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二時,「大華府兩岸時事論壇社」成立五週年,在馬利蘭州Potomac community center,請李慶平先生以「亞洲局勢變化與兩岸關係發展」為題,專題演講,全文如下:
一、美國重返亞太與再平衡策略
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專注於中東與反恐戰爭,無暇東顧,給了中國大陸14年安定發展的機遇,在2011年GDP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大陸去年的GDP是10兆美元,而美國約18兆美元,中國大陸佔世界經濟總量10%,預計10年之後,中國大陸GDP會超過美國。雖然到目前,中國大陸的國民平均所得只有7,800美元,而美國是56,700美元,但中國大陸的經濟一直是強力增長型的經濟,而美國的經濟卻是平穩增長型經濟。
1980年代,鄧小平改變了中國共產黨的腦袋,將一個以「階級鬥爭」為綱的社會,轉變成「社會主義裡有資本主義,資本主義裡有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社會。鄧小平給中國大陸的國際戰略也定了調,即「韜光養晦,永不稱霸」,過去25年,中國大陸歷任領導人,皆遵此一戰略,營造和平的國際環境,「不搞國強必霸、不搞強權政治、不搞零和博弈、不搞唯利是圖」,可是畢竟綜合國力逐漸強大,難免在美國的眼裡,是一個對其一手制定的世界或亞洲秩序,有潛在的挑戰。因此在歐巴馬第一任後期制定了重返亞太再平衡策略。主要目的是美國要重新制定亞洲秩序,遏制中國大陸可能挑戰美國在亞太的利益。
2014年中國大陸軍費1,363億美元,是美國二十分之一及英國九分之一,解放軍有230萬人(今年宣佈裁軍30萬人),另有武警180萬人。美國有常備兵150萬人,後備部隊130萬人。美國在重返亞洲再平衡策略下,部署60%的海軍艦隊在亞洲。中國大陸雖有15,000公里射程的東風導彈(含核武)系統,也有導彈發射太空,摧毀衛星的能力,但解放軍陸、海、空及二砲部隊實力為美國軍事實力的三分之一。由於中國大陸國防預算透明度不高,引起美國的關注。
在此情勢下,中國大陸從胡錦濤任期最後幾年,提出「韜光養晦、永不稱霸、有所作為」以為應對。但尊重並支持美國全球超強所建立的「世界秩序」。可是在亞洲,希望與美國「合作取代對抗」、「共贏取代獨占」、「相互尊重核心利益」、「以溝通解決並共管分歧」。因此2010年中國大陸向美國提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構思,期望新型大國關係是「不衝突,相互尊重,合作雙贏」的大國關係。美國雖沒有明顯承諾接受「新型大國關係」的概念,但2014年歐習在加州陽光莊園會談,及2015年習近平來美國國事訪問盛況,皆說明美國重視中國大陸崛起的事實。
中美之間在可預見的將來,南海問題及東海釣魚台問題,最有可能衝突及擦槍走火,例如10月27日美艦拉森號及11月8日、9日,美B-52轟炸機皆進入南海中國大陸所控制的人工礁島12海里之內,執行美方的「自由航行權」。在可預見將來,今後中美關係因有太多的相互需求,例如經濟、氣候變化、網路安全、朝鮮等問題,兩大國是有合作、有矛盾、有磨合、有衝突及有分歧,但雙方如何控管衝突及分歧,是兩國最重要的外交課題。
二、中國大陸的「有所作為」策略
大國崛起很容易走向「國富兵強」而向外擴張實力,但目前中國大陸採取的方式是非軍事及非侵略性的崛起,是用地緣經濟實力突破美國的亞太再平衡圍堵策略。中國大陸的「有所作為」,有下列國際經濟策略:
1.金磚五國(中、巴、俄、印、南非)合辦「金磚國家開發銀行」(BRICS Development),資金1,000億美元,總部在上海。
2.1996年成立上海上合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CO)初期為中、俄、中亞五國,目前包括蒙古、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十餘國家,主要是爭取能源的整合。
3.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tration Investment Bank),2015年4月15日成立,有57國參加,亞洲37國,其他20國,包括英、法、德等重要歐洲國家,資本1,000億美元。其中中國大陸出資500億美元。
亞投行的設置,是中國大陸已認知到經濟安全的重要性遠超過軍事安全, 因經濟的永續發展是軍事安全之本。其功效為:
A.掌握基本資源的供應
B.可輸出資本
C.現代商品高效生產
D.對全球經濟金融決策產生影響
E.掌握國內外大規模市場
4.「一帶一路」經濟戰略部署。「一帶」指中國福建→東南亞→印巴→中東→北非→東歐→西歐;「一路」指中國西安→中亞→中東→俄羅斯→東歐→西歐。
這是一個龐大的經濟戰略思維,也是整合能源、資源、市場及金融的工程,如果成功,帶動經濟蓬勃發展,前途無可限量。
5.中國大陸正主導東協10+6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若成功,可與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分庭抗禮。
6.高鐵外交。中國大陸的高鐵在過去10年迅速興建,其藍圖是在中國大陸做「三縱五橫」的高鐵(時速300-350公里),目前中國大陸以輸出高鐵為其外交名片,已有俄羅斯、美國、印尼、英國同意用中國大陸高鐵系統,對經濟及潛在市場的拉動效果,也是無可限量。
另外中國大陸也對中南美洲及非洲進行經濟合作的部署。
為因應中國大陸與東亞周邊國家的關係,已明顯看出北京的策略是防美、制朝、友韓、冷日、拉越、敲菲。對美、日、越、菲,也明白告之領土及主權完整,是中國核心利益。但分歧可用非軍事的和平方式解決。
三、兩岸關係可能的發展
中美兩大國在東亞相互調整其戰略部署之際,台灣成為中國大陸與美國力量角逐之地,台灣與中國大陸2014年的進出口貿易近2,000億美元,對中國大陸投資是台灣對外投資的60%,對大陸貿易是台灣對外貿易總額的39%,貿易依存度相當高,而台灣的安全及軍備的取得,美國是最大支持者,美國鼓勵台灣與中國大陸進行建設性對話,及發展經貿關係,兩岸的問題應由雙方自行解決,美國不做調人,但也不能忽視美國的利益。
2016年1月26日台灣將舉行大選,主張獨立的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有可能當選,因此兩岸關係將面臨重大衝擊,在大選前不到三個月,有了1949年以來兩岸首次領導人會晤,陸委會的民調,台灣民眾支持「馬習會」達60%,對選情產生新變數,茲分析如後:
1.2015年11月7日「馬習會」雖未簽署任何協議,但在全球媒體的採訪見證下,再度鞏固「九二共識」,其「無形」凝聚的能量,超過了一般「有形」的國家領導人政治會晤,這項66年來兩岸領導人首次見面,代表一個新時代的來臨,雙方可以在此最高平台上,研商合作與發展,也可控管分歧與衝突,為21世紀中華民族帶來復興、繁榮、和平的曙光。
2.2016年1月台灣大選帶來兩岸不穩定的因素,主張獨立的民進黨有可能執政,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對「一個中國」、「九二共識」採不回應及模糊處理的態度,2015年6月蔡英文來美,曾提出三項兩岸關係的主張,均自相矛盾或難以務實:
「維持現狀」,但不承認「九二共識」,如何維持現狀。蔡英文對林義雄及姚嘉文說,「維持現狀和台灣前途決議案並沒有不一致的地方」,也對「台灣國家聯盟」主要負責人說,台灣的國際地位現狀是「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與中國,互不隸屬」。
「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穩定發展」,但中華民國憲法是不容許搞台獨的。
3.兩岸間應該珍惜並維護20多年來協商和交流所累積的成果,將在這個堅實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但她不肯表態,這個成果包不包括1992年的「九二共識」。
4.蔡英文訪美最難以讓人接受的是,她在閉門會談裡向美方強調自己「和中國大陸的溝通管道是有效的、暢通的。自己有許多立場得到中國大陸認可,是經過了和中國大陸充分溝通之後的產物」。美國智庫研究兩岸問題專家表示懷疑,大陸方面曾經通過智庫表達顯然與事實不符,這涉及公然說謊。對「馬習會」蔡英文全然反對,而美國國務院表示支持,顯示其與美國有相當差距,還原其原來本色。
5.中國大陸已明言,兩岸之間的政治基礎在「九二共識」,如果否認「九二共識」的蔡英文執政,也就會產生「基礎不穩,地動山搖」,因此對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如果民進黨執政,預測大陸可能的步驟是:
第一階段:
A.聽其言,觀其行;
B.推遲海基、海協協商;
C.停止國台辦、陸委會接觸;
D.降低來台官員層次。
第二階段:
如果蔡英文推動文化台獨。
A.停止外交休兵;
B.停止陸客團進台灣。
第三階段:
如果蔡英文改變承諾,推動法理台獨,執意修憲、公投,兩岸之間將「地動山搖」。
四、國民黨的機會
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朱立倫11月10日來華府,12日拜會白宮、國務院、國防部、貿易代表署相關官員、美國智庫,表達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及「馬習會」對兩岸領導人首次會晤開創先例,有助兩岸的和平發展。國民黨如果再執政,東亞局勢會相對穩定,符合美國的利益。
藍綠支持率在台灣的版圖,以往一直在45%對45%左右。目前國民黨的支持率還不夠高,未來主要落實在泛藍的整合,拉近年輕選民的認同及大陸台商、海外僑胞的是否返台投票。到大選近時,朱立倫支持率會上升,兩岸關係論述仍為台灣大選主流論述,國民黨仍有險勝的機會。◆
社論
國防與外交
馬習會
南海問題
兩岸問題
台灣光復與日據台灣史
海峽短評
編後
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