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勝利後,在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穿梭下毛澤東到重慶與蔣介石會面,雙方簽署「和平建國」的《雙十協定》。轉眼70年,雙方執政的領導人再次在新加坡會面,舉世矚目,各方解讀。薛中鼎從《雙十協定》看「習馬會」,分析朱立倫、王金平結盟後與馬英九離心離德,加上民進黨明年篤定上台而得出「徒留遺響於悲風」的結論。奕父先生有所保留,憂心馬習「驚天一握」會後繼無力,是「里程碑」還是「紀念碑」,端視台灣民眾的民粹情緒。熊玠與楊力宇兩位教授高度肯定「馬習會」,指出兩岸的和平現狀得到進一步鞏固,而和平在台灣是得到大多數民意支持的。王曉波教授看「馬習會」是不落文字的兩岸「和平協議」,框限了台獨,為未來兩岸和平統一的道路搭上橋樑。
習近平說「兩岸中國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決好自己的問題」。馬習會中雖不見今之「赫爾利」,但不表示海峽這一岸「有能力、有智慧解決好自己的問題」,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萬事沒有訪美急不說,「台灣民政府」萬人公開大遊行,居然是遭其反叛的中華民國警察為其「保駕護航」,世所未見,本期毛鑄倫先生大作與阿修伯短評為此留下歷史紀錄。
朱立倫說「有容乃大」,他領導的黨以前容得下「萬年國會」,現在容得下「萬年院長」,確不失為一「大」黨,見本期季節先生的評論。◆
社論
國防與外交
馬習會
南海問題
兩岸問題
台灣光復與日據台灣史
海峽短評
編後
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