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韜光養晦中奮發有為

從物質的周邊到尊嚴的雙邊
石之瑜
(台大政治系教授)


是奮發有為還是繼續韜光養晦

習近平在2013年10月24日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闡釋中國夢對周邊外交工作的意義時提到,要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周邊外交,把中國夢同周邊各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願望,同地區發展前景對接起來,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中國夢的內涵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但是培養周邊國家人民從參加到欣賞再到感同身受,談何容易?果然,這樣的願望產生了串串漣漪,在國內外同時引發關於中國崛起與中國威脅的新辯論,並不為奇。

如同中國夢賦予中國人民尊嚴,命運共同體的營建理應提升周邊國家人民的自尊。不過,目前中國夢所欲分享的果實主要是經濟的,則周邊國家人民在與中國人民共同生活更緊密之際,形成的是傾向於物質化的自我認識,反而讓自己在命運共同體中疏離於本民族。甚至在國內,港、台在飽嘗放權讓利的甜頭之餘,抵抗聲浪依舊甚囂塵上,恰與當地人的自尊遭人中傷而動搖息息相關。明乎此,便能解釋周邊各國雖然無不享有參與中國崛起的果實,但有的反而滋生警覺,以至命運共同體意識尚言之過早。

新辯論油然而生。首先是包括來自周邊國家在內的國際輿論,認為中國夢的提出反映了中國崛起之後日益驕傲的心態。他們揣摩中國在與美國爭霸過程中,意圖建立亞洲的門羅主義;在全球治理的問題上,更加抵制普世價值;具體則在烏克蘭問題上,藉機與俄羅斯結盟等等。這些質疑刺激了國內的外交思想辯論,面對中國威脅論盛行不輟的印象,到底中國應該隨著國力崛起而奮發有為,還是繼續韜光養晦,就也成為我們自己爭執不休的焦點。

韜光養晦所提醒的外交政策,是確保和諧,與周邊國家盡量求同存異,避免爭論,以維持穩定互惠,因此須與周邊國家互訴核心利益,否則變成中國自說自話。中國過去在尊重周邊國家核心利益這點上做得好不好,自可訴諸公論,不過在建構和諧世界的道路上,中國本應對周邊國家的核心利益更為敏感才對。當韜光養晦行有餘力,遇有機會可以提升對周邊國家的影響時,自然不妨有所作為,不過這不是外交戰略的主軸,主軸是和平發展,不爭論。

中華民族與周邊國家共命運

相較於韜光養晦,奮發有為的周邊外交要更積極分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與周邊國家建立命運共同體,但這絕不意味周邊國家的核心利益失去重要性,因為,奮發有為的使命之劍既出鞘,周邊國家的命運也應該成為中華民族的命運。但站在周邊國家位置,就難免產生不信任感。在周邊國家的設想中,與中華民族的共同命運可能暗示著自己主體民族命運的重大變化。所以,細膩追蹤周邊國家歷史文化在現代化道路上的掙扎摸索,讓中華民族加入他們的奮鬥,比吸引他們加入中華民族的奮鬥,或更符合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中國夢當然不是物質的,但終究要建立在物質力量高度發展的基礎上,而當前設想與周邊國家之間建立命運共同體,也是以分享發展果實,讓周邊國家在追求發展的道路上共蒙其利為主,並不主張周邊國家變成中華民族成員。也就是說,命運共同體的主要內容尚止於經濟命運的共同發展,因此缺乏在思想上的意義,猶如是順便建立的,並不像中國夢那樣帶有令人充滿渴望的精神價值。質言之,這是以物質上的好處來化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周邊國家可能帶來的心理壓力。

由於周邊國家的歷史進程迥異,對中國的立場態度向來各有不同,也與時俱進的在變化。從南到北,就包括像緬甸、越南、朝鮮、蒙古這樣彼此因為與中國近代關係有天壤之別,而對中國抱有不同觀點與情感傾向的國家。因此,與他們之間建立命運共同體意識,就必須在雙邊的認識基礎上各自發展,而不能一刀切地仰賴經濟利益加以統合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途中。即使強調的只是經濟利益,他們經濟體性質的迥異,各自與中國形成命運共同體的安排也必然南轅北轍。

就像中華民族是多民族國家一樣,周邊國家往往也是多民族國家。如緬甸,不但是多民族國家,而且是多民族整合不完全的國家,中緬邊界的民族多雜且互動頻繁。然而,當代史上的中緬關係基本維持和諧,超越了意識型態、冷戰、國有化、內爭、邊界意外等等因素帶來的立場不同或潛在衝突趨勢,因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對緬甸固然沒有精神號召力,也不形成重大挑戰。至於中國經濟發展對緬甸造成的壓力,主要是在於突顯了緬甸處在發展與環境之間的兩難抉擇,中國夢同時是緬甸的機會,也是問題。

勿給美國見縫插針機會

越南與緬甸大為不同之處,在於越南自古傳承儒家文化,甚至在歷史上還曾有很長時間與中國同屬一國,雙方之間數度征戰,近30年更是迭有齟齬。故在中國崛起過程中,越南所浮現的歷史記憶與命運共同體意識大相逕庭。倘若再加上經濟緊密聯繫,更不能不產生抗拒防範心理。即使是在共同的近代史脈絡下,越、中很容易對彼此民族尊嚴設身處地,但相對小的越南從政治上對中國擺出某種抗衡姿態,是越南建立民族認同所需,因此就給美國在戰略上見縫插針的機會。

如同越南,朝鮮的儒家文化傳統自不待言,同時,朝、中之間革命傳統情誼不僅存在領導階層,也已是冷戰以降所制約的角色責任。不過,朝鮮面對美國與日本的敵意及統一問題,處境大不如越南寬鬆,且主體性受到藐視,也因此其政策往往與中國的和平發展策略發生扞格。朝、中之間其實正在經歷命運共同體的解除,現在再度試圖通過中國崛起的示範與帶動,將朝鮮重新整合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對政治經濟都陷入孤立,因而對自主意識特別敏感的朝鮮而言,卻產生飲鴆止渴的顧慮而裹足不前。

為擺脫過度依賴中國,朝鮮始終寄希望蒙古。蒙、中關係的起伏不亞於越、中,但蒙古作為統治過全世界的驕傲民族,挾其面對農耕文明截然不同的遊牧文明,並無越南那種在文化與經濟交融的雙重向心力下,失去政治尊嚴的焦慮。蒙古與世界無爭,唯獨與中國存在冰凍三尺的歷史恩怨,以及因雙邊投資開發及移民工帶來週期性的誤會。蒙古如緬甸,既不會畏懼中國夢,也不至趨之若鶩;然而對中國存在循環辯證的好惡之情,在物質化的經濟升溫中仍有產生後座力的隱憂。

韜光養晦的奮發有為

其他周邊國家情況各異,大如俄羅斯或印度,強如日本,南有東盟國家,西有上海合作組織國家等等,照理想都與中國形成命運共同體的話,則美國對中國的圍堵,不但不會造成威脅,反而有助於那些尤其是身為小國的周邊國家,化解他們在兩大之間難為小的困擾,他們若同時與美、中交好,豈不是更能穩定中國周邊?不過,這談何容易?而打造這樣的命運共同體,又豈是單靠從物質化的經濟挹注能畢其功的?

奮發有為的自許,須對每個鄰邦的需要採取集中注意力的呵護。要讓雙邊關係從政治顧慮中淡出,首先便是確保彼此尊嚴,讓緊密結合的經濟與社會交流,有益於鄰邦提升其自身的文化主張,鞏固其正面的自我認識,方能避免中國夢發生異化,徒然淪為物質性的勢力範圍擴張。2014年以後,開始流行點穴外交的概念,即元首出訪應集中心力於一個特定國家,在雙邊關係框架下奮發有為。相較於一刀切的多邊關係或抽像的周邊關係,集中於雙邊關係的做法,更能保持韜光養晦。

一旦周邊外交的進程放在百花齊放的雙邊外交中落實,不但可以根據每個鄰邦的具體條件,發展因地制宜的經濟共同體,假以時日更可深化確保雙邊關係的雙邊性。這就讓中國能依據不同鄰邦的歷史、文化與政治敏感度,免於捲入物質化的惡性循環,警惕於中國夢的單邊主義化,使命運共同體不止專注在以中國為中心的民族復興使命中,而能成為各個周邊國家復興之夢的參與者。既不凌駕各國,更不影響第三國,且為雙邊的命運共同體打造工程,是為韜光養晦的奮發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