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殖民問題與顏色病毒(上)

香港「占中」剖析
曾健民
(台灣社會科學研究會)


十‧一前夕,包括泛民和新加入的學生團體再度發起了大規模「占中」運動。在高喊「真普選」、「梁振英下台」口號中佔領街頭、築構街壘癱瘓交通,包圍港府,阻撓行政,甚至發展到議會不合作運動,勢在癱瘓特區政府;佔領行動從原先的中環擴大到金鐘、旺角各要地,警察疲於奔命又忌於使用暴力,只有徒手對峙,後來「反「占中」」的市民挺身而出,引爆了激烈衝突,使香港被撕裂的傷口赤祼祼地呈現在世人眼前。在一國兩制下已回歸17年的香港,竟然發生這樣的激進抗爭並且帶有反中離心色彩的事件,令人震撼又不解,深深衝擊每一個中國人。特別對台灣來說,今年3月剛發生過大規模的「反服貿」佔領立法院抗爭,糾結未理,余緒猶存,而且台灣與香港同樣曾經歷過殖民歷史(只不過台灣在70年前已回歸中國),現在又同在一國兩制的大歷史中,有相近的歷史心理背景,更令人憂心慼慼。「反服貿」與「占中」雖然都是政客與學生發動的佔領運動,看似相近又還遠,各有不一樣的歷史政治脈絡,然而兩相比較,相互映照,自然可看得更清楚。兩者都有內因、外因,事像紛亂,要怎麼看?事關如何認識在中美大交鋒下中國的一國兩制大問題。

13日中國主辦的APEC已圓滿結束,中國進一步取得了世界的發言權並啟動了亞歐非的大戰略,中美進入了「新型大國關係」;在這種新形勢下北京立即啟動了因為「占中」而延期的「滬港通」,以實力支持香港金融人民幣市場的國際地位,在這同時,「占中」也已成了強弩之末。再來應該「辨症下藥」,否則餘燼再燃必定更為猛烈。

一、「占中」運動起源

這個被簡稱為「占中」的運動,起源於2011年香港一些社運團體受紐約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影響佔領了香港金融中心中環而起。由於它帶有佔領華爾街運動的色彩,有反資反金融寡頭民主運動的要素,雖然也帶有反特區政制的內容,仍受到主流媒體的批評,也受到泛民和本土派的冷落,最後遭警方清場而告終。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政客、學者、律師等專業菁英,開始祭出「爭民主」、「真普選」的口號;「占中」一旦披上了西方普世價值的道德外衣,內外主流媒體便爭相吹捧,泛民等反梁振英特首反特區政制的政黨,還有反中「捍衛香港核心價值」的本土派,都紛紛騎劫「占中」運動。9月28日,學聯、學民思潮等學生團體發動罷課加入「真普選」示威行動,使「占中」運動範圍擴大並升高對立。

學生的行動一開始就出現了在烏克蘭、埃及等「顏色革命」常見的「非暴力革命」色彩,當抗爭符號黃色雨傘被策劃出來並佔滿街道時,西方主流媒體還有抄襲西媒的台灣媒體便連篇累牘地將「占中」描繪為顏色革命的香港版——雨傘革命。譬如,美國《時代》雜誌就以抗爭者舉起黃雨傘的照片,配上「雨傘革命」的標題作為封面;媒體也開始大幅造神運動,大肆吹捧黃之鋒、戴耀廷等檯面人物,並宣揚其民主理念。「占中」與媒體互為激盪,逐漸脫離其原初的性格,質變為顏色革命。雖然參與「占中」的人紛紛否認顏色革命,說運動是自發的,只是爭民主,但從運動的內容還有幕後美國推動的議程來看,即便不至於演變成「革命」,至少可說是香港版的顏色「動亂」,或者正確地說「顏色病毒」。

二、香港一國兩制的矛盾

從更大的視角來看,「占中」運動本質上是香港一國兩制內含矛盾的爆發。一國兩制是人類政治史上一個創造性的制度,是中國現代歷史與現實的必然,也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然而它畢竟只是一個粗略的政治框架設計,具體的內容還是有待歷史的實踐。現時,香港一國兩制中的「一國」,指的是香港主權治權回歸中國,它表現在國防外交歸屬中央主掌,還有一個由中央人大通過的基本法規範特區政府;「兩制」,指的是香港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問題在這個香港資本主義制度不是一般的資本主義,而是經港英殖民長期統治過的扭曲的殖民地資本主義,「不變」就是指繼續保存和延續這種統治香港的制度。17年的實踐,出現了問題,問題在哪裡?首先,雖然英國交出了香港的主權和治權(只是部分),但是英國的資本並沒有撤退,英資仍然在香港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從1983年中英談判開始,港英政府就悄然讓渡了經濟權,使國際金融資本逐漸接管了香港的經濟管理權,特別是財政金融貨幣的管理大權。實際上香港的政治主權雖然已經回歸,但是經濟主權還沒有回歸。在內外既得利益集團的強力運作下,香港形成了一個隱形的超級地租經濟,根本上扭曲了香港社會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這是香港社會極端不平等的根源。其次,回歸後原有的殖民地官僚或代理人並沒有改變,據報導,在這次「占中」運動中港府有幾名局司級官員甚至高級警官表面擁護中央,但私下與「占中」分子勾結,是「紅皮白心」。第三、一國兩制下,等於維護著香港極端的自由主義資本體制,香港的勞工連一般的集體談判權和最低工資規範都沒有,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下,使資方可任意剝削勞工。第四、雖然主權回歸了,但殖民地意識並沒有改變,西方價值深入人心,產生了畸形的高等華人心態;還有由於過去內戰南逃的難民歷史背景,再加上香港在冷戰期處於美英和蔣對大陸工作的前哨,反共恐共的社會心理根深柢固。第五、英國政治勢力撤退後,接手的是美國,美國在香港維持了龐大的領事館,共有一千多個工作人員,以只有七百萬人口的香港來算,每天在香港從事政治工作的美國人密度堪稱世界之冠,它的工作範圍當然不只在香港,還包括大陸和台灣。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