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歐瀛台會:兩強關係確立

李本京
(前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院長)


前 言

用「脆弱相連」及「同床異夢」來形容1979年以來之中美關係確實滿傳神的。前面這兩句來自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何漢理(Harry Harding)之大作:《脆弱相連:1972年後之中美之間》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研究主任藍普頓(David Lampton)之大作:《同床異夢:處理1989至2000年之中美外交》之中文版(香港大學於2003年出版),按藍普頓曾任推動中美關係主力之「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之主席。

儘管習歐瀛台會傳遞與全世界中美哥倆好之訊息,然而雙方相異之處非常多,維持點狀式的合作沒有問題,然而卻還是不能全面相融。不過經此一會,雙方走進更新的關係,這就確定了「兩強」之關係。

「兩強」一詞在媒體已時有所見,是否如此,要看中美未來之表現如何了。事實上「兩強」(G2)一詞最早出現於2010年,當時由華府智庫主任貝斯登(Fred Bergsten)所提。該智庫以研究國際經濟為主。是以其研究對象也以此一範疇為主,目前中國是世界經濟體僅次美國者,故以之稱謂「兩強」就無所可議了。

此一稱謂在媒體傳開後,北京方面敬謝不敏,生怕樹大招風,傷害自己。再一個原因是,北京自1955年萬隆會議後即自居開發中國家(冷戰期間稱為第三世界)之龍頭,如果為「兩強」之一,則定必喪失開發中國家龍頭之地位。

然而就客觀情勢看來,中美「兩強」態勢已成,瀛台之會僅正式將「兩強」關係公之於世。隨著北京之軍、經實力日增,「兩強」政治將成為國際政治之主軸。這一事實已呈現在世人面前,北京不可能再謙讓,更不可能再視而不見了。

加州莊園會:爭議後必有妥協

習歐兩人2013年6月之加州莊園會代表雙方面對現實而採行之務實態度。此一妥協之態度延至2014年11月之瀛台會,代表雙方雖然不可能從而完全取消對立之意識型態。然而這「妥協」就是華府與北京關係上之關鍵字。

回憶2013年之雙邊關係,確實是有成績的。首先要提的是莊園會,雙方摒棄不必要之官式外交,而作了近距離之交談。從事外交工作之資深人員都瞭解交談重於談判。這是因為談判不但正式而且多為透明式。而交談則可真正談出些結果。如此習歐兩人在短短不到兩年中就有兩次長時間之交談,這在強國外交史上並不多見。而且中美間有那麼多相異之處。坦白、誠懇之交談自有其實質貢獻。

2013年7月10日至11日於華府舉行了第五輪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這一次對話收穫頗豐,也由而證明雙方確實在不同中求同,以確實保障己身之利益。可謂之為「妥協性之對話」。這就成為迄今雙方關係走向之模式。

令人注意的是美方在以往交談中必提出兩點異議,那就是人權問題及人民幣應立即升值,在現實面考量下,此次會談美方主動放下這兩個項目,改而追求共同所希冀達成之目的。

走向世界:北京特有之戰略經濟步伐

對華府而言,北京之升起,著實難以應付。要想發動「圍堵」政策,又有其難處。然而就此坐以待變,眼看北京承續其在冷戰期間主導開發中國家之關係,又是擔心又是害怕。因為西方專家或認為「……自此之後,中國有可能就主導全世界」。這句話,美國人不愛聽的。

然而這兩年習近平治國之下,中國在對外交往上,不時有令人驚歎之舉,茲舉數例為證。

北京善用國際組織、雙邊關係及創造機會這三項策略加強對外關係。先談國際組織,其中有的如「上海合作組織」及「中非合作論壇」等均是北京所創設,其主導會務之特性自不在話下。值得注意的是「上合」的主要國家系中亞四國。主要會務當與此四國有關,中、俄雖非中亞國家,卻是重要成員。而「中非合作論壇」更是在北京主導下之非洲團體,其成員來自45個國家及地區,重要性由此可見。歐巴馬有鑒於此,立即於2014年邀請了將近50位非洲代表,以投資之餌誘導非洲代表傾向華府。

第二種是自成國際論壇,例如「博鰲論壇」就是一個相當成功之範例,此一論壇成員不單是政府官員,也有企業領袖、專家、學者與會,其影響力不會一時之間就看得到,然而卻是項長期作為,定有效能的國際論壇。

第三種則是以金融及經濟為主體之國際組織,例如「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就是一例,北京此議一出,頓成金磚五國之首,意欲與IMF及世銀別苗頭,再明顯不過了。因為此二國際組織均在華府監控之下,要削弱美之世界影響力,由金融業起,會使得美國的全球化金融活動有所受限。另外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定之初衷亦復如是。

綜上可知北京要突破美方之「圍堵」,最有效的萬全之策就是從金融及經濟面作起。

美媒體唱衰中國

習歐會之確切收穫可分成兩方面。是為加強中美關係及全球發展。

本會承續2013年6月習歐「加州莊園會」之基礎,加以凝固成形,確立「兩強」之關係。而美媒慣於唱衰北京,也及時地斷言「中美之間之大國關係甚難維持」,令人不解地是美媒除唱衰中國之經濟、人權等事項外,如今眼見習歐關係有了進步,仍對北京再作無情批評。

最令人側目的是素講溫和之《時代》雜誌,在連續兩期以占中為題之封面故事中,長篇累牘地批評北京無視人權,命令香港政府採行不當手段鎮壓學生。而今正值歐巴馬訪京時,於2014年11月17日出版之該刊做了再一次地抨擊。這一期事實上有兩篇與習歐會有關的文章,其中一則為封面故事,其標題就是「習皇帝」。

此文重點在強調中國之多重問題,如貧富不均、貪污橫行、破壞環境等,當然人權問題也嚴重。美媒認為問題出在中國「一意要當世界強權,卻不負責任」。同期另一篇文章則以誇大之標題「陰影降至中國」,對中國金融及經濟大加抨擊,認為最終將「陰霾籠罩中國」。

另外一些媒體則偏重有關北京政府對占中運動之立場,在這一問題上,於習近平、歐巴馬共同記者會時,就有人提問美方是否有採取金援資助占中人員,據《華爾街日報》所述,歐巴馬在此問題上,言語小心,雖然否認美國參與行動,然而也不敢過分提及人權普世價值,只好說了句中性的話,那就是「美國並不希望中國在各方面都追隨美國模式。」

圓滿之重大談判

習歐會完成數項重大國際談判,並立即宣佈實施,這些項目不但對中美兩國至關重要,而且更將影響到全球,可說得上是雙方迄今為止最重要的一次會談,其重要性及影響幅度之大在歷史上有其定位。

就雙方立即有感的是相互放寬簽證。其詳細要點如後,美允諾將大陸民眾赴美從事商務及旅遊可得10年簽證。而學生則可得五年簽證。中方亦承諾比照美方優待方案推出平等互惠共識。此一改變之影響可謂立竿見影,在雙方留學生人數的增加顯現出來。

根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2014年11月17日公佈之資料,目前在美留學來自全球各地學生約有90萬人。其中來自大陸的多達27萬人,其它地區依人數多少為印、韓、沙烏地、及中華民國(約兩萬人)。

美國學生留學它國者則約有29萬人,分赴英、義、西、法、中等國。經過此次中美在簽證上採取互惠,可以預見的是自美赴中之留學生將逐漸增加,而自中赴美之商務及留學人員將快速增加。

日後先經商、留學再辦移民手續的中國人會大幅增加。長期而言,雙方關係將更緊密,因為移民人數增多到某一數量時,自然地影響當地政治生態,對其外交政策多少會有所影響。

中美全球性談判有收穫

習歐兩人利用此次相會,對幾樁有關全球性事務,有了清楚之交代,其中第一項引起世人矚目的是「資訊科技商品降低關稅協議」,此協議將交付具有54個經濟體為成員之「資訊科技協定」談判簽署。此一協議是17年來在「世貿組織」架構下之重大成就,為舉世所盼望,如今中美完成初簽,其他各國再簽畢,此一跨時代之重大協議就算完成了。

這一次協議成功證明「兩強」是存在的事實。儘管中方對此稱謂並不熱衷,然而事實擺在眼前,那就是中美合作就有解決一級世界大事之可能。也就是說自此之後傳統之以美國為國際關係之主軸,將逐漸地需要北京之背書,才有可能成為國際行為之準繩。

另外一個隨之而來之現象,國際關係之核心就是經濟問題,此一協議完成,一旦付諸實施,則可在全球興起1,900億美金之GDP。而使得這54個經濟體由而蒙受可觀之利益。這也就是為何此議一經成立,舉世各國皆為之雀躍。台北亦可因此在對大陸輸出面板等高科技產品省下約240億台幣之關稅。

同樣具有重大意義與共識的是「排碳協議」之簽訂。此一協定之細節如後:第一、中國承諾,在2030年開始不再增加碳排放量;同時將非石化燃料占能源比提高到20%。第二、美國則承諾在2025年之前,碳排放將比2005年減少25%至28%。

除此之外,兩國並就避免在亞洲發生軍事衝突達成協議。其一是在重大軍事行動前知會對方;另一項為海上與空中遭遇之行為準則。對於兩人能順勢在如此重要大事上有所協議乃是世界大事。

《紐約時報》則認為「此一成果,非比尋常」。《華爾街日報》亦表示讚揚雙方之成就。在兩岸方面,歐巴馬重申「一中政策」,樂見兩岸關係穩定發展。

北京走向世界之新概念

習近平利用此次APEC年會召開之際,藉機端出了好幾項引起世人注意之新概念,其中之一就是推出「亞太自貿區」,(FTAAP),事實上此議是加拿大政府2004年提出,也受到北京熱烈響應,如今北京成為主要推動者。希望能在2025年前完成準備而成立,由於這一想法有似與APEC唱對台,所以在美國澆冷水下,北京在推動吃力。

儘管如此,北京仍會積極投入促成之力道,究將如何,就看未來發展了。事實上,FTAAP有其成立之必要,因為美方主導之「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會員太少,僅容與美友好之國家。另外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則未包容太平洋諸島國,不夠完備。故應有一個涵蓋亞太之國際組織。由於美國頻澆冷水,北京是否如願,只有時間來證明了。

美國對此議確有保留,然而又不可能立即否決。只好利用拖字訣,提出在2016年先通過「亞太自貿區路徑圖」再作他議。目前能作的僅能資訊共享,共同從事策略性研究。套句老話,就是「以拖待變」。

「一帶一路」聯通策略

習近平在會中另外約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加上蒙、寮、柬、緬、孟加拉、巴基斯坦及塔吉克元首,11月8日舉行一項名為「東道主夥伴對話會」,宣稱將建立「一帶一路聯通夥伴」。也就是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他曾在2013年出訪時初步提出此一構想。經濟帶是指中國與中亞等國共同建設道路聯通,貨幣流通:「絲綢之路經濟帶」。以為加強與東協互聯互通建設,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設若此計畫得能實現,對有關國家起了一個大的利多。因此可以這樣說,此一計畫不但有利各國,也對中國是一大誘因,因為如此一來,則可以將內部生產過剩之資源流出去,平衡地區經濟發展。當然最重要的是中國將真正地在亞太海上及陸上當上盟主,則美方籌設之「圍堵」政策將不攻自破。

對此一計畫具有高度信心的習近平在會上宣佈將成立400億美金之基金,作為發展「一帶一路」之融資平台。走向主導亞太區域經濟整合之大道,並在未來五年內提供兩萬名培訓人員之所需,以從事基礎建設所用。

除上述國際合作項目外,李克強並宣示RCEP仍在各國間討論成立之細節,預計2015年底前就可完成磋商,而在2017年正式成立。似此在亞洲就可能有兩個分由中美所主導之RCEP及TPP國際組織。亞太國際關係中將有一番新氣象。也證明中美均能各自主導一個重要之亞太經合組織。誠如中國外長王毅所說「中美之新型大國關係是正面的,也是和平的」。

試評歐巴馬北京之行

歐巴馬在美國2014年期中選舉後,立即赴北京參加APEC年會,實在是五味雜陳。一方面到訪中國,見到一位強勢之主人,語諺:「強龍難壓地頭蛇」,更何況這位地頭蛇才是真正的強龍。著名《經濟學人》雜誌就以封面故事很有幻想力地將習畫作中國帝王,還穿了有龍為證的龍袍,俄、美、日、印四國領袖排隊晉見。不知這四位先生看到此漫畫有何感想?

這漫畫生動地描繪出今日中國在世界之地位。歐巴馬來此「強龍」之家,心情想必複雜萬分,因為APEC由美創立,自柯林頓至今均由華府主導。不過這一次是在北京舉行,則習近平當然利用主人身份不會讓一小步給歐的。

歐巴馬的另一個心情必不會好的原因是;民主黨在期中選舉之大敗。立即將歐變成跛腳鴨。面對國內排山倒海的各界壓力,這跛腳鴨的考驗還不是在北京,而是完成亞洲行返鄉之華府,有唯恐天下不亂似的《經濟學人》還鐵口直斷:「事實上習近平對歐巴馬已無太多尊重。」

受盡雙重壓力的歐巴馬當然要力求振作,以避免在華府與共和黨抗衡時再發生致命之挫敗。他並且與印度簽署「糧食補貼協議」,這是為推動「貿易便捷化協定」再加與北京簽署了「資訊科技協定」及「減碳協議」這些都是重大成就,在「歐式健保」及移民政策上,歐一定會堅持己見,不會急與共和黨謀和,以破除自己之跛鴨形象。

結 語

中美兩國自1979年1月有了正式外交關係後,迄今已36年。在這期間,雙方關係多有波折,除了彼此思維各異,理念不同外,冷戰期間的敵對景像一時難以抹盡。在相互探試對方紅線後,終於能找到相處之模式,那就是「合作於實務,對立於虛擬」。

雙方將實體關係歸類於合作範疇。就在同一時刻,則將虛擬之論說,例如人權民主等口號對立起來。在這樣子的一個情景中,中美加緊經濟合作,以符合周邊國家所期盼之和睦平台。這也就是此次習歐的瀛台會長達五小時,此等馬拉松會談在國際關係中是不常見的。又如美方不樂見FTAAP成立,然而也未一刀就斬了下來,給予北京面子,以拖字訣先放在一邊。

就對立而言,中美都有所本,誰也不可能說服誰,然而又不能不說。於是有了在虛擬事務上就可放膽對立,如美方一定要聲稱人權、民主。就好像吃西餐最後一道鐵定是甜點,而中美會談不論主題是何,最後人權、民主四字一定出現,然而中方一定會以1955年萬隆精神之「不可干涉他國內政」擋了回去。

這就是中美今日之外交關係,雙方在乎的是實務,是經濟,而不是唱高調。中國一天天強盛,而美國也只好耐下性子,尋找一條讓雙方均可以接受的道路。

儘管雙方關係是「脆弱相連」之「同床異夢」,然而這一仍待考驗之兩國關係卻是當今最重要之兩國關係。因為這一關係不僅限於兩國之間,而繫於亞太,甚至於全球。

也因為這一特殊原因,中美之間和平相處是唯一可行之道,雙方應盡量去除意識型態,與周邊國家共謀福祉,而不是終日針鋒相對,紅眼以視。當然雙方不太可能有如親兄弟的+交好,不過也還是應該加強合作的空間,此次的APEC年會就樹立這樣一個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