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係破冰

習近平接見安倍晉三
的因素評析
黃頌顯
(明道大學日語系助理教授)


李克強、安倍握手寒暄

中日關係降低至冰點的歷史事件應回溯至2012年4月,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將釣魚台列嶼國有化。石原慎太郎在美國華府提出東京都將購買釣魚台所有權,抗議日本政府保衛釣魚台主權不力。當時日本執政的民主黨野田佳彥內閣,也宣佈日本政府將釣魚台列嶼逐步進行國有化,引發中日關係緊張。石原的目的是希望拉美國介入中日釣魚台問題。

同年8月15日,大陸爆發反日集會遊行,次日擴散至全國。9月9日,野田首相與胡錦濤主席在海參崴會談。然而,9月10日日本政府仍決定購買釣魚台列嶼,並於11日向島嶼所有權者購買。隨即再度引發大陸大規模反日遊行,18日,再次擴散至全國。23日,中國宣佈停止中日邦交正常化40週年紀念活動。

此時,中國政權正處於交替時期。11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黨大會,習近平當選總書記,展開10年「和平崛起」的發展目標。16日,野田首相宣佈解散眾議院。12月26日,安倍晉三內閣成立。

祭出鳩山由紀夫「友愛外交」

2013年起,中日展開軍事方面對峙。2月5日,中國海軍船艦在公海上以管制性雷達對準日本海上自衛隊護衛艦,日本向中國抗議。

3月,中國領導班子政權更加鞏固。3月5日至17日,中國召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會議第一次會議,習近平為國家主席,李克強接任總理。在日本方面,7月21日,日本自民黨也獲得參議院選舉勝利。

2013年11月23日,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會(三中全會),大陸宣佈畫設東海防空識別區(ADIZ—Air Defense Identification Zone),與日本的防空識別區大幅重疊。11月29日,美國准許美國民航機向大陸提交飛行計畫。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的資料顯示,2013年中國三次與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會面。鳩山任內提出親中的「友愛外交」。分別是1月16日,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會見鳩山。其後,8月3日國家副主席李源潮;12月24日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的三次會談。從鳩山的三次訪中看出,日本希望盡速緩和兩國緊張關係。

然而,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中方採取堅決立場應對。國務委員楊潔篪、全國人大及全國政協外委會負責人和外交部發言人分別發表談話,嚴厲譴責,外交部長王毅緊急召見日本駐華大使木寺昌人、中國駐日本大使程永華約見日本常務副外長齋木昭隆,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和強烈抗議。

中國強化愛國主義教育

面對這一情勢,中國2014年2月27日中國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中國一反之前民間發聲方式,將對日的歷史問題提升至國家層次。

日方不甘示弱,放寬輸出武器限制。早在1967年佐籐榮作任首相時,曾立下「武器輸出三原則」:亦即不向共產主義國家、聯合國決議認定禁止武器輸往的國家、國際紛糾當事國或可能成為當事國的國家出口武器。

而現今演變成對國際機構的武器出口,允許日本武器廠商取得外國廠商給予生產證照所生產的零件出口,鬆綁管制。2014年4月1日,日本內閣正式廢除「武器輸出三原則」,改行新的「防衛裝備移轉三原則」,修訂「政府開發援助大綱」。日本安倍貫徹其提出的「積極的和平主義」,往「正常國家」邁進。

7月1日,日本又提出「解禁集體自衛權」。軍事的強化與否,涉及日本憲法第九條「和平條款」的解釋。因此,外界認為安倍可能選擇釋憲優於修憲。安倍如果能掌握國會三分之二的多數,與一半的公投,將能合理的修憲。但以現在的情勢,只能釋憲。解禁之後,日本雖能符合美國期望,參與世界軍事維和的事務,但日本也不一定完全聽命於美國。例如2014年安倍對北韓放寬制裁即是一例。

在集體自衛權的三要件修正案方面,公明黨北側一雄副代表支持高村正彥的修正案。6月24日協議會協調順利。修正的重點在於日本即使未受到攻擊,為了阻止他人的攻擊,可以出兵。7月1日臨時內閣會議決議正式修改憲法解釋。列舉了新行使武力的三大條件。第一、日本受到武力攻擊或與日本有密切關係的他國遭到武力攻擊,國民權利有徹底被顛覆的明顯危險;第二、為排除此危險、保全日本存立、守護國民,已無其他適當手段;第三、武力行使應僅限於必要最小限度。若中國與周邊國家發生領土衝突,日本是否能出兵等問題,則留下解釋空間。對中國的意義而言,日本從「專守防衛」到「主動進擊」,日本的改變是在有疑慮之下改變,增加日本派兵介入戰爭的機會,也增加日本人士兵傷亡的機會。日本國內內部自民黨與公明黨逐漸形成共識,脫離傳統的防衛軍事思維。2014年8月5日,日本發表2014年版《防衛白皮書》,稱中國加緊擴大海空活動,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是單方面改變現狀,可能導致事態升級並引發不測。

7月6日,在「防衛裝備移轉三原則」下,安倍首相與澳大利亞總理艾伯特(Tony Abbott)簽署《防衛裝備轉移合作協定》,日本承諾提供潛艦技術。日本從未與任何國家簽署軍隊互訪協定,此為首例。

9月,安倍政權又進行了第二次內閣改組,目的在於穩定政權,以替明年自民黨總裁選戰鋪路。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石破茂離開自民黨幹事長一職。安倍晉三2014年9月3日的內閣改造中,幹事長人選決定讓谷垣禎一法相擔任。谷垣在自民黨在野時期,曾擔任自民黨總裁。由總裁再度出任幹事長是特例。目的是希望藉重谷垣的人脈,替明年9月的自民黨總裁選舉做準備。在安倍內政穩定之下,反過來就是要爭取外交上的亮點,自然替中日關係摩擦增加改善的契機。果不其然,安倍主動釋放友好訊息。當然,其後日本還有一個政治盤算就是進入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此外,日本內部也有高漲的民族主義問題。《紐約時報》就以日本的茶黨(日本會議)為題,描述日本右翼勢力的興起。19名第二次內閣改組中,有15名來自「日本會議」的成員。其主導人物石原慎太郎強調要與美國平起平坐,恢復日本的榮耀,包括強軍、推翻美國主導審判的歷史。2014年10月17日,「大家一起參拜靖國神社國會議員會」110人上午集體參拜靖國神社。包括首相助理衛籐晟一。在中國方面,「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就日本議員參拜靖國神社等答記者問」中,中方對日本國內圍繞靖國神社出現的消極動向表示嚴重關切和堅決反對。中國對日本外交有個顯著的特點,即是「立即反應」、「立即處理」,以為日後留下爭論的依據。

中日關係降至冰點,一言以蔽之就是圍繞在歷史問題上。不管是靖國神社參拜問題、慰安婦問題、釣魚台列嶼問題都是歷史問題。日方如何看待歷史問題,成了影響中日關係變化的重要因素。

APEC峰會中日關係破冰

在雙方如此的緊張關係下,「歷史問題」是否有妙計可解。2014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APEC會議,提供雙方和平的契機。7日,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與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長谷內正太郎會談,達成改善中日關係的「四項共識」。包括遵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原則和精神;正視歷史;理解「存在不同主張」;利用多邊、雙邊各種渠道,建構政治互信。10日,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見安倍晉三30分鐘,打破兩年半雙方領導人未會面的困局。

中國向日本提出要求安倍任內不再參拜靖國神社,以作為雙方領導人見面的前提條件。中國要求日本承認釣魚台列嶼問題「雙方存在歧見」,日本以「各自表述」方式處理。中國也希望安倍任內「自製」,不再參拜靖國神社。安倍表示會承繼歷代內閣對歷史認識的立場。此外,中日雙方的會談,更重要的具體結論是建立海上聯絡機制,將雙方會談「再制度化」,減少雙方日後軍事衝突誤判的可能性。

從東亞國際政經地位的角度分析,中國現今已站在國際舞台第一線。去年2013年在印尼舉行的APEC會議中與會領導人合影方面分析,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被安排在第一排中間,安倍在第二排,可見一斑。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為何會選在此時見安倍晉三,可從三點因素分析。第一、APEC聚會期間大國領袖雲集,中國東道主希望塑造新的東亞國際政經和平架構,中日關係友好能補齊此一缺口。第二、中國領導班子現今在政治上強調「依憲治國」,經濟上強調「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新海上絲路),持續發展,對外和平友好將能有效強化政權的穩定性。第三、中國知道,日本要進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定需要中國支持,但近來日本有國內選舉、美日國際關係等因素考量,也並非一朝一夕即能改變,不如透過協商,反而能創造中日和平契機。因此,中國對「亞太和平安全」的堅持態度,無疑才是此次雙方破冰的關鍵,也就是從大局著手,邁向和平。今後中國對日外交回歸以「溝通交流」為主軸,「軍事外交」為輔。中日雙方領導人的智慧,化解了此次長達兩年半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