南千島群島中,日本所稱的國後島。不到兩年後的2012年7月3日,梅德韋傑夫又以俄羅斯總理身份,再度登陸國後島視察。其後俄國的軍艦、軍機繞行日本的領海、領空附近。時時以「美日同盟」為後盾的日本,見美國默默不出聲,也無可奈何。日韓竹島(獨島)之爭,美國袖手旁觀。「美日同盟」對日本來說,只是擺著好看,一切看「美國老爸」的臉色,根本使不上力。北方四島之爭,美國也是袖手旁觀,日本無法依靠「美日同盟」,請美國出來聲援。

2012年12月26日,日本右翼政治家安倍晉三,再次回鍋擔任日本首相。2013年1月11日,安倍召開記者會,就釣魚台主權問題表示,日本擁有「尖閣諸島」主權,他強調這是毋庸置疑的,也沒有談判的餘地,這種發言是藉日本有「美日同盟」為後盾。當然,台日漁業談判交涉會沿襲民主黨的「懷柔台灣策」。

日本民主黨因美軍基地普天間問題得罪了美國後,新任的自民黨首相安倍晉三,急著訪美欲恢復穩固的「美日同盟」關係。安倍上任後就提出2013年1月赴華盛頓訪問的行程,但遭美國藉故推遲。安倍不得已先行訪問東南亞。終於在2月21日啟程訪美,帶著「放寬進口美國牛肉」的厚禮,拜訪在華盛頓的歐巴馬,但是安倍的在美活動被壓縮。22日下午,安倍終於進入白宮與美國總統歐巴馬舉行會談。日方想進一步加強「美日同盟」關係,但美方虛與委蛇。雖然安倍聲稱與歐巴馬會談,標誌著日美同盟的「信任和連帶」已經完全恢復,但是他不夠用功,不知道歐巴馬在第二任已經改變了全球的策略。

安倍是一個保守的政治家,極重視日本與美國的提攜,所以當初推行違憲的「集團自衛權」,要增大防衛經費,都是為討好歐巴馬總統,他準備要演出成功的高峰會談,想不到歐巴馬政權已改變策略,對於日本行使「集團自衛權」,唯恐刺激中國,沒有表示贊成的態度。因為中日之間萬一發生不可測的事態,美日是同盟國,美國也有可能被日本連累拖下水,介入衝突,這是很為難美國的。

當下,美國仍勉強維持世界第一的地位,日本僅承擔美國軍事基地的附庸地位。3月韓國女總統樸槿惠訪美,韓國的經濟成就,令美國人刮目相看,戰略上的重要性目前超越日本。因為韓國的外交,對中、對美、對俄,都保持等距離關係。相反的,日本在釣魚台、獨島、北方四島有領土爭議,都與鄰邦為惡。在中國迅速崛起,韓國經濟意外躍升,日本遭遇東日本大地震、海嘯以及核電洩漏等天災人禍,尚不能解決的情況下,要「找回強大的日本」,談何容易。

而且,安倍對世界局勢已經大轉變還沒有搞清楚的情況下,在美國大談「尖閣列島」問題。他重申日本對釣魚島的主權,強調不能容忍日本領土主權受到挑戰。他聲稱歐巴馬在會談中重申了美國對日本的防衛義務,日本將增加軍費,與美國共同維護亞洲地區的安全。但是歐巴馬在兩人會談以及之後的記者會,絕口不提「尖閣列島」問題。

歐巴馬政權的戰略檢討會研判,如果延遲政治決斷,照軍部的方針支出軍費,10年之間可能達到一兆美元。同樣地,歐巴馬如果錯估對待中國的情勢,30年後只會留下污名〔注23〕。

日本依然是美國的軍事殖民地

日本是美國培養的乖乖牌「附庸國」,日本的軍事專家長尾秀美說,「當美國的『屬國』有什麼不好」,而提倡美日永久同盟〔注24〕。日本人心甘情願地當美國的「屬國」,這種角色是南韓、菲律賓等其他盟友無法取代的。就算日本強大起來,日本依然是美國政治、經濟和軍事的「附庸」,也是美國全球戰略的一顆棋子。美國需要日本當卒子,不可能讓日本太囂張而耀武揚威。

日本要拿「釣魚台島嶼主權」,從中日摩擦做突破口,乞求美國看在「美日同盟」的面子上奧援,恐怕期待會落空吧。歐巴馬政權第一任時主張「重返亞洲」的前國務卿希拉蕊、助理國務卿坎貝爾,都已經下台,新任國務卿克裡(John Kerry)、新任國防部長查克‧黑格爾(Chuck Hagel)都主張美中關係必須和解和合作。美國的世界政策正在轉向。美國主導的軍事演習,目的是要清掃庫存的軍火,以及誇耀美國的高科技新式武器,日本參加而進一步購買昂貴的武器,是美國「軍產復合體」所最歡迎的。安倍又再搞軍事的崛起。

澳國學者麥考馬克(Gavan McCormack)說:日本只是美國的「附庸國」〔注25〕,在如來佛的掌心上跳舞。美國常常戲弄日本,台灣對日本何必如此自卑,不敢發出抗議的聲音?【全文完】◆

〔注20〕Glenn Davis/John G. Roberts, An Occupation Without Troops: Wall Street's Half-century Domination of Japanese Politics (Yenbooks, 1996)

〔注21〕上田哲《戰後60年軍擴史》(東京:、2006年),頁131。

〔注22〕日高義樹《日本獨立》(東京:集英社,1996年),頁36-51。

〔注23〕David E. Sanger, Confront and Conceal: Obama's Secret Wars and Surprising Use of American Power ( NY: Crown Publishers, 2012) Chapter 2 「Afghan Good Enough」 pp.15-57

〔注24〕日長尾秀美《日米永久同盟--「屬國」何惡!》(東京:光文社,2005年),第7章。

〔注25〕麥考馬克《附庸國—美國懷抱中的日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頁3。Gavan McCormack, Client State—Japan in the American Embrace (Verso,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