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世界第一真的毫無意義嗎?

花俊雄
(旅美評論家)


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多年來,一直是世界媒體和學術界熱烈討論的議題。它們一致同意這個時刻一定會到來,只是早晚的問題。

12月7日,《福布斯》雙週刊網站稱,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國際比較計劃(ICP)用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今年將達到17.6兆美元(占世界的16.48%),超越美國的17.4兆美元(占世界的16.28%),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是自1872年尤利西斯.格蘭特擔任美國總統迄今142年以來,美國首次失去世界頭號經濟大國的頭銜。有人認為,這是2014年最大的消息。但《福布斯》的文章卻認為,除了對於關注統計細節的人,這真的不重要,根本就沒有任何意義。且讓我們看看事實是否如此。

用一般市場匯率計算,14年前美國的GDP是中國的三倍,2005年到2011年,中國和美國的經濟規模對比,從不到59%躍進至86.9%,2013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今年中國GDP按購買力平價計算,躍居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也就是說中國用短短10年超越美國成為全世界經濟領跑者。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即使不用PPP而用一般市場匯率衡量,中國的GDP也將在三、五年內超越美國。2013年4月,IMF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顯示,基於中國實際增長率為8.4%,而美國為3%,到2017年中國的GDP即將超越美國。如果基於中國實際增長率為7%,美國為2.6%,則在2018年,中國的GDP將超越美國。中國超越美國的速度和節奏還將加速,根據IMF預測,至2019年中國的GDP將達26.8兆美元,遠高於美國的22兆美元。

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不僅是一場經濟地震,更是一場地緣政治地震。一個國家的政治和軍事地位往往取決於經濟實力,兩百多年前,英國之所以號稱「日不落帝國」,就是因為經濟的強大。德、法、西等昔日全球強者的沒落都是伴隨著經濟的衰退,美國的黃昏似乎正隨著經濟地位的下降而到來。美、德、英主導全球經濟格局的態勢將成歷史。從此以後,全球經濟格局和政治格局將隨著中國的崛起而改變。

以軍事開支為例,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在中國建造一架戰機或支付軍事人員的費用要比美國低很多,這表示,在軍事開支方面,中國有更強大的經濟能力。美國可能必須考慮戰略轉移至亞洲,遏制中國是否是可以承擔得起的戰略設想。當美國與蘇聯展開軍備競賽時,蘇聯的經濟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與經濟比它大而且還在迅速增長的大國展開軍備競賽,以在亞洲保持軍事至高無上的地位,是否是明智的戰略?幸運的是,這種軍備競賽沒有必要。中國雖然是一個崛起的大國,但它無意在全球稱霸或建立帝國。不像美國在全球有一百多個軍事基地,中國一個也沒有。中國政府只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希望盡快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哥大教授、曾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認為,世界經濟不是零和博弈,中國的經濟增長亦會給美國帶來好處。中國經濟規模及其高增長率肯定會增強其與美國的關係。當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時,美國應該珍惜這一時刻,將外交政策中心轉移出來,遠離遏制。中美經濟利益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出現一個穩定的、運行良好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對雙方都有好處。一個新的全球政治經濟新秩序正在形成。

中國經濟崛起將為全球帶來機遇。IMF總裁克裡斯丁.拉加德警告說,世界經濟復甦仍然脆弱、不均衡,並且充滿各種風險,世界可能經歷新一輪的長期低於標準的經濟增長。但是,這次的重點不是集中在中國的增長前景,而是中國資本在發達世界恢復增長的潛力。中國大量的經常性帳戶盈餘,將決定下一輪世界經濟增長。中國的對外投資非常龐大,可能抵銷全世界中央銀行的貨幣緊縮。IMF估計,中國經常帳戶盈餘是GDP的3%,到2019年將達4,390億美元。過剩的資本可能使資本的長期費用降低,從而導致對美國和發達世界的直接大量投資。過去中國的海外投資集中在開發中國家的自然資源,現在開始流入發達國家的技術和創新部門。2012年中國對歐盟的投資達270億美元,2013年對美國的投資加倍達140億美元,這與中國的金融力量相比,微不足道。自2005年以來,中國對歐美的投資達1,735億美元,只佔中國擁有的美國國庫券的10%,占中國外匯存底4兆美元的4%。

中國超越美國也讓全世界再次嚴苛地打量美國模式。如果把通貨膨脹計算在內,美國普通家庭生活水平不如25年前,貧困人口比例也有所上升。雖然在中國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也非常顯著,貧富差距也在擴大,但中國的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從經濟發展中受益。在美國中產階級收入不再增長的這個時期,中國幫助六億人脫貧,中國出現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中產階級。如果美國的經濟模式無法使大多數美國人獲益,那這樣的經濟模式也將無法獲得他國倣傚。中國的發展道路,強調一個發展中國家要擺脫貧困,實現穩定、快速、包容的發展,既要逐步建立「有效市場」制度,也要有「有為政府」來動員資源,消除經濟發展,結構變遷過程中的各種瓶頸限制。上世紀80年代以來,按照西方主流理論來進行轉型的蘇聯、東歐和亞非拉的其他發展中國家,普遍出現經濟崩潰、停滯和危機不斷,其中少數在轉型中取得經濟穩定和快速發展的國家,推行的卻都是雙軌漸進改革。實踐的結果證明,《華盛頓共識》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論,《北京共識》對發展中國家更具參考價值。

非洲這10年來巨大的變化是非洲獨立以來從未出現過的景象,其實都是因為非洲各國全面加速和中國的關係。在拉丁美洲也看到同樣的景象。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發展道路,會影響到人類的未來。它震驚了西方主流經濟學,也撼動了過去傳統的國際發展機構對於發展和治理的話語權,包括IMF和世界銀行。以前這些機構知道它們認為應該怎麼指導亞非拉如何發展,如何進行改革,如何制定經濟發展戰略,但它們過去的這種支配地位發生了劇烈變化。在亞非拉完全可以感受到在美式資本主義和歐式民主社會主義體制之外,開創第三條道路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它會逼著第三世界所有國家的政治菁英重新去思考怎麼樣去平衡正當程序,維持國家治理能力,取得最好發展結果。應該用什麼樣的有效制度、安排和策略來追求它們之間的平衡。

《當中國統治世界》一書的作者馬丁.雅克認為,正是因為有關中國會出現系統性崩潰的預言始終不絕於耳,使得人們未能認識到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即中國的崛起將改變世界,中國以超出幾乎所有人預期的速度,超越一個又一個里程碑,最大貿易國、最大製造國(如今是最大經濟體)。他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產出很可能將佔到全球三分之一,中國的經濟規模很可能將超過歐美經濟規模的總和。國家之間經濟實力的轉變將會在全球範圍內,帶來權利和政治影響力的轉變。中國新的地位將要求中國在全球和區域經濟和政治體系發揮新的作用和責任。中國的開發銀行提供的援助多於IMF和世界銀行加起來的款額,而且不附帶任何條件。它已經在西方主導的既有合作體制和規範外,設立一套自己的合作體制(如亞洲基礎設施建設銀行)。當然還在萌芽階段,但已經有一定的動能。中國將在國際事務和全球經濟有更大的話語權,在形塑全球經濟系統更有影響力。中國不斷增強的權力和影響力勢必會被認可、被顧及,尤其是在全球治理方面。

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相對於世界媒體的熱議,中國主流媒體顯得低調和沉靜,這除了擔心被捧殺,槍打出頭鳥,高處不勝寒之外,更多的是看到中國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儘管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已經超越美國,但若按人均GDP進行比較,中國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在全球排名,中國僅列第89位,而美國為第13位。在技術創新和經濟效率方面,中國仍落後於美國不止30年,中國是經濟大國但還不是經濟強國,因此,不能為此沾沾自喜。但從改革開放30年來所取得輝煌成就,中國的經濟總體量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取代美國的這一角度來看,也不宜妄自菲薄。中國正在以獨特的方式寫它自己的書,一本總結140餘年來中國的仁人志士為尋求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所走過的道路和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以及學習和參照世界先進國家的長處而寫成的書,世界上其他國家已經開始認真翻看這本書。這本書的撰寫是進行式,還遠遠沒到完結篇,但我們相信會不斷有令人矚目的新篇章,呈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