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五」與「十三五」

楊開煌
(銘傳大學教授兼兩岸研究中心主任)


「十八屆五中全會」之特徵

中共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於今(2015)年10月26-29日在北京召開,其最重要的議程就是通過了「十三五規劃」建議,以當今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又逢世界經濟景氣力道依然緩慢,是以影響全球經濟走向的中國大陸經濟,未來「五年規劃」究竟為何,自然備受關注。這是本屆「中全會」世界矚目的主要原因,同時大家注意到三個特徵:

第一、習近平負起總責,按以往的慣例這一份的「規劃」草案形成的說明通常由國務院總理說明,然而自2013年11月中共本屆「三中全會」通過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以來,「黨中央加強了對經濟領域的直接領導」,於是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在經濟治理上的分工出現明顯調整。在涉及經濟的戰略方向、大政方針上,決策權全面納入執政黨的體系;國務院在經濟治理上,更多側重於技術和運行層面。於是「黨作決策、人大通過、政府執政」的經濟規劃程序就成為新的制度,是以「十三五規劃」由習近平自兼草案的小組長,「全會」中也由習親自說明草案的經過,包括在「中全會」之後向黨外人土的說明,也是習親力親為,可以看出習近平對「十三五規劃」,作為中共實現「兩個一百年」、「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攸關「規劃」的高度重視。然而這種分工是否成為常態,以後每一任的總書記是否都像習近平所表現的事必躬親,終年席不暇暖,日日夙夜匪懈的忙碌,仍然有待長期觀察,以當下來論,習的作風和作為,針對當今中共的各級幹部「尸位素餐」「為官不為」的風氣,自然具振聾發瞶,樹立身教的作用。

第二、明確今後五年發展的指導思想、任務,中共定位「十三五」時期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這種表述方式和「十一五」、「十二五」略有不同,首先是重提「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其次是加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從指導思想的層面將以往的差別,在於經濟規範的指導思想主要強調的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而今重新加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其對經濟發展的具體意義為何,仍有待觀察;至於將習近平的講話列入,則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突出現任者思維作為指導思想的作法;中共在政權處於變局的情況下,確立中心思想產生定錨不亂的作為,也才可以臨變權宜而不失規範。今後的五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事關習近平這一代領導人的承諾能否兌現的關鍵時期,所以任務中也和以往「規劃」不同,明確訂定「十三五」目標任務,表現在規劃中的硬指標為:一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中國大陸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其三是除了上述的硬目標之外,也提出了全面小康社會的軟指標: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以及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有指標上有實有虛,總的來看中共在「十三五規劃」期間,既強調硬實力的提升,也著力於軟實力的營造。相較於「九五計劃」面臨世紀末翻兩番的要求而言,當年要相對容易,而今形勢可以說「任務艱鉅,以往少見」。這說明中共對2020年的發展目標具有高度的危機感。可以預測今後習近平對各級幹部的督促只會越來越緊,不會放鬆。

第三、強化黨的建設:綜觀改革開放以來,歷屆的「五中全會」重點都在經濟規劃部分,而本屆的五中全會還通過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以下簡稱《準則》、《條例》)。這代表了中共的反腐工作從治標(打虎拍蠅)轉向本標兼治(確立制度),所謂的本標兼治,應不僅僅是在「反腐肅貪」一方面,而是兼顧「不作為」和「治懶」的新病態,所以在五中全會中《準則》和《條例》一起通過,同時下發,一起學習。依中共的說法:「《準則》是『航標』,為黨員、幹部提供行動指南」,而且強調「準則」,並非高不可攀,而是「踮踮腳」、「伸伸手」就能摸到的;《條例》則劃出了黨員、幹部的紀律底線,清楚告知黨員、幹部「雷池」所在,「『踩雷區』、『闖紅線』必然受罰。」在新的時代中,兩份文件的出台,說明了「自律與他律」的互補、「高線與底線的兼顧」、「以德治黨與依規治黨的結合。」在「規劃」中之「八」名為「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實現『十三五』規劃提供堅強保證」,也特別強調「黨的領導」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認為強化了「黨的領導」才能「更好帶領群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了「黨的領導」是以更需要加強「黨的建設」,而《準則》和《條例》的出台,正是為了夯實「黨的建設」,故而將黨建工作放在經濟規劃的建議中一併提出。

「十三五」「發展觀」之轉變

綜合來看,中共自從將國家的戰略方針從階級鬥爭轉為經濟建設以來,「發展」就成為中共的文件中,極重要的核心詞彙,那麼對國家發展是如何理解,亦即什麼是中共領導人的「發展觀」?所謂「觀」就是看法,對「國家發展」的綜合看法。

在鄧小平時代首先提出「發展是硬道理」的說法,這是一種傳統的「發展觀」,在現代化的要求下,國家的發展意謂著「以經濟增長為目標,注重物質現代化的表現」,此一現代化的發展觀帶動中國大陸的發展,特別是90年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中國大陸經濟的大幅飛躍式的發展,然而與之同時也帶來各個領域發展不協調的矛盾。

到了胡錦濤時代在2004年提出「科學發展觀」,顯然新世紀以來此一矛盾更加突出,甚至制約了中國大陸再發展的可能,同時也出現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憂慮之中,故而胡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是中共說這是「立足自身發展實踐所得到的經驗教訓,借鑑世界其他國家謀求發展成敗得失的基礎上」,所提出的「發展」選擇,「科學」在此一詞彙之中是形容詞,是「發展」的修飾語,是說國家的「發展」必須是「科學」的,即符合科學規律的發展,而不是「非科學的」、「不科學的」或者「偽科學的」。從定義說發展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這就意味著中共的發展不再是一國一家之事,必須關照內外各方,保證中國大陸的發展不是消耗子孫的資源,不是以鄰為壑的發展模式。

到了「十三五規劃」中共在國家的發展上,又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觀」:總體來看,「協調發展」和「綠色發展」,在「科學發展觀」理論中已充分體現,中共新一代的領導人對發展又有了新的理解:即「創新」、「開放」和「共用」型的發展,個人以為這三個「發展觀」,主要是來自「網際網路」的興起,以及網路對民眾生活的巨大而快速的改變。

首先是「創新型」發展,習近平指出的,「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馬化騰認為「信息力」是推當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社會前進、改變的力量,在網路世界中「創新」是唯一「存在」的可能,放眼世界,蓄勢待發,創新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綜合國力的表現。而今日雖然在「高鐵、核電」等方面,中國製造已經走向世界,然而創新能力不足、創新水平不高,是造成經濟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的制約,在創新方面中共的制度還存在著「體制、機制」的障礙,如何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創新活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發展新動力,這是中共提出創新發展的意義。

其次是「共用型」發展,主要著眼於「機會公平,民生保障」,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所以「共用」意味著改革成果的公平共享,在中國大陸內部將採四個方向入手:「扶貧」、「教育」、「養老、醫療」、「縮小收入差距」。

其三是「開放型」發展,更是以往改革開放政策中的開放政策的3.0版,(第一代開放政策主要「引進來」,第二代開放政策是「走出去」),3.0版的開放是以全球經濟為著眼,中共在世界的經濟發展「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而「一帶一路」、「絲路基金」、「亞投行」等重大戰略,都是中共在「開放型」發展的思路下,所構建廣泛利益共同體的載體,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毫不諱言地說通過這些層面的合作,「推動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積極引導全球經濟議程,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打造以中國大陸為中心的「國際政經網路」,中共就是要借「十三五規劃」、「開放型」發展的思路和作法,以便打破西方國家,對國際關係網絡體系的強勢壟斷;回答了美國的霸道,(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今(2015)年10月6日,將12個環太平洋國家達成一份歷史性協定之際,曾經霸道地說,「我們不能讓中國這樣的國家制定全球經濟規則。」)是開放型經濟發展就是以爭取中國大陸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

結 語

鑑於「十三五」的重要,然而「十三五」時期中國發展既面臨許多有利條件,也面臨不少風險挑戰。甚至是重大而嚴峻的風險,中共是如何因應風險與挑戰,維護和平發展的時代主題呢?她採用兩手都要「硬」的策略,然而兩手的表現存在時間差,如今看來,大概可以用今(2015)年的「九三閱兵」為界,在「九三」之前是以「能戰」的方式來維護「和平與發展」,所以在東海和南海,在對日本、越、菲等領海有糾紛的國家,都採取比較強硬的一手;「九三」之後,我們看到的另一手,從訪美、訪英、又要與德國總理默克爾,以及法國總統奧朗德會談、中日韓三邊經濟合作會議,又馬上訪問越南,緊接著就是「馬習會」,11月12日大陸外交部承認納土納群島主權屬於印尼,之後習還親自參加馬尼拉的APEC會議,這些都是「能和」的一手。習的表現主要是在展現中國的自信,這是控制局勢的自信,能「戰」能「和」的自信,以便保證「十三五規劃」可以在不受外在政治因素的過度干擾的情況下,完成自己的建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