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峰會後兩岸關係新變數

陳建仲
(陸委會諮詢委員)


APEC中國展現大國實力

當北京成功舉辦2014年亞太經合會(APEC)後,再也沒人能質疑中國崛起的事實;然而,中國崛起對兩岸關係將帶來何種影響,華府和台北當局對現狀的認知明顯存在嚴重落差,這可能造成美國和台灣在因應新局時採取舊思維,從而可能犯下難以彌補的錯誤。

什麼是兩岸關係新變數?日本《外交學者》11月一篇文章坦承在APEC、東亞峰會和G20峰會後,中國已然躍升為全球領袖。隨著中國即將從國內及國際事務騰出手來,把巨大能量投射在改變兩岸關係舊框架之際,台灣九合一選舉對大陸政策溫和的國民黨選前封關民調預測,卻遭遇和美國民主黨期中選舉一樣空前的慘敗,綠營泛獨派勢力聲勢大振。但不論是華府或台北當局卻不願或者因認識不足,對眼前隔阻大陸勢力的政策堤壩,即將承受北京海嘯般力量衝撞的現實,沒有準備;甚至台灣泛綠陣營重新掌握政治優勢後,很容易和美國保守黨反中勢力的紅潮一拍即合。而這樣的結合,可能進一步激化台灣「太陽花」和香港「占中」運動所呈現的,繼續採取和北京強硬對抗的舉措;三力對激,兩岸關係可能衝擊出大浪潮,甚至出現「一錘定音」的新變局。

在APEC北京峰會上,習近平宣佈啟動和推進亞太自由貿易區進程,成功促成大會發表《亞太經合組織推動實現亞太自由貿易區路線圖》。中國清楚告訴世人:中國的民族復興不是一場夢,而且「中國夢」將擴展成「亞太夢」,中國不僅要帶領「亞太世紀」的建構,未來在「一帶一路」的引導下,中國的影響力將覆蓋全球。

這次APEC北京峰會上,崛起的中國讓世人較清晰的看到,它的能量投射在重要國際組織上所產生的作用:

1.日相安倍不得不低下頭來,承認中、日關於釣魚台主權存在爭議,主動爭取會晤,解除和習近平零會面的尷尬。中日重返戰略互惠起點,暫時緩和東北亞局勢,讓飽受經濟衰退折磨的安倍,重新點燃打開中國市場的希望。此外,習近平與越南國家主席張晉創進行雙邊會晤,有意緩和南海島嶼主權爭議;但中國只和菲律賓總統阿基諾簡短交談,反映中國在保衛東海及南海島嶼主權上有不容妥協的強勢。

2.中、俄在APEC會外,簽署西線天然氣合約,國際媒體形容俄羅斯進一步依賴中國的「挽救」。另外,中方邀請七個涵蓋中亞、南亞、東南亞等區域非APEC成員領袖與會,參加互聯互通夥伴關係對話會,顯示中國要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新絲路」這「一帶一路」,擴展為建構「亞太世紀」的主戰略。

3.中韓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帶頭為亞太自貿區發起衝擊;APEC落幕後僅一周,談判10年之久的中澳FTA也在17日順利簽署。中國在APEC會議期間宣佈出資500億美元,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再投入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融資支持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和產業合作。中國以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和美國倡導的「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打擂台,成功挑戰美國在亞太貿易主導權。

4.早在APEC峰會前夕,中加宣佈在多倫多建立北美第一個人民幣離岸中心,將人民幣挑戰美元的戰略據點推進美國「後院」。加上早先成立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洲投資銀行、絲路基金、上合組織銀行的出資額及其他援助和貸款,合計至少達3,000億美元,顯示中國為搶佔後金融危機時期的全球金融治理權不惜出重手,佈局全球金融秩序的意圖已昭然若揭。

5.原本不被看好的習歐會,意外有了豐碩成果。歐巴馬總統行前親自宣佈美中互相大幅延長學生和旅遊、商務簽證的有效期;兩國元首12日宣佈中美雙邊投資協定,達成兩項「建立軍事互信機制」(CBM)協議;並聯合發表關於氣減少碳排放的聲明,這是攸關全球氣候變化談判進程中最重要的雙邊共識。此舉為兩國建立新型大國關係具有示範效益。在APEC甫結束,中美兩國就傳出延宕17年的資訊科技協定(ITA)就擴大降低科技產品關稅達成共識,12月在日內瓦交付ITA54個經濟體談判簽署後,將為美國帶來六萬個工作機會,說明中美兩方在競爭博弈的同時並非一定是「零和遊戲」。

兩岸均勢已被改變

如果進一步把眼光聚焦到海峽兩岸的均勢結構,不難發現,台海現狀已經改變:

1.美國長期軍事盟邦,經濟疲弱的日本,無力支撐美日安保條約應有的軍事強權,在釣魚台爭端中,過去由日方獨自巡護的現狀被北京突穿。美、日被迫默認並容忍中國維護釣魚台主權象徵性的作為。中日簽署四項協定,南韓經濟和中國進一步融合,中韓關係壓倒日韓關係,美國東北亞鐵三角戰略難以運行,讓中國可以從釣魚台對峙中抽出手來。

2.中澳簽署自貿協議,習近平成功訪澳,兩國關係大幅躍進;新加坡進一步加深和解放軍建立軍事合作關係,並且作為創始國,響應北京發起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中國積極和越南修好,緩和南海局勢;印度莫迪新政府欲藉中國經驗實現轉型,大幅改善和中國關係,爭取中方投資;不顧美國反對,執意要加入中國發起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中國早已取代美國,成為幾乎所有亞洲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從而美國「轉向亞洲」政策兩大基柱:在軍事與安全上,加強與東亞國家的軍事聯繫;在經濟上,推進跨太平洋夥伴協定談判(TPP),以取代APEC和WTO,重新取得亞太經濟主導權的策略,短期內無法實現,讓中國有更多的能量轉移到處理香港和台灣問題上。

3.歐巴馬在北京記者會上說,美國「轉向亞洲」政策不是要圍堵中國大陸,而是透過行動表示要大陸成功,鼓勵地區盟邦與大陸維持強力的合作關係;美國如果要在面對全球挑戰時引領世界,就需要大陸這個夥伴。習近平說中美擁有廣泛共同利益和堅實合作基礎,雙方應該擴大和深化經貿、兩軍、反恐、執法、能源、衛生、基礎設施等重要領域務實合作,為兩國關係注入新的動力。未來美中關係將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加上美軍不再對解放軍擁有壓倒性的絕對優勢,而且美國政治兩極化造成強大的破壞力,未來將進一步顯現,將使華府在面對台灣問題時,可操作的空間和籌碼,實際上正在快速壓縮和流失。

中國不僅抵擋了美國轉向亞洲戰略的壓力,而且進一步挑戰美國在冷戰時期,建立在軍事同盟和經濟同軌雙拉力下的亞太安全結構。當中國從內政和外交事務中騰出手來時,將擁有影響兩岸關係未來走向較多的發球權和力道,甚至在軍事力量進一步強化後,可能取得決定性優勢。但美國中期選舉歐巴馬總統飽受對中國軟弱的批評,共和黨紅潮席捲參眾兩院和州長選舉之後,過去小布希總統時期當道的「新保守主義」,應會再度籠罩國會山莊,眾議院「台灣聯線」的成員勢必在台灣議題如對台軍售上施加更大壓力。

共和黨紅潮和民進黨綠潮再起

台灣「九合一」選舉如國民黨敗陣之後,立法院外有「太陽花」學運虎視眈眈、內有民進黨制肘,馬英九在剩餘任期,在兩岸關係上已很難再有重大作為。但民進黨軍心正盛,軍威重整。從而華府反中陣營和民進黨等泛綠陣營,很可能再度找到聯合出擊的新形勢。待2015年中總統選舉藍綠各自起跑後,後馬時期的兩岸關係,正隱藏著令人不安的重大變數。

其中,最大的變數也是最大的危險因數潛藏在台灣新的政治光譜中,如此次九合一選舉,綠營地方執政統治人口首度大於藍營,過去綠營不敢推動的統獨公投,對獨派出現致命的吸引力,民進黨會不會在獨派壓力下,再度拿公投作文章?而一旦藍綠版塊在2016年總統選舉中也出現新的位移,綠大於藍,北京將如何面對台灣新的變局?

過去,華府和台灣當局最大的共識在迴避兩岸政治協商。馬英九雖然曾一度力推兩岸簽署和平協議,但在綠營強烈阻撓和華府的疑慮下,政治議題的對話都無法啟動。然而,隨著情勢的變化,不論是綠營或者華府涉中、涉台的智庫都應思考,當前兩岸關係的緩和,是建立在馬英九構築的「外交休兵」和ECFA兩岸經貿交流合作機制;一旦這個機制被破壞,台灣將面對北京排山倒海的外交壓力,被區域經濟整合邊緣化的壓力。如果民進黨蔡英文竟然再度走回陳水扁執政時期,衝撞式的兩岸政策,屆時,北京可能不容華府出手,而是直接干預、反制。

實際上,馬英九要推動兩岸和平協議不但有其急迫性,而且對台灣未來發展、穩定兩岸和平關係重大。兩岸必須將外交休兵、海峽中線的海空航行共同行為準則,經由協商確定下來,然後,才能解放兩岸進一步深化經貿、文化往來的阻力,台灣現狀不至於被北京以硬實方片面改變。民進黨及華府若干涉中、涉台智庫,以偏狹的視野、不務實的中國觀,處理台灣迫切的關鍵性發展,束縛台灣經濟成長的動能,實際上是讓台灣談判籌碼快速流失,而且可能即將面對難以抵擋的壓力。

2016年,習近平第一任的尾聲,台灣正面臨政黨重新輪替的白熱化選戰。北京必須思考,台灣的政治光譜,不必然是藍大於綠;而對兩岸政治協商排拒的華府和台灣民進黨泛綠陣營等也必須思考,拖延協商對台灣是否有利?一旦兩岸關係重新走上對抗格局,誰能收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