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留遺響於悲風而已

「馬習會」與《雙十協定》

薛中鼎
(交通大學教授)


習近平與馬英九於11月7日在新加坡會晤,有人稱之為「馬習會」,也有人稱之為「習馬會」。基於幾點因素,我稱之為「習馬會」。第一、習近平代表中國,馬英九代表台灣,中國大而台灣小,兩者比例十分懸殊。第二、此次會晤習近平主導成局,馬英九相對被動,兩者的強勢與弱勢之差,十分明顯。第三、此次會晤之後,馬英九即將卸任,習近平應仍有七年任期。習近平對於兩岸未來關係走向,具有巨大的影響力,而馬英九將退出決策層,不再有影響力。

因此,我選用了「習馬會」的名稱,而不是「馬習會」。

我認為明年大選大局已定。北京很清楚的知道民進黨會上台。民進黨上台之後,必然會朝向「文化台獨」的一貫方向發展,而北京也不可能改變「一個中國」的基本立場。兩岸之間的關係,必然生變。2016年之後,雙方的鴻溝,會持續擴大;彼此的摩擦,勢所難免。

新加坡「習馬會」之所以能成局,就是在當前政治環境之下,習近平與馬英九兩人「各取所需」的結果。

馬英九即將完成八年總統任期。念茲在茲的是,如何建立他八年總統任內的「歷史指標意義」,也就是英文所謂的“legacy”。他認為,他在近八年總統任內,對於兩岸和平共處,做出很大貢獻。如果能在他所剩無多的任期內,完成「習馬會」,標誌著兩岸領導人在隔離66年後的首次會談,將會是他的「歷史指標性成就」,也就是他的“legacy”。

馬英九在完成「習馬會」之後的另一個心願,應該是得諾貝爾和平獎。

習馬會對於馬英九來說,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實現他的「個人心願」。馬英九在習馬會過程中,笑容燦爛,實現了他「個人心願」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我們回顧歷史,在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大陸,打開了美國與中國,自1949年以來,閉鎖了22年的大門。尼克森訪問中國,對於中美關係,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尼克森訪問中國期間,中美雙方政府簽署了「上海公報」,其影響是引導世界認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被美國無情的拋棄。尼克森自稱,他自2月21日至2月28日的中國之旅,是「一個星期改變了世界」“The week that changed the world.”

尼克森在中國,不是與毛澤東、周恩來握手寒喧,重申既定立場而已。尼克森的「上海公報」,標誌的是一個全新的、突破性的、美國對華的外交思維與路線。

而馬英九在習馬會之前,就宣佈「不簽訂任何協議、不發表聯合聲明」。習馬會雙方握手吃飯,重申既定立場;習馬會的象徵性意義,遠大於實質的方向性突破。習馬會在外交與政策上的意義,與當年尼克森在中國與毛、周的會談,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馬英九有膽略,勇敢提出基於「中華民族復興」的理念,兩岸應在東海釣魚台、南海九段線,攜手合作,共衛海疆,並且雙方協商共同開發東海與南海的經濟利益,習馬會就會具有一定程度的、突破性的、外交與政治上的意義。

尼克森大開大闔,是開創新局的梟雄;馬英九憂讒畏譏,是謹守規矩的書生。兩人的行事風格,差別很大。

習近平決定讓習馬會成局,我想,是習近平認識到民進黨即將上台,決定在民進黨上台之前,在全世界的注目之下,對於兩岸關係,親自做出表述。

蔡英文對台灣選民,提出一個說法,說民進黨上台之後,中國大陸會接受現實,調整對台政策,台灣可以有更寬鬆的國際政治活動空間。近日以來,蔡英文更聲稱她的兩岸政策,是「維持現狀」。

但是,兩岸關係是一個雙方面的關係,不是單方面決定的。所謂「維持現狀」的論述,有兩大問題。第一、這個世界本身是動態的,所謂「維持現狀」的概念是不成立的,「維持現狀」是個無法定義的名詞。第二、如果對岸無意於維持民進黨心目中的現狀,那麼民進黨又如何「維持現狀」?

在邏輯上,所謂的「兩岸關係維持現狀」是一個自相矛盾的詭辯(paradox)。

習近平憑藉著「習馬會」平台,把他的兩岸政策,分兩階段做出清晰的表述,也算是回應了蔡英文的兩岸政策:

習近平親口感性強調「我們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

經由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重申習近平的論點「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也不是一中一台,而是一個國家內部的關係。沒有(九二共識)這個定海神針,和平發展之舟就會遭遇驚濤駭浪,甚至徹底傾覆。」

簡單來說,習近平安排「習馬會」,向全世界發聲,「明年民進黨上台,只要接受一個中國,一切好談。否則就是變化難料」。

馬英九即將卸任,在台灣的影響力已經式微。習近平如無意外,還擁有七年的國家最高領導權。對於習近平來說,他處理兩岸關係的對手,很明顯,已經不是馬英九,而將會是蔡英文了。他在習馬會上的談話,是說給蔡英文聽的成分多,給馬英九聽的成分少。

習近平同意習馬會,幫馬英九實現他的「個人心願」,是表象的。習近平趁此機會跟蔡英文把話說清楚,先禮後兵,是實質的。如果蔡英文不認可習近平的論點,就代表雙方「道不同不相為謀」,將來毫無《習蔡會》的必要。

在70年前,曾有一段國共會談的歷史,非常值得我們在此做個回顧。1945年,二戰結束。為了避免國共內戰,在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的努力撮合之下,毛澤東於8月28日抵達重慶,10月11日返回延安。毛澤東在重慶停留了43天,與蔣介石進行了多次的會談。

國共雙方於1945年10月10日簽定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這個協定簽署的日期是10月10日,所以一般稱此協定為《雙十協定》。

《雙十協定》的內容一共有12點。開宗明義的第一點,是《雙十協定》的基本要點。此第一點所強調的是「和平建國」,內容如下:

「關於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國共雙方)一致認為中國抗日戰爭業已勝利結束,和平建國的新階段即將開始,必須共同努力……長期合作,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平之新中國。」

重慶會談是蔣介石與毛澤東兩人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正式會談,全國矚目。美國與蘇聯,基於自身的在華利益,以及戰後雙方的國際勢力抗衡,對於蔣、毛會談,都至為關切。

當時絕大多數的中國平民百姓,飽經戰爭蹂躪,都期望和平建國,不要再有戰爭。國共雙方簽訂了《雙十協定》,絕大多數人民,都深感興奮,額手稱慶,樂見和平出現曙光,國共內戰可以避免。就在第二年,1946年,《雙十協定》的墨跡未乾,在全國大部分人民厭惡戰爭,渴望和平,而美國又是大力支持國民黨的氛圍之下,國共內戰全面開打。

重慶會談與《雙十協定》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單靠會談,根本無法解決兩個實力派政治實體的基本分歧。當年的國共分歧,無法單靠會談解決;今天中國大陸與台灣的分歧,也無法單靠會談與握手就能解決。

習馬會是66年來,兩岸領導人的第一次會談,當然有他的正面意義。不過,我不認為習馬會的光輝,會給朱立倫與王金平的大選團隊,帶來多大的加分效果。馬英九與朱立倫、王金平,早就不是一碼子事了。

馬英九與王金平既不同心,更不同德,全台灣人盡皆知。朱立倫的總統大選與王金平結盟,已成定局。朱立倫在不久前的10月28日,還在媒體前火力全開,重批馬英九的施政錯誤,很明顯,朱立倫在與馬英九做出切割,「劃清界限」。

馬英九與朱立倫、王金平,早已不是同一路人了。朱立倫與王金平,都漠然看待習馬會。習馬會的光輝,已無法為朱立倫黯淡的大選之路,添加足以改變他敗選結局的亮度。 習馬會當然更不可能改變民進黨的任何既定心態。明年民進黨上台之後,雙方的齟齬、摩擦、抗衡、與碰撞,將再所難免。習馬會的盛景,恐怕就如《雙十協定》一樣,好似「草木榮華之飄風,鳥獸好音之過耳」,最終也只能是徒留遺響於悲風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