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評馬習會最終的意義與收效何在

熊玠
(紐約大學在職終身教授)


為何有馬習會的成功召開?

以往馬英九一向避免去大陸、也沒有與大陸方面進行過直接的接觸,主要是避免授予民進黨誣衊他「傾中賣台」或是「矮化台灣」的口實。一旦民進黨抓住這樣的把柄大做文章,馬英九以及國民黨對台灣內外就難以交代與洗刷了。但是,這次11月7日破例與習近平的會面,顯然有另外的考慮與因素。

首先,一般人也許會認為這次馬習會,是來自北京的主動比較多。我覺得不應該太過認為馬英九只是被動而勉強應對。如果我們沒有健忘,應該記得在2013年馬英九在接受《亞洲週刊》訪問時,即曾表示希望來年(2014)在北京開APEC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非正式領導人年會時,可以趁開國際會議之便作為碰見習近平之機緣。可是由於北京方面未予同意;所以臨時改換蕭萬長代替前往。

此次馬習雙方選定在新加坡會晤,地點合適是促成原因之一。因為如果馬英九以台灣領導人的身分去大陸,很可能被民進黨塗黑成為向北京朝貢、磕頭,而選在新加坡舉行則沒有了這種顧慮。也沒有了什麼有關身分或等級的顧慮。何況馬與習彼此事先約定互稱「先生」,更沒有尊卑之分了。這也是替馬英九解除了許多與會的困擾。個人所知,這次的馬習會從選擇地點的細節到最後召開,有兩個人的事先鋪路與精心設計與牽引的功勞,應特別嘉獎褒揚。一位是台灣的陸委會主委夏立言,另一位是大陸台辦主任張志軍。

對於見面彼此互稱「先生」一節,我們應該體會其中的特別用意。撇開法律深奧的涵意不說,我們可說這只是一個湖南人在他國偶爾碰到了一個陝西人一樣;沒有那麼多枝節問題。而如果要純以法理角度來看,馬習會表示大陸與台灣之間在1949年中國內戰停止66年後出現的一個表示「停戰協議」的行動。

這次會面,我認為習近平的果斷也有以致之。他在福建工作多年,對台灣問題瞭若指掌,是處理台海兩岸關係最理想的人選,他在這方面不需要其他人參謀,自己就可當機立斷。他在上任後曾經說過兩岸關係不能這樣一代一代的拖延下去。所以,這次的馬習會,也可說是向前跨了積極而踏實的一步。習近平見過馬英九以後一定會對台灣問題有更加深刻的瞭解。更知道以後大陸對台政策取向的拿捏。

台灣大眾,如從理智角度來看問題,非常明白如果與大陸關係弄僵,台灣的經濟與福祉定將受到嚴重損害。可是因為民進黨要和國民黨爭鬥與奪權,所以刻意挑起台灣民粹主義。因此,台灣本土民眾很多人在心理上受了民進黨的煽動而對大陸完全情緒化(譬如太陽花運動,就是一例)。這次馬英九和習近平會面後,台灣民眾在兩岸問題認知上,可能會喚起理智勝過情緒的效果。譬如,他們直覺應知道如果今天台灣的領導人是蔡英文的話,除非她改頭換面,接受九二共識與一個中國的涵意,大陸的領導人絕對不可能與之相會。如果大多數台灣的選民能覺悟看到這一點,這就值得馬英九的新加坡一行。這也許是馬英九這次能放下一向的顧慮而做了向前跨一大步的決心。

馬習會後雙方的得失

至於馬習會,究竟談了什麼,我們可以從兩人在閉室密談以前和以後的記者招待會中得到一個較為全面的輪廓與端倪。他們所談,除了報端所見的「習四點」、「馬五點」以外,我們可以歸納成三方面,就是雙方有共識之點;也有各有所得之利;另有並無交集之處。第一、共識之點,最重要的是在「九二共識」以及它有關一個中國的內涵上。其次,是建立更高階層的兩岸熱線以便處理緊急問題。第二、各有所得之實例,對大陸而言,包括允許大陸專科轉本科的學生到台灣讀書。對台灣而言,最主要的在有關它的國際空間方面。大陸不但歡迎台灣加入亞投行與一帶一路的行列;而且在不造成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情況下,大陸可以接受台灣擴展其國際參與(譬如可考慮其參加TPP,即其一例)。總之,在實質的涵意上,對台灣的實利要高過對大陸的實利(儘管民進黨和被它影響的台灣民意不一定如此認為)。第三、雙方沒有交集之處的例子,主要在台灣對於大陸有一千多枚瞄準台灣的導彈的關切,沒有得到正面答覆。

不過,關於導彈問題,習近平有很巧妙的兩點反應;即這是整體性的問題,並不針對台灣;同時,他藉機重申兩岸最大威脅在「台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它煽動兩岸同胞敵意和對立。暗示只要「台獨」威脅存在,這些飛彈的問題就無法解除。當然,這是講給民進黨與台灣的選民聽的。所以,蔡英文才會迫不及待地在這點上大作文章;因為這也是她最能煽動台灣輿情的切入點。

除此之外,在其他兩點上,雙方只是蜻蜓點水地提到,但並沒有、也不太可能立即有共識的凝聚:一個是台海兩岸社會制度的不同;另一是關於「復興中華」的議題。對此點,馬英九無法深談。但習近平說了他相信台灣同胞「定然不會缺席」一筆帶過。

中外以及藍綠的反應各異

馬習11月7日相會後,中外輿論除了民進黨的綠營以外,幾乎無不讚賞,相異之處僅在程度上而已。因為例子太多,不能枚舉。只能提些較為熟悉者。譬如英國的Guardian與BBC,到美國的《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CBS,與《時代》週刊等,都認為馬習會是「歷史性之創舉」。英國的Guardian並將馬習會好有一比,認為其歷史性之光輝,相當於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到中國大陸破冰之旅。美國的《紐約時報》評為是「促進和平與繁榮之旅」。美聯社認為台灣因而地位提升。更重要的是,美國國務院發言人John Kirby書面發表美國政府的反應,曰:「美國對台灣海峽的安全與穩定有著長遠的關切。我們鼓勵雙方有更多在建立接觸、減低緊張,以及在照顧尊嚴與尊敬的基礎上促進穩定關係的進展」(我的翻譯)。

雖然民進黨的蔡英文在事前表面不便反對(因想可能將來有習蔡會),但正如「太陽花」運動一樣,民進黨發動了學生到機場向即將飛往新加坡的馬英九示威抗議。而領導「太陽花」運動的陳為廷也參與此役。綠色的立法委員陳其邁還對民調顯示80%的人支持馬習會之說大加撻伐。

現在,我們可以回顧早在2013年8月下旬由「台灣民意指標」公司進行的民調結果來看,在問及是否馬英九在任內與大陸的習近平主席見面時,台灣民意有43.2%的人表示贊成;反對的為36.0%。在問及應該在何地舉行馬習會時,答案中的第一選擇是台灣(占52.3%);第二選擇是「兩岸以外的其他國家」(占42.2%)。所以,這些民調的結果,可以旁證這次的馬習會及選擇新加坡的場所,並不是沒有台灣民意基礎的。另外,「台灣民意指標」公司在2014年1月也曾有民調,在問及(未來可能的)馬習會對於台灣或大陸何者更為有利時,有49.0%的受訪者選擇大陸;只有20.1%選擇台灣。可是,現在馬習會已經完畢。按照我們所能看到的是,結果正好相反。正因此,所以根據奇摩網絡最新的民調結果,發現台灣民眾有68%滿意馬習會的結果(即馬英九的表現與收穫);比29%表示不滿的,多出兩倍有餘。

馬習會以後,蔡英文痛批馬習會「剝奪台灣人民選擇權」;而且「框限」了台灣人的選擇。蔡英文的心鬼,是馬習會的結果把她「維持現狀」的幻象戳穿了。這是因為蔡英文既不認同九二共識與其一個中國的涵意,更不可能像馬英九一樣的「捍衛中華民國」。馬習會刺激了綠營綁架蔡英文開槍炮轟。除了炮轟馬英九未能達到大陸撤回它瞄準台灣的一千多枚導彈以外,並四處輸送馬英九讓習近平得到太多讓步的信息。可是人民眼光是雪亮的,按照同樣的民調,認同民進黨批評馬英九黑箱作業框限了台灣的只有27.4%。不認同的佔42.4%。

總結語

馬習會為蔡英文製造了一個幾乎致命傷的結果,即她與美國之間的立場起了明顯的鴻溝。以上我們看到美國國務院發言人John Kirby的書面聲明,很顯然蔡英文反對馬習會的一節,是與美國政府立場正好相左。同時,她也失去了兩大武器。第一、她的「維持現狀」變成了難以置信的笑話。假如馬習會的創舉也是「現狀」的一部分的話,那麼在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識(與其中一個中國的內含)的條件下,她能有「蔡習會」的可能嗎?如此這般的現狀,她如何維持?第二、她訪美的結果幾乎化為烏有。這樣更讓朱立倫的訪美顯得加倍成功。

更重要的是,台灣的一般非藍非綠的人士(相當於38.6%的選民)在馬習會以後的時日,對於國、民兩黨,有了一個通盤的新認識。譬如,民調在問及哪一黨更有能力維持兩岸和平,受訪者有38.7%的人選擇國民黨;相比於選擇民進黨的14.9%,超過2.6倍。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按照「台灣指標民調」的調查,有70%的人贊成兩岸領導人會面。這就更可顯出這多出2.6倍的人圈點國民黨是什麼信息了。歸根結蒂,馬習會的最大效果,乃在讓台灣的選民真正認識到在國、民兩黨之間,為了台灣(包括自身)的前途他們應當選擇何者。換句話說,就是台灣的人民在對於大陸的看法與兩岸關係的問題上,以往情緒化的成分已有顯著的減低,而理智的成分也相對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