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和平統一的道路搭上了橋樑

論「馬習會」的歷史意義

王曉波
(世新大學教授)


2008年總統大選,馬英九的兩岸政見除了「不統、不獨、不武」外,還有兩岸「和平協議」。但他上任後,「和平協議」不見動靜,在競選連任時,又把「和平協議」列入「十年願景」,後又收回,說是要公投才行。所以,有友儕警告他,若任內不簽訂「和平協議」,不但政見跳票,並且會影響其「歷史定位」,甚至「歷史罪人」。

沒有文字的兩岸和平協議

連任後,馬英九的改革遭反彈,民意支持度滑落,一直沒有起色,且眼見任期將屆,突然來了個「馬習會」。雖然,沒有簽訂協議,沒有共同聲明,故亦不需立法院通過,卻是全世界媒體可以作為見證的,所以,陳長文稱其為沒有落入文字的兩岸「和平協議」。

馬英九八年任內,基於客觀條件,無法完成祖國和平統一(「不統」),留有遺憾,但卻巧妙的完成了兩岸「和平協議」,也提供了中國大陸八年和平建設的歷史時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無論未來如何,在中國的歷史上,馬英九亦堪比鄭成功「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了。

「馬習會」在內容上,可稱「了無新意」,只是重申「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原則」,台灣方面除了「一中」外,還加上「各表」。

其實,「原則」是抽象普遍的,沒有具體個殊的事物,就沒有抽象普遍的「原則」。就是因為有具體的「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都自稱是「中國」的不同,才有抽象普遍的「一個中國原則」。所以,兩岸只能「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反之,只有「一個太陽」,而沒有抽象普遍的「一個太陽原則」。只是台灣方面有些人太沒有自信,除抽象普遍的「原則」之外,再加具體內涵的「各表」,雖多餘,但也無妨。台獨民進黨則將「各表」當成「互表」,「互表」就成「兩個中國」,而非「一個中國原則」。

「馬習會」在全球媒體見證下,宣示了「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兩岸非國與國關係。「馬習會」的宣示雖不是國際法,但馬、習兩人畢竟是兩岸政府代表和最高領導人,應該對兩岸政府都具有約束力。

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朱立倫已宣稱會繼續馬英九的政策;但蔡英文一方面說要「維持現狀」,但又不承認「九二共識」;「馬習會」見證了「九二共識」就是現狀,而蔡英文卻說馬英九不能代表台灣人民,要明年的新總統才行。

殊不知,總統就是代表人民行使主權的,總統有任期,在任期內都是合法的代表人民。

台獨政客是不受約束的,李登輝任內核訂《國統綱領》、「一中各表」,但卻可以謊言「九二共識」不存在,最後,還可以說,那是騙國民黨的,因為國民黨「憨」。

這是憲法不允許的

蔡英文2000年,剛任陸委會主委,在立法院答詢時說:「我們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是在1992年所談的過程,在我們的立場是各自表述一個中國。」

李登輝、蔡英文可以把自己過去明明說過的話,翻臉不認賬。為李登輝「兩國論」捉刀的蔡英文,若明年當選,會接受「馬習會」的「現狀」嗎?

蔡英文在11月7日晚即表示「馬習會唯一達成的效果,是在國際舞台上,企圖用政治框架,框限未來在兩岸關係上人民的選擇。」(《聯合報》2015-11-08)

總統府發言人陳以信則說:「馬總統在馬習會強調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內容完全不涉及『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台灣獨立』,因這是憲法不允許的,請問蔡說的是哪項選擇權被限縮?蔡的立場又是那一項選擇權?」(《中國時報》2015-11-16)

蔡英文沒說出口的潛台詞當是,「馬習會」在國際上剝奪了台獨的選擇權。

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賴怡忠則說:「馬習會的一中框架未必能框住新民意產生的新總統,但是台灣要花更多的資源並付出更大的代價,才能從一中緊箍咒中脫身。」(《中評社》2015-11-13)

蔡英文和賴怡忠都把「馬習會」看得太重了。「馬習會」只有一點,就是在國際政治上確認「九二共識」、「一中原則」,誰破壞「馬習會」,誰就是破壞國際政治所認定的兩岸關係,誰就要負擔後果的責任。

馬英九還講憲法,中華民國憲法約束得了李登輝的「兩國論」和陳水扁的「一邊一國」嗎?又如何能約束蔡英文?李、扁之所以未能「正名制憲」得逞,是因為中華民國憲法,還是人民解放軍的「不放棄使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呢?

蔡英文有否定「馬習會」的自由,但沙特有言:「自由就是責任。」北京如不能讓蔡英文負責,「馬習會」根本就是廢話。所以,「馬習會」沒有框限台灣人民任何的選擇(含台獨),而是蔡英文負責的能力有如李、扁,框限了台獨的選擇。反之,誰也沒有能力框限美國推翻海珊和格達費的選擇。

近代台灣主權的兩次變更都是經過戰爭,即甲午戰爭和八年抗戰。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都須甲午戰敗,才不得不割讓台灣;再經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台灣領土主權才歸還中國。今天北京政府能不經戰敗就讓渡台灣的領土主權嗎?

再說,今天框限台獨選擇的,其實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保證能框限台獨選擇的是今天北京的國力。馬英九以中華民國憲法框限台獨,那是自己給自己臉的說法。

馬英九得意於各國媒體及政府紛紛對「馬習會」的肯定,也有許多人認為「馬習會」帶來了和加強了兩岸的穩定及和平。「馬習會」誠然是兩岸關係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大事,但是新加坡《海峽時報》發表評論稱:「兩岸關係深化,並不是所有周邊國家都樂見的。」茲摘錄如次:

美國擔心看到台灣與大陸走近

「除此之外,據日本保守派《讀賣新聞》援引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政府高級官員的話稱:『儘管日本希望能緩和東亞緊張局勢,但他們也擔心兩岸雙方站在一起共同抵制日本,比如在尖閣諸島、靖國神社和慰安婦等問題上。』」

「台灣外交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馬英九在習近平的閉門會議中提及對習先生兩個月前提出共享抗戰歷史史料、共寫抗戰史書的建議,他將保持『開放的態度』。

《讀賣新聞》還報導稱,據台灣《蘋果日報》援引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原話稱:『現在日本感到強烈的不安和危機感,我們擔心馬英九為了提高國民黨支持率,背棄我們而與中國在一起。』

《產經新聞》引述安倍晉三所屬自民黨其中一位議員的話說:『我們有必要警惕中國大陸和台灣在釣魚島問題上攜手合作』。

《讀賣新聞》華盛頓報導援引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員的話稱,美國在欣慰馬習會有助於降低台海緊張局勢的同時,卻又擔心它會影響到台灣大選,或者被中國利用在南海問題上加碼。

中國大陸、台灣地區和四個東盟國家就南海領土主權的爭端愈演愈烈,加劇了該地區的緊張局勢,美國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台灣在這個問題上同大陸合作。 作為中國在亞太地區的競爭對手,美國擔心看到台灣與中國大陸走近,原因在於台灣島作為從日本到印尼島鏈的其中一部分,擔負著阻止中國擴張至太平洋的重要戰略意義。 但是如今,台灣的領導人還彷徨拘泥與民主進程和警惕中國政治意圖的考慮之中,恐怕兩岸想要建立起足夠的互信,達到讓台灣能夠同中國大陸攜手處理領土爭端問題,亦或是與其美國盟友撕破臉皮,讓該地區其他國家『噩夢成真』的程度,尚需一段時日。」(《中評社》2015-11-16)

結束政治對立即復歸統一

《海峽時報》所述,還只是現實的國際政治。從歷史來看,美國的對台政策,從1854年遠東艦隊司令培里的「佔據台灣,以台制中」;到1871年費雪國務卿的「日據台灣,以日制中」(終至馬關割台實現);到1942年美國遠東戰略小組的「托管台灣,住民自決」;到1950年國務卿艾奇遜的「以獨制蔣,以蔣制共,以共制蘇」;到1996年中共飛彈演習後的「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以台制中」。

美國「以台制中」的對台戰略已有161年,只是在不同時期和條件下,而有不同的形式,會因「馬習會」而改變嗎?

基於台獨基本教義派的選票考量,蔡英文在大選投票前,如何能接受「九二共識」、「一中原則」;當選後還有連任,也不可能。

但是,又基於美國「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以台制中」的戰略,蔡英文當選後也不太可能觸動法理台獨,以李、扁為前例,若美國不處理,就人民解放軍處理。但在不觸犯《反分裂國家法》的紅線,蔡英文最可能做的將是在島內,尤其是在國民教育中大力「去中國化」。

在不觸犯《反分裂國家法》,又不承認(也不否認)「馬習會」的情況下,兩岸關係可能倒退到李、扁時期。台灣人民受不了,也只有等待下屆的總統大選。這就是游錫堃的名言:「民主民主,人民當家作主,自作自受。」

北京正在戮力於和平崛起、民族復興,除非動到法理台獨,萬不得已,應當不會使用武力,而會有待於「一帶一路」的完成。

完成祖國統一的不可能是馬英九

美國的對台(中)政策都是基於海權論控制中國。「一帶一路」,除了海上絲路外,還包括陸上絲路,重新復活陸權,以高鐵貫穿歐亞大陸,新疆將成為國際貿易的前沿。美國的海權相對沒落,台灣的戰略地位邊緣化。統不統一就無關緊要。

胡錦濤、習近平均言:「未來的兩岸復歸統一,不是領土主權的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屆時,台灣人民還要堅時兩岸政治對立嗎?

「九二共識」約束不了李登輝的 「兩國論」和陳水扁的「一邊一國」,但「九二共識」加上「連胡會」的國共和解,卻為馬英九的「兩岸和平發展」舖平了道路。

「馬習會」是不落文字的兩岸「和平協議」,算不算「結束政治對立」?算不算「兩岸復歸統一」?「馬習會」目前看來「了無新意」,但卻再一次的框限了未來台獨的可能性,而為未來兩岸和平統一的道路搭上了橋樑。但完成祖國和平統一的不可能是馬英九,馬英九只能「缺憾還諸天地」! ◆