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問題」韓中接近,「美韓同盟」漂流

何思慎
(輔仁大學日文系〔所〕教授 )


在美國的「再平衡」戰略開展中,穩定的日中關係固然符合美國在東亞的外交利益,美國樂見「習安會」的實現,但對美國而言,「美日韓三邊機制」的建構始為關鍵。美國視「美日韓三邊機制」為東北亞區域的安全支柱,然囿於「歷史認識問題」,尤其是「慰安婦問題」,遭逢嚴峻的挑戰,並使中國大陸得以藉此離間日、韓,弱化「三角同盟」。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日本事務主任葛林(Michael Green)認為,中國大陸確實向美國發出韓國遠離「三角同盟」的訊號。因此,美國須努力使「美日韓同盟」恢復正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學院賴孝爾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考爾德(Kent Calder)指出,有人擔心日本不採取適當措施將導致「美日韓同盟」破局。美國期待日、韓藉「安朴會」的實現,使日韓關係重回美國設定的軌道。

2015年11月1日,日、中、韓三國領袖齊聚首爾,重開2013年延宕至今的三國高峰會,〔註1〕雖說峰會再開不足使存在於日、中及日、韓間的「歷史認識問題」及島嶼爭端獲得解決,但對話本身即極具意義,象徵東亞雖存在史觀的分歧及海洋利益上的對立,卻非彼此間零合式的競爭,且在全球化的國際經貿互動中,爭議各方亦無法複製冷戰時期拉幫結派搞對立之結盟模式,以圖將自身經濟及安全上之利益極大化。「日中韓峰會」重開意義重大,意味在對話中「衝突避免」較「解決爭端」務實、重要。

在2014年北京亞太經濟合作(APEC)會議領袖峰會上實現「習安會」後,日、中領袖雖未實現互訪,但彼此藉國際場合進行雙邊對話已非禁忌。因此,能否重開「日中韓峰會」,韓國的態度成為關鍵,亦為日韓關係改善的試金石。誠然,朴槿惠總統所言之「亞洲悖論」〔註2〕依然存在,但任期過半的朴槿惠亦有意使日韓關係走向改善,兩國關係出現可發展空間。

其實,在《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談判完成對中國大陸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談判構成壓力,促使中國大陸藉「日中韓峰會」爭取日、韓支持,以期加速完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談判的誘因陡增。面對美國的「再平衡」戰略,中國大陸周邊國家除韓國外,紛紛在安保上,選邊美國,與之結盟,此造成中國大陸在既有的區域對話機制中人單勢孤,話語權盡失,在東海、南海爭端中,孤掌難鳴,不僅在東亞海域與美、日博弈時,屈居下風,難以主導相關行為準則的形成,更在亞太經貿秩序重構中,陷入邊緣化的危機。

反觀韓國,在日、中博弈中,韓國成為中國大陸極力爭取的與國,在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中,北京決定在農業貿易中讓步,催生中、韓自由貿易區,使中、韓非旦在對日外交的「歷史認識問題」中相互取暖,在現實的經貿利益中,中、韓自由貿易區的啟動亦將使日商在中國大陸的經濟地位受到挑戰,韓國將因此受惠,逐步在中國大陸市場取代日本的角色,結構性改變日、中、韓三邊關係的格局,不僅導致「美日韓同盟」難以成局,更可能促使中韓將形成某種形式的「類同盟」關係,危及美國在東亞的安全戰略佈局。

然而,對安倍首相而言,日、韓外交過招,日本居上風,無須對橫在日韓關係中的「慰安婦問題」與「獨島/竹島主權爭端」主動讓步,反而可藉「美日同盟」,透過華府施壓朴槿惠後退。日本批評韓國,在日韓關係上,不斷移動球門柱,日本將日韓關係不睦歸責於韓國不斷在歷史問題上製造事端。

因此,相對於日、中關係,日本在對韓關係上較顯強硬,對安倍內閣而言,日、韓關係中,日本居上風,無須對橫在日韓關係間的「慰安婦問題」與「獨島/竹島主權爭端」主動讓步,反而可藉「美日同盟」,透過華府施壓朴槿惠後退。韓國世宗研究院(Sejong Institute)院長陳昌洙坦承,「安倍談話」透露日本的對韓認識及外交戰略,日本相信若與中國大陸搞好關係,韓國自然會跟過來。因此,在日、中恢復領袖對話後,朴槿惠無法再三拒絕安倍,而藉「日中韓峰會」使日、韓關係破冰不僅可緩解韓國單方對日本示弱的外交壓力,更可使在中、韓關係增溫,美國憂心中、韓是否可能發展成某種形式的「類同盟」關係時,向美國表態首爾無意與北京結盟。其實,在「日中韓峰會」中,韓國為相對弱勢的一方,但在日、中之間,朴槿惠巧妙地以北京為槓桿,緩解安倍對韓國外交的強勢,亦在維持韓國外交顏面的同時,積累在中國大陸及「美日同盟」間居中扮演「樞紐」的籌碼,使韓國經濟及安保之利益兼得。

在美、日、中、韓皆有所期待下,東北亞三國暫時放下島爭及「歷史問題」,使「日中韓峰會」得以重開,並矢言重啟「六方會談」,繼續推進朝鮮半島無核化進程及共謀三國合作制度化,加快《日、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談判進程。儘管在峰會後共同發表的《東北亞和平合作聯合宣言》中,宣誓「三方完全恢復合作方面取得共識」,惟從軍慰安婦等歷史問題及東亞島嶼暨海域爭端的緩解能否在未來的日、中、韓領袖對話中取得具體進展,將左右今後三方關係之榮枯。

美國日本問題專家葛林直言,日、韓關係與日、中關係皆會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此種變化亦與日、中、韓三方與美國外交官所共同期待方向一致,但路程的終點依舊漫長。若華府希望日韓關係重回美國設定的軌道,應明確對安倍首相的「右傾化」言行舉出「紅牌」,否則韓國與美、日間的關係將會出現北京所樂見的「漂流」。

〔註1〕「日中韓峰會」自2008年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催生,於福岡舉行以來,每年由三國輪辦,但自2012年北京峰會後,此對話機制即因島爭及「歷史認識問題」停開。
〔註2〕「亞洲悖論」(Asia Paradox),一方面,各國間在經濟上的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但另方面,領土主權及歷史遺留問題為此區域帶來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